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二十五)

太后的反应让章惇心沉了下去。

吕嘉问的话,不过才开了个头,就被太后给打断了。

太后的倾向激烈得又是一个出乎意料。

表面上是让吕嘉问不要打岔,干扰正常的会议流程,但吕嘉问连话都没能说完,朝臣们看在眼里,还会怎么想。

被太后当庭一驳,吕嘉问的脸色红了又白,一时说不出话来。

当初他主持市易司,成为旧党攻击新党的靶子,而曾布也趁机叛离,那时候的吕嘉问,慌得不像样子,有失大臣体面。

正常情况下,吕嘉问口舌如簧,又能胆大妄为;但重压之下,却缺乏随机应变的捷才。

“这个时候,可不能发怔啊。”

章惇叹了一口气,若是吕嘉问敢拿出自己的提案来,大概就会给太后直接骂回来了——只有宰辅才有资格拿出自己的提案。

举步出班,章惇道,“陛下。十余年来国势蒸蒸日上,新法之功也。一应法度确有不尽人意之处,但行之有效,当继续施行,只视人情稍作修改便可。如今北虏虎视眈眈,岂能视而不见?且耶律乙辛篡逆之辈,中国不可与之媾和。当拒使者、绝外交、断岁币,河北、河东,更当加强武备。”他提声放言,“陛下,北虏,腹心之疾;南蛮,癣癞之患,臣以为疗伤医病,当以腹心之疾为重。”

两边较量的中心,已经偏离到了争夺变法主导权上。

章惇没有例举王安石的功劳,没有去述说新法的作用有多大,更没有攻击韩冈的提议,既然韩冈要进一步变法,那么他所能做的,就是顺水推舟。

李定的心提了起来,章惇这是迫不得已,否则该由自己出面来提出新党自己的提案。

他知道章惇的话多半不能将太后打动,但他更清楚只要在朝堂上胜利了,太后只能认同殿上的决议,否则事有反复,韩冈的有关国政会商的动议,就成了笑话了。届时,韩冈比单纯的输了投票还要丢脸。

但现在这个胜利,已经从一开始是十拿九稳,变得十分渺茫了。

章惇一番话说得含含糊糊,太后听了皱眉,“章卿可明说国是当如何更易。”

章惇朗声道:“断绝岁币、修筑轨道、加强武备、以御北虏,余事如旧。”

“是御寇,不是讨贼?”

太后敏锐地把握到了章惇用词中的关键,问话的同时,向王安石望过去。

十余年前,旧党是绊脚石,十余年后的今日,王安石是绊脚石。被人当做绊脚石,他该如何反应?

但王安石不知何时低下头去,看着笏板,没有任何反应。

“是。”章惇平静地说道。

殿中响起了一阵低低的喧哗,没人能想到章惇在这个时候选择抛弃了王安石。

李定一下咬紧了牙关,这与之前在王安石府上议定的提案截然不同。

当局势不利的时候,在提案的陈词中,可以有些妥协,可以有点退让,但绝不该是投降。

当时议定的用词,应该是“相时而动”,但章惇的“以御北虏”是彻底地否定了进兵辽国的可能。

李定的双眼瞪向章惇,这是要另立山头吗?!还是看到势头不好,准备过河拆桥?

章惇不觉得自己有回应李定视线的必要。

彻底放弃了王安石和吕惠卿之前主张的攻辽战略,王安石还好说,主张攻辽的吕惠卿可能短期内回不了朝堂了。

说起来还是章惇的私心。但好端端局面,因为王安石和吕惠卿,让韩冈有了搅乱国是的机会,新党内部自然有着异声。

人心思惰,已经成了重臣,多半还是不希望朝堂上再起动荡,太后、韩冈的组合,的确让人畏惧。可一份正常提案,还是会有一定的效果。

章惇的提案基本上都不变动,但名义上还是加强了对辽的防御,而最大的变化,就是要修筑轨道。

说起来跟韩冈的提案没有太多区别。

除去没有开拓新疆的内容,也就比韩冈少了一句继续变法。其他几乎完全相同。

这样的情况下,该怎么投票才合适?

不过连章惇都仿效上了韩冈的提案,已经没有多少人还觉得新党能够取得胜利了。

还有人期盼王安石能够坚持到底,交上自己的提案,不让章惇代表整个新党。但无论是谁,王安石、曾孝宽、吕嘉问,都不敢在这时候,出面分薄新党的选票。

“好了,若没有其他人另有提案,”向太后看了看两府,急匆匆地说道:“就请诸卿从韩参政与章枢密的提议中选出一个最为合适的。”

不要再耽搁时间了,该结束了。

不止她一人这么想着。

……

不多的箱笼被龙门吊直接吊进了船舱中,王安石一家在京城中的时间,也只剩下最后的几个时辰。

王旖在船上与吴氏说话,王旁在后面的一条船上安排人手整理行李,王安石和韩冈站在栈桥边,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能够如此心平气和地对话了。

汴水中的倒影,因渠中流淌的黄河水而显得浑浊而模糊。

王安石低头望水,过了不知多久,他低声问:“玉昆,你到底计划多久了?”

他的问题没头没脑,但他清楚,韩冈知道自己问什么。

“不敢欺瞒岳父。”韩冈的回话恭敬一如既往,可内容完全没有半点谦退,“如何治国平天下,小婿心中自有一篇文章,写成也有不短的时间。但小婿从来没有想过这么快就能接手朝政。其实本来打算以十年为期。毕竟……我能等得起。”

王安石沉默着。船只在晃动,水中的倒影越发得模糊起来,更加让人觉得晃眼。

的确,唯有时间,唯有在时间上,朝堂之中没人能与韩冈相争。

十余年前入京,自己已是“欲寻陈迹都迷”,而韩冈,即使是今日,也可算是青春年少。

“那辽人呢,玉昆到底怎么安抚下来的?”

这是王安石百思不得其解的原因。这三个月来,朝堂上波涛不断,但河北边境上,仿佛被杀的不是皮室军的人,辽国方向更是平静得让人难以置信。

“是太后的堂兄。”韩冈毫不讳言。

向家在河北一路,利益关系可是不浅。王安石当然知道这一点,可他想问的并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而韩冈始终避而不谈。

现在表面上,辽人之所以偃旗息鼓,默认岁币被裁,完全是因为边境重开榷场。但王安石总觉得,其中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不为人知。但三个月来,他始终没有找到。

三个月的时间不算短了,四季已经从东走到春,都快要到夏季了,北方也在这个时间内安定了下来,朝堂更是如此。

当日共商国是的会议,也就是韩冈口中的皇宋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以八票之差,让韩冈获得了胜利。

新党惨败,王安石终于发现自己已经无法掌握新党的人心。

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王安石终于卸去了平章军国重事的差事,现在他的身上,只有一个判江宁府的差遣。

而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朝堂上的动荡也渐渐平复。不过巨浪过后平静下来的水面,已不可能恢复到浪起之前的模样。

章惇依然盘踞在枢密院中,尽管有一批人视其为不下与韩冈的罪魁祸首,但也有一批成员还是认为,王安石举止失措、偏听偏信是这一次重挫的主因——二者的分野,只在是否能够留在朝堂之中。

政事堂中,多了一名宰相。不过就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兼集贤院大学士的,是苏颂,而不是众望所归的韩冈。苏颂对自己在垂老之年,却因人成事的在两府中混日子,除了苦笑,只有摇头。倒是苏家的子弟,对此兴奋不已,让人望之叹息。

韩冈依然在参知政事的位置上,官阶职衔上,一点变化都没有,仍旧是东府三人中的最后一位成员。

至于原来的那一位参知政事张璪张邃明,则是至枢密院接替苏颂的位置——知枢密院事。尽管不能直接成为宰相,可也算是进了半级,本官也同时进阶。而且他从韩冈对宰相之位的态度上,也看到了一线希望。

除此之外,两府之中,就没有别的变化了,曾孝宽还是签书枢密院事,郭逵也照旧是同签书。

气学一脉控制政事堂,新学一脉控制枢密院,双方对掌权柄,维持着朝堂上的平衡。

两府之下,三司使吕嘉问卸任出外,出知扬州,权知开封府沈括接任。时隔多年,沈括再一次出判三司,但已是物是人非,曾经意气风发,想要在两府中有所成就,现在只剩下混一张清凉伞,好拿回去应付家中河东狮的念头。

而新任开封知府,是相州韩家的韩忠彦,韩琦的长子。只看在韩琦的面子上,开封府一职就不能算高。

引发这一次朝堂大动荡的罪魁祸首——判大名府吕惠卿两个月前被调任许州,河北转运使李常接手大名府和河北防务。

御史中丞李定,也在同时离开了京师,但接替他的不是韩冈的人,也不是旧党,而是新党另一位干将,曾任御史中丞,昔年在台谏任职多时的邓润甫。

新党重镇或出外,或调职,一时之间,新党中已经不存在能与章惇相抗衡的对象。至于同在西府的曾孝宽,缺乏进士头衔,想要再进一步的希望十分渺茫。

韩冈一方,游师雄就任三班院,他初来乍到,不便遽然高位,但加上审官西院的李承之,中低阶武官的人事之权,已稳稳地控制在韩冈手中。

新党退让,韩冈党羽与之对掌朝堂,至于旧党,相州韩家在其中分润到了一点好处,不过旧党之中,得益最多的还是富弼。

尽管年岁尚幼,但熙宗皇帝唯一的女儿曹国长公主已经有了婚约,长大成人后将会成为富弼的长孙媳。

富弼本人从中无从取利,年届八旬的他已危在旦夕。这个婚约,也的确暗藏了冲喜之意,不过更重要的还是安抚旧党人心。富弼家中无贤才,得以尚公主,至少能保三代富贵,这一件事上,至少表明了朝堂不会过河拆桥,也代表了朝廷对旧党的优容。

船将行,护卫航船南下的都头,已经在招呼着还没有上船的乘客。

“好了。”王安石早看腻了浑浊的河水,回身向船上走去,“该走了,该让世人忘掉我这等老朽了。”

韩冈陪着王安石:“不管怎么说,岳父你留下的功业,不会被人忘记。”

“何谈功业?”王安石叹了一声,十几年来,一桩桩、一件件,都在他的心目里流过,“不过日后是否能更进一步,就看玉昆你了。”

“岳父,即使只是为自己,我也会尽力让大宋变得更好!”

王安石听得觉得扎耳朵,只是正想说话,舱中人语响,王旖走上了甲板。王安石瞟了韩冈一眼,不再多话。

王旖下船后,轻声细语:“爹爹,孩儿带了一部新的闲书来,已放在舱中,爹爹闲暇时可以多看一看。”

“书吗?谁的手笔。”

王旖回头看了丈夫一眼,道:“小说家言,佚名之物。”

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四)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二)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五)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六)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三)第四十七章 岂意繁华滋劫火(下)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贲(五)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二十六)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二十二)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二十)第四十七章 节礼千钧重(下)第一百三十一章 梳理(一)第四十章 帝乡尘云迷(三)第三十九章 苦心难成事(下)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十七)第二十七章 京师望远只千里(一)第二百一十九章 变故(十六)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节早(一)第二百八十九章 飞信(上)第三十五章 重峦千障望余雪(六)第二十七章 鸾鹄飞残桐竹冷(中)第二十三章 弭患销祸知何补(一)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三)第二十章 千山红遍好凭栏(中)第三十五章 甘霖润万事(下)第一十九章 萧萧马鸣乱真伪(三)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贲(四)第三十六章 骎骎载骤探寒温(三)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二十)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二)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十一)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栖意欲迷(上)第一章 庙堂纷纷策平戎(四)第四十三章 亲屈天人九重问(下)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八)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六)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十七)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十六)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六)第一十九章 萧萧马鸣乱真伪(一)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八)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一)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四十六)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四)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七)第一十九章 登朝惟愿博轩冕(下)第四十一章 诽诽谏垣鸣禁闱(下)第二百八十九章 点画(下)第二十三章 弭患销祸知何补(十一)第八章 破釜沉舟自专横(上)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十)第一十九章 萧萧马鸣乱真伪(十)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难平(六)第二百二十三章 变故(二十)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谁为伸(七)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闲人自忙(七)第二十七章 京师望远只千里(五)第四十八章 一揖而别独骑归(上)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十五)第三百零六章 不悖(十)第二十七章 更化同风期全盛(中)第四十二章 望断南山雁北飞(上)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十一)第五章 圣贤需承传人荐(下)第七章 烟霞随步正登览(七)第八章 欲谋旧地重兴兵(中)第七十章 尘嚣(一)第三章 时移机转关百虑(一)第一十四章 贡院明月皎(下)第二十三章 内外终身事(上)第一十三章 羽檄飞符遥相系(一)第六十八章 宴火(十)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一)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二十二)第九章 鼙鼓声喧贯中国(四)第二十七章 更化同风期全盛(中)第四十一章 辞章一封乱都堂(一)第二十章 千山红遍好凭栏(中)第四十四章 岂惧足履霜(中)第一百六十九章 暗潮(四)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二十五)第二十六章 当潮立马夜弯弓(下)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六)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闲人自忙(三)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十)第二百九十一章 狂浪(上)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三)第一十三章 羽檄飞符遥相系(一)第二十五章 闲来居乡里(三)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三)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三)第一百零一章 微雨(八)第三百零七章 崩塌(上)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十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三)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十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十一)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三)第三十九章 遥观方城青霞举(九)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