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0章 北伐幽州

延熙十五年夏天,荆州世家还在为自己这段时间的损失而不停怨声载道之时北方的冀州之地,却已经悄然的燃起了狼烟。

经过了三年的休养生息,诸葛亮基本摆平了河北地区的世家大族,保证了自己政令的推行,同时,也积攒到了足够发动一次大战的粮草。

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决定上书朝廷,启动伐魏之战攻破幽州,彻底灭亡曹魏小朝廷。

这事儿吧,其实在大汉的中枢三省,是引起了剧烈的争议的。

尚书令李严是第一个明确表示反对诸葛亮用兵的人。

北地好不容易消停了几年,才刚刚看到有赋税能从河北送到长安这一打仗,那不是诸葛亮就可以截留所有的河北赋税,用于北伐了?!

那朝廷开支怎么办,突然少了这一堆赋税缺口,从什么地方来弥补?!

再一个,李严相信,以诸葛亮用兵的精熟程度,他既然敢在这个时候发动对幽州的进攻,肯定是有非常大的把握,能一战平定幽州,扫平曹魏小朝廷。

可等到平定了幽州,诸葛亮挟灭国之功,返回朝堂,再加上他原本的丞相身份李严是不知道天子刘禅会不会尴尬,他李严肯定会很尴尬的。

到时候,所有的权利都会丧失,彻底沦为一个工具人的。

因此,李严不管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利,都是坚决反对诸葛亮出兵北伐幽州的。

有反对,那自然也有赞成的人.新任中书令蒋琬,就表示了赞成。

而蒋琬赞成的理由也很直白——曹魏,乃国贼也,不灭曹魏,何以对得起孝愍皇帝,对得起大汉列祖列宗,如何说得上是大汉三兴?!

这是立国根本,政治根基所在,是不容许有任何含糊的。

这三十余年的时间,大汉历经昭烈皇帝,到当今天子,一步一步的蚕食,终于是把曹魏逼到了角落,可以一战而灭之了,如果不抓住这次机会扫平叛逆,难道要等到曹魏重新缓过气来么?!

所以啊,蒋琬是坚决赞成诸葛亮北伐幽州,扫平曹魏的。

给李严气的.你姓蒋的这么一片公心的,天子他知道不?!

但是吧,有些话,李严也不能多说,毕竟蒋琬的这个支持理由,还真的就是季汉的政治正确,谁都不能否定的。

因此,三省中的最后一位,门下省侍中费祎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而费祎对此的态度吧,其实是很纠结的。

其实吧,费祎真不是什么北伐派,他其实算是保守派。

大汉立国二十余年,基本也是四处征战的二十余年平均每两年就要发动一次大战,而一打往往就是一年以上。

所以,严格来说,现在大汉的国力,基本都是用在战争上,对天下百姓的民生改善,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别的不说,现在各州的百姓丁口依然还无法彻底彻查统计,税收都是含含糊糊,时高时低的这一切都是因为大汉大过于注重对外扩张,缺乏对内治理的体现。

也就搭着这些年大汉是屡战屡胜,收回来的土地能勉强平衡朝廷的财政需求,费祎这才对北伐没有什么看法.可随着费祎这两年掌管门下省,他是越来越觉得,北伐其实并不需要急于这一时的。

门下省这个地方,是负责监督六部执行的部门,因此对各部的财政花费是异常的敏感,对政令的事实程度也必须时刻掌握.越是在门下省带着,费祎就越能感觉到,军费支出太高,导致其他部门的财政分配被严重缩减,导致政令实施效率低下,民生无法快速恢复。

而民生无法快速恢复,那就意味着百姓生活无法得到提高,而百姓生活无法提高,就意味着国家依然动荡不安,赋税也无法得到提高,从而导致除了兵部外的其他五部,财政赋税分配额度被再次压缩.这就是个死循环。

因此,费祎的想法,其实也是反对北伐的别的不说,就曹魏那个小朝廷,能成气候到哪儿去?!

有诸葛丞相在北地坐镇,这曹魏小朝廷要是真的能翻盘的话,那费祎就把自己的案桌给吃了。

反正也不着急于一时半会儿,倒不如暂停用兵.不用多,只要朝廷给五年的时间休养生息,费祎相信,国家的财政赋税还能再提高三成。

到了那个时候再用兵,朝廷就能宽裕很多了。

因此,费祎再三纠结犹豫之后,还是在三省会议上,对北伐提出了反对的意见。

就这样,朝廷的三省中枢,以二比一的方式,反对北伐派占据了上风但可惜,这可不是什么讲究投票决定国政的年代。

三省,是各司其职的。

中书省负责决策,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监督。

所以,理论上,决策权是在中书令蒋琬的手里的而蒋琬是个坚定的北伐派。再加上,诸葛亮身为丞相,他本身的意见就是一种风向标,而且,诸葛亮的疏奏,三省不管是什么意见,都必须呈递给天子,交由天子裁决。

而大汉天子刘禅,对于诸葛亮请奏北伐一事,想都没有想,直接御笔回复了一句话——丞相可便宜行事。

相父要做的事情,那还用想么,肯定就是对的。

这就是刘禅最真实的想法。

也就是这些年,刘禅逐渐开始亲自理政了,诸葛亮又劝说刘禅要注意保持天子威仪否则刘禅恐怕会直接回复“一切由相父做主”这样的词儿。

现在的这个“便宜行事”,已经是刘禅略有保留的批复了。

而刘禅这么一批复,李严就算再怎么不满,再怎么坚持反对,他作为尚书令,该做的事情还是得做.为诸葛亮北伐幽州统筹后勤。

诸葛亮这边,再接到了刘禅的正式诏书后,也没有犹豫,立刻起兵。

命邓艾领兵三万,直逼界桥,吸引冀州东部的司马懿出兵对峙。

当然,这一路兵马,不过是个幌子而已,事实上,邓艾哪怕只带着一万兵马去,诸葛亮都算定了司马懿不会选择回援幽州的。

这老狐狸在打什么主意,诸葛亮已经摸清了,而诸葛亮也不介意送这老狐狸一场名声.只要他不耽误自己灭魏就行。

之所以还让邓艾带着三万兵马去界桥,主要是担心司马懿这个老狐狸贪得无厌,真的击败了邓艾,反攻邺城,贪天之功。

虽然诸葛亮对现在的邓艾很满意,但考虑到对面毕竟是司马懿.多给邓艾一些兵马,总不是坏事。

分出邓艾去界桥吸引司马懿的注意力之后,诸葛亮亲自率领两万冀州郡兵北上,汇合驻扎在范阳郡的姜维五万兵马,总计七万人。

然后,再等并州刺史魏延率领两万并州骑兵来援,凑在九万人,就可以发动正式的北伐幽州了。

毕竟,进攻幽州,不可能没有骑兵的帮助。

甚至于,诸葛亮还担心骑兵不太够用,还派人去联络了幽州以北的鲜卑拓跋氏,要求他们从北往南,从攻幽州,会师于蓟县城下。

之所以是鲜卑拓跋氏.这里面有个小问题。

三年前,鲜卑族最大的部落族群,还是步度根所部的部落。

但是,这三年里,一方面是诸葛亮有意平衡草原势力,扶持拓跋氏对阵步度根部落,另一方面,也是步度根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

短短三年时间,步度根所部被拓跋氏先后三次击败,如今已经将势力范围收缩到幽州以北,高句丽以西的地盘内,苟延残喘了。

虽然说吧,诸葛亮也不希望看到拓跋氏的崛起,但事已至此,诸葛亮也没太当回事儿。

毕竟,这年月的周边异族,那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就算他拓跋氏崛起了,有了当年轲比能的声势,只要大汉腾出手来,也不过是一战而灭的事情罢了。

诸葛亮有这个信心。

而这次要求拓跋氏出兵从攻幽州,本身也是诸葛亮对鲜卑拓跋氏的一个试探,看看这只自己圈养的猎犬,是不是还听自己的话。

而鲜卑拓跋氏应该说,不愧是历史上那支能闹出那么大动静来的异族部落,深知能屈能伸的道理。

这次诸葛亮相招,鲜卑拓跋氏毫不犹豫的应招,出兵五万精骑,进攻幽州北部。

而随着鲜卑拓跋氏出兵幽州边境,这场大汉北伐幽州的大战,终于是彻底打响了。

第985章 荆州隐患第1032章 绕道偷袭第92章 疲兵之计第472章 凉州平定第674章 世家之议第546章 纠缠第1195章 撤军方案第444章 守城第六天第202章 各方反应第79章 巡视防务第1195章 撤军方案第704章 挑明第694章 复设丞相第161章 出门在外皆不易第560章 魏延的分析第634章 张辽决意第1194章 满宠的才能第1199章 援兵去哪儿第124章 攻城先拔寨第1075章 又是联姻第923章 水军统帅第686章 公平第651章 退兵第665章 突围第1163章 各怀心思第211章 豪赌第540章 散关之战第88章 被围第1179章 进兵河东第995章 真正的战略第1071章 重整第758章 司马懿的焦虑第1234章 悲欢不定第1201章 邓艾的进军路线(二)第784章 调整第264章 再见面第1191章 瞒天过海第1027章 一箭第222章 《蜀科》第664章 槐里之战第1158章 背锅第1082章 战略制定第1222章 经济战第1104章 郁闷的曹肇第480章 孙权的想法第127章 谋取荆南四郡第1103章 调整部署第744章 挂帅第1029章 谁比谁更烂第907章 南下第74章 密谋第991章 东吴的想法第388章 战略冲突第225章 处置第78章 开始练兵第984章 联姻第452章 火攻略阳第955章 下下之策第1033章 今时不同往日第902章 折中第405章 冀县密议第239章 巴东郡保卫战(三)第736章 争(一)第814章 双方误判第923章 水军统帅第950章 诸葛亮的冒险第22章 寇封的“喜事”第194章 示范区第209章 山间小道第721章 不是办法的办法第465章 张溪和魏延第305章 收取襄阳第1064章 罗县攻防战第524章 郭淮的狡辩第903章 调任和妥协第735章 决议第1206章 兵临城下第299章 于禁的处境第100章 接应第557章 冒险还是保守第973章 羊衜归汉第21章 新官职,新工作第505章 陈仓守将第822章 折中一下第650章 大雪第504章 眉县世家第528章 关羽搦战第828章 潼关失守第235章 清查土地第706章 拖第800章 郭淮的疑虑第1096章 兵临许昌第306章 形势再变第74章 密谋第132章 攻取荆南第889章 孙权的顾虑第699章 诸葛亮的态度第588章 山路第678章 君臣一心第326章 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