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曹爽是不会认为,造成这一切的后果,是自己的决策犹豫.有错肯定是别人的,怎么能是大魏大将军的错呢。
而且,根据唐隆的战报来看,蜀贼在攻克了代郡后,根本没有任何停歇的直接南下了,正好印证了自己之前的判断,蜀贼必然会南下中山国。
什么走常山国,去汇合壶关蜀贼,根本就是桓范的无稽之谈。
也因此,草栓现在对桓范非常的不满意。
如果当初自己能坚持己见,命令唐隆在中山国就地布防,完全有时间组建起防线,利用中山国的纵深和城防优势,阻挡蜀贼进军。
总好过现在唐隆只能退守中山国和代郡的边境,仓促应战,进退不得要强。
曹爽把桓范叫来,骂了一顿,同时把自己的决策失误全部甩锅给了桓范这让桓范敢怒不敢言,有苦说不出。
你要说曹爽是完全的甩锅吧,倒也不是,因为蜀贼确实先锋部队已经进入了中山国,如果按照曹爽之前的布局想法,确实能挡住这支蜀贼。
但.桓范还是想说,如果不是曹爽多犹豫了那么三天时间,导致增援代郡不及时的话,代郡还真的未必会失守。
可惜,这话,桓范现在不敢说.明显大将军已经失去了对他的信任,现在再说这些,那就是自己找死了。
确实,曹爽现在也不想再听桓范的建议了,在训完了桓范后,直接呵退了桓范,不再跟他商议军务,转而是找来了何晏,邓飏两人,商议对策。
别的不说,就冲曹爽找的这两人,就知道能商议出个什么馊主意出来这俩有一个算一个,军事水平连曹爽都不如,能给出什么好主意来?!
而这三个人,在大将军府里捣鼓了半天,果然不出所望的商议出了一个馊到不能再馊的馊主意——抽调魏县守军一万人,回防邺城。
这馊主意出的,吓得桓范得知后,立刻前往大将军府求见曹爽,请求曹爽收回成命。
魏县那边经过了三个多月的激战,现在一共还剩下三万多守军,要是再抽调一万人回援邺城这哪里是要防守邺城啊,你们这是要了司马懿的命啊。
真的,但凡你从朝歌抽调军队回援邺城,桓范都不会说什么,抽调魏县守军真不怕出大事么?!
往小了说,一旦司马懿因为兵力不足,守不住魏县,导致蜀贼东路军长驱直入,逼近邺城,就靠伱调回来的一万人,能有个屁的作用。
往大了说.你们仨就不怕司马懿一怒之下,倒戈相向,投降蜀贼,然后领兵回攻邺城么?!
司马懿这个人,可不是什么忠诚良将,这会儿能为大魏出力,是对大魏还有信心你们抽调他手里的兵力,导致他陷入险地,难道还指望他会为国尽忠不成?!
桓范这次是真的急了,他直接跑到大将军府门口求见,要直谏大将军.但可惜,曹爽闭门不见。
显然,曹爽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还在认为是桓范坑了他,导致他的防守策略失误,因此,根本不想见桓范。
给桓范气的,最终还是发出了那句名留史册的感叹。
“曹子丹佳人,生此犊耳!肥奴!”
随后,桓范拂袖而去,在自己的府中,闭门不出,不再过问朝中政事。
而曹爽的命令,传到魏县.同样把司马懿给气的不轻。
曹爽这个混蛋,这是要逼着自己去死么?!
上次自己向邺城求援,你曹爽不给我派援军也就算了,这次直接要抽调走我一万兵马.真当我司马懿是好欺负的不成?!
甚至司马昭在得知了军令后,直接对着司马懿说道,“父亲,曹爽小儿如此无智,朝中大臣更无明者,如此朝廷,何不去之?!”
司马昭还是说的比较委婉的,到底没有直接对自己父亲说“咱们反了吧”这样的话.但意思,其实司马懿懂。
但司马懿在逐渐消气,冷静下来后,低头沉吟了良久,最后还是摇摇头。
“今国家有难,我父子深受大魏厚恩,岂可如此行事.待为父上奏一本,向大将军陈明利害,此事,未必没有转机。”司马懿一脸深沉的对司马昭说道,
但这话吧,把司马昭给听楞了,有点没明白自家老爹的意思.难道自家老爹真的是那种为国尽忠,死而后已的忠贞之士?!
不能吧?!
司马昭搞不懂自己老爹在想什么,一时间也不敢说话,只是安静的呆着,一直到司马懿写完疏奏,交给自己。
“汝且将此疏奏交于蒋参军,就说战事吃紧,为父不敢擅离职守,请蒋参军代为父去一趟邺城,向天子与大将军当面陈述利害,请求大将军收回成命。”司马懿说道。司马昭一听这话,顿时眼前一亮,点点头,似乎明白了什么,然后就转身离府,去找蒋济了。
司马懿看着司马昭远去的背影,默默的叹了口气自家二儿子吧,虽然在政治斗争方面很有天赋,但显然,还有些稚嫩,缺乏经验。
司马懿其实明白司马昭的想法.司马昭大概是误认为自己要调离蒋济,彻底掌握住军中大权,然后再选择是起兵造反还是归顺大汉。
但实际上,司马懿两个都不想要。
不管是起兵造反,还是归顺大汉,在这个时候做这种事情,对司马懿来说,都不算事利益最大化。
起兵造反,就算自己领兵杀回邺城,杀了曹爽,夺了大权面对如今的局势,司马懿也不敢说自己能做到力挽狂澜,保住大魏。
而归顺大汉这个选择,也不是司马懿现在的首选。
诚然,自己带着魏县守军投降大汉,肯定是功劳不小,但如果蜀汉一战灭魏,司马懿的功劳再大,也不会大过张溪,魏延之辈。
这样的话,就算投降了大汉,在汉朝的朝廷内部,司马懿也不会获得多么大的话语权和地位。
如果司马懿还只有三四十岁,这么做倒也不是不行,他还有时间,可以在河东世家的支持下一步一步的爬上去.可如今司马懿已经六十岁了。
司马懿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慢慢熬了,他要做的事情,一方面是保全自身,另一方面,是要获取更高的声望,从而可以在将来,直接获取高位。
而要做到这点,一个“大魏忠臣”的名号,就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
司马懿现在算是看明白了,就曹爽,夏侯霸,秦朗这些人持续不断地骚操作,基本是不可能守住邺城,保住大魏基业了。
但是吧,如果司马懿在曹爽彻底折腾完大魏前就向汉军投降,说好听点叫“良禽择木而栖”,说难听点,就是一介降将而已。
不仅会被世人非议,也不会被蜀汉朝廷看重。
但如果,司马懿能在曹爽折腾完大魏后,依然为大魏“尽节坚守”魏县,最后在蜀汉久攻不下,再三劝降后,不得不降那结果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一来,让张溪,诸葛亮等人看清自己的能力,让他们不敢小瞧了自己。二来,也可以给外界造成一个大魏忠臣的印象,大大的提高自己的声望。
以这样的身份出仕蜀汉的话,那才能替自己,替司马氏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投降这事儿,也是一门技术活,兵败而降和不得不降,是两回事。
看看王昶和王凌这两人,在蜀汉不同的处境和地位,就知道这里面的区别了。
王昶现在负责留守洛阳,守卫蜀贼北伐大后方,而王凌,现在不过是杂号将军,听命于毌丘俭,在兖州南部防备淮安的东吴而已。
这就是不得不降和兵败而降的区别。
至于蒋济司马懿确实是有意要支开他的。
一来,蒋济在这里,司马懿确实无法完全控制住魏县的兵权,毕竟蒋济这个参军同样是三朝老臣,同时司马懿也不确定,蒋济是不是会为大魏尽忠。
二来,司马懿也需要蒋济去邺城,替自己在曹爽和大魏群臣面前说话,塑造他“大魏忠臣”的形象,为后续的一系列计划做准备。
至于魏县守军司马懿是一个兵都不会往邺城调的。
这可都是他司马懿未来获取地位的资本,一个都不能少。
就这样,司马懿拒绝了曹爽的调兵命令,依然坚守魏县不过是派出了蒋济亲赴邺城,向曹爽解释不调兵的原因而已。
而见到蒋济的曹爽,这次差点把桌子都给掀翻了。
这个司马懿,到底想要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