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2章 经济战

直百钱这个东西吧,是当年刘备攻下益州的时候,为了应对府库空虚,避免引发民心浮动,采取的一个经济措施。

历史上的直百钱,作为一个大额货币,其实是一直在流通的,刘备也是靠着这个手段,支撑起了汉中之战,最后定鼎三分天下的。

而随着刘备驾崩,诸葛亮执政之后,敏锐的发现了直百钱的弊端,因此,诸葛亮在保证直百钱铸造水准的基础上,把直百钱和蜀锦做了锚定,规定蜀锦交易,必须使用直百钱。

蜀锦这种奢侈品,肯定是只有大户人家才能享用的起,而蜀锦又是官织官造的东西,直百钱的流通,基本都是在官府到世家大族之间,不会流通到民间去,这才在最大的限度内,避免了直百钱的危害。

这是历史上,诸葛亮为了限制直百钱的恶果,所做出的决策。

可问题是,既然诸葛亮规定直百钱和蜀锦挂钩,那么不管是通过官方公开的贸易渠道,还是通过官方走私的渠道,蜀锦流通到天下各地,不管是曹魏还是东吴,直百钱也跟着蜀锦一起,流通到了曹魏和东吴的地界。

这中间,真不好说是不是诸葛亮故意的,反正吧,随着蜀锦的流通,直百钱也到了另外两国的地盘,直接造成了两国物价的飙升。

这其中,魏国的经济情况更加复杂,其中有朝廷的问题,也有世家大族的问题,曹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曾经试图增发铜钱,改善经济但这些政策,要么是因为缺乏足够的铜而功亏一篑,要么是在蜀锦贸易的冲击下,名存实亡。

甚至出现了部分边境州,民间既不相信直百钱,也不相信魏五铢,退回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连曹丕都管不了。

曹魏的内部关系复杂,各利益集团之间都有自己的诉求,再加上曹魏经济体量大,少部分区域经济受损并不影响大局,因此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可在东吴,孙权可受不了这样的贸易逆差。

这时候,东吴有个叫谢宏的人站了出来,给孙权建议.既然蜀汉用直百钱绑定蜀锦贸易,借此收割东吴财富,那么咱们为什么不能也效仿为之呢?!

然后孙权就搞出了一个“大泉当千”来对抗直百钱。

老子面额比你大十倍,但铸造的工艺和分量不过比直百钱稍微厚实一点而已怎么算,我东吴也不会吃亏。

但问题是,蜀汉内部,直百钱的流通是锚定的蜀锦,民间交易可是被严格控制的,所以诸葛亮还能控制住直百钱的危害。

可在东吴,孙权可没有什么奢侈品值得他把“大泉当千”锚定,这个大额货币,孙权也无法限制只能在对外贸易中使用这就导致了大泉当千流入了民间,造成了民间物价大幅波动,民生不稳。

后来孙权也及时察觉到了大泉当千的危害,下令禁止使用和流通这种货币,顺带不要脸的甩锅给谢宏,说是谢宏出的馊主意.这事儿就此不了了之了。

有一说一,其实谢宏说冤不冤,但说不冤,那是真的冤。

是,谢宏提出的经济策略太过于草率,造成了严重后果,确实是有他的责任的。

但这年月,能看到增发大额货币的好处,用来打经济战的人,至少在经济一道上,肯定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没用好这个手段,不代表是他能力的问题,可能是经验问题,也可能是决策者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完全怪谢宏一个人。

当年刘巴提出直百钱,乍一看也跟谢宏的提议相似,只不过是刘巴经验更加老道,提前约束了一波直百钱的流通范围,只能在官市流通,后来诸葛亮又加了一个补丁,才让直百钱的危害没那么大。

其实谢宏也有这个机会的,只是孙权眼看局势不对,自己不想担责,让谢宏背锅那谢宏能说什么。

谢宏从此消失在了东吴的政坛,毕竟大泉当千这个玩意儿,不仅仅是影响到了百姓的生活,连世家大族也深受其害,能保住性命就算不错了。

以上,就是直百钱这个东西,在历史上,造成的一系列影响。

当然,在这个时空,直百钱就是一个临时性的经济政策,随着张溪南征南中的时候,发现了大量易开采的铜矿,煤矿,以及让益州世家参与进铜矿瓜分,提高产能后,大汉就从来没有缺过钱。

甚至来说,大汉的新五铢钱,因为铸造精美,曾经一度流通到曹魏,东吴等地,替代魏五铢和吴五铢,成为最受欢迎的货币。本来吧,这也是一个搞经济战的好渠道,但是吧,随着刘巴的逝世,大汉朝内部再也没有一个能够主持大局,搞经济战的人才了。

这点,张溪这个半吊子,诸葛亮这个什么都懂一点的全才,都比不上刘巴这个专业人才。

再加上随着北伐的日渐胜利,大汉的地盘越来越大,比起对外搞经济战,诸葛亮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维持内部稳定上,因此,大汉的五铢钱,曾经在一段时间内,诸葛亮都禁止外流,生怕国内货币发行量不足,引发经济动荡。

借由五铢钱搞经济战的事儿,也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可现在,张溪想要做的,就是重启这个经济战。

一方面,动用被封存的直百钱,从东吴地界,把已经流通过去的汉五铢给收拢回来,增加大汉境内的可流通货币,稳定经济。

另一方面,用直百钱收割东吴境内的所有汉,魏,吴五铢钱,造成东吴境内经济动荡,逼着东吴跟历史上一样,发行大泉当千。

只要东吴发行了这个大额代值货币,在这个时空,张溪有的是办法让孙权没法收场别说大泉当千,就是大泉两千,大泉五千都得让孙权发行起来。

只是,这里面张溪也需要评估风险.要让东吴发行大泉当千,至少在前期,张溪这边也必须保证足额的收入这些大面值货币,否则东吴肯定会察觉到猫腻,不会增发大泉五千这样更高面额的货币的。

这就是张溪所说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至少在前期投入上,大汉跟东吴都是半斤八两,都得亏损一部分利益。

甚至,大汉可能会亏的更多一些。

因此,张溪对此还是很犹豫的,毕竟他真的不是什么经济学奇才,比起刘巴这样的大才来说,张溪差的真的很远,他担心,他贸然启用直百钱,很难控制住其中的度,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

为此,张溪不得不跟马谡,王基,马良等人再三商议,甚至还专门写信给在洛阳的庞统,在邺城的诸葛亮,请教他们的意见。

写信给庞统,是因为庞统是荆州世家大族,庞氏如今可以说是荆襄第一世家也不为过,如果张溪要在荆州搞直百钱的话,没有荆襄世家的背书,恐怕也搞不起来。

张溪需要庞统帮忙背书,引导荆襄世家支持自己的经济政策。

写信给诸葛亮嘛,就是希望寻求诸葛亮的帮助,在自己万一玩脱了情况下,请教诸葛亮该怎么收尾。

张溪素来谨慎嘛,这种事关民生经济的事情,就更加谨慎了在没有得到更好的答复前,张溪真不敢轻易下手。

这两封信寄出后不久,张溪就受到了诸葛亮和庞统的回信。

两人不约而同的建议张溪,暂时不要轻易启动这个计划,并且约定,在延熙十三年的秋收过后,三人相聚长安,跟李严一起碰个面,商议一下这个计划的可行性。

毕竟,如果要启用直百钱的话,肯定是绕不开朝廷中枢的,自然也绕不开尚书令李严。

甚至来说,朝廷的把控,才是张溪计划是否能真正成功的关键.没有李严的支持和把控,这事儿恐怕也无法真正执行。

所以.还得开会。

第337章 北方战场第809章 蒋琬用兵第803章 三方应对第215章 刘循第380章 南中规划第387章 北方有变第1221章 东征准备(二)第880章 故伎重演第35章 酒之事第1245章 接连败阵第1178章 追击和破城第1198章 河内崩局第60章 授徒第852章 潼关之战(七)第747章 叛乱始末第1240章 中止经济战第792章 命中注定的待遇第940章 大变故第1138章 更改战略第14章 奸雄,必须是奸雄第259章 闲谈江东诸将第702章 托孤第481章 孙权在准备第1113章 失算第115章 察觉第56章 学艺第204章 名分第874章 杜约第249章 人手不足第373章 花鬘和关索第111章 变调的智激周瑜第849章 潼关之战(四)第306章 形势再变第1021章 周瑜的困境第929章 四伐方略第129章 破骑兵第374章 滇马第1084章 司马懿和曹爽第347章 汉中反应第312章 调兵北上第707章 治理雍州第370章 围攻味县第526章 南阳战场第830章 曹叡的魄力第703章 疲蜀之计第137章 中箭第1072章 丁口第381章 对外第941章 误判第932章 司马懿的预判第679章 黄元叛乱第47章 曹仁第447章 街亭混战(二)第52章 军中嬉戏第883章 吓退第264章 再见面第472章 凉州平定第1234章 悲欢不定第840章 溃逃第1122章 局势有变第40章 运气极好的曹操第775章 汉军军议第1042章 迁都之议第466章 再次僵持第391章 调人第601章 柳隐的压力第756章 三伐议定第1160章 三年后(一)第49章 大胜第301章 收降第932章 司马懿的预判第832章 曹休出兵第647章 退避三舍第1185章 魏县第1062章 醴陵对峙第741章 教子第305章 收取襄阳第863章 突围第754章 出兵再战第614章 乱战第273章 开山第1165章 平策第1157章 兖州战役结束第756章 三伐议定第622章 谋士和武将第941章 误判第973章 羊衜归汉第515章 伪木牛流马第331章 烧营第905章 同行第594章 轮班制第1074章 屯田和铸币第42章 编练鸳鸯阵第570章 曹真的难处第793章 扫清威胁第287章 攻克宜城第336章 公安城的战斗第973章 羊衜归汉第956章 影响第941章 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