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岂与群蚁争毫芒(二)

午后的小睡之后,严素心打着哈欠坐了起来。钗横发乱,斜靠在方枕上动人身姿中满是慵懒。

房内的空气中带着湿润的水意,严素心挽了挽散乱下来的青丝,问道:“才下过雨?”

“才下过,很大的雨,转眼就过去了。”

贴身小婢说着,就将挂在窗前的竹帘拉起了一半,然后严素心就看到了窗外的一丛纤细的湘妃竹。

夏日的阳光透过修长如剑的叶片,洒在竹枝上,枝叶上的滴滴水珠如同宝石一般闪耀。被遮掩的光线下,娥皇女英的斑斑血泪所染成的紫黑,与斑驳的树影交织在一起,如同落在澄心堂纸上的一滴浓墨,全然都晕了开去。

方才刚刚结束的一阵骤雨,让从门窗处刮进来的风清凉了许多,让人难耐的暑热也散去了。

襄州属于京西路,可偏偏却是南方的气候。一直以来都在西北的严素心住得并不习惯。

她曾听韩冈说起过,在过去,襄州属于荆州的范畴,甚至是荆州的核心,不过如今却是属于京西,是荆襄、乃至岭南通往中原的门户。自家丈夫这些天来,就是为了让门户之后的通道能更为畅通而奔波劳累。

严素心坐到梳妆台前,让贴身小婢帮她梳理着头发。拿在手上的新磨铜镜中,照出是一张正处在最艳丽的时刻的如花玉容。纤细的手指抚过镜面,从深如潭水的眼眸,到挺直的鼻梁,再到,就是还有些模糊。

前些日子,她的丈夫还让人辛辛苦苦做出了一幅水银镜来。银亮亮的,的确是照得纤毫毕露,但没几天镜面就给磨花了,再派不上用场。王旖笑他说水银镜就是个样子货,又贵又没用。但她们的丈夫却说,若是有了透明的平板玻璃护住,就能把铜镜给砸了。

听都没听说过的平板玻璃,还不知是什么时候才能造得出来。要像他要造的铁船,要是十几二十年的工夫,那就又是笑话了。世人都说韩龙图一言九鼎,但在严素心心中,却是常常说话不算话。

本来出去的时候,说好最多十天半个月就能回来,但现在三个十天过去了,却还不见人影。

“冤家,怎么还不回来!”严素心喃喃着。

正在为严素心编着发髻的小丫鬟停了手,“娘,说什么?”

“……没什么。”严素心脸红了一下,放下了铜镜。

夏日午后的转运使公廨的后院是安静的,从窗外传来了读书声。那是设在西院的蒙学,韩家排行在前三的儿女,已经就学读书。上午一个半时辰,下午一个时辰,三刻钟一节课后,就能休息一刻钟,课程和进度都是韩冈安排的。

严素心知道,对于小儿开蒙,韩冈一向放在心上。并不是只看到自家的儿女,而是放眼天下,说是要教化万民,为世作则。

要想教化万民很简单,就连严素心都知道,让更多的人读书识字,明了儒门大义。但具体要怎么做,很多人无法回答,而韩冈给出了答案,一个类似于商人的答案,就是降低学习的成本,让更多的人能读得起书。

不过降低成本,不代表粗制滥造。准确无误的教科书,以及有足够水准的蒙学教师。至少要保证这两样,才不会将“郁郁乎文哉”变成“都都平丈我”。

外面卖的粗制滥造的书本,加上连句读都读不通的庸师,自然是误人子弟。而且误人子弟之后,连改正都难,要不然也不会有“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的笑话。

在保证质量上要降低印书的成本,难度不低,韩冈一时间也没有办法。但他还是找到了如何降低书写的成本,还有加强讲学效率的办法——这是严素心亲口听韩冈说的,当时说这话时,韩冈充满了自信。

木匠打造器物时,总少不了要在木料上标线作记,从古至今都用麻线墨斗来弹墨线。不过韩冈却弄出了炭笔,用黏土和石墨做成的炭条,可以在木料上划出清晰的印记。而用小小如枣核一般的炭芯,插在细竹管上,更可当作笔来使用。工匠使用方便,就是普通士人出外,也不用再带着笔墨纸砚全套,只需要笔和纸。

还有给先生用的代替纸张的黑色木板,用白垩烧结的粉笔,在挂在墙上的黑板上写字,可以更清楚明白给给每一位学生讲学,而不是简单的口述,让弟子去记录。黑板粉笔,严素心很早以前就看到成品了,只是现如今才被当成加强蒙学教育的一个部分给整合起来。

严素心倒没有韩冈放眼天下的想法,只是若能把自家的儿女都教出来,日后韩家也算是安稳了,她也能安心了。

对着镜子,仔细整理着妆容,外面突然一阵喧闹,然后严素心就听着一片声在喊,“龙图回来了,龙图回来了。”

听到家人赶过来的通报,严素心三两下将妆草草画好,急急忙忙地就出来了。王旖、周南和云娘很快也都前后脚地到了堂屋中,蒙学中的读书声也停了。

全家人都在等着一家之主,但韩冈过了半个多时辰,才从前面的衙署回到了家宅中。

一别经月,韩冈瘦了些许,也黑了些许。

或许是真的是劳碌命的缘故,在严素心的记忆里,她的丈夫脸上的肤色,总是脱不了晒出来的黝黑。韩冈并不是王相公天生的黝黑,如果能养尊处优,也能如普通书生一般白净,这一点,严素心作为枕边人是能确定的。可惜偏偏天南地北地在外跑,连将养的时候都没有。

就是回来了,心还在公事上。严素心看着韩冈手上拿着一张密布着小字的纸,说着话时还时不时瞥两眼。

“官人,那是什么?”先不高兴起来的是王旖。

“是才编好的《三字经》。”韩冈手扬了一下,“是邵彦明【邵清】、田诚伯【田腴】的一番心血。”

家里面的妻妾都知道她们的丈夫现在想做什么,在做什么,听到《三字经》,都惊讶道:“都已经编出来了?!”

韩冈摇摇头,看着纸上的文字:“还是要改,得再浅显一点才好。这是蒙书,不是注、传,没必要解释,提到几个字,知道有这回事就够了。说得深了,小孩子反而难以领会……已经改了三次了,这毛病还是没改好。”

“慢慢来,不用急的。”周南劝道,“就是念着《千字文》《兔园册》,官人你不也是中了进士了吗?”

“此事不能不急啊。”韩冈笑了笑,却是让人将文稿收了起来。

平常私塾中为子弟开蒙,也不都是拿起《千字文》就来读,拿起《论语》就来背,也是有更为浅显宜用的书册,比如《兔园册》之类的书,只是太过粗浅,被士大夫看不起。

但汉晋留下来的蒙书失传的失传,无人使用的无人使用,也就《千字文》用得多,与之并称、从西汉用到唐代的《急就章》如今都少见了。

《百家姓》和《开蒙要训》是时人所编,流传的并不广,但韩冈却也搜集了过来。

他搜集蒙学课本当然不是为了给儿女们,而是要编订一本在这个时代还没有出现的蒙学书籍——《三字经》。

算学的课本,韩冈已经编写好了初稿。基本上就是小学数学的水平,又将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还有民间用来标记货物的草码进行标准化和正规化,放进了课本中。

自然地理的课本,韩冈是亲自在编写,文字尽量浅显,但要在其中融入格物之理,写起来要花些时间,不过也已经写好了大半章节。

至于社会学科的课本,其实就是被士人瞧不起的《兔园册》——是唐太宗之子蒋王李悍命僚佐杜嗣先,仿效应试科目的策问,引经史编纂而成的一条条解答。比起经义,更有实际作用。五代时声名显赫的宰相——不倒翁冯道,甚至都时常读来作为治国的参考。

但除此之外,还需要一本提纲挈领,将气学要旨灌输给蒙学中的儿童的教材。所以韩冈还需要一本《三字经》。

《三字经》一文看似浅显,却是抢占儒门道统的先锋。比如开宗明义的第一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便是孟子的要义,一旦流传开来,荀卿一脉自然就会变成非主流。

至于之后的篇幅,韩冈也记不得了——想来出自后世的这一篇蒙学文章,有许多都是不能拿来用的——但将自然、历史、纲纪、人物,一些世间的常识集合在文中,掺杂进气学要义,却是不用记得三字经,也是知道该向什么方向去编纂。

韩冈将这份工作,交给了他的幕僚们。他们基本上都是气学门徒,领头的邵清、田腴更是追随张载多年。听到韩冈的解释后,要将太虚即气、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观点,以及格物致知、学必为圣、经世致用、笃行践履的行事原则,都糅合进蒙学书本中,让气学传之天下,自然是人人尽力。才一个月的工夫,就有了初稿。但问题就是太深奥了,改了又改,还不能让韩冈满意。

蒙学课本是用来灌输,而不是让人理解的。不明白这一点,《三字经》可不是那么容易能编纂好的。

第二十三章 奉天临民思惠养(下)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十)第二百二十五章 变故(二十二)第三十三章 道远难襄理(中)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一)第二十二章 明道华觜崖(一)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三)第一十七章 往来城府志不移(十)第七章 烟霞随步正登览(一)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难平(十)第二十四章 携眷西返家(下)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无须虑(四)第四十七章 气接瑶台骖帝御(下)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十八)第一十二章 兵蹙何能祓鬼傩(上)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七)第二十六章 当潮立马夜弯弓(中)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二十一)第一章 庙堂纷纷策平戎(八)第三百一十九章 无妄(中)第四章 岂料虎啸返山陵(三)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四)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十二)第二章 摇红烛影忆平生(下)第六章 仲尼不生世无明(中)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载迷(九)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十一)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二十三)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四)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贲(三)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七十八)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九)第六章 千军齐发如奔洪(上)第四十八章 梦尽乾坤覆残杯(六)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十一)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二十五)第七章 惊闻东邻风声厉(下)第四十四章 一言镇关月燎辉(上)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二十一)第三十八章 天孙渐隐近黄昏(下)第二十四章 南国万里亦诛除(一)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二十三)第三十六章 望河异论希(三)第七十三章 尘嚣(四)第三十四章 彩杖飞鞭度春牛(中)第二十二章 早趁东风掠马蹄(下)第二百二十二章 变故(十九)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十一)第二百八十八章 点画(中)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十六)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十六)第二百八十一章 微澜(中)第四十五章 从容行酒御万众(二)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一)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二)第一百九十六章 火箭(四)第三十六章 万众袭远似火焚(三)第二章 凡物偏能动世情(四)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十七)第三十一章 战鼓将擂缘败至(七)第一十八章 秉烛待旦已忘眠(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八)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闲人自忙(十一)第五章 九州聚铁误错铸(五)第一百四十七章 梳理(十七)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郁苍(中)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岁期行旅(五)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十二)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二十五)第二十六章 当潮立马夜弯弓(下)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四十九)第二十三章 铁骑连声压金鼓(一)第二十一章 涉川终吉黄龙锁(中)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七)第二十六章 仕宦岂为稻粱谋(下)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二十三)第三章 岂得圣手扶炎宋(上)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二)第二十四章 兵戈虽收战未宁(四)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三)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五)第三十八章 岂与群蚁争毫芒(六)第二十四章 缭垣斜压紫云低(十二)第二十二章 早趁东风掠马蹄(中)第六十八章 宴火(十)第二十五章 阡陌纵横期膏粱(一)第三章 时移机转关百虑(七)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十六)第二十三章 内外终身事(下)第二章 凡物偏能动世情(五)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十一)第二百八十九章 飞信(上)第一十九章 城门相送辙痕远(上)第三章 墙成垣隳猿得意(上)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难平(一)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十一)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二)第三十六章 可能与世作津梁(二)第四十六章 世情如水与天违(中)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节早(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