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千头万绪(二)
九月十八日,北京地震。北京顺天州县、山东、河南的饥民部分逃难至北京。
孟达晨--孟管事和沈九一起来到了2号楼--客家围楼--孟歆的办公室。
百灵沏了两杯茶水,端给孟管事和沈九。
“两位有什么事情吗?”孟歆点起了一颗香烟--没有办法--范之理在大明皇家百信集团公司的名下搞起了卷烟厂、酿酒厂、农具厂、制糖厂、肥皂厂、眼镜厂等等。自己这个老烟民自然成为首批销售对象。
佰头沟已经从一个村落发展成为一个小镇--百信镇。孟达晨管事由一个孟家的管事--变成了一个有实衔、没品级的镇长。
“少爷,是这样的--镇上接收了120户农厂职工了。不知道农厂和百信集团公司是否还要继续招收职工?还有农厂职工入职的文牒可否给镇上留一份备份?以备县里查询。”孟镇长还是礼数周全的。
孟歆看了看沈九--神农氏老爷子--他现在是农厂的总经理兼副总工程师兼学校农技课教师兼师师农厂诊所的坐堂大夫。
沈九说道:“抱歉,是我们农厂的失误。职工入职的文牒本来就是给镇上的,抱歉了,我们没有叮嘱到人。职工继续招收--不但是农厂,所有的厂子都要招收职工--只要有一技之长的。或者年满18--25岁,有家小--有老有少的。”
“沈经理,人家都是只要青壮?为什么我们这里还要家小?”孟镇长觉得真是不可思议。
“稳定压倒一切。家小都来了我们这里--我们的中国队伍就会稳定。”沈九信誓旦旦。
孟歆知道:这一切都是源于技术。在《专利法》还没有广泛推行、约束天下的当下--技术保密是势在必行的。
“好吧!”孟镇长高兴的很--现在,很多人托自己要来农厂和酒店。甚至,县里的胥吏也有人托人说和--要来自己的小小镇衙任职。
孟镇长走了。
沈九笑吟吟地说道:“恭喜老板啦!一号楼卖给了大明皇家军校佰头沟炮兵分校。他们把一楼都改成了教室;二楼是宿舍和办公室;三楼暂时我们租用--明年春天过后退租。其次,第一批40根82毫米迫击炮的炮管--我们已经交付总装厂--明天试炮。也是炮校一期学员毕业考试的实操演练。在孔智胜技术小组的努力下,全部实现了膛线加工--40门线膛迫击炮已经超额完成订单任务。还有,在朝廷军户改制和我们农厂的招工双重感召之下,佰头沟316户人家全部加入大明皇家百信农厂1028名职工努力了25天,完成 8100亩冬小麦--谷神麦的播种。现在,农厂开始耕后耙压。准备病虫害的防治。 ”
孟歆好奇地问道:“你们怎么弥补这麦苗25天不同的发育期的?”
沈九笑了笑,说道:“用育苗室的无土栽培育苗,实际上是在空间用可降解纸杯栽种后,直接用纸杯一直到深耕好的地里。幸亏是百灵支援了我们六台手扶拖拉机。但是,一转眼又被范之理这个财迷卖给了郑和船队的大员、占城和吕宋农厂。”
沈总知道:孟歆还偷偷地送了郑和老伯一个95式重机枪连--2三个排、9个班、每个班--一挺--6.5公斤的最轻重机枪、3个基数(每个班用重机枪的基数标准是3000发)的子弹。每个班配备--一名班长、一名射手、一名观察手、一名副射手、两名弹药手、三名护卫手,为船队和将来的农厂--保驾护航。孟歆还把客家围楼的建筑图纸交给郑和,向他推荐了为自己施工建设客家围楼的工部瓦工团队--说什么--客家围楼是最好的民用防御建筑--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百灵笑了笑,说道:“沈总,你是赚大发了--连带着机耕犁、播种机,你赚了二哥9套东风80马力四轮驱动的拖拉机还有配套的机具。”
沈九嘿嘿一些,说道:“还有2号楼的分配--532户住房,我们农厂就占了426户。这会不会和工业区那面发生矛盾?”
“不会。鲁世石他们的工业区靠近百花山。围绕着百花山我们正在修建一个8000亩--53.2万平方米的工业区。那里的3号客家围楼有2600米的内径、8000米的周长--是我们的电力中心和工业技术、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我们的中心城。2号楼,将来是纯粹的百信农场了。所以佰头沟百信农厂的职工住宅区的上限是532户。随着我们对电力、石油的使用,应该用工越来越少了。你们的重点是--为其他的农厂培养人才。所以,谢谢你让石勇、孟山、石毅去大员、占城、吕宋担任三年的农厂经理。明年,你们农厂还要派出三个经理去辽东--经营东北平原的第二个百信农场;去广州--经营珠江三角洲的第三哥百信农场;去南京--去经营长江中下游平原第四个百信农场。老沈,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