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祸起萧墙

第五十六章 祸起萧墙

孟歆看着朱瞻基。

张辅、陈懋两位老爷子也停下了讨论,看着孟歆。

孟歆说道:“殿下,您是否知道?郡县制和分封制,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政府的权力、权威、权限的影响?”

朱瞻基想了想,说道:“我想,仅仅是土地的所有权和财政的收益权被侵犯还不是最不可忍受的。最关键的是--诸侯国利用分封制,夺去了朝廷的、国家的、政府的政治权利、行政权力。”

张辅、陈懋两位老爷子暗暗点头,心想:大明有望啊!皇孙如此聪慧,天佑大明啊!

孟歆继续说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高祖刘邦的郡国志--郡县制、分封制混合体--贻害无穷。

汉景帝即位后,中央政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

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汉景帝谋划削藩。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再次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上疏《削藩策》。

景帝三年(前154年)冬,楚王来朝。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淫乱,请求诛杀他。景帝下诏赦免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两年前赵王刘遂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因为售卖爵位时舞弊,削减其六个县。随之景帝又与群臣商议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事宜。

景帝的削藩之举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动。吴王刘濞担心削地没完没了,就想进行谋反,遂亲自出使胶西,与胶西王刘昂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刘昂同意谋反,并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刘濞同时还派人前往楚、赵、淮南诸国,通谋相约起兵。

不久,景帝降诏削夺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诏令传到吴国,吴王刘濞立即谋杀了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国的诸侯王公开反叛。刘濞征募了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众30余万人,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的名义,举兵西向,从而开始了西汉历史上的赫赫有名、标榜青史的--七国之乱。

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刘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向西渡过淮河,与楚兵会合,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联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刘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由于刘濞早有预谋,所以七国军队在叛乱之初进展顺利。

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曾当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献策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以换取他们退兵,景帝采纳了袁盎之计,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腰斩晁错于东市。

晁错已死,七国联军并未因此撤兵,反而认为景帝软弱无能,于是刘濞自称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拒见袁盎。景帝这才下决心武力镇压叛乱,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位将军抵御吴楚联军,派曲周侯郦寄领兵攻打赵国、栾布攻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的动向。

吴楚联军东进,行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遭到景帝之弟梁王刘武的顽强抵抗,吴楚联军并力攻城,攻下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梁王刘武向朝廷告急,周亚夫认为吴楚联军势大,正面决战难以取胜,献策用梁王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补给,然后伺机击溃叛军,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于是周亚夫绕道进军,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

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屯兵于梁国以北的昌邑(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还是不发救兵。最后梁王写信给景帝,景帝又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梁王于是任命韩安国与张羽为将军,拼死抵御,与吴楚联军僵持。

梁国城池防守严密,吴兵无法西进,转而奔向周亚夫的军队。周亚夫坚守壁垒,不肯与战,私下却趁机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吴军断粮,士兵饥饿,几次挑战未果,于是夜里袭击周亚夫军营,佯攻东南面,周亚夫命令于西北面守备。吴兵果然从西北强攻,未能攻破,吴兵大败,士兵多半饿死或投降走散,周亚夫率军追击,大破吴、楚联军。

吴王与其麾下壮士数千人乘夜逃走,渡过淮河逃至丹徒(今江苏镇江),退守东越,并派人招集残兵。汉廷派人以利引诱东越,东越骗吴王出去慰劳军队,用矛戟刺死吴王,献其头于汉朝。吴王死后,吴军溃散,楚王刘戊自杀而死。七国之乱的主力吴楚联军被平定后统计数据,汉朝与梁国所杀伤和掳掠的敌军、物资大约相等。由于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首功,梁孝王在七国之乱后实力反而更加壮大,直接威胁了汉朝,埋下了梁孝王谋夺储君之位,刺杀袁盎等多位朝廷大臣的后患。

在齐地,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围攻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逼,三王便退兵回到封国。胶西王回国后,其子刘德建议袭击汉军,不成则逃到海上,胶西王不听。到汉营请罪,韩颓当斥责他阴谋叛乱,宣读诏书,胶西王自杀而死。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也都伏法被诛。

在赵地,郦寄领兵进攻赵国,赵王刘遂坚守邯郸,郦寄久攻不下。匈奴得知吴楚兵败,也不肯入出兵相助。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会师,水淹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刘遂自杀。

济北王刘志被胁迫参与叛乱,后坚守不发兵,所以赦而未杀。

齐王刘将闾为朝廷守城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

叛乱从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开始,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六国(除楚国外)被废除。

吴楚七国之乱表明,中央政府集权与地方权贵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叛乱平息后,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并进一步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以加强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

至此,中央政权的行政权力大大加强,而诸侯王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诸侯国虽仍然存在,由于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其实际地位已与汉郡无异。诸侯王已经不再具有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

七国之乱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标志着诸侯王势力威胁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为下面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诸侯王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孟歆缓缓地唱出了一口气,说道:“至此,中国的郡县制的推行有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千秋万代的延续--继往开来。而且,请殿下理解--郡县制和分封制对地方政府行政权的争夺、斗争,其根本上是利益分配权的争夺--财富的争夺。

想一想西晋的八王之乱,想一想建文帝的削藩,想一想靖难之役。”

张辅、陈懋不由得冷汗直冒啊!孟歆,这个臭小子这是不要命了吗?

第二十七章 法不传六耳(二)第105章 尽人事第九十二章 深谋远虑第二十九章 开始编练新军第二章 百灵第八十八章 打遍天下无敌手第106章 奇正相倚第九十四章 千古一帝(一)第114章 盖棺未定论第132章 渐入佳境第132章 渐入佳境第122章 扎实推进第二十六章 法不传六耳(一)第129章 循序渐进第108章 尽忠报国(二)第125章 胆大包天第八十六章 不对称作战第118章 毫末累土第122章 扎实推进第七十二章 心比天高第五十章 潜移默化第五十九章 战略战术(一)第四十六章 走一步第六十六章 靖康之耻(二)第七十二章 心比天高第二十二章 培养队伍第104章 天下太平的希望第六十章 战略战术(二)第四十六章 走一步第十六章 初战告捷(六)第六十四章 道天地将法第六十八章 靖康之耻(四)第七十六章 危机四伏(二)第四十四章 千里顺风耳第106章 奇正相倚第124章 变生肘腋第六十一章 战略战术(三)第四十章 千头万绪(三)第九十六章 千古一帝(三)第九十七章 小心试探第八十八章 打遍天下无敌手第126章 针锋相对第133章 小康之家第九章 狐狸尾巴第131章 雄心勃勃第九十二章 深谋远虑第119章 渐入佳境第七十六章 危机四伏(二)第七十五章 危机四伏(一)第七十章 120度射击第九十八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二十八章  唯我独尊第五十二章 心惊肉跳第十章 前进一小步第125章 胆大包天第三十五章 萝卜和大棒(二)第九十七章 小心试探第八十章 剑指包头第101章 各得其所第三十三章 分工和流水线第二十一章 小有斩获第113章 致命一击第八十六章 不对称作战第八章 牛刀小试第八十五章 势在必得(三)第120章 秀美泉城第104章 天下太平的希望第八十七章 无耻、嚣张、卑鄙第八十三章 势在必得(一)第十九章 初战告捷(九)第十三章 初战告捷(三)第105章 尽人事第八十二章 人杰地灵第十九章 初战告捷(九)第十一章 初战告捷(一)第六十三章 战火凶猛第九十七章 小心试探第四十一章 开天辟地第六十五章 靖康之耻(一)第102章 欲说还休第六十四章 道天地将法第九十九章 竭尽全力第八十三章 势在必得(一)第五十三章 竭尽所能第三十八章 千头万绪(一)第131章 雄心勃勃第八十一章 斩首行动第133章 小康之家第六十六章 靖康之耻(二)第四章 万事开头难第117章 替天行道第二十二章 培养队伍第八十七章 无耻、嚣张、卑鄙第九十一章 喜出望外第三十一章 推销产品第104章 天下太平的希望第123章 勉为其难第九十八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