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水泥
马忠的配剑,当然不是什么宝剑,只是马忠托人从成都买回来的配剑而已。
非要说跟这时代普通配剑有什么不一样的话,采用的是军中秘法所造的精钢锻造而成的。
其实就是跟苗刀的材质一样,用灌钢法弄出来的精钢所造,在韧性和硬度上,达到了这个时代能达到的最高标准而已。
听完马忠的讲述后,张溪半信半疑,让张翼找来军中的苗刀,又找了一块石头,自己亲手全力砍下好家伙,震的手都麻了,但石头也同样出现了一条裂缝。
好吧,现在张溪知道自己跟马忠之间的武力值差距有多少了。
嗯.这么看来,还真的不是马忠的配剑有问题,是这个石头的问题。
这个石头,说它硬吧,确实挺硬的,一般的农具或者是张溪这种武力值不高的人,根本无法破坏。
但你要说软吧,它也挺软的,稍微刀刻斧凿一下就会碎裂,根本无法作成奇山怪石,或者是雕塑成型。
在牂牁郡,有太多这样的石头了,靠这样的石头搞石刻增加百姓收入,显然是不行的。
张溪顿时也有点尴尬,蹲下来看了一会儿这个石头,想看看这东西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然后吧,张溪似乎越看,越觉得这石头有点眼熟.想了很久,似乎想到了什么眉目,让人搬了一块回去。
回到牂牁郡太守府之后,张溪命人找来石炭,把这块石头架在石炭火上煅烧,煅烧到石头开裂粉碎后,张溪总算得到了确认。
这石头,还真的就是石灰岩。
牂牁郡出石灰岩?!
在仔细想想,刚刚马忠好像说,牂牁郡的很多土地,都是黏土,耕种效率极其低下特么这要是不用来练水泥,是不是有点浪费了?!
水泥好啊,穿越者必备的玩意儿。
而且这东西没啥难度,就是把黏土,生石灰,外加炼铁剩下的废渣一起煅烧打碎,晾干就可以了。
虽然达不到后世的水泥质量,但在这个时代,简直是建筑神器好不好。
牂牁郡.宝藏郡呐!!!
要是能造水泥的话,这地方还怕没有发财致富的机会?!
但张溪转头一想,好像也不对。
水泥这东西,在这个时代就是军工用品,不可能把它交给世家们来打理的,毕竟现在可没有太好的破坏水泥的手段。
所以.水泥制法必须是机密,只有刘备集团能掌握,这些世家们还是用焦炭赚钱吧。
至于百姓没法依靠一个水泥厂来安置百姓的,对于一个地方大郡来说,百姓的生活还得是耕种。
不过有了这个水泥的话,张溪觉得应该会引起刘备集团对牂牁郡的重视,毕竟整个益州地区,大概就只有牂牁郡可以造水泥.这样的话,为了保证牂牁郡的地方稳定,对当地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应该是可以的吧?!
这对百姓来说总是好事,起码不用担心牂牁郡的可耕种土地稀少造成的人口流失了。
张溪迅速的在脑子里盘算着这些事情,然后.决定中断自己的巡视工作,直接回味县。
得跟诸葛亮好好的谈谈,这里面的事儿,张溪总觉得自己一个人想,难免有纰漏。
水泥的制法,肯定是机密,张溪没打算现在就全部教给马忠,必须得等刘备有了决断后再说,甚至如果有必要,哪怕建造了水泥厂,也得派出重兵严格把守才行。
这可是在一夜之间能造出一座城的玩意儿,而且就坚固程度来说,甚至强过现在的很多土城和城訾,属于重要的军事物资。
再加上前面还有越巂郡试行科举制的事儿在心里,现在两件重要的事情堆在一起,张溪已经没有继续巡视地方的心思了,在十一月冬天到来前,赶紧赶回了味县,找到还没来得及回成都的诸葛亮,两人好好合计合计。
在越巂郡临时试用科举的事儿,诸葛亮在听完了张溪的建议后,思考了好一会儿,觉得还是可行的。
毕竟现在的南中,名义上刚刚经历过叛乱,百废待兴的时候,很多事情可以“特事特办”,大家都说不出什么来。
甚至诸葛亮认为,不仅可以在越巂郡推广科举,整个南中都严重缺乏管理人才,尤其是等到矿山开始开采,种植园开始运作后,这种人才的缺乏,会凸显的更加明显。
益州世家们,不管是南中还是蜀中的世家,他们可能不会缺乏管理人才,毕竟都是百余年的诗书传家家族,从内部挖潜的话,一些基层管理的族中子弟还是不缺的。
但如果官府没有相对应的基层官吏跟他们对接的话,他们很多事情也没法展开,一旦迁延时日,真正损失大的反而是他们。
所以诸葛亮认为,在南中临时试行科举制,应该不会遭到益州世家的大面积反对。
而成都的刘备集团,却可以用这个临时性的科举考试积累经验,为后续把科举作为察举制最后一项考核奠定基础。
这事儿,真的很重要,重要到诸葛亮都想立刻回到成都,跟刘备商量,是不是在南中先试行这套考核手段,增加地方管理人才。
但张溪还是硬留了诸葛亮几天.这才是第一件事,还有第二件事情呢。
张溪拖着诸葛亮,再次来到自己的秘密试验工坊,用牂牁郡带回来的煤矿,煅烧从牂牁郡带回来的石灰岩,得到了生石灰,再配合牂牁郡本地的黏土,以三比一的比例混合烧制出来一堆粉末。
最后张溪用这堆粉末混合了砂砾,加水搅拌后,在半天的时间内造出了一堵墙,隔天请诸葛亮亲自试验这堵墙的硬度。
诸葛亮推了几下,又让士卒用锤子死命敲了几下后,转身驱散所有人,直接把张溪的烧制水泥配方给要走了。
诸葛亮什么人,哪能不知道这玩意儿的轻重,几乎只是一转脑的功夫,就明白了张溪让自己看这些粉末的意思。
然后诸葛亮就真的没法在南中继续待下去了。
这趟来南中,他发现了很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就没有一件算是小事,必须赶紧回到成都去,跟刘备等人商议。
世家在南中的铜矿上的纠合以及利益是一件事,这事关益州世家是否可能产生抱团或者是嫌隙的事情,对刘备集团分化利用,统治益州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南中的种植园和夷人登记造册是一件事,这事关南中人口变化,以及未来赋税徭役增加的事儿,也需要跟刘备及时汇报。
南中的科举试行是一件事,关系到未来刘备集团的人才选拔制度,以及削弱世家在民间的影响力,为寒门子弟提供上升通道。
最后还有个水泥的事儿.这是军国大事,也是现在诸葛亮最着急的事儿。
其他事情可能还有个缓冲的空间,但最后一件事,必须赶紧办。
尤其是张溪告诉诸葛亮,这个水泥不仅能作为黏合剂修建城池堡垒,还能用来修建道路,最重要的是干涸凝固的速度非常快,可以大大提高现在益州的路况环境。
诸葛亮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从益州到汉中,再从汉中出凉州或者秦川的那些糟糕的山路。
益州这地方历来易守难攻,确实得益于这些山路难行,是好事,但也是坏事。
从纯粹防守的角度讲,益州的山路难行,是守卫益州的屏障。
但现在刘备集团已经占据益州了,这时候需要考虑的,已经不是益州是不是易守难攻,而是考虑北伐的时候,这么倒霉的路况,对运粮的成本有多高。
历史上的诸葛亮,六次北伐,有四次是因为山路难行,粮草补给不够及时,不得不退兵的。
崎岖的山路,难走的路况,运粮队看似一天行进三四十里,但山路漫长,这个补给线可比平地上要长处一倍。
而且路况不好,一旦有什么意外,也会影响运粮的速度,因此从益州要北出凉州甚至是秦川,粮道就是制约益州出兵最大的因素。
现在好了,有了这个叫水泥的东西,哪怕造不出大路,一条用来运粮的通道还是可以造出来的吧?!
这得节省出多少运粮的时间啊。
这件事,必须在益州和汉中修养生息完成前做好,时间实在不等人。
诸葛亮实在没法在味县继续呆下去了,本来预计年底再回成都的诸葛亮,在十一月中旬就赶忙的跑回成都去,跟刘备商量“大兴土木”的事儿。
而张溪嘛,继续留在味县,当自己的庲降都督。
把大部分的事情搞定框架后,张溪的事情就少了很多,剩下的事情不过是根据事情的推动情况,自己决定是否需要做出应变和调整就可以了。
接下来张溪最主要的工作,不过是日常的政务管理工作而已。
再加上诸葛亮回到成都后没多久,就把蒋琬从成都给派发到南中来了。
一开始张溪还以为蒋琬这是又哪里得罪了刘备,让诸葛亮不得不再次派发到地方.就像当初蒋琬被诸葛亮派到张溪所在的巴东郡当县令一样。
但这次,蒋琬可不是被发配,他是专门被刘备任命为庲降都督府长史,来当张溪的副手的。
目的,就是主持南中六郡临时科举,协助张溪管理六郡基层人才选拔,以及在牂牁郡筹划建立水泥厂的事儿。
很显然,这是妥妥的重用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