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西北终决

新年过后肖天健并未闲着,在他的督促之下,朝中各种事务都在迅速的推进,各部各司其职之下,使得辖域之内的各种事务都在齐头并进,之前大明朝推行的各种摊派尽数被大中朝废止。

如此一来,各地百姓的负担便大幅度的降低下来,而且随着土地逐步的回到农民的手中之后,农民对于今后的日子也有了盼头,谁还愿意继续提着脑袋干事呀!于是各地的局势也就随之开始平稳了下来。

当然也不能说局势一下子就可以恢复到国泰民安的状态,毕竟每每改朝换代,总是有一些效忠于旧朝的人,不甘心就这么向新朝俯首帖耳,所以很多地方还有一些大明朝的愚忠,在想尽办法纠集人众和大中朝作对,想要再次恢复大明的统治。

但是对于大中朝来说,这些地方上的反抗势力已经是不足为患,基本上已经无法再动摇大中朝的统治了,在一道道抚民的政策推行下去之后,愿意跟着那些大明愚忠闹事的人也越来越少,主要也就是一些因为大中朝的建立,毁损到他们个人利益的一些地主以及旧官吏和官军在各地折腾。

对于这些人,肖天健狠下了心,令各地驻军给予强力镇压,乱世用重典,为了大中朝今后的安宁,一些不肯老实下来的人,就必须要清除掉,所以各地驻军对于这种抵抗,都采取了高压手段,一手抚一手剿,接受招安也就罢了,但是只要有人不接受招安,那么等待他们的便只有凛冽的打击,许多人为此掉了脑袋,甚至于是满门尽灭,但是对于肖天健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所必须要付出的鲜血,既然他们不愿意归于大中朝的统治,那么也唯有将他们就此抹去了。

而朝中诸臣对于肖天健的这种狠辣手段,有些人不太赞同,但是肖天健也不跟他们多说什么,现如今大中朝是他的一言堂,有人反对那么就不要再在大中朝为官,为此一批官员为此也丢了官职,被赶回家种田去了,如此一来,朝中反对的声音也就此被肖天健压制了下去。

天元二年的正月就这么在肖天健的忙忙碌碌之中过去,随着西北战事的进行,在正月底的时候,西北传来了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

李自成年前在西北军的强力打击之下,连战连败,损兵折将过半有余,再加上物资的严重匮乏,迫使其不得不弃守了西安府,带着残部逃入了汉中一带苟延残喘。

阎重喜和刘宝督军迅速的收复了西安府,本来按照阎重喜和刘宝的想法,他们直接挥师杀入汉中府一带,彻底将李自成给解决掉拉倒,但是这次肖天健却罕见的以皇帝的名义,干涉了他们的作战计划。

肖天健在过年期间,颁旨给阎重喜和刘宝二人,令其暂停对汉中府的攻击计划,而是先稳定西安府的局势,派兵先扼守住汉中通往西安府的几处要道,先行攻打陕西西部等地。

肖天健之所以要阎重喜和刘宝他们这么做,关键是听从了李信等参谋人员的意见。

李自成虽然现在连战连败,但是毕竟手头还有一些实力,一旦征西军攻入汉中府的话,肯定少不了一场大战,那样的话对于大中朝的后勤来说,压力太大不说,还容易造成大中军的重大伤亡。

而汉中虽然不小,但是李自成想要以汉中之地养活十几万手下,在去年初遭到李栓柱的奇袭之后,汉中府储存的粮秣,根本不足以供李自成的兵马使用,而现在又是冬季,李自成也不可能通过垦种来解决口粮问题,所以与其强攻汉中府,倒还不如采取围困的策略,将李自成困死在汉中府一带,省的即便是西北军击败了李自成,又让李自成逃出汉中府,跑到了陕西西部一带,那样的话对于大中朝来说,是遗患无穷的。

倒还不如趁着李自成将主要兵马都集中在汉中府,其余陕西的李自成所控制的地盘上兵力空虚的机会,先行将其余陕西诸府克复,断掉李自成兵败之后再次逃窜的途径,务求做到最终一举将李自成剿灭,省的他今后还当流寇,东奔西走的给大中朝找事。

现如今大中朝最重要的就是要尽快的恢复稳定,像李自成这样的巨寇,肖天健可不会再像大明那样,让他四处流窜了,当初养着李自成,那是要李自成在西北配合大中军对付大明朝,现如今大明朝已经完了,那么这李自成就没有必要留下来了,所以这次肖天健派出阎重喜和刘宝率领征西军征讨李自成,目的就是要将李自成彻底解决掉。

有了肖天健的谕旨之后,阎重喜和刘宝便立即修改了作战计划,以少量兵力,控制住了通往汉中的各个要道口,然后在年后派出王承平等大将,轻师出击陕西西部各地,进而分兵克复了凤翔府、庆阳府、平凉府以及巩昌府一部分地区,彻底的将李自成的大顺势力压制在了汉中府一带。

李自成至此便被大中军彻底包围了起来,东南西北全都成了大中朝的控制区,更使得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举步维艰,麾下的大顺军兵将几乎每一天都有人逃走,投奔大中军向大中朝请降。

而李自成至此还是不肯就抚,在年前的时候,派出刘宗敏带着刘体纯率领了一万精兵,开始从汉中入蜀,直扑向了利州,试图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攻入富庶的四川,依靠着四川特有的地形优势,继续和大中朝对抗。

但是大中朝这边岂能想不到李自成狗急跳墙的这一招,虽然肖天健命李栓柱所部,准备出兵云南,但是对于四川的防备,他们丝毫没有忽视,李栓柱早已在四川做好了迎接大顺军的准备。

就在刘宗敏气势汹汹率兵扑向利州的时候,李栓柱提前亲临保宁府,调动了近万的大中军在保宁府一带布防。

刘宗敏和刘体纯分兵两路,想要夹击利州,一举打通进入四川的通道,但是开始的时候他们还行动很顺利,沿途只遭到了大中军轻微的抵抗,便让他们进入到了利州一带,但是就在他们兵围利州的时候,李栓柱突然间率军切断了刘宗敏的后路,利州守将马强据城坚守不出,而刘宗敏和刘体纯二人带兵进入四川的时候,因为山路难行,根本无法携带多少重炮,也没有多少攻城利器,结果攻城战打响之后,大顺军在利州城下撞了个头破血流。

刘宗敏攻打利州不克,意识到麻烦大了,另外得到消息,说大批大中军正在朝他们围过来,于是赶忙想要撤回汉中,但是此时为时晚矣,一支大中军人马,死死的卡在了他们退回汉中府的道路上,进而李栓柱率领三千善于山地作战的川军,突然间出现在了刘宗敏所部的面前,两相夹击之下,刘宗敏当即在利州大败。

刘体纯见势不好,立即弃了兵将逃入了山中不知所踪,但是刘宗敏却没有能逃走,当场便被四面围过来的大中军乱枪打死在了两军阵中。

结果李自成入川的想法,就此在李栓柱的川军面前化为了乌有,就连李自成这好不容易拼凑出来的一万人马,也仅有不足三百人遁入山林之中,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逃回了汉中府。

李自成闻之,顿时大惊失色,但是此时因为时间的拖延,李自成已经丢掉了凤翔府,汉中府的四面八方都已经被大中军包围。

至此李自成已经无路可走,而肖天健在二月间,则最后下令,令李栓柱率领少量川军出川,配合阎重喜的征西大军,对汉中府发动最后的一击。

二月中旬的时候,陕西天气开始逐渐转暖,征西大军的各路人马此时纷纷开始朝着汉中府一带开拔,李栓柱亲率六千大中军也出了利州,朝着汉中府逼去。

李自成这个时候知道他的所有梦想都已经破灭,大中军不是明军,在肖天健的努力之下,大中军已经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军队,他想要继续和大中军对抗下去,已经没有了任何本钱。

于是这个时候,李自成只得认输,派人赶往西安府,想要和大中朝求和,条件是他可以退位,但是请肖天健将他封在汉中府,实际上执掌汉中府的军政大权,想要继续独立于大中朝的统治之外,在汉中府求得一个喘息的机会,今后另谋出路。

但是阎重喜一眼便看出了李自成的所想,根本就没有给李自成机会,当即拒绝了李自成的求和,令李自成立即放弃所有的抵抗,就地接受大中军的遣散,而且令李自成立即自缚出降。

李自成遭到拒绝之后,心知最后议和的可能性已经没有了,于是怒从胆边生,下旨召集所有部将,集兵于汉中城周边一带,和大中军决一死战。

就此西北最后决战,便拉开了序幕……

(今天是我们的国耻日,也许对于我们平民来说,做不了更多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用不买日货,来略表一下爱国之情!希望朋友们能记住这一天,永远不买日货!让小鬼子知道,我们中国人也是有骨气的!)

第118章 遗诏第35章 陇州之战2第215章 远航第125章 登门道谢第101章 兵败如山倒第9章 事败第177章 猫哭耗子第145章 明清和议第64章 建奴破关第105章 兵至高岭第98章 合纵第200章 原来如此第133章 掌控阳城第95章 认赌服输第159章 河西村前哨战1第102章 锦州第107章 敲诈勒索第158章 斗智第76章 受降第43章 杀牛第215章 远航第127章 讨逆军第56章 倒霉的多尔衮第84章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第138章 南方战前准备第86章 老农第18章 后勤的麻烦第133章 朝议2第188章 进展顺利第77章 通州会战6第54章 逆攻第209章 出师马尼拉第107章 屠城第96章 石井村之困第58章 冲突第136章 曹操来投第172章 伏兵四起第177章 猫哭耗子第184章 赐宴第111章 难兄难弟第182章 郑家乞降第213章 降下帷幕第2章 重编1第127章 胶着酣战第54章 试枪第186章 屁股坐歪第237章 大阅兵4第42章 万人敌第55章 直扑中军第58章 棱堡式寨墙第59章 献计第225章 班底第103章 无奈的放弃1第9章 绑票第178章 雨夜第6章 诈城第3章 重编2第12章 火牛冲阵第83章 夫人外交第44章 自杀式阻击第129章 妖言惑众第99章 山海关之役5第5章 传教士第68章 兵不厌诈第72章 得胜还师第37章 陇州之战4第127章 攻渑池征汝州第196章 只有死鞑子才是好鞑子第86章 高闯驾到第243章 大顺建国第92章 炮袭第191章 虚实不定第186章 多喜临门第84章 熬硝制药第74章 胸甲第89章 疑窦完本感言第103章 庆捷第64章 诛心第101章 山海关之役8第143章 挽留第197章 一拖再拖第90章 皇太极的恐惧第228章 恐怖军力第188章 石冉第75章 大出所料第91章 乱局之下第125章 登门道谢第138章 试炮第169章 攻营第52章 临危不惧第84章 聪明反被聪明误第125章 时光飞逝第185章 信心来源第75章 丧家之犬第84章 熬硝制药第58章 棱堡式寨墙第124章 恶少第152章 改编第136章 分兵驻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