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惶惶寒鸦啄且嚎(中)

“这么说,龚原已经走了。”

章惇拿着杯盖撇了撇浮起的茶叶,喝了一口。微涩的茶水,让喉咙舒服了许多。

身着红衣的家丁应声:“是。”

章惇放下茶盏,“是回家了?”

“龚管勾雇的马车,走的不是去新城城东厢的路。”

“哦,那他是去哪里?”

“只看到他往朱雀门的方向去了。”家丁脸色微变,躬身道:“这是小人的错,没有遣人追上去。”

“算了,这本也不是你们的差事。找个认识龚原的人,去城南驿问问,从润州来的吕知州去哪里了。”章惇挥了挥手,“快点去办。顺便叫余富进来。”

家丁退了下去,章惇又端起了茶盏,忽地一声冷笑,“就知道是这样。”

余富很快就过来了,面色如常,仿佛平时一般。

待他行了礼,章惇就笑道:“今天的事办得不错。”

余富欠身,然后静静地等待吩咐。对此,章惇更加满意。今天的这件事,确切点说,是办得很好。

余富并非是擅作主张。

哪家的司阍都是主家的心腹人才能做。余富虽不是章惇的乡里,但从荆南开始,就是章惇的亲兵,从荆南到广西,章惇出征时他就守在帐门外。

不是秉承了章惇的吩咐,他如何敢自己做主?

龚原之前就已经与御史台一起上书,章惇当时就知道了。之后,开封府对龚原书信的处置,章惇也在第一时间收到了消息。

了解龚原的性格,了解他收到的冷遇,那龚原会找谁来泄愤,自然不难猜测。

本是章惇命余富晾他一阵,观其行止,余富便把事情做到十足十,且话里话外皆抓住了道理,不让上面的章惇难做。

“你跟了我也有好些年了,当年在荆南,没余富你守在外面,我也不能安心下来睡觉。有你守着我章家的大门,也是福气。不过以后就不用站了,坐吧!”章惇笑道。

不管怎么说,余富都是让一名进士难堪了,尊卑有别,要是章惇还坚持用他做司阍,不免惹人诟病。所以余富不方便再出现在京师,但他本来就准备给余富更重要的差事,这一回让余富离开,只是顺水推舟。

……

看着眼前怒气勃发的一张脸,吕和卿明白,这是一个机会。

章惇在首鼠两端了许久之后,看起来已经有了决断。被拉出来证明他决心的,或者说,做投名状的,龚原不是第一个,想来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章惇这番做作,一半给东府看,另一半,分明做给金陵那边,和还跟着金陵那边的新党成员看的。

“要么跟我走,要么跟他走。”

在章惇在朝中支撑多年之后,新党势力大半归于他手,现在已经不需要老人在后面指手画脚,即使自立门户,也不担心没人跟从。

只是不知金陵那边,在听明白章惇想说的话之后,到底会是什么想法,又会怎么做?

吕和卿不知道,可他知道,至少王安石帮不了龚原。

王安石为了保住龚原留在京城,费了不少功夫,不仅跟章惇,还找了韩冈,请他不要再继续穷追猛打。

龚原被赶出御史台,韩冈正是幕后黑手。龚原带着御史台众人,刚咬过韩冈几口,韩冈狠命踹他一记,龚原都叫不了冤。

可王安石说了话,韩冈只能给他面子。

将龚原踢出御史台已经是不小的惩罚,放他回国子监不是大事——监中的新党成员多一个少一个都影响不了大局——若这点要求都不答应,韩冈与王安石的翁婿之情也就到了头。

只是韩冈给了面子,龚原再不知死活的话,王安石再想说话,韩冈也可以不加理会了。

但吕和卿又怎么会为龚原着想?对龚原的话不住点头,义愤填膺的心情更是溢于言表,“余富那厮我也见过,对人颇无礼,就跟他主人一样。章惇骄狂,如今正得志,谁不让他一头?”

不过他心中,却是藏了太多幸灾乐祸的情绪,“丧家之犬,有本事去金陵嚎去。”

面子是相互给的,真说起来,龚原尽管是个文官,可终归不是现管,军巡院那边已经是给足了龚原面子,自古道拿人拿赃、捉奸捉双,军巡院做得也没错,捉了人,怎么不把证据拿走,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多拿一些也正常。现在受了龚原吩咐,人放了,东西也还了,少了一点,做罚金都不足。这样还不满意,那就别怪其他人不给面子了。

“于今得志猖狂的,可又岂止一个章惇?”龚原长声叹息。

“陋寒之家,窭人之子,故而只知锱铢之利,而不见大义。又狂妄而不进忠言,国事败坏便源于此。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南征大理劳民伤财,以正大理君臣纲常为名出兵,最后却是夺人土地,从今而后,朝廷可还有脸面说辽人是非?又如何匡正藩国?”

龚原点头:“权臣秉国,虽一时见利,却不知大义已失。”

“可惜,如今东西两府分明已联手,诤言不仅难进于宫中,更难以宣之于众。”吕和卿一边说,一边关注着龚原的反应。

朝堂上发不出来,并不代表民间不行。士林之中的风向,曾经的御史,现在的同管勾国子监事,龚原有着足够的人脉去煽动。

但对吕和卿的话中之意,龚原却是懵然不悟,“是啊,纵使铮铮之言,却无人肯听。却只能见无数小人,秉权臣之意,荼毒百姓,骚扰良善。长此以往,民何以堪?民何以堪!”

说到最后,龚原愤然大叫,几乎拍案而起。

他进了御史台后,正欲一展长才,行平生志向,却不意中途为人所沮,以至于前途尽失,现在被人看做是落水狗,人人都想敲上一棒子。这其中的愤懑和屈辱,他在心底已经积蓄了许久。

吕和卿没有沾染上龚原的激动,冷静地摇头,“所谓荼毒百姓,骚扰良善,此皆小事。”

龚原的脸阴沉起来,“不知何为大事?”

“何为大事……”吕和卿森然冷笑,“京师兵马皆从宰相心意,此乃大事也。”

龚原脸上的怒意一点点地消退,盯着吕和卿却不搭腔,等着他的下文。

吕和卿却没在意,继续道:“如今权臣反迹未显,人心犹在,忠直之士尚能挽回局面。再过几年,就只能‘试看今日域中,竟是谁家天下’。”

龚原的心脏猛地一跳,吕和卿终于是图穷匕见了。

吕和卿的这几句话,不只是说韩冈,甚至是直指太后——“试看今日域中,竟是谁家天下”,可是骆宾王为徐敬业所作的《讨武曌檄》。

他恍然大悟。吕和卿附和自己的一番话,目的不是为权臣,而是意在太后,为的是几年后就要亲政的天子。

“太后有功于国。”

犹豫了许久,龚原艰难地说道。

“无能之辈。”

吕和卿这样评价龚原,不是因为他没有支持自己,而是因为他毫无决断。

做臣子的听到这种话,要么拂袖而去,要么就击掌叫好,不同意,现在还留在这里做什么?

要是龚原真有本事,怎么会从御史台被发配到了国子监中?

“女主秉国,要么见识不明,为权臣所惑。要么便如武瞾,牝鸡司晨,威福自用。纵贤如章献明肃,不也有以天子服祭告太庙之举?”

“但……”

龚原欲言又止,他请吕和卿来,可不是为了与他辩论。既然有求于人,又怎么能一直反驳?只是他本以为能与吕和卿一拍即合,没想到却还是号不准吕和卿和他背后吕惠卿的脉。

“深甫可是想说,如今已非御史,对此无能为力?”

龚原叹道:“同管勾国子监,还能做什么?”

“正是国子监中才好做事!”吕和卿心中暗叫。

御史台不论,国子监才是重点。

还没有做官,却已经开始指点江山,对已经成为官员的前辈,自是横看不顺眼、竖看不顺眼,觉得自己上位之后,肯定能做得更好。

从汉时的太学生开始,这些学生的愚蠢就没变过。但他们也是一如既往的好利用。更重要的,他们的名声,千年以降,总是一如既往的好——不做事,光说话,要讨好人当然简单——故而士林清议,便以太学生的声音最大。

要想让韩冈难看,朝堂上已无能为力,只有士林清议,方能有所成效。

尽管使动国子监必遭上忌,这么做,等于是放弃了近期翻身的机会,可等到天子亲政,眼前的朝堂便会天翻地覆。只要眼下在小皇帝的心目中留下一个印象,日后待其亲政之后,必有厚报。

吕和卿心急难耐,但还是强耐下性子,“深父莫要妄自菲薄,君子之行,自有遗爱。无论是在乌台,还是在国子监中,深父之望岂为官位所限。”

吕和卿几乎急不可耐地要挑事,龚原心中隐隐约约有了想法,试探道,“说得也是,御史台中终不会人人皆不知廉耻。”

“不,深甫,御史台虽能用,但如今人心离散,早非旧日乌台。若有一二诤臣,今日之事,又岂会容得权相猖狂。”

龚原稍稍坐直了一些,这吕和卿终于说出实话了,“难道是国子监?”

“正是国子监!”吕和卿斩钉截铁,“士林清议,民心所向,皆在国子监中。”

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二四)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五)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十九)第二百五十章 新议(十六)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二十七)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一)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十三)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十五)第二十一章 涉川终吉黄龙锁(中)第四十六章 易法变制隳藩篱(三)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九)第四十八章 梦尽乾坤覆残杯(二)第二十五章 阡陌纵横期膏粱(五)第二百二十九章 变故(二十六)第一百八十三章 变迁(十)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七)第三章 时移机转关百虑(五)第二十章 千山红遍好凭栏(中)第四十三章 亲屈天人九重问(下)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五)第一百一十三章 密云(下)第一十四章 飞度关山望云箔(五)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十二)第五章 流水(中)第三百一十七章 反扑(下)第六章 仲尼不生世无明(下)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八)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七十七)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三)第五十六章 南北(十六)第二十四章 缭垣斜压紫云低(十一)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十四)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四十二)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九)第四十八章 梦尽乾坤覆残杯(六)第三章 时移机转关百虑(九)第二百五十二章 新议(十八)第四十二章 壮心全向笔端含(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二十)第四十八章 辰星惊兆夷王戡(中)第四章 异世缘从天地成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一)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十四)第六章 千军齐发如奔洪(下)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四)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闲人自忙(四)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六)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八)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三)第四十一章 顺风解缆破晴岚(下)第二十二章 声入云霄息烽烟(下)第一十章 弹铗鸣鞘破中宸(上)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一)第四十八章 浮云蔽日光(上)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五十九)第五章 心念亲恩思全孝(下)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三)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时至(一)第一百一十七章 夜火(上)第三十八章 天孙渐隐近黄昏(中)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五十五)第三百二十八章 东行(下)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七)第一十八章 秉烛待旦已忘眠(上)第一百七十九章 变迁(六)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二十四)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十五)第一百一十二章 密云(上)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八)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二十)第三十一章 战鼓将擂缘败至(六)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十一)第一十八章 诸士孰为佳(上)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三)第一十九章 虎狼终至风声起(上)第一百零五章 微雨(十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梳理(八)第一百八十三章 变迁(十)第一章 一入宦海难得闲(四)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二)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八)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三)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二十三)第三十五章 重峦千障望余雪(三)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五)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十三)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十七)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十七)第四十二章 诡谋暗计何曾伤(一)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九)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二十四)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六)第三章 参商稻粱计(上)第一十一章 五月鸣蜩闻羌曲(一)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郁苍(中)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六)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谁为伸(八)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四十二)第四十章 岁物皆新期时英(三)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