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五)

赵顼进来的时候,文彦博正等得心浮气躁。

一部分是最近枢密院和王安石主持的中书门下,在争夺三班院的控制权的事情上落了下风,吃了一个闷亏;但主要的还是因为如今京城中流传的有关分割陕西路的传言。

政治流言是每一个大国首都最大的特色,无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开封作为大宋京城,一国的政治中心,自然也不会例外。

无数人的生活都跟朝堂上的变局息息相关,几万对眼睛时时刻刻都盯着宫中、朝中。对于天子和宫廷来说,他们的生活根本没有隐私可言。今天早上发生的事,下午就能传遍京城;夜中发生的事,到了第二天上午,路边卖凉汤的婆子都能摇着扇子说出个道道来。

仁宗皇帝玩一龙二凤的游戏,上朝时多打了个哈欠,就立刻被言官们群起而攻,逼着他把两个心爱的美人送去道观出家;如今的高太后和曹太皇,因为英宗皇帝纳妃的事吵了两句,第二天桑家瓦子里的说书人,就有段子扯起了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故事。

天子当然不想自己夜中敦伦的事都被人拿出来当话题,要是隔绝内外消息的手段,能像宫墙一样,把宫内发生的秘密全数拦在宫中,生活上当能轻松许多。但身居高位的宰执们,一旦看到宫中有这等阻断内外的迹象,立马就能蹦起五尺高。不把危险的苗头打下去,把执行的人踢出去,他们是不会罢休的——没有了宫中的消息,御史们也会少了一半的工作,为了自己,他们也会彻底地站在宰执们一边。

当年仁宗皇帝重病,文彦博、富弼他们可是想方设法地改变旧时规矩,留宿在宫中,甚至一步步地进了天子的寝殿。美其名曰,不得让妇寺之辈隔绝中外。这时候,可就没人讲祖宗之法了。

不过,东京城中的流言实在太多,靠谱的很少,尤其人们传谣的时候,往往偏向于惊悚怪奇或是风流韵事。所以御史们也只是风闻奏事,让他们事事去追查个究竟,就不要做事了。手上掌握着更为有效的信息渠道的宰执们,更是不会对耸人听闻的谣言一惊一乍。

只是今次文彦博听到的传言不同以往,并非是毫无实据。分割陕西转运使路,很早以前就人有上书过了。

原本的秦凤路是经略安抚使路,属于军事方面。现今传言中,要从陕西路划分出来的秦凤路,则是转运使路。负责粮秣运送,控制着财权。若是当真设立秦凤转运使路,很明显就是为了河湟战略的大举行动做准备,就像为了攻取横山,而设立陕西、河东宣抚司一样。

从道路交通上说,陕西一路过于庞大。为了能利于指挥,旧有的陕西经略使路被一分为五——分为鄜延、环庆、泾原、秦凤和永兴军路;转运使路一分为二也是很正常的。

在行政上也不难做到,大宋的路一级的编制换得频繁,河北、两浙都没少动过,只需朝旨一封而已。多了一个路一级的监司,官场上也必然受到欢迎,如今朝堂上是僧多粥少,一下多了几十个位子,对官僚们来说当然是件好事。

虽然是传言,可却有着很强的现实性。能一针见血指出横山攻略失败后,朝廷在陕西战略转移的动向,必然有人在背后操纵。同时以文彦博对赵顼的了解,如果有人如此上书,他多半就会点头答应。

文彦博心中不停声地骂着,“横山一场乱局刚刚平息下来,陕西一路正是要休养生息的时候,又开始打着西面的吐蕃人的主意。总得让人喘口气吧?!”

在空旷寂静的崇政殿中等了不知多久,终于听到从殿后小门后传来的一片脚步声,天子驾临的通传之声,也随之而来。

大宋的枢密使屈膝跪倒,低着头,挑起眼皮,用余光迎着几个熟悉的身影走进殿内,其中穿着红袍的瘦削男子走到了御案后,坐了下来。

天子落座,文彦博随即叩拜下去,行礼如仪。

平身过后,看着文彦博站起身,赵顼不忘给老臣赐坐。但文彦博直挺挺地站着,把赵顼的好意推了个一干二净。

赵顼叹了口气,皇帝不好做,大臣给他脸色看也是常事,他都习惯了。不再强求文彦博落座,直接问道,“文卿此时求见,不知有何要务?”

“臣是为了西事而来!”文彦博朗声说着,分割陕西路尚是传言,他当然不会拿出来说,只能够旁敲侧击:“吴逵之事至今悬而未决。叛军降伏多日,可罪魁依然未擒。臣请陛下降旨关中,各州各县严加防范,巡检司巡查道路津梁,绘影海捕,悬赏吴逵。”

“自当如此,韩绛奏文亦是如此说,且已经做了。”

虽然前几天就知道吴逵下落不明,但经过了十天的搜索而不获,陕西宣抚司最终放弃了。今天传了消息回来,韩绛、燕达皆为此上表请罪,并禀明已经下文在陕西路绘影海捕,请朝廷予以追认。与文彦博所说并无不同。

只是赵顼心中不无疑惑,吴逵虽是兵变罪魁,需要海捕的要犯,但也不至于让枢密使急着进宫来。难道文彦博紧急求见就是为了说这些?

当然不可能,文彦博后面还跟着话:“吴逵久在军旅,深悉个中内情。臣请陛下即刻下旨,陕西缘边四路之城寨、要隘、营垒、馆驿,皆须重新检查防备,各部驻军则提前更戍,旗号暗记亦须加以更换,以防其人投奔党项,泄露军情机密。”

“……此事韩绛也已经在奏文中说过了,朕也准了。”

两番建议都成了马后炮,文彦博神色不变,前次在朝堂上差点中风晕倒后,他的心理素质反而变得更加出色。他继续说着:“吴逵领广锐军叛乱,祸乱关中。广锐之名已是不祥。请陛下下旨,裁撤广锐军,销毁旗号文牍,将未叛之余部,并入他部马军。”

“……关于此事,韩绛也说了,朕同样准了……韩绛的奏文还说,请朝廷尽速在陕西推行保甲法,各乡各村结为保甲,严防盗贼、逃人和奸细!韩绛甚至还为环庆及泾阳等三县请命,免了今年的税赋……这几条,朕都允了。”

赵顼一迭声地把韩绛奏疏中的内容都说了出来。他做了这么些年皇帝,阅人甚广,臣子的言谈举止中有什么用意,许多时候他都能看得出来。文彦博现在还拿老眼光看他,把他的年轻当作好糊弄,未免太小瞧人,也是欺人太甚了。赵顼盯住文彦博——若有什么话,现在也该说了。

被赵顼一阵抢白,文彦博依然平静自若。但现在他也明白,不能再玩弄言辞上的游戏。跳过了过于冗长的开场白,他直接进入正题:“陛下。三千广锐叛卒虽因被困咸阳城中,势不得已而降伏。但贼心难改,一旦他们脱离绝境,未必不会再叛。且吴逵潜逃在外,亦有可能与其相勾连,此事防不胜防……”

“文卿你的意思是?”

“三千叛军祸乱关中,如何还能将其留在陕西?当尽数流放广南,以防其与吴逵勾连。另外叛军余属贷其死罪已是宽大,若依陕西宣抚司之言,与叛军同流通远军,岂是对兵变的惩处?当悉配为奴,以儆效尤!”

文彦博杀气腾腾,赵顼却是叹了口气,“至于此事,韩绛在奏文中也说了。”

文枢密脸色微变,只听赵顼道:“承诺之事不可轻改,否则朝廷言而无信,必生变乱。且吴逵生死不明,若其当真潜逃,留其叛党在关西,也好作为诱饵。暗中监视众叛将,如果吴逵死不悔改,犹有叛逆之心,前去联络他们,届时便可一网成擒。”

赵顼不知道韩绛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条理分明,面面俱到,这与他之前的奏章风格截然不同,不知道是不是换了起草奏章的幕宾。但韩绛的奏章宛如先见之明一般的与文彦博针锋相对,一条条地抢在文彦博的前面,让文枢密使的一番盘算全部落了空。如此巧合,让赵顼也不禁哑然失笑,原本郁闷已极的心情,现在稍稍好了那么一点。

文彦博的用心,赵顼已然知晓。

得到了文彦博那么多的提示,加上近两天皇城司的密奏,赵顼对文彦博为何而来,心中有数。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明着说的是对吴逵叛军的处置,实则却是在杯葛另外一桩要事。

赵顼慢悠悠地对文彦博说着,口气像是在征询他的意见:“文卿,最近朝中有人上书,但言陕西转运司事务剧繁,倍于他路。历任转运使,一任任满,也难将各军州走遍。若是西贼同寇多路,更是难以支撑。请朝廷将陕西路一分为二,以便指挥调动……此事京中亦有传言,不知文卿事先听说过没有,对此又有何看法?”

“此事……万万不可!”

文彦博毅然决然,硬到极致的口吻,没有一丝通融的余地。

第五章 九州聚铁误错铸(三)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十五)第七章 惊闻东邻风声厉(下)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十七)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十七)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八)第四十五章 儒生合在贤能举(上)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十三)第三十九章 铜戈斑斑足堪用(上)第三十六章 不意吴越竟同舟(下)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三)第一百零六章 微雨(十三)第三十八章 一夜惊涛撼孤城(上)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二十五)第二十二章 早趁东风掠马蹄(下)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二十八)第二十四章 缭垣斜压紫云低(六)第二百四十一章 新议(七)第一十三章 羽檄飞符遥相系(四)第九章 长戈如林起纷纷(七)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七十)第七章 烟霞随步正登览(六)第一百八十七章 借款(一)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愿(中)第一十八章 向来问道渺多岐(二)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愿(中)第六章 流水(下)第二百四十三章 新议(九)第四十章 岁物皆新期时英(八)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无须虑(一)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八)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二十八)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三十)第一十三章 赳赳铁骑寒贼胆(中)第六十八章 宴火(十)第七章 苍原军锋薄战垒(二)第一百零五章 微雨(十二)第一十四章 飞度关山望云箔(五)第一十六章 绮罗传香度良辰(中)第三十六章 望河异论希(二)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四十)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四)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一)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十八)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九)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五)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二十三)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七)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十二)第七章 惊闻东邻风声厉(上)第四十五章 仁声已逐春风至(下)第三十五章 把盏相辞东行去(二)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七)第一十九章 此际风生翻离坎(中)第一十七章 往来城府志不移(二)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十三)第二十二章 明道华觜崖(二)第二十九章 雏龙初成觅花信(中)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七)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三)第七章 烟霞随步正登览(六)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十七)第五章 心念亲恩思全孝(下)第五十七章 南北(十七)第二十八章 夜影憧憧寒光幽(二)第二百一十一章 变故(八)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七十九)第一百二十一章 伎俩(下)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十三)第四十六章 了无旧客伴清谈(十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十)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七十八)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二十)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二十三)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十四)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十二)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十一)第一十四章 飞度关山望云箔(七)第三十三章 女儿心思可知否(下)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十二)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载迷(二)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节早(六)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二四)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十)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十一)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三十三)第二十六章 惶惶寒鸦啄且嚎(下)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十一)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五十七)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六)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十六)第二十三章 铁骑连声压金鼓(九)第三十六章 可能与世作津梁(四)第二十三章 弭患销祸知何补(十三)第四十一章 礼天祈民康(七)第二十四章 缭垣斜压紫云低(十一)第三十八章 一夜惊涛撼孤城(上)第一百八十六章 变迁(十三)第九章 纵行潼关道(上)第六十章 宴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