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一)

韩冈的话出口,宋用臣的眉头就皱起来了。

他曾陪太子读书过,亲耳听过程颢讲课——这是皇帝和皇后下的命令,让他和其他几名内侍各自确认一下程颢的讲学水平,要回来禀报的——淳德君子,如沐春风,韩冈可谓是善于评人。

但后一句话说得未免有些过分了,谁听不出其中隐含的攻击?

淳德君子?

士人若能被人赞一句君子,肯定是不得了的褒扬。论语中说了多少有关君子的条目?按圣人论君子的话一条条地做到,总不是圣人,也是淳德全道、和于阴阳的至人了。

可皇帝被赞一句淳德君子,那就不是什么好话了。做臣子的道德和做天子的道德能一样吗?帝尧也不过是“钦明文,思安安,格于上下”,能按论语里的条目来约束?宋襄公倒是君子呢。

司马光还知道要编《资治通鉴》,以供君王借鉴,这是要教皇帝做君子吗?!肯定不是。史书上勾心斗角的事太多太多,读史读通了,做人做事都不会是一板一眼、可欺之以方的君子了。

宋用臣甚至看见天子的眼皮也眯了一下。如果没有面瘫的话,他觉得官家现在的表情肯定会是冷笑。

宋用臣也想冷笑。师生之谊也就这样了。就跟王安石、韩冈的翁婿关系一样,一争起所谓道统,就什么情面都不讲了。

韩冈知道他的话会让人怎么想,所以他继续说道,“有德方可以驭才。有才无德,致乱之源。”

他可没打算那等浅薄的言辞来贬低程颢和他的学派。那样实在是有失体面,也让人感觉像是喜欢背地里攻击他人的小人了。

“昔有殷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可谓文武双全,惜其以智距谏,以辩饰非,故而身死国灭,徒留殷墟使人凭吊。又有隋炀,能为诗,能用兵,惜其不恤百姓,身死国灭。近有李存勖,善骑射,胆勇过人,习《春秋》,通大义,灭梁立唐,不负‘生子当如李亚子’之叹,可惜有始无终,皇图霸业终为画饼。”

没有德行的约束,才高了就会成为祸害。或者换个说法,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大抵就是这个道理。

若从程颢学,最后当真一切能做到知行合一,做一个淳德君子是没问题的。结果再坏,也不会坏到纣王、隋炀和后唐庄宗的那般结果。也不会像现在不可能再出现的花鸟皇帝,书画才艺名垂千古,可好端端的国家却在他手上完蛋了。

——当然喽,知行合一是最难的。孔子的论语,没读过的都不能叫读书人,可有几个能按照上面的标准去做?不过韩冈也不会是在百日宴上预言“总要死的”那样的蠢——

听到了韩冈接下来的一番话,宋用臣愣了,是自己想多了吗?还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赵顼也好像有些愣,过了片刻才在沙盘上画着:“气学何如”?

德行也好,才能也好,赵顼对太子初步的要求肯定仅仅是坐稳皇位,至于明君昏君就看他自己日后的表现了。可一个皇帝怎么会不希望皇太子的才能更出色一点?

韩冈坐正了身子,端端正正地回答赵顼:“气学之要,在于一个‘诚’字!”

人人听得糊涂,赵顼也追问:“何解?”

“月常在。日长明。一加一不会为二。白银再怎么锻炼也不会变成赤金。天地间的道理在此,人人可见,人人可思。需要的只是诚心正意。纵一时会有腐草化萤的谬误,但仔细去观察,就能辨明是非真相。故而横渠谥明诚。明者,明于道也。诚者,诚于实也。行本于实,心诚于实。”

赵顼眨着眼睛,看起来像是听出了一点兴趣来,敲敲沙盘,示意韩冈继续说。

“唯有格物,方能致知。”韩冈继续说着,“所以气学要教授的是怎么格物,而不是灌输致知后的结果——慎思之、明辨之,不经思辨,非为真‘知’。”

韩冈不需要攻击其他学派,气学——或者说科学——其研究现实,解释现实。对于自然规律,不得不诚,不能不诚。这一点,只要开始学习气学,就会被灌输。

“此即为诚?”赵顼的问话更加言简意赅。

“能欺人,可能欺天吗?只有诚。”

这话是有道理,前面听得迷糊的向皇后点着头,她现在是听懂了。天不可欺,所以要诚。

韩冈敛容正座,气度俨然。

程颢?王安石?需要在意他们吗?更没必要去贬低。因为气学更好。

言辞打动不了人,事实可以。他能在现在这个年纪拥有如今的地位,也是依靠才干和成绩,而不是口才。跟那些走言官路线飞速上升的官员,完全不是一条路上的人。

事实会说话!

韩冈也只要拿事实说话。

……

殿上论学,韩冈说得口都有些干了,但赵顼还是没有当场给出结论,只是最后闭上眼皮,闭目养神。

不过韩冈并不介意。他又不是徒逞口舌之辈,纵横家的本事没有一成半成,但他能解决问题。每一桩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可以让人在下一次行动时更加敏锐,这就是气学。

只是韩冈返回家中的时候,仍在回忆着赵顼的动作和神态,其中肯定能有代表心情变化的地方。

可没等他有个眉目,宫里面就又人来了。两天后,开始给太子上课。

还真是快!韩冈有几分惊讶,不过后面什么都没有。原因和理由都没有说,只是让韩冈去上课。

虽然还是不尽人意,但韩冈总算是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

正式给太子授课。

王安石是《论语》,程颢是《千字文》和礼仪,赵佣还是在开蒙的阶段,韩冈不可能教授太精深的科目,只能是算学和自然。

“也够了!”韩冈坐在书桌前想着。在过去,可不会有这一门功课,从中可以看到朝廷的妥协。

不过他没时间庆幸太多,一封封信件正等着他回信,其中一封,还是韩冈的亲家翁。

韩冈的儿女亲家苏子元,前些天上京来觐见天子——天下州郡的主官就算职位一直不动,隔两三年也都得入朝一次。但韩冈南下前,他就又被打发回邕州去了。

苏子元治邕有功,四善二十七最总有几条能占着。几年内考评都在上下,去岁甚至还得了上中——最高一级的评价,正常情况都是拿不到的——在广南两路的几十州官中,显得最为显眼。

广南西路转运使奏报,邕州数年间开大小沟渠数百里,灌溉良田万顷。虽说其中多有夸张,可去年从邕州、钦州顺左江入海,然后北上泉州发卖的粮食,有七十万石之多,这却是实打实的。相当于大半个关中白渠灌区的对外输送量,再加上交州的五六十万石,对一直苦于粮食不足,而使得溺婴现象始终禁而不绝的福建,可以说是救人无数。苏子元作为邕州知州,在其中当然功不可没。

从桂州【桂林】到邕州【南宁】,一路南下经过的柳州、象州、宾州,其户口所聚,都是适宜产粮的盆地,在后世也是事关国家安危的粮食基地。在这个时代,如果能跟广州附近的平原一并充分开发出来,几十年内,都不用担心人口过剩的问题。

苏子元知邕州数载,邕州户口增加了五成还多,渐渐恢复了交趾入寇前的元气;粮食生产翻了一番;税赋的数量渐渐接近桂州。打通了与大理的贸易通道,每年收购滇马三千余匹,依照从太宗时就不断颁布、在当今天子变法之初又着重强调的敇令,这就是军功。

可惜当时政事堂正设法让韩冈留在河东,苏子元也顺道受了牵连。最后只在朝会上上了殿,之后并没有被皇后召见。

王中正、宋用臣这一干知道苏子元身份的大貂铛都不敢说话,在朝堂上没有帮忙说话的盟友,背后的靠山又不怎么牢靠的时候,他们只能保持沉默。章惇也不想成众矢之的,也只是私下里跟苏颂先后设宴款待了苏子元。

在广南两路久任的官员,想要从那个圈子里再跳出来,几乎是不可能了。苏缄中了进士后,被派去岭南任职,几十年都在两广打转,苏子元子承父业,这辈子都没什么指望。只是老君容也容易,恐怕下一次见面,就是一路监司的副使了。

不过两家定了亲的子女都还平安,不论是韩家的老大,还是苏家的长女,这几年都没有出什么意外。再过几年,就到了能成亲的年纪了。

坐下来想一想,这时间过得还真快,转眼间几年就过去了。

攻略交趾时,说降夺官的情景尚宛然在眼前,只一眨眼的工夫,儿女都长大了。

说是时间过得快,也的确是够快的。

韩冈回京,第二天就跟王安石一前一后的辞官,接下来京师朝堂一团乱。这两天的时间,韩冈和王安石之间的纠葛还是没有一个定论,就到了第一次给太子上课的日子。

他来到了东宫。

第二百三十二章 变故(二十九)第八十四章 尘嚣(十五)第六章 仲尼不生世无明(上)第九章 长戈如林起纷纷(二)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谁为伸(九)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三)第二十六章 鸿信飞报犹觉迟(七)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十八)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十九)第一百八十五章 变迁(十二)第二百六十七章 长风(四)第八章 战鼓尤酣忽已终(下)第四十五章 仁声已逐春风至(中)第九十九章 微雨(六)第三十九章 太一宫深斜阳落(四)第二百九十三章 狂浪(下)第一百零一章 微雨(八)第一十三章 赳赳铁骑寒贼胆(上)第三十八章 心贼何可敌(下)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十二)第三十三章 道远难襄理(下)第一十三章 羽檄飞符遥相系(三)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十八)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四)第三百零五章 不悖(九)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十)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十七)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十七)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一)第一十一章 五月鸣蜩闻羌曲(二)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二十一)第七十七章 尘嚣(八)第二十二章 瞒天过海暗遣兵(一)第三十八章 岂与群蚁争毫芒(四)第三十九章 遥观方城青霞举(十)第三十七章 长安道左逢奇士(上)第三十五章 愿随新心养新德(下)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七)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九)第二百六十一章 新议(二十七)第二百零七章 变故(四)第五章 九州聚铁误错铸(六)第一十九章 萧萧马鸣乱真伪(八)第五章 心念亲恩思全孝(下)第九章 君臣(下)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十六)第二十九章 虚实(九)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六)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二)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十六)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八)第三十三章 女儿心思可知否(下)第一百三十九章 梳理(九)第八章 朔吹号寒欲争锋(五)第一章 纵谈犹说旧升平(三)第四十六章 易法变制隳藩篱(一)第一章 一入宦海难得闲(二)第四十六章 易法变制隳藩篱(一)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六)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十五)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二)第七章 飞将庙中风波起(下)第二十章 庙堂(十一)第二十九章 坐感岁时歌慷慨(下)第二十七章 京师望远只千里(三)第三十章 臣戍边关觅封侯(一)第二十三章 弭患销祸知何补(六)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十九)第一十七章 往来城府志不移(五)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十二)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七)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二)第二十四章 兵戈虽收战未宁(五)第一十一章 五月鸣蜩闻羌曲(八)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十九)第三章 时移机转关百虑(四)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六)第五十九章 宴火(一)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七)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十二)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八)第七十五章 尘嚣(六)第二十三章 奉天临民思惠养(下)第三十章 众论何曾一(二)第二百零八章 变故(五)第一十九章 波澜因风起(下)第二十五章 晚来萧萧雨兼风(下)第七章 烟霞随步正登览(十二)第二十二章 瞒天过海暗遣兵(五)第九章 纵行潼关道(中)第一十九章 虎狼终至风声起(下)第二百二十章 变故(十七)第一章 庙堂纷纷策平戎(十)第九十六章 微雨(三)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四)第二十四章 缭垣斜压紫云低(八)第一百三十八章 梳理(八)第一百四十三章 梳理(十三)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剑履(八)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六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