第390章 用意

本来按照众人的猜测,听到这长堤是范仲淹修筑,那张方平心中不爽,肯定不愿久留,匆匆离去,没想他却悠悠闲步,每遇亭台石桥,或者望见湖中景色脱下,就驻足欣赏,表现得有些反常。

走了许久,就差几步回到岸上时,却见张方平回身说道:“楚知县,本官怎么听人说,修筑这条长堤是出自你的主意?”

怎么感觉这位知州特别关注自己,楚质心中有一些迷惑,连忙上前说道:“下官只是提议而已,真正落实修建的却是。”

“很好。”开口打断,张方平笑道:“可谓巧思,值得称赞。”

识趣不提范仲淹,楚质谦虚道:“知州过奖,下官惶恐。”

“居功不傲,可以,但是自己的功劳,别总是往外推,免得人家受益匪浅,自己却没捞得一分好处。”似乎有挑拨离间的嫌疑,张方平轻飘飘说道:“对了,这条长堤是为何名?”

听懂了张方平的意思,楚质笑了笑,应声道:“还未起名,不过堤上有六桥,所以百姓称之为六桥堤。”

“庸俗。”张方平淡淡评价,随之沉吟片刻,毫不客气说道:“本官觉得,行走于堤上,轻风拂面,柳树依依,顿觉春意盎然,知晓春之到来,不如称为春晓堤吧。”

好,旁人称赞连连,且抛开阿谀奉承的嫌弃,张方平起的堤名确实有几分诗意。

名字而已,楚质也不在意,范仲淹更是视之为浮云,不然当初长堤建成,早就在堤上立碑为记了,毕竟名字再好听,却不如百姓的口碑,可以代代相传下去。

过了春晓堤,还有一段距离才回到杭州城中,漫步郊野,张方平兴致大发,说起了一则趣事:“一年,那时本官才是一方知县,一日,新任主簿曾于某夜三更时,急切敲打本官的房门,本官只当非火即盗,惊惶而出,不料却听主簿说道:吾夜寻思,四月份里,百姓忙于耕种,又兼顾摘桑养蚕,累矣。”

听到这里,旁人纷纷点头,特别是深知农事的士绅官吏,更是深以为然,悄悄地琢磨着张方平话里是否另有深意,纷纷仔细聆听。

“本官闻之,以为他有什么好办法,连忙请教。”张方平笑意浓郁:“没想那主簿却向本官建言:可让衙门出一张告示,使百姓四月种田,十月养蚕,即可一举两得。”

众人一听,稍微细想,顿时哄然而笑,十月份,秋高气爽,正逢桑叶枯黄脱落之时,还拿什么喂蚕啊。

当然,人群中也有几个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士人,见到旁人笑得如此开怀,聪明机灵的,装成明白其意,在旁附笑,愚笨老实的,悄声向人打听,了解之后,在人家鄙视的目光中,羞愧掩面而去。

“所以,农桑稼圃,乃是衣食之本,学校风化之原,尔等切记,且莫要弃本而务末。”末了,张方平敛容告诫身边官吏,似有所指。

片刻之后,望着张方平的身影,众人恍然大悟,说白了还是看范仲淹不顺眼,暗讽他修堤之举是不务正业。

这么斤斤计较,如此小器,以后须要小心谨慎,莫要得罪于他,脑中浮现此念,士绅连忙追上张方平,更加热情的迎奉起来。

“看来,这位知州大人,怕真是不好伺候啊。”久不作声和张元善忍不住唉叹起来。

“噤声,认了吧,谁让咱们在人家手底下听差呢。”楚质苦笑道,也没有别的办法,官大压一级可不是随便说说而已。

说起来还是在范仲淹比较容易应付,只要认真执行命令,别的事情根本不用担心,因为人家范公绝对不会因为个人私怨刁难于谁,而摊上这位,谁知道他突然看你哪点不顺,暗地里难为你一下,那就有冤无处申啦。

楚质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宴会之后,仅是两天,张知州便带着一帮官吏,兴致勃勃的到乡间视察春耕情况,而且不愧是自称略通农桑稼圃,每到一处,随口就能说出果树庄稼的名称习性,甚至能与乡村老农,滔滔不绝的交流耕种技术。

这点楚质尤为佩服,要知道直至现在,除了能分辨得出稻麦粟豆等有数几种常见农作物之外,楚质连桑榆树木还要仔细打量才勉强认得出来,更加不用说各类作物的起芽、生长、收获情况了。

然而,不懂也不要紧,自己身为知县,就是让士农工商各司其职,安守本分,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望着一片片农田里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青苗,楚质心中不免有几分成就感。

在钱塘县、仁和县两地仔细巡察几个时辰,直到黄昏之前,张方平率队返回州衙,感叹说道:“百姓甚苦,农桑不易啊。”

“知州言之甚是。”旁人附声道。

“既然如此,那你们为何增加百姓负累。”突然之间,张方平拍案而起,勃然怒喝道:“真是岂有此理,堂堂官衙,不为百姓着想,居然放钱取息,无视民间疾苦,可还记得陛下恩泽,朝廷训令。”

一怔,楚质一颗心顿时沉了下去,暗叹还是躲不过这劫。

“什么青苗良法,呸。”张方平怒形于色:“明知道正是青黄未接之时,百姓窘迫,居然还弄什么贷谷与民,出息以偿,分明是趁火打劫,与害民又有什么差别。”

没有人辩驳,因为张方平没给他们争辩的机会,发泄了一通之后,拍案说道:“青苗法令,实为百姓之累,依本官之见,不可存之,尽早废除,方是正理。”

种种表现,再加上一些流言,州衙上下官吏,都清楚张方平与范仲淹有矛盾,没有想到怨恨之深,已经达到这种地步,只要是涉及到范仲淹的事物,他就要表示反对,而今不过是借题发挥罢了。

一时之间,众人谁也不敢出声,真有些噤若寒蝉的意味,毕竟,不是哪个都有敢拿自己身家前程直言不讳,得罪顶头上司的勇气。

心中发凉,似寒入骨,凭着仅余的点点良知,楚质弱弱说道:“张知州,若是废了青苗法令,那百姓怕是。”

“百姓怎样,定然欢呼雀跃。”张方平哼声道:“本官与某人不同,不负皇恩,心寄百姓,不敢忘记朝廷之常平法、惠民仓,既为接济百姓,直接送与他们有什么不好,何须放贷取息。”

“那知州之意是?”楚质微怔问道。

“即日,将各县放贷契约全部烧了。”张方平断然说道,又问了句:“你们觉得如何?”

还能如何,立时,一片颂扬之声,齐声称赞张知州体察百姓之苦,下此命令,百姓必然感激涕零,这倒是没错,不管谁下这个政令,百姓都会欢迎感激,赞扬歌颂。

易地而处,楚质觉得自己也非常喜悦,问题在于,站在官员的角度,他觉得自己有必要提醒一声:“知州此举,自然深得民心,但是如此一来,来年时候,常平、惠民仓却缺空无粮,若是又逢灾年,只怕。”

要知道现在贷给百姓的钱粮,就是常平惠民仓的收藏,暂时借出,百姓收获时归还,才能保证仓库钱粮丰裕,反之,仓库真的就空了。

“不必多言,常平之法,本就是为了惠民,空缺之时,自有朝廷补全,不用尔等操心。”张方平不耐挥手,吩咐说道:“顾通判,明日你就张贴告示吧。”

“下官领令。”顾可知应声,也知道有些不妥,但是只要没有引起民沸,保全了眼前,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吧。

看见张方平坚持,楚质也不再开口,乖乖退了下去,反而已经尽了自己本分,而且没有伤害到百姓利益,反而是减轻了他们负担,还有什么好说的。

说起来张方平这手真是厉害,就是知道他是为了反对范仲淹,但是人家打着体恤百姓的幌子,硬是谁也说不了半个不字,就是百姓,恐怕也更加感激这位知州多些,至于以后,所谓的长远打算,恐怕没有多少人会在意吧。

解决这件事情,张方平沉默了下来,旁人见了,立时识趣告退。

“且慢,楚知县留下。”

却听张方平淡然声音,楚质只好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止步,与之交好的纷纷给他使了个眼色,让他小心说话,事不关已的当然快步走开,免得牵连自己,转眼间,大堂就变得空荡荡的,只剩下两人。

“不知张知州有何吩咐?”楚质拱手,心里有点儿惴惴,难道张方平心胸真是狭窄如斯,连一丝丝反对意见也听不得。

“随本官来。”不咸不淡丢下句话,张方平径直往州衙后面走去,片刻便来到内宅院落,脚步却是不停,继续向内走去。

再跟就是私人宅第了,脑中居然闪现林冲携刀走入白虎堂的情节,迟疑了下,楚质连忙叫了起来:“张知州,下官。”

“莫舌噪,别磨磨蹭蹭的,快些跟上来。”

张方平骂了句,犹豫片刻,楚质只好亦步亦趋,须臾来到厅中,落坐,没有出现想象中的刀斧手,楚质悄然松气,开始寻思着张方平此举用意。

“刚才本官要废除青苗法令时,你明明反对,为何没有坚持下去?”

第11章 心有所动第5章 痛改前非第128章 帮忙第31章 功课第451章 娶个媳妇很难第397章 茫然第384章 急告第14章 峰回路转第162章 弄巧成拙第224章 有备而来第231章 谁家子弟第66章 喜庆第440章 对面相逢第395章 厚赏与惩治第359章 说重点第392章 笑话第33章 后院第373章 逼迫第413章 考验第91章 侃价第124章 策论第220章 欲问行人去第270章 奸商第348章 点拨第44章 声名渐起第124章 策论第359章 说重点第347章 严打第187章 诗第409章 先见第154章 难言诱惑第92章 立契第426章 慌对第133章 名字第301章 沉迷第115章 童子试第267章 指示第191章 憧憬第139章 赏心楼第388章 随意第48章 面冷心热第406章 馆职第132章 留宿第91章 侃价第14章 峰回路转第123章 运气第198章 勾栏人市第91章 侃价第216章 被连累了第427章 猾赖第82章 夜归第118章 举荐第164章 催妆词第353章 同命鸳鸯第382章 缘故第450章 揭秘第79章 舞姿勾魂第206章 铭记第236章 酒楼相亲第384章 急告第325章 指点江山第4章 善意谎言第335章 揭发第217章 冤枉了人家第247章 虚心求教第56章 时光如水第58章 箭发虚不第108章 上元灯节第190章 经商设想第209章 答谢第32章 私闺之事第285章 十五之约第440章 对面相逢第431章 热情第9章 知耻而后进第294章 谄媚讨好第285章 十五之约第422章 情缘第383章 游聚第337章 专业人士第115章 童子试第58章 箭发虚不第163章 亲迎第337章 专业人士第177章 余韵意长第343章 恶客上门第432章 丰厚的嫁妆第26章 美人计第100章 印象第132章 留宿第192章 热闹第232章 女人心第329章 算账第430章 烛影摇曳第427章 猾赖第319章 新的问题第219章 朝议第36章 断案第268章 求粮第135章 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