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内阁

天元二年的中旬,整个南方接连雨水不断,再加上福建两广一带的地形复杂,关隘众多,虽然大中军集结了不少的兵力,但是在这样的气候之下,对于擅长使用热兵器作战的大中军来说,雨季给大中军制造出了很大的麻烦。

另外由于地形的限制,也造成了大中军后勤保障的困难,所以整个南方的战事情况在最初大中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之后,便暂时性的陷入到了胶着状态。

不过这对于肖天健来说,也并不是非常着急,因为他也很清楚解决掉郑家和永历小朝廷这件事,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解决的,南方作战有一定的特殊性,虽然不见得要打成持久战,但是想要几个月的时间之中,便将整个南方诸省都平定下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更何况这一次在福建用兵,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彻底消灭郑家在福建的势力,主要目的还是给郑家施压,所以在石冉和刘耀本打下福宁州,进而又控制了整个建宁府之后,福建方面的战事便暂缓了下来。

而且海上这段时间因为风浪很大,海军的行动也随即跟着暂停了下来,不过这几个月的军事行动,还是给郑家集团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并且给予了他们很大的打击。

许多郑军被迫倒戈投降了大中军,就连海军方面,也招降了一批原来从属于郑家的一些海盗,获得了上百条各式船只,招降了两三千郑家的部众以及小股海盗,整体局势对于大中军十分有利。

如果不是这段时间雨水太多,严重影响到了军事行动的话,以石冉和刘耀本的实力,打下福州府也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至于盘踞在两广一带的永历朝廷,这段时间在罗汝才所部的攻击之下,日子也过的相当艰难,永历帝在手下诸臣的怂恿之下,生怕大中军自韶州长驱直入打到广州城下,于是慌忙之间便逃往了广西南宁避难。

但是看似简单的这件事,却在广东引起的巨震,本来广东官兵还打算跟着永历干一番事业,即便是韶州大败之后,但是却并未放弃,而是摩拳擦掌的想要在广州府一带再和大中军分一个高下。

但是没成想就在官兵们准备和大中军死磕的时候,永历帝却带着一众当官的弃了广州府,逃往了广西南宁,这一下对于广东的明军兵将们来说,打击非常之大。

永历此举无疑等于是放弃了整个广东,所以在得知永历帝逃往了南宁之后,广东守军当即便士气大跌,而那些原本还想效忠于大明的官民,到了这会儿明白了过来,大明已经不足为他们的依靠了,故此在永历逃离广州之后,永历朝在整个广东可谓是民心大失。

虽然大中军因为各种原因,在控制了南雄和韶州之后,停止了继续朝广州府攻进,但是广东的明军兵将还是有不少人开始主动和大中军联络,只待谈妥条件之后,便投降大中朝了。

永历此举不单单是丢掉了广东人的人心,同样对于郑家来说,心理上的打击也很大,本来郑家还可以背靠广东,和大中朝为敌,但是永历突然间放弃广州府逃往南宁,让他们背后顿时也空门大开。

一旦进入广东的大中军攻下广州府,那么对于他郑家来说,便几乎是灭顶之灾,使得他郑家顿时陷入到腹背受敌的状态之下,所以永历逃离广州府,不单单影响到了广东军民的士气,同样也严重影响到了福建的郑氏集团的生存。

于是郑家在六月之后,更加频繁的开始和大中朝联系,商谈有关他们投顺大中朝的事情。

肖天健这一次干脆直接在朝中吏部之下选派了一个能说善辩的官员,名叫张天成,曾经也是明朝旧吏,曾在河南任官,后来比较早投降了刑天军,因为能力不错,一直干到了吏部侍郎之职。

这一次郑家要求和谈,单有前期派去的钱谦益显然不太够用,于是肖天健变将这个张天成作为大中朝的谈判使节在七月间派往了福建泉州,作为大中朝的全权代表和郑芝龙进行最后的谈判。

虽然随着南方战事的顺利开展,内地的情况也逐步的平定下来,各地都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肖天健这个皇帝却忙的是不可开交,因为百废待兴,各地呈报上来的奏疏多如牛毛,这个时候肖天健才体会到了当皇帝的不易,要想当一个好皇帝,做一个明君,必须要起早贪黑的批阅各种各样的奏章,还要关注着各地的政务、军事,肖天健不敢大意,忙的是不亦乐乎,可是即便如此,还是不能处理完各种政务。

就连他每日早晨起床习武的习惯,这个时候也开始因为过度的繁忙而荒疏了下来,幸好他的老婆不多,要不然的话用不了多久,恐怕他就坚持不住了。

而且最让肖天健不爽的还不是这些事情,他的专业学的是机械,他在立国之初,便想要大力发展大中朝的工业,但是当了这个皇帝之后,他却发现,他几乎没有一点时间来搞他的专业,有心想要抽点时间设计出一些机床,作为发展工业化的基础,但是时间却一点也抽不出来,甚至于连陪陪老婆孩子的时间他都没有。

这让肖天健感到很是不如意,于是琢磨了一阵之后,便决定暂时效仿大明设立内阁大学士的方法,来让一些大臣来帮助他处理政务,他当皇帝可不是为了大权独揽,把自己累的像驴一般,他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如果整日间全部都被埋在这些乱糟糟的奏章之中的话,就不是他的本意了。

另外他还要关注着各地的军事情况,军队在这个时候也需要不断的进行调整,原来的几个镇军,到现在随着大中朝掌控了越来越多的地盘之后,已经不太适应了。

每个镇军现在所辖的区域实在是太大,除了主帅军权太大之外,也有些顾忌不过来,所以肖天健变有心想要在分出几个镇军,像后世的几大军区那样,来负责各地的军事。

可是因为政务太忙,肖天健却无力抽出足够的时间来做这等事情,于是考虑再三之后,他决定成立一个内阁,设立内阁大臣,作为给他帮忙的手段。

大明的内阁大学士制度其实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的,说实在的,大明朝的皇帝勤政的根本没有几个,除了最初的朱元璋、朱棣和后来的崇祯之外,其余的皇帝基本上都不太过问政事,吃喝玩乐倒是都很在行,万历皇帝更是罢朝近三十年,几乎根本不理朝政,但是正因为内阁大学士撑着大明的门面,皇帝不管事但是政务却照常进行,也没有因为皇帝不理朝政而导致大明垮台。

所以某种程度上这种制度,还是有一定的好处,起码可以让皇帝抽出身,来做些其他事情,更何况他搞出这个内阁大臣的制度,也不是说就不理朝政了,重要的事情他还是会盯紧的,而且早朝也不会废掉,更多的实物性的事务,完全可以交给内阁大臣来处理,这样的话他便可以抽身出来。

于是肖天健便在七月间将卢象升从北京调回了南京,虽说大中朝定都北京的事情已经确定,但是肖天健也留出了两年的缓冲期,目前大中朝的政治中心还是在南京,而且北方在建奴山海关大败退回关外之后,再加上有罗立、李定国等大将驻守北方,短时间之内,不管是建奴还是蒙古人都不敢再轻易犯边,而且卢象升在这一年时间里,也将顺天府的事务处理的差不多了,留着他在北京也是浪费,故此肖天健干脆便将卢象升调回了南京城。

通过和诸臣商议之后,肖天健在大中朝组阁,建立起了一个内阁大臣制度,卢象升充任第一任内阁总理大臣,至于诸部的尚书,则全部入阁充作协理大臣,另外肖天健还令孙传庭也进入到了内阁之中,作为一个协理大臣,帮助卢象升来做事。

这些大臣们的行政能力都是相当强的,上面再加上有肖天健来掌舵,有卢象升这个公心甚重之人来主持内阁,肖天健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于是在八月的时候,内阁便开始了运转,各种繁琐的政务开始移交到了内阁之中进行处理,一般的事情内阁大臣商议之后,便可以以内阁的名义批复下去执行,一些大事特别是军务方面的事情,则在内阁之中议定以后,呈交给肖天健来最后拍板,如此一来大量的行政事务便转到了内阁之中进行处理,大大的减轻了肖天健的负担,将他从繁重的政务之中给解放了出来。

这令肖天健大大的喘了一口气,对于这次组建内阁大臣的事情,朝中诸臣基本上没有提出什么反对意见,毕竟大明之前也有内阁大学士来帮助皇帝主持政务,现在肖天健推行内阁制度,也不算是出奇,而且肖大皇帝愿意将一部分权力下放到他们这些重臣手中进行处理,这也是他们乐见其成的事情,虽然他们都是大中朝的大臣,但是也不想所有的大权就这么一直都被肖天健控制着,现如今肖天健主动提出来,让内阁大臣们来处理一些政务,对于他们来说自然是好消息,谁要是提反对意见的话,那就真是昏头了。

卢象升非常感激肖天健对他的这种信任,他很清楚这个内阁总理大臣的分量,说白了他现在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这个内阁总理大臣也基本上算是宰相了,不过和宰相不同的是,内阁处理政务的时候,总理大臣也要听协理大臣们的意见,有时候需要一起商量之后才能决定,而且对于内阁的成员,总理大臣也没有任免的权力,这样一来也就避免了总理大臣一人独断专行.

至于协理大臣,权力也比起以往的各部尚书有所增大,一些事情协理大臣便可以自行处理,而且各自分管一块,相互之间既有配合又有牵制,对于这样的做法,协理大臣自然也很是高兴。

不过最重要的是许多政务通过内阁大臣,便可以处理,这样一下就把肖天健这个皇帝给从政务堆之中解放了出来,使得肖天健总算是可以喘一口气了。

但是肖天健也并未就此放松下来,刚刚将繁琐的政务移交给内阁处理之后的他,便一头扎入到了另一项事务之中。

(昨天收到了cao军417、品味读书二位朋友的中秋礼物,多谢你们的打赏!谢谢!)

第104章 战争红利第25章 胁迫入伙第18章 老调重弹第139章 红石山第157章 石雷初显威第45章 下一个目标第29章 转变第34章 险胜第165章 应对第92章 炮袭第59章 石桥攻防战、死神之镰第185章 信心来源第11章 莫名其妙第198章 比拼脚力第85章 巡视乡里第68章 兵不厌诈第167章 求援第122章 糊涂胜利第4章 打劫目标第73章 斥候的对决2第76章 需求、给予第130章 雄兵攻城第160章 神秘信使第36章 去留自便第52章 危局第84章 聪明反被聪明误第199章 梁家庄阻击战第77章 通州会战6第52章 两强之战8第22章 试探第129章 填壕第108章 高肃怠工第107章 敲诈勒索第51章 携美出巡第48章 喜峰口第103章 庆捷第91章 背水一战第94章 望风而逃第22章 直面交锋第8章 出迎第67章 惨烈屠杀第34章 阉臣高起潜第107章 卧式钻床第99章 山海关之役5第36章 跟踪第164章 强攻敌营2第111章 正主失踪第34章 陇州之战1第159章 河西村前哨战1第89章 余家坳血案第111章 难兄难弟第181章 夜访第211章 中转站和桥头堡第9章 绑票第24章 言而有信第83章 参谋部第116章 官道口兵堡第67章 惨烈屠杀第29章 转变第173章 憋屈之极第28章 撤退第41章 内丘之战2第25章 难民潮第139章 杀鸡儆猴第56章 石桥攻防战6第104章 战争红利第204章 首战第87章 新作物第1章 重磅炸弹第236章 大阅兵3第95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17章 觊觎第27章 反应各异第50章 献策第77章 现身说法第54章 两强之战10第96章 石井村之困第189章 杀福王第4章 打劫目标第210章 大雾第17章 觊觎第88章 再下一城第135章 剿兵安民吊民伐罪第56章 石桥攻防战6第30章 殿后而行第195章 坚壁清野第93章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第45章 山西范家第137章 连下两城第2章 全面歇兵第6章 出卖第116章 官道口兵堡第13章 巨鹿之战1第40章 缺才第132章 朝议第112章 崇祯的宿命第214章 罢兵第50章 火器第1章 凯旋第62章 整顿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