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勉为其难
一晃到了11月,9日,下午。
大明皇家百信济南酒店的总统套房内,朱棣、朱瞻基、夏原吉、户部左侍郎邱思理几个人正看着面前的户部河南清吏司郎中卓士郎、户部山东清吏司主事蓝臻、济南府知府田富锦。
济南府的摊丁入亩工作已经完成,就是田富锦、卓士郎、蓝臻的鱼鳞册勘验、修订工作不能让朱棣满意--孟歆给朱瞻基的济南府数字卫星地图(穹鸟智能无人机拍摄)上核算济南府实有耕地830多万亩;而田富锦、卓士郎、蓝臻报上来的数目是780万亩,有50万亩的差距。现在是摊丁入亩了,差一亩地,就差一份田税。而,就一个小小的济南府就差出了50万亩?够养多少个济南府?况且,这些藏匿起来的耕地,税率必定超过了10000亩对应的50%。
朱棣面沉似水,朱瞻基给周博诚使了一个眼色。
周博诚屁颠屁颠地把孟歆给哄骗来了。
看着朱棣、朱瞻基、夏原吉,又看看田富锦、卓士郎、蓝臻,孟歆又请来了范之理、计之然、沈之毅、鲁世奇、百灵。
范之理、沈之毅核对鱼鳞册的耕地地图,计之然、鲁世奇盯着济南府数字卫星地图的实景对照--济南府的耕地已经完成了冬小麦的播种、耕地一目了然,百灵核对、记录、汇总数据。这些个妖孽干了不到一个时辰,在鱼鳞册里漏报的耕地,在卫星地图上一一被标注出来--位置、面积等等。50万亩漏报的耕地一一核对完毕。
朱棣示意,夏原吉让卓士郎、蓝臻、田富锦从10日起,开始对着50万亩耕地重新核查、勘验、造册。
晚上,孟歆让金立德上了两桌涮羊肉,金立德用了菌汤--香菇、猴头菇、鸡腿菇等等炖的清汤鲜美无比、沁人心脾。
一盘又一盘的羊肉片,一盘又一盘的香菇、金针菇、、蟹味菇、杏鲍菇、白玉菇、秀珍菇、茶树菇、双孢菇、香菇、滑子菇、口蘑、白灵菇、姬菇、花菇、草菇、鸡腿菇等等,豆腐、粉条、土豆等等。兰陵王上了一瓶又一瓶。
在孟歆的反反复复劝说之下,朱棣答应--考虑给大明的官员改善薪资待遇。
夏原吉成功地打进大明皇家百信集团公司内部,代表大明、代表国家担任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并将排遣会计人员进驻大明皇家百信集团公司及其各个下属企业,集团公司的皇家股权收益将由户部收取。
夏原吉诺大个户部尚书、老大不小的了竟然有一些志得意满。孟歆无所谓--反正一直是范之理老爷子在管事,他就不信夏原吉能够玩过拥有海量大数据的智能仿生机器人范蠡。
孟歆问他:“大明皇家百信济南农厂的名下耕地已经超过了百万亩,比如济南农厂就有曲阜孔家的10万亩耕地的股份,将来还有100万亩的耕地股份。我们给孔家折算了大明皇家百信济南公司的1%的股份。所以,户部的征税对象是大明皇家百信济南公司,不是曲阜孔家,适用税率是工商税,最高35%的税率。”
夏原吉脸红脖子粗地据理力争,范之理和颜悦色、慢条斯理地摆出《大明律》、《摊丁入亩税收法》等等与之周旋。
孟歆其实是无所谓的,淘换几件瓷器、家具倒卖出去就什么都有了。主要是朱瞻基一向从公司调用物资分文未付,范之理坚持--好兄弟,明算账。随他去吧,我不管了。
范之理就问夏原吉一句话:“济南农厂的粮食生产是地主完成的农业生产,还是农业工人完成的机械化、工业化生产?”
夏原吉没有了脾气。但是,夏原吉又质问范之理:“难道就让曲阜孔家吃着这100万亩的地租,一劳永逸?”
范之理眨了眨眼睛,说道:“推恩令不是在那呢吗?看看《大明律》没有剥夺次子、庶子的继承权不是?”
夏原吉一想:那是猴年马月的事啊!算了,夏原吉欢欣鼓舞啊!这一个济南府就是20多万的田税,整个山东八个州府就是100多万啊!全国十二路,就是1000多万!翻番了。
这一边,礼部尚书吕震被兵部尚书杨士奇、工部尚书宋礼、户部左侍郎邱思理纠缠的恼火万分。杨士奇坚持科举加试军事历史和中国地理;宋礼坚持科举加试物理、化学;邱思理坚持科举加试数学。最后,吕震把难题抛给了朱棣。
朱棣看了看孟歆,问道:“又是你小子出的幺蛾子吧?”
孟歆说道:“不着急,慢慢来。先考的简单一点总可以吧。不能大明的政府官员连个账本都看不懂吧?”
夏原吉说道:“就是,就是做知县的有钱粮师爷,管理一县的老百姓那也是要算计民生、经济的呀!”
杨士奇说道:“院试可以加试一些基础的数理知识;乡试再提高一些数理知识的难度、增加一些史地知识;会试怎么办?大家伙说说看。”
孟歆深深地感觉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艰难--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 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 明代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礼》、《春秋》、 《礼记》命题。其文略仿宋经义,代古人语气为之,形成“体 用排偶,谓之八股”。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慢慢来吧”孟歆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