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7章 弘农杨氏

蒲坂津一战,开始的很突然,结束的也很快,但魏延所部汉军,付出的代价并不小。

魏延亲领的三千突前步兵,在结束战斗后一清点,伤亡了一千三百多人.其中有八成,都是被居高临下的箭楼箭矢射杀或者射伤的。

而爬坡进攻的七千汉军,也同样在坡顶箭楼居高临下的攻击下,伤亡了一千余人。

至于顺流而下,进攻黄河水军的黄权水军,也伤亡了近两千人.这倒不是在跟黄河水军的交战中伤亡的,完全是在顺流而下的过程中,因为水文条件不熟悉,水流速度过快,暗礁等原因,翻了二十多艘战船所导致的。

事实上,黄权顺流而下发起进攻,本身就是非常冒险的事情,如果不是曹魏的黄河水军实在不堪一击,战损远不止这些。

也就是说,这次进攻蒲坂津,虽然在一天的时间内就攻克这个黄河渡口,但魏延军付出的战损,都要超过鲁阳那边十几天交战的战损了。

但,这个代价,是值得的。

蒲坂津一下,河东的入口就算是打开了,现在只要运兵过黄河,就可以直接攻略河东地区.河东世家们,现在其实比司马懿还紧张。

但魏延他们的战略目的,并不是河东。

在花了一天的时间,快速休整过后,黄权留下了两千水军继续守卫蒲坂津,自己带领三千水军操船,带着魏延所部的七千余步兵,开始继续顺流而下,前往弘农郡。

于此同时,弘农郡上雒县,弘农杨氏宅邸之内。

名满天下的杨彪已经去世了,而如今的弘农杨氏的家主,是杨彪的族弟,杨炳。

没办法啊,杨彪那一脉,最成器的杨修让曹操给杀了,剩下的子嗣大多碌碌无为,孙子一辈又太过年幼为了杨氏的存亡,杨炳在杨家族老的支持下,成为了杨家的家主。

现在摆在杨炳面前的,是一个关乎到他弘农杨氏兴衰的关键机会,而杨炳却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去抓住他。

平心而论,杨炳比起杨彪来,真的是差的很远,而杨炳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才会这么犹豫。

在西边的大汉嗯,姑且还是称呼他们为大汉吧大汉丞相诸葛亮,派人过来秘密接触杨氏,希望在未来大汉进军司隶的时候,弘农杨氏能看在祖上深受大汉恩惠的份上,主动站出来响应大汉北伐。

当然,大汉也不会辜负心存汉室的弘农杨氏.虽然经过改革后,大汉没有三公的说法,但这不是还有三省六部呢嘛。

诸葛亮是丞相,但他一直兼任着中书令.如果杨炳愿意重归大汉,帮助大汉攻下河洛,那么他诸葛亮愿意退位让贤,让杨炳出任中书令一职。

这就是西边的大汉给弘农杨氏开出的条件说实话,这个条件,杨炳是很心动的,但站在弘农杨氏的立场上,他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心动。

毕竟,风险还是有的,而条件嘛,只能说是马马虎虎。

杨氏不是杨炳一个人的杨氏,杨炳考虑问题的时候,必须站在整个杨氏的立场上去思考.如果西边的大汉没有希望打下洛阳,或者说,打下了洛阳也不能守住的话,那杨氏为什么要来相应你的号召呢?!

就凭借什么“四世三公”的恩惠么?!

别逗了,这个名头,对杨氏是很重要,但不代表着杨氏要替你汉室一直守孝。

再说了,杨家已经算是对得起大汉了,杨彪当年追随汉献帝一路从洛阳到长安,再从长安到许都,什么苦没吃过?!

曹魏代汉受禅以后,要封杨彪为太尉,在那种局势下,杨彪冒着生命的危险直接拒绝出仕.已经算是对你大汉够尽节的了。

杨炳自认,杨氏已经足够对得起大汉了,现在西边的那个“大汉”,却要他们主动站出来,作为内应,配合他们进攻洛阳.万一失败了,这可是满门族诛的下场啊。

这个风险和收益,实在是相差的不成正比。

所以,说到底,西边的大汉,不可能只凭借一个空头的官职,就让我弘农杨氏替伱们卖命的。

这是杨炳站在杨氏的立场上,所能想到的,反对的理由。

但同样,杨炳站在杨氏的立场,所能想到的赞成的理由,其实也有。

弘农杨氏,在大魏的日子,可不好过。

杨彪拒绝了曹魏给出的太尉的官职,虽然曹丕当时刚刚继位,不好对名满天下的杨彪有什么动作.但大家都知道,曹丕这个人,他小心眼。

更别说,当初曹丕和曹植争夺世子之位的时候,杨彪的儿子杨修,明目张胆的就站在曹植那边,给曹植出了不少的主意,把曹丕一样得罪的够呛最后杨修的死,你也不能说跟杨修参与进曹丕,曹植之争没有关系。

所以啊,至少在曹丕这一朝,弘农杨氏就没有人才出仕曹魏朝廷。

而如今,到了曹叡这一朝,杨氏的日子依然不好过,杨炳本人也不过是一个议事郎而已,这个职位,不算多高,也不清贵,就是一个敷衍你杨氏面子的官职而已。

由此可见,曹叡这一朝,一样对弘农杨氏不怎么待见。 继续这么下去,可不行啊。

弘农杨氏之所以能在之前获得这么大的名声,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杨氏“四世三公”.长久没有人出任高位的话,即使是杨氏,也会没落的。

别的不说,现成的例子就有一个——同为汉末顶级世家,“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现在变成什么样了?!

这才几年啊,压根就没有人去在意所谓的汝南袁氏了,而汝南袁氏现在也基本都是闭门谢客,深居简出了。

如果弘农杨氏继续这么不受朝廷待见,默默无闻下去,早晚要步汝南袁氏的后尘。

可如果杨氏真的冒险投靠大汉,杨炳重新出任大汉的中书令这相当于是以前大汉三公一样的职位,而且实权上来说,可比三公要大的多。

哪怕杨炳只是装装样子,出任一年就卸任,可对弘农杨氏来说,继续保持住家族威望的机会,也有了。

这就是杨炳所能想到的,投靠大汉的好处。

好处有,坏处也有,风险更是不小,杨炳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做出选择。

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世家家主,只不过是杨氏实在人才凋零,这才赶鸭子上架的让他来做出决策。

以前,杨炳还可以暂时晾着蜀汉派来的细作,毕竟这事儿,是杨氏占据主动权.就算杨氏不答应这事儿,蜀汉的细作也不能把杨氏怎么样。

但现在,好像不行了。

黄河水军战败,蒲坂津失守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弘农郡.换句话说,最快三五天之内,蜀汉的大军,就会兵临弘农了。

这个时候,没有时间给杨炳犹豫了。

如果这时候站出来响应蜀汉,号召弘农世家们重归大汉,并且帮助大汉打开通往洛阳的通道,那毫无疑问,杨氏的利益将最大化。

如果这时候依然不闻不问,倒是可以避免将来的蜀汉进攻不利后杨氏面临的风险,可一旦蜀汉真的攻下并守住了洛阳,那杨氏的地位,可就尴尬了。

蜀汉可不需要一个在关键时刻,不能为大汉效力的所谓“四世三公”世家.换句话说,即使回归了大汉朝,杨氏依然不会受到重用的。

弘农杨氏,可能就会跟袁氏一样,慢慢的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杨炳真的不能抉择,毕竟这一个决定,是要压上弘农杨氏全家老小的性命的。

所以,杨炳决定,召开一个家族会议。

既然自己不能决定,那就让大家一起来决定,到底该怎么办吧。

这个会议,大概开了有足足一天的时间隔天,杨氏突然大开家门,派出了无数的家丁和子弟,去往弘农各地。

三天后,当魏延领军,顺着黄河而下,抵达弘农郡的时候,杨炳亲自带人,到了渡口,堵住了魏延,问道,“将军欲领军攻略弘农乎?!”

魏延当时就傻了.这老头啥意思?!

我带兵过来,不是来攻打弘农的,难道还是来旅游的?!

魏延是没反应过来,但跟他一起来的,不还有一个庞统呢嘛。

庞统赶紧越众而出,对着杨炳躬身行礼,说道,“非也,普天之下,皆为汉土。如今我等,不过奉天子命,代天狩猎尔。”

庞统这话,说的也有意思.天下都是大汉的天下,我们只是代替大汉天子来的。

换句话说,你要是自认是汉臣,这弘农还是汉土的话,那咱们就是自己人,剩下的事儿也好商量。

可你要是自认自己是魏臣.那可就没啥好说的了。

其实就是变相的,在逼杨炳表态而已。

而杨炳,却是微微一笑,躬身行礼,说道,“汉太尉,杨震之后,杨炳,恭迎大汉王师。”

是的,老子投了,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第378章 倒霉的小姑娘第521章 阴差阳错第69章 江夏变故第605章 下一阶段第905章 同行第878章 南门攻防第763章 东吴的想法第498章 原因第952章 洛阳应对第259章 闲谈江东诸将第669章 宛城战事(二)第582章 各方变化第1086章 抢攻第563章 围堵第564章 错失机会第1140章 退兵和追击第125章 借将第518章 二将第1128章 蒋济的策略第882章 破城第112章 找错人了吧第533章 善后第495章 柳隐第238章 巴东郡保卫战(二)第999章 水战决胜第131章 攻城(二)第22章 寇封的“喜事”第394章 矛盾第904章 刘禅的应对第242章 杨仪第965章 洛阳战事(二)第992章 两路进兵第717章 缺乏经验第890章 朱然挂帅第210章 山道肉搏战第905章 同行第578章 决策冒险第87章 失败的夜袭第723章 诸葛回成都第885章 徐庶断策第95章 议战第1082章 战略制定第160章 孙尚香的奇妙冒险第803章 三方应对第463章 曹仁退兵第670章 休战退兵第416章 骑虎难下第1178章 追击和破城第388章 战略冲突第793章 扫清威胁第1229章 荆州世家的难处第182章 容后再议第694章 复设丞相第780章 终于看破第950章 诸葛亮的冒险第146章 回府第874章 杜约第1128章 蒋济的策略第654章 奇怪的三辅第1121章 各有准备第789章 领兵出征第519章 攻略西营第1106章 失败的影响第59章 诸葛出山第121章 劝降文聘第646章 议事(三)第23章 反对第556章 诸葛诞第1235章 诸葛请辞第435章 石亭之战第27章 论将第783章 拖延时间第821章 主帅对决第944章 撤军准备第443章 守城第四天第619章 误判第208章 雒城第461章 孟达对曹真第1251章 顺流而下第953章 司马懿的心态第126章 绝北道第801章 发现端倪第326章 关兴第996章 试探第1088章 遭遇颠倒第246章 去成都第44章 二顾茅庐第716章 关中世家第262章 应灾准备第544章 小镇用兵第29章 徐庶与张溪第10章 新年第224章 要想富,先修路第374章 滇马第350章 樊城保卫战(三)第329章 厚脸皮的吕蒙第65章 攻击和防守第278章 议事第619章 误判第611章 战术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