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公平

大汉章武三年五月二十日,天子刘备在长安设题取士。

因为这次取士本身就是个四不像的奇葩,因此在考试规模和考试题目上,也相当的随性,根本不成体系。

比如秦宓就认为,既然要以考试取士,第一步,必须要确认应试士子都是熟读典籍的人,如果连典籍都读不懂就来参加考试,最后要是还当官了,那简直就是笑话。

虽然说这次的每个应试士子都有地方名士或者是官员推荐,但这年头,举秀才不知书的情况又不是没有发生过。

所以,秦宓以为,考试的第一场,必须考“明经”,也就是必须要考验士子们对经典的熟悉程度,如果连经典都默写不出来,或者是对圣人的话理解出现偏差,断章取义,这种人怎么可能当官治理好地方?!

这也是为什么秦宓一定要等到从北海郑家那边借来郑玄做注的儒家典籍后再开始考试的原因——你得有个权威的答案才行。

而黄权却表示,光会背诵经典,死读书,又怎么可以治理好一方呢?!

为官者,不知计量,不懂农时,不晓民心,一昧依靠经典治国,不过是夸夸其谈之辈,也不见得能堪大用。

因此,必须还要考实务,让应试学子们对地方理政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就属于是实务策了,有点策论的意思。

然后张溪插嘴,说光有这些也不够,别忘了现在还是乱世,天下三分,选拔官吏至少要有担当,有军略,尤其在关中这地方当官,多少也算个前线,如果遇到敌军进攻就不战而逃,那还不如不要。

是的,张溪可不想再选出一堆类似郝普,廖立这样的官员。

这些人才能出众,治理地方也没有任何问题,但遇到战事胆怯无担当的行为,也实在是让人无奈。

这样的人,地方治理的再好,也不过是给敌人做嫁衣而已,连一战的勇气都没有,还谈什么保境安民?!

这三人凑在一起,讨论了半天,最后庞统实在是听不下去了。

因为庞统觉得吧,这三人说的都有道理,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要担任一地主官,上面的三个方面,都是必备条件。

那就索性分成三道题,一起考不就好了?!

作为一名士子,而且是想要为政一方的士子,如果连上面三点都做不到,怎么还有脸来应试求官?!

庞统这话一说,张溪三人也不讨论了,三个人同时无语的看向了庞统。

你庞士元是有底气说这个话,毕竟你是真的能做到既通经典,又懂实务,同时还能出谋划策,领军征战但问题是,天下能有几个庞士元?!

真要是一起考,你选拔的到底是县令,州郡佐吏,还是“卧龙”,“凤雏”?!

而且实话实说,就算是那些所谓的天下名士,又有几人能做到我们讨论的这三点的,而能做到这些事情的人,又有哪个不是国之柱石,早早被人征辟入仕了?!

不是所有人都跟你庞士元一样,是个天才的。

再一个,从一场考试变成连考三场,咱们也没有那个精力和时间啊。

马幼常为了准备这次考试,已经是好几天没有合眼了,好不容易才把这个框架搭起来,你这么一说,等于是把一场考试分成三场考试去做马幼常能跟你拼命的你知道不?!

可庞统听完了三人的抱怨后,也是一脸鄙视的看着三人说你们笨,你们还偏偏自己不承认。

我什么时候说要连考三场了?!

我说的是,一场考试,但出三个题目,三个题目一起考,根据应试学子们的学识,事务,军略三方面综合考虑后取士。

三个方面,只要有两个方面得到中上的评价,就可以授官。

简单来说,就是看卷面综合分评估。

这个方案一提出来,秦宓,黄权都是恍然大悟,而张溪.张溪默默不语。

其实吧,张溪心里多少是有些不太同意的这种选官模式,主观性的东西太大了,不太能做到公平公正。

但回头一想,除非出现非常量化的评判标准,否则在这个时代的任何考试,主观性始终是重要评判因素,是无法回避的。

张溪能做的,就只能是尽可能的增加客观性的因素,比如.糊名誊抄制。

但张溪的这个建议,却遭到了秦宓的反对。

一方面,秦宓觉得这么做,是凭白增加工作量.考试时间已经很紧张了,根本来不及再做一遍这样的糊名誊抄的事情。

另一方面,一个临时举行的取士,根本没有必要弄的这么繁琐复杂.除非你想把他固定下来。

如果说刚刚讨论开始内容,可以解释为甄选出合格的官员的必要性,毕竟关中地区官员缺口太大,不这么做的话,无法快速的恢复关中地区的生产。

但糊名制度这种为了保障考试公平的制度,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并不存在下一次类似的取士考试。

这方面,是秦宓一定要严防死守的。

而秦宓一反对,庞统和黄权也明白了道理,虽然他们觉得张溪的想法未必是错的,但身上自带的世家属性,让他们也对秦宓的说法,保持了默认的态度。

张溪顿时有些急了如果没有糊名制的话,那寒门子弟凭什么去跟世家子弟们竞争。

这段时间,就是张溪这里,都接到了不少人的请托和招呼,张溪就不相信,秦宓,庞统,黄权那边,会没有人托人情。

把考生的录取希望全部寄托在审卷官的个人操守上.张溪真不敢这么想,哪怕他怀疑的对象是庞统,黄权,秦宓这样的名士。

张溪也是硬生生的给秦宓怼了回去,摆明的告诉秦宓,糊名制不管用几次,哪怕只用这一次,也能保证这一次考试取士的公平性。

言下之意,老子就是信不过你们这帮世家出身的玩意儿。

这下把秦宓给气的不轻。

这年头的世家,多少还要点脸,没到南北朝后期那样没皮没脸的程度。

因此,秦宓对张溪这种摆明质疑他个人品德操守的行为,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真的,秦宓气的,就差当场拔剑了.如果没有庞统和黄权拦着的话。

但不管怎么说,这么一搞,秦宓和张溪算是彻底闹翻了,而这个糊名制的事儿,也被摆到了刘备的面前,由刘备来决断。

没办法啊,两边都有理由的。

秦宓是礼部尚书,他坚决不同意在礼部组织的考试中采取糊名制,这事儿是他的权利。

但张溪这次摆明的跟秦宓杠上了,他上书建议考试增加糊名制以保证公平性,这也是他作为人臣的职责,你礼部尚书不答应不要紧,这不是还有天子在呢嘛,一切交给天子决断。

刘备也为难。

说实话,糊名制这玩意儿的好处,刘备不可能看不到,这确实能保证公平性。

但问题是,刘备同样能看到,这个制度的出现,摆明了就是对主考官的不信任,也是对取士制度的不信任。

这里面,不仅仅涉及到个人品德的问题,也涉及到利益问题这年头,取士制度不管怎么改,都是对世家有利的。

刘备不想去因为这么一点小事得罪世家,也不想让张溪提出的这个公平性的建议流产想了半天,弄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刘备表示自己年纪大了,眼神不济了,看太多试卷会耽误时间,不如交给黄门侍郎,由黄门侍郎诵读一遍既可。

至于黄门侍郎诵读的时候,是先读文章,还是先读考生姓名,这个完全是刘备来指定了。

这样既不用搞什么糊名制,也能起到糊名制的效果,两全其美。

秦宓对此无话可说,但秦宓终究对此事,忧心忡忡。

糊名制这件事本身无所谓轻重,真正重要的是,天子就此事表现出来的态度。

天子的表态,似乎是在照顾自己的情绪,同时也是在照顾世家的利益但最终还是变向的采取了糊名制的做法。

原本秦宓以为,这次长安取士,虽然看着胡闹,但刘备总算是放开了对世家们的防备,可以看做是一种对世家们缓和关系的做法。

但如今看来,天子对世家的态度,依然还是跟以前一样的。

第753章 馊主意第876章 偷袭城门第961章 邺城的决断第660章 曹真的顾虑第792章 命中注定的待遇第518章 二将第618章 突然出现的王平第348章 樊城守卫战(一)第1226章 对内妥协第842章 各方反应第1225章 贸易战(二)第864章 乱战第581章 切入第695章 祭祖前后第228章 战与和第879章 各自的选择第1090章 诸葛连弩二号机第317章 武陵蛮动乱第753章 馊主意第764章 周瑜的计谋第968章 迁都第940章 大变故第163章 确定身份第182章 容后再议第27章 论将第1019章 石苞的无奈第624章 好消息和坏消息第1045章 东吴内政第613章 进攻第124章 攻城先拔寨第340章 陆逊攻宜都第402章 魏延的伤势第140章 攻克江陵第1158章 背锅第226章 驰援荆南第546章 纠缠第1052章 南征序幕第18章 家有新人第798章 贾逵和蒋济第443章 守城第四天第92章 疲兵之计第40章 运气极好的曹操第847章 潼关之战(二)第236章 造纸第1059章 偏师出兵第1081章 情报可靠性第420章 天时不利第586章 险计第214章 劝降?第109章 江东舆论第1104章 郁闷的曹肇第475章 三国时代第591章 大昌集第324章 激将第17章 糜竺第211章 豪赌第640章 再见第724章 人选第1155章 方案第844章 张飞用计第886章 庞统训姜维(一)第609章 到来第1030章 另一路第729章 空城计第988章 巧合第729章 空城计第758章 司马懿的焦虑第623章 进攻和撤退第640章 再见第378章 倒霉的小姑娘第1000章 公安撤军第240章 合肥之战第676章 迁都之议第1076章 事关国本?第1183章 司马出山第1038章 东吴退兵第399章 偷袭计划第2章 面试第656章 槐里围城第900章 季汉的盘算第169章 抵达油江口第266章 江东来使第944章 撤军准备第893章 提前准备第422章 大雪第414章 刘备的决断第303章 修改战略第936章 蒲坂津之战第525章 散关战事第828章 潼关失守第84章 沉船截江第6章 这个世界不太对劲第57章 三顾茅庐第806章 八阵图第966章 洛阳战事(三)第698章 坦白第180章 迎亲第506章 等第243章 争议第716章 关中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