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8章 朱然的理由

周瑜在尽可能的弥补战略时间差,他带着两万东吴军一路急行军,直逼公安城。

目的就是要趁着公安守军撤离不及时的空挡,直接发动突袭,有效的杀伤公安守军的数量,不让他们完整的回援江陵。

但.李球也不是战场小白了,他从军十多年了。

甚至来说,二十多岁就被张溪从巴东郡提拔,并且带到荆南,一呆就是十几年现在的李球,可能比历史上的那个李球的能力和经验,还要出色一些。

张溪的反应一点都不慢,他的军令传到公安后,李球更是半点犹豫都没有的,直接遵令而行。

一万五千人的守军,一万人迅速赶赴公安渡口,一边建立防线,一边在羊衜的帮助下,坐江陵水军的战船过河。

剩下的五千人,李球非常大胆的在公安城南门方向,离城二十里的地方就地设伏,打了东吴军前锋一个措手不及。

两万人的大军,又是一路急行军,周瑜当然不可能亲自在大军前锋带队指挥,东吴军为了抢占时间,肯定也是采取的先锋突进,后军跟上的套路。

因此,哪怕是周瑜不曾轻敌大意,可东吴军的前锋,还是结结实实的被李球打了一个伏击战。

伤亡倒不大,只有不到五六百人左右的伤亡,而且大多是一时不查之下,仓促应战造成的,等到前锋主将程咨收拢阵型,重新稳住阵脚后,这场伏击的最大战果,也就到此为止了。

但问题是,李球也不傻,他设伏的目的,本来就不是要杀伤多少敌军,只不过是为了能够给自己的部队撤军争取时间而已。

程咨收拢阵型,就地设防,李球也毫不恋战,直接下令撤军,带着最后的四千多士卒,退往公安渡口,凭借渡口简易的防御设施,就地防守。

程咨本来还想继续追击,但考虑到刚刚遭遇伏击,如果继续贸然追击,难保后面是不是还有一个伏击在等着自己。

而且,如今距离公安城已经不远了,蜀军又主动的撤离了公安城,这种情况下,程咨决定采用比较稳妥的策略,先占据公安城,等待上大将军周瑜的主力大军抵达后,再做下一步的决断。

等周瑜率军赶到公安,了解了公安城下的那场伏击战的经过之后,周瑜觉得.自己的喉咙又不舒服了,总感觉有什么东西憋着出不来。

程咨可是老将军程普的儿子,也是当年江东诸将的二代子嗣里,最年长的一位,甚至跟随父亲程普参加过赤壁之战.他如今都已经四十多岁了。

四十多岁的人,用兵水平居然还这么的幼稚.有时候周瑜也在想,这到底是怎么了?!

当年名震江东的江表虎臣们,怎么他们的后代,一个个的,都只有这点能耐?!

一个小小的伏击战,就吓住了前锋大军主将你怕个屁啊,直接追啊,就算你真的被人围的跟死狗一样,只要拖住一段时间,我从后面赶来,这些蜀贼一个都跑不了好吧!!!

居然连这么简单的战场局势都看不清楚,居然放弃追赶敌人,跑来占据这个毫无价值的公安城.江东以后,靠这些人,真的能守的住这份基业么?!

周瑜一时感慨,顺势就想到了子敬家里的那几个孩子,吕蒙家的那几个孩子,以及.自己家的那两个玩意儿。

不想还好,越想,周瑜越觉得气闷.都特么是些什么玩意儿!!!

子敬兄和吕蒙先不去说他们,毕竟他们走的早,来不及教育孩子也算正常,可自己这边越想越觉得喉咙口发痒。

算了,还是想想接下来该怎么办吧。

其实也没有其他的颁发,当下的选择,就只能有一个,连想都不用去想。

周瑜直接下令,放弃公安城,往北而行,全军直逼公安渡口。

趁着蜀军还来不及把所有的士卒都运过长江的时候,能杀伤多少就杀伤多少好了。

可等周瑜带领所部抵达公安渡口外围时,迎接他们的,是两艘停靠在公安渡的投车蒙冲,以及从渡口内向渡口外,不停抛射的石块。

如果这时候要进攻,周瑜光用想的就知道,伤亡会有多大。

这其实跟常规攻城,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最多就是公安渡口的防御围栏不如城墙坚固,也没有那么高而已,但受到的箭矢和投石车打击,已经跟攻城差不多了。

没办法,事已至此,不可能这么轻易的放这些蜀军回援江陵去,周瑜一咬牙,果断的下令军卒冒险强攻,同时在心里不停的抱怨——特么朱然难道是个死人么?!

既然提前出兵了,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彻底击溃江陵水军,掌握水上主动权?!

此时的朱然,压根不知道他所尊敬的上大将军已经在心里,快把他给骂死了他现在还沉浸在即将击破江陵水军的意气风发之中。 朱然的“提前出兵”,严格来说,朱然并不觉得自己是破坏了上大将军的战略部署,相反,他还认为自己是上大将军战略的坚定拥护者。

要说私心,那倒确实有一点的眼看着陆逊在麾下众将请战的情况下,依然在按兵不动,朱然不满意的同时,多少也有点误解了。

如今的东吴军界,上大将军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也是军中诸将所崇拜之人。

陆逊,虽然经历了淮南一战后,在淮南所部的将军们心里有了一定的位置,但在朱然这儿,陆逊压根不能跟上大将军周瑜相比。

所以.上大将军制定的战略部署,你陆逊凭什么,敢继续在这里按兵不动?!

是不是有着什么不可告人的坏心思?!

这就是朱然的直观认为。

再加上,朱然这个认为,也是有着比较现实的政治土壤的。

周瑜是东吴军方第一人,但同样,周瑜也是淮泗军功集团的代表人物。

虽然这些年周瑜有意淡化自己身上的这个标签,但在淮泗军功集团看来,周瑜依然还是他们的代言人。

而陆逊,是江东四大世家的吴中陆氏出身,妥妥的江东世家派的代言人。

这些年,江东世家和淮泗军功集团的矛盾,依然没有太多缓解的迹象,甚至在孙权的制衡之下,双方的矛盾有加剧的趋势。

所以,伱陆逊这个世家代表,不遵照上大将军的战略部署而行,硬是要在江夏按兵不动.是几个意思?!

朱然是朱治的养子,本姓为施,本名叫施然,是丹阳人跟吴中朱氏为代表的朱桓,朱据等人,没有任何关系,他是妥妥的淮泗军功集团的一员。

这种情况下,朱然当然是站在淮泗军功集团这边,邀请按照原计划进军,以免陆逊这个江东世家出身的家伙,拖了上大将军后退。

因此,在朱然看来,他不是什么“提前出兵”,而是按照上大将军的计划而行,他才是在维护上大将军战略实施的人。

而且,朱然本心来说,他也想早点出兵,好好的收拾一下江陵水军。

去年的巴丘水战,留略打的憋屈,他这个陆口水军统帅同样也脸上无光。

可那个时节,为了不影响朝中和蜀汉之间的政治谈判,朱然被逼的只能先咽下这口气如今机会来了,朱然当然要把这个面子挣回来。

以前拿江陵水军的乌龟阵没什么好办法,但现在嘛.虽然也不是什么完全的把握,但朱然总算是找到了破敌的一些办法,那还不赶紧的上战场,在江夏呆着磨叽什么?!

就这样,在朱然的带领下,陆口两万水军,携带五艘蒙冲战舰,二百三十余艘大小战船,逆江而上,直奔江陵水军的驻地,公安渡口附近。

而江陵水军的统帅羊衜,也被朱然的这个阵势,有点吓到了。

五艘蒙冲战船不算什么,但那两百多艘的大小战船,望过去就跟遮天蔽日一样,一眼都看不到头东吴水军到底来了多少人?!

如今的江陵水军,只有三艘蒙冲战舰,两艘投车蒙冲,一百三十多艘大小战船走轲.感觉差距有点大啊。

但不管如何,羊衜也不可能就这么坐视东吴水军过来却不应战,当下也摆出了传统的乌龟阵,以两艘投车蒙冲为核心,辅以三艘蒙冲战舰和一百三十多大小战船走轲为前卫迎敌。

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但是东吴军的解法,却跟以前不一样。

以前东吴水军要破阵,是采用水磨工夫,顶着投车蒙冲投掷出的石块,一点点的消耗掉江陵水军的前卫战船和走轲,等到乌龟阵没有了龟壳保护,然后再集中蒙冲战船重点攻击。

但这次,羊衜先看到的,是四十余艘高速走轲,在东南风的加持之下,快速的往乌龟阵的前卫战船冲了过来。

而行进到半路,这四十余艘高速走轲上,突然生出了大火,船只点燃后,直冲江陵水军的前卫军阵。

这是要复刻一把火烧赤壁么?!

第397章 分配任务第528章 关羽搦战第1111章 划红线第3章 招贤馆的目的第295章 两军对阵第577章 接应第663章 潼关的差异第118章 苦肉计第436章 合肥失守第577章 接应第1014章 寇封来援第388章 战略冲突第919章 大婚第802章 援兵第1139章 战略目的第1240章 中止经济战第1212章 考试第426章 姜维的动机第1031章 大汉南军第528章 关羽搦战第555章 东线战事第955章 下下之策第1160章 三年后(一)第473章 退兵第136章 江陵决战(三)第356章 五虎将第686章 公平第140章 攻克江陵第886章 庞统训姜维(一)第957章 天意第359章 嘈杂的军议第233章 佐官第75章 离去的准备第1045章 东吴内政第616章 王双的绝技第1035章 搅混水第150章 蕲春第301章 收降第259章 闲谈江东诸将第591章 大昌集第306章 形势再变第837章 歪打正着第151章 赵累第470章 关羽的决断第801章 发现端倪第908章 请帖第312章 调兵北上第1073章 流民第812章 击溃第181章 成婚第1036章 主帅心思第948章 各地局势第1047章 南征第116章 草船借箭第73章 调令第508章 将帅不合第18章 家有新人第880章 故伎重演第202章 各方反应第961章 邺城的决断第1042章 迁都之议第899章 曹魏的盘算第651章 退兵第356章 五虎将第978章 初闻迁都第892章 各自的谋略第7章 三国第167章 摊牌第173章 人才第670章 休战退兵第413章 冀县城内第872章 紧急求援第362章 张溪的平南策第952章 洛阳应对第1231章 魏亡第437章 街亭第175章 从长计议第151章 赵累第596章 正面较量第913章 战略微调第1211章 六伐结束第252章 书院的作用第276章 襄樊之战的真正用意第1245章 接连败阵第841章 甩锅第675章 江州密议第476章 刘备称帝第767章 安抚第71章 博弈第527章 老友聚会第464章 总动员令第829章 上火的曹叡第215章 刘循第629章 情势翻转第646章 议事(三)第973章 羊衜归汉第634章 张辽决意第441章 退守街亭第1121章 各有准备第234章 蒋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