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六)

黄裳终于确认了,韩冈这是打算推动朝廷直接授予自己进士。

这不是不可能,有文名在外,再加上重臣的举荐,就有机会不经过科举成为进士。王安国就是最好的例子,献历年所撰书籍五十卷,便被授予进士——当然,主要还是他是王安石弟弟的功劳。

寻常时候,即使以韩冈的身份,想要给黄裳争一个进士出身,也会有极大的阻力。现在是特殊时间才能获得的特别结果。

黄裳本来就是靠军功为官,在河东辅佐韩冈有着汗马之劳,只要韩冈在太上皇后面前提一句,是因为国事而耽搁他参加上一科的进士考,以现在的情况,应该没人会反对给一个进士作为补偿,能够直接拿到进士资格。

虽然说特授进士及第从来没有先例,但进士出身不难,不至于会落到一个同进士出身就打发了。

而且以黄裳已经为朝官的身份,就是拿个同进士出身也一样不会影响到他日后的晋升速度——进士等级的差别,只在一开始授官时的待遇,之后晋升全都是一视同仁,一般只有前五名是例外。

这同样是要把坏事变成好事。

孜孜以求的进士身份,现在就近在眼前,黄裳张开了口,却不知为何发不出声来。

视如至宝的珍物,百般求取不得,现在有人随手就能丢过来,只问他要还是不要,黄裳心中反而腾起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

太容易了。

他二十年寒窗苦读,十载游历江湖,现在只消一句话就抵过了?!

黄裳知道,此事他不需要犹豫,不应该犹豫,也不能犹豫,但他,偏偏还是犹豫了。

韩冈等着黄裳的回答。

他的目的不仅仅是支持黄裳这么简单,而是要对外表示他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韩冈本来是肯定能成为宰相的,这是世所公认,无人会怀疑。甚至蔡京,都不会否认这一点。不然他攻击一个已经从两府退出来、刚刚就任闲差的北院枢密使做什么?

但现在有了这个赌约。除非韩冈愿意自毁名声,否则就肯定会受到约束。到时候能不能进两府,可就全都操纵于他人之手——至少在外界看来,必然是这样。

韩冈自是胸有成竹,不过他也要为气学门墙下的弟子们着想。就像他方才跟冯从义说的那样,不要给人背叛的机会。

很多人转向气学,都有考虑韩冈未来的身份。这样的功利心,韩冈并不介意。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旺盛的功利心也会产生很大的推动力。可现在的情况下,如果韩冈不能表现得足够强势,那些因功利而来的支持者,当有不少人也会因功利而去。

只有韩冈的门人弟子,以及关系紧密的官员,能得到更好的待遇,气学才能继续保持着强大的吸引力。

虽然黄裳若通过这样的手段得授进士,必然会受到士林非议。但除了章惇那等心高气傲之辈,一般是不会有人因为担心受到非议,而拒绝一个进士身份。

得到了好处,就要承受相应的代价。

这一点,韩冈相信黄裳能想得明白。

只是黄裳让他失望了。

见黄裳久久不作答,韩冈暗叹了一声,说道:“勉仲,你先将奏章写好,再来告诉我愿意还是不愿意。”

“不是。”黄裳身子一震,连忙道,“宣徽,黄裳是欢喜坏了。宣徽这般抬举,黄裳哪有不愿意的道理!”

心中的失落,终究比不过家中发妻的苦盼,以及分别时的盈盈泪眼。他马上就要四十岁了,还能有多少时间耽搁?

黄裳终于答应了,韩冈点点头,“那就这样吧。”

停了一下,他又说道,“过两天我试试看能不能让朝廷重开制科。制科虽难,以勉仲之材,亦当不在话下。”

黄裳闻言,瞪大了眼睛。

制科是比进士科更高一级的考试,别称大科。针对更有名气的贤人和更为优秀的官员。有很多是考过进士后再参加制科,比如苏轼、苏辙。而他们两人的父亲苏洵,虽没中过进士却也考过,只是没通过。

制科分五等,一二等从不授人,三等在历史上也寥寥可数,苏轼是其中之一,在官职安排上,就可以比照状元,第四等合格,相当于进士第二、第三名的榜眼,这两等都是制科出身,而第五等,则相当于进士第四、第五,赐进士出身。只是在熙宁之后,制科考试被取消,从此以后,进士科便成为大宋最高一级的考试。

黄裳如果是赏赐的进士出身,在朝堂中必然是个异类,但等他通过了制科考试,就不会再有太多的闲言碎语了。

韩冈为他考虑得如此周详,黄裳脸色涨红,半是之前的犹豫羞愧,半是为韩冈的细心而感动。退后半步,向韩冈一揖到地,“宣徽之德,黄裳粉身难报。”

韩冈连忙将黄裳扶起:“以你我之交,就不必说这等见外的话了。”他又笑了笑,“还不知道能不能成。若是能成事,到时候,勉仲你可就要辛苦一点了。”

“黄裳明白。”

应诏试制科,首先就要有实质上的文章作为敲门砖,几十篇策、论是少不了的。这是过去的规矩。不过黄裳倒不用担心,他的经历足够,写出来的策论水平,不是没出过几天家门的书生可比。

“好了,就不耽搁勉仲你了。时间没多少,先回去吧。”

黄裳点头称是,又道:“宣徽要的奏章,待会儿就把草稿给送来。”

黄裳走得匆匆,有了更进一步的目标,不愿再浪费任何时间。

制科的荣耀既然还在进士之上,理所当然,其难度也会远高于进士科考。留给黄裳的时间不多了,韩冈若是能够说服向皇后重开制科,明年就会正式开科,而今年就要报名,并先行通过三馆、秘阁的预考,通过了,才能到君前参加最后的考试——流程几乎跟进士一样。

韩冈对此并不是很担心。

制科最早分为六类,分别用来考核不同能力方向的贤才——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明于教化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详明吏理可使从政科,识洞韬略运筹帷幄科,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科。

之后还陆续增加了提拔选人的书判拔萃科,和选拔布衣的高蹈丘园、沉沦草泽、茂材异等三科,之后又陆续废除,只留了茂材异等,苏洵参加的便是这一科,但黄裳已经是官员,参加不了,能选择的,还是前六科。

其中第一个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人数最多,这也是士人们所擅长的,苏家兄弟走的就是这个路线。第二科,需要的是博通经义的大儒,人数就少了许多。

而后四科,选拔的都是实务型的人才,要么治才与见识同样出色,要么有极为出众的战略眼光和经验、并熟知人情地理,否则决然考不中。事实上能通过这几科的士人,也的确寥寥无几。

但对于从军经验丰富、又曾以幕僚的身份助韩冈治理河东太原的黄裳来说,这几科都相当于为他定身打造。三馆、秘阁中的考官,没人能在这方面与黄裳相提并论,若敢故意使绊子,韩冈拿着卷子到君前评理,他们是稳输的。

只要从这四科中选取一门来考试,不出意外的话,争取一个第四等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黄裳要不是为了考进士,辞了一切差遣,朝会也告了假,每日都闭门苦读,今天本是应该上朝的,可以在现场看到韩冈挑翻御史台的好戏。如此苦读,加上他的状元之才和这几年的积累,要是还通不过制科,真是没天理了。

黄裳不用担心了,过几日先请向皇后赐了他进士出身的资格,接着再请求重开制科。这样一来,晋升道路也就打通了。吴衍那边更不必多说,天降横财,明天就是殿中侍御史了。

但这对于韩冈的需要依然不足,必须进一步彰显他的力量。

韩冈静静地坐在书房中,没有人来打扰。

家中的妻妾都知道今日出了大事,韩冈需要时间来理清头绪,安排好接下来的布置。

他一根根地扳着手指,最后一声叹,身边能用的人还是太少了,还是要着落在沈括的身上。

气学的门人弟子不少,范育、苏昞都是有进士身份,只是他们的名气太低了,而且地位也不够,推他们上位,再高也有限,根本体现不出韩冈在朝堂上的实力。

唯一的选择就是刚刚被韩冈推上去,与吕嘉问争夺三司使之位的沈括,众所周知,韩冈让他回京的努力已经失败了,如果现在能够成功,气学的阵脚便算是稳定了下来。

韩冈依然不担心,反对沈括回京的人不少,但蔡确在蔡京的事情上欠了自己一笔债,区区一个吴衍只能算利息,本金可都没还,谅他现在也不敢不还。

如果有其他人敢反对,韩冈也不介意用他们做脚垫,再立一立威风。这其实也是个乘机发展气学的好机会。因为先退了,所以才能进。

不管怎么说,这两日,要把营垒先给修好了,接下来,才方便出击。

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四)第三百零三章 不悖(七)第二百三十一章 变故(二十八)第二十六章 仕宦岂为稻粱谋(下)第四十八章 斯人远去道且长(二)第四章 岂料虎啸返山陵(五)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十四)第一十四章 飞度关山望云箔(六)第一百四十七章 梳理(十七)第二十三章 奉天临民思惠养(上)第一百九十八章 火箭(六)第二十三章 铁骑连声压金鼓(八)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八)第四十二章 壮心全向笔端含(中)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二十五)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难平(四)第三百二十三章 说服(下)第九章 君臣(下)第五章 九州聚铁误错铸(一)第二十三章 弭患销祸知何补(二)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十一)第五十六章 南北(十六)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四)第二十二章 早趁东风掠马蹄(下)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三)第二百七十六章 长风(十三)第一章 庙堂纷纷策平戎(一)第三百一十九章 无妄(中)第三十六章 可能与世作津梁(二)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二)第三十九章 遥观方城青霞举(十)第三十五章 把盏相辞东行去(四)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九)第四十六章 正言意堂堂(上)第二十七章 京师望远只千里(九)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二)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二三)第八章 战鼓尤酣忽已终(上)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岁期行旅(八)第四十章 岁物皆新期时英(五)第二百二十七章 变故(二十四)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十四)第三十六章 骎骎载骤探寒温(六)第四十一章 千嶂重隔音信微(上)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九)第五章 圣贤需承传人荐(中)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十四)第二十八章 临乱心难齐(九)第二百二十七章 变故(二十四)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十五)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三)第二百五十八章 新议(二十四)第十章 进退难知走金锣(下)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十八)第二百七十七章 长风(十四)第二百四十九章 新议(十五)第二十四章 兵戈虽收战未宁(一)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一)第三百零二章 不悖(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十四)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十二)第三十章 臣戍边关觅封侯(四)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五)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九)第六章 征近伐远方寸间(下)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二)第九章 鼙鼓声喧贯中国(三)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十一)第二十七章 京师望远只千里(五)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八)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节早(一)第二百九十三章 狂浪(下)第三十五章 愿随新心养新德(上)第三百二十一章 说服(上)第一章 纵谈犹说旧升平(十二)第二章 边声连角不知眠(四)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四十四)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五)第二百五十九章 新议(二十五)第三十四章 道近途远治乱根(下)第四十九章 南北(九)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十)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十一)第九章 鼙鼓声喧贯中国(四)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十一)第三十二章 忧勤自惕砺(中)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十二)第一章 纵谈犹说旧升平(十)第三十二章 荣辱凭心无拘执(中)第一百三十五章 梳理(五)第五章 平蛮克戎指掌上(三)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一)第一章 一入宦海难得闲(一)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四)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九)第二十五章 鸟鼠移穴营新巢(中)第一十七章 往来城府志不移(二)第二十章 廷对展玉华(上)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