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重新说一说奴的故事吧

片刻,常岁宁才道:“起初从玉屑口中得知是你时,既动不得你,也轻易试探不得,于是只能耐着性子等待时机——”

将额头贴伏在地上的喻增怔怔,却已无半点意外,所以,玉屑的失踪是殿下所为……早在那时,他所见到的便是殿下了。

“可如今在这江都之地,我想杀你,已是再简单不过了。”常岁宁的视线从他手中的匕首上移开,声音愈发听不出情绪:“又哪里用得着你来请我杀,并让我亲手来杀。”

她道:“我今日见你,是想听你亲口说一说当年选择背叛我的原因——”

“叛了便是叛了,我却还要追问原因,这似乎很不潇洒,远不如直接杀了来得洒脱。”

常岁宁重新看向水面,语气里却并不见自嘲,也不曾赌气,她很坦然并能做到自我接纳理解,不与自己为难:“但你与旁人不同,我想不通,便必须要问个明白。且我认为,你也需要给我一个清楚的交代,而非二话不说,便捧着匕首,求我杀你。”

喻增闻言,泪水突然愈发汹涌。

他颤颤地放下了手,身体因巨大的情绪起伏而微微抽搐着,他试图抬起头,几欲开口,话语却破碎不成声。

“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吗。”常岁宁似有若无地缓缓吐了口气,自行问道:“那我问你吧——你是何时开始为荣王办事的?”

喻增为荣王府办事,是她通过孟列查到的一些蛛丝马迹,再结合荣王此前刺杀崔璟之事,推断出来的结果。

而圣册帝给她的一封密信,也间接印证了此事。

那封密信是她身在东罗时收到的,是连同大盛朝廷告知东罗,会遣使臣前来旁观新王登基大典的文书,一同送到东罗的。

圣册帝在信中提醒她,喻增极有可能是荣王的眼线,此中嫌疑,不单在于荣王借喻增窥听天子与朝廷机密,或还牵涉昔日先太子府——

换而言之,圣册帝欲让她明白,在她还是先太子李效时,喻增极有可能便是荣王的眼线了。

因此,圣册帝让她多加“留意提防”。

在这件事情上,常岁宁大可以揣测女帝的企图,却不必怀疑对方话中有假——以假话挑拨离间,此等拙劣手段,不会出现在这位帝王身上。

且孟列查到的那些可疑之处,虽零散,却也已能大致证实她的猜想了。

而从喻增一直在暗中助荣王行事,也可反推出,当年喻增借玉屑之手毒害她一事的幕后主使,或与荣王也难脱干系。

但倘若这一切猜想都是真的,常岁宁也依旧有想不通的地方——

见她提到“为荣王办事”时,喻增的反应已间接默认了此事,常岁宁便问出了自己的不解:“所以,你一直都是他的人吗?”

若是如此,可为什么,她从前竟半点也未察觉到他的异心和虚伪?

“不……”喻增终于得以发出还算完整的声音,他垂着头,闭眼一瞬,颤声道:“奴并非如此……奴九岁入宫,伴在殿下身侧足足十二年,再与殿下分别三载,从未曾生出过半分待殿下不利之心。”

风吹过,常岁宁长睫微动,释怀般点了点头:“我也是这样想的……至少证明我昔日的确不曾错信你,如此也好。”

如此似乎好接受一些了。

但如此,似乎也让人更加不好接受了。

也好,也很不好。

常岁宁看向跪在那里,双手无力撑地,垂首颤栗的喻增:“既然十五年都是真的,那第十六年,我死去的那年,荣王究竟做了什么,才让你选择背叛了我?”

这个问题对喻增来说似乎很难开口回答,他颤然流泪,难以遏制汹涌的情绪。

常岁宁吹着风,自行说道:“人于一夕之间改变念头,常见三种原因,一是双方反目,二是为利所诱,三是被羁绊裹挟。”

“我信自己不曾做过愧对你之事,所以不会是一。我信你待我有几分真心和忠心,功名利益很难将你打动,所以不会是二。”常岁宁道:“思来想去,似乎只剩三了。”

而喻增的羁绊,无非就是他的母亲和弟弟。

很好想象,也很俗套,但人活在俗世之上,便注定被俗世情感羁绊,这是人生长在这俗世里的根。

“那就是,李隐拿你的母亲和弟弟要挟你了?”常岁宁眼底仍有困惑:“可若是如此,抛开其它不谈,你既这般容不得你的母亲和弟弟涉险,那这些年来,你又何故甘愿仍为荣王做事?你在天子眼下,如履薄冰,随时都有可能将他们牵连至粉身碎骨万劫不复的境地——”

“而远在益州的荣王,已无法再威胁到你这司宫台掌事的亲人,他又是如何让你继续听命于他的?”

“莫非,你自认别无选择,竟甘心‘将错就错’,甘愿奉他为主,要与他共成大业吗?”常岁宁最后问出了一个听来荒谬的推测,这荒谬的推测,已是她结合现有线索,所能想到最合理的可能了。

但除非喻增真的疯到毫无逻辑章法了。

否则这背后,必然还藏着孟列未曾触及到的真相。

常岁宁问话的过程,也是喻增逐渐平复心绪,找回神思的过程。

他从这令人震惊的,匪夷所思的重逢中暂时抽离出来,终于可以开口,以相对正常的语序,给旧主一个完整的交代。

“殿下既然还愿听一听奴的交代……”喻增的声音低哑,艰难地扯了一下嘴角,讽刺悲痛地道:“那么奴,便重新向殿下说一说奴的故事吧。”

“奴是兖州人氏,这是真的。”他的话语声很慢,如同揭开内心最深处的旧伤:“奴八岁那年,兖州大旱,赤地千里。跟随母亲逃难离开兖州,也是真的。”

“但我逃得不单是旱灾,还有罪祸……我的父亲,是兖州一位小县令,兖州赈灾不力,有人私吞赈灾粮款,朝廷严惩了许多贪官污吏,我父亲也在其中之一。”

“但母亲说,父亲是被栽赃,是替人顶罪……我不知真假,我只知母亲带我逃了,混入了流民之中,趁乱出了兖州。”

但他的母亲只是个妾室,做妾室之前,是个富户家的侍婢。

所以她没有任何可投奔的人,也没有很出色的自保能力,唯有一张好看的皮囊,和一个随了她长相的稚子。

这样一对母子,在逃难的途中,身处杂乱的人群里,会有什么遭遇,并不难联想。

女人很可怜,稚子也很可怜,在那样人吃人的环境下,所有弱势群体的悲惨都会被无限放大。

他们遭受的不单是忍饥挨饿,看不到前路的恐惧,还有难以想象的凌辱。

很多次,他都以为自己要死了。有一次,遍体鳞伤的他甚至要被那些人蒸煮而食,母亲寻到了他,毫无尊严地跪在那些人面前求了又求,母亲将要被拖下去时,冲他大喊,让他快跑。

他爬坐起来,最后看了一眼母亲的泪眼,听从地逃离了那个地方。

恐惧的支配下,他一直跑,直到再没有分毫力气,在无人处跌倒,昏迷了不知多久。

再醒来时,他回过神来,大哭着狠狠扇了自己无数个耳光,他怎么能真的抛下母亲一人离开了!

他发疯般回去找母亲,好不容易找到那个地方,那里却已经没了人影,他只在角落里发现了腥臭的人骨碎肢。

他觉得此生都再也无法原谅自己了。

但求生的本能让一个八岁的孩童没办法一直停留在悲伤之中,接下来的日子愈发艰难凶险,他偶然间认识了一个年纪相仿的同乡孩童,那个孩子很机灵,一路帮了他很多。

但一次大雨,一次高烧,却还是要了那个孩子的性命。

那孩童临死前,拿模糊的声音说,倘若他还能活着,如果见到他走散的母亲和弟弟……

见到之后呢?

那孩童话未说完,便没了声息,留给他的只有一只木刻的平安锁,和没说完的半句话。

他将那孩子埋了起来,攥着那代表那孩童身份的平安锁,继续往前走。

从那后,一是为了方便帮那男童寻他母亲和弟弟,二是有心掩藏自己罪臣家眷的身份,再与人说起时,他便用了那男童的名字,那时他尚未想到,这个名字一用,便用到了今日。

后来,他和几个孩子遇到了一行商队,那群商队大发善心地带上了他们,半月后,便在途中转手将他们卖了出去。

辗转之下,他们落入一位伢人手中,那伢人看了他们的牙口,给他们换了干净衣裳,笑着说要送他们去过好日子了。

他在途中认识的两个孩子,进了荣王府。

而他,据说因生得格外顺眼,被伢人送进了宫内,净了身,成为了一名内侍。

喻增说罢这些,哑声道:“那年奴九岁,殿下也才八岁。”

常岁宁心绪繁杂莫辨。

九岁的“喻增”所经历的,比他先前告知她的还要更加苦难颠沛。

原来,他并不是真正的“喻增”,而另有着他从未言明的身世来历。

八九岁是个有些特别的转折点,似乎从一个无知的孩子,开始萌发了为“人”的意识。

她就是在八岁那年,成为了阿效的。

也是那一年,阿效屡屡成为那些皇子们欺凌的对象,记得一次课毕,三皇子李意带着人,将阿效推到了浅池中戏弄。

常岁宁回忆间,道:“那次,是你下水将阿效救了上来,那些内侍都不敢得罪李意他们。”

“实则,奴那时初入宫中,并不知宫中皇子们的势力派系……”时隔多年,喻增才吐露彼时的真实想法,他自嘲道:“奴只是见一锦衣孩童落水,想来若能救下,或能得到一些赏赐……”

“我事后猜到了。”常岁宁看向阿点的方向,道:“但是那又有什么妨碍,你帮了阿效便是帮了,我记下那个人情了。”

但在那些人眼中,这个新来的不懂规矩的内侍却是惹了三皇子不快,三皇子未说什么,司宫台里的小管事们,已经视他为麻烦了。

随意寻了错处,便可罚他跪上半日,再抽了几鞭子,丢回住处自生自灭。

李尚虽年幼,却早知宫中风气,料到他事后会有麻烦,寻了母妃将他求来这象园偏殿做事,但明氏未允,冷静理智地告诉她:【不可再惹是生非了】。

李尚焦灼时,找到了荣王。

那时荣王不过十七八岁的年纪,刚成了亲,闲人一个,洒脱得很,常常会到宫中陪他的皇兄解闷,向太后请安,因性子有趣而无争,在一群皇子皇女间也很受欢迎。

年幼的李尚很喜欢这个小王叔,他温和又平易近人,在她和弟弟受欺负时,还会出面帮她,并教给她很多道理,像兄长,像父亲。

在李隐每月进宫请安的那天,李尚早早等在了他必经之处。

李隐笑着答应了,他说:【这还是阿尚第一次主动开口求小王叔,小王叔怎能不帮?】

他虽无太多实权,却到底是个王爷身份,又因从无架子,在宫中很吃得开,想要保下一个犯了错的小太监,且还是做得到的。

细雨中,喻增抱着一个小小的包袱,一瘸一拐地来到那座象园旁的偏殿时,八岁的李尚和他说:【这里虽然偏僻了些,但不会再有人随意欺凌你了!】

来到安置喻增的偏房中,叉腰仰头看着漏雨的屋角,李尚有些赧然,但很快与他保证:【日后,我们定能换个好地方住的。】

彼时,也不知那八岁的孩子,到底何来的底气说大话。

九岁的喻增眼中包着泪,与她道:【这里就很好!奴来修,奴会修补屋顶!】

彼时,看着那双泪眼,李尚惊喜地觉着,这个小内侍真不错,还会修屋顶,她都还没学会呢。

她问他:【你叫什么?我是说,你原本的名字。】

喻增几乎习惯性地脱口而出:【奴叫喻增,兖州人,在逃难的路上,与母亲和弟弟失散了……】

他一路都是这么说的,和被卖进荣王府的那两个孩子也是这么说的,他只能继续这么说。

他彼时未曾想到,这句谎话,会让面前的女孩子记了很久很久。

天气很快晴了,屋顶也很快修好了,李尚成了李效,日子肉眼可见地变好了。

喻增也以为日子会一直好下去,直到那一年的冬日,他冒雪出宫去荣王府传话时,荣王与他说:【来得刚好,帮我认一个人吧。】

527.第522章 原来您还活着第249章 常家养不出怪物(求月票)第394章 大盛这是要亡了吗?(月底求月票)503.第499章 人可以走,命得留下第465章 必让我儿认祖归宗第56章 像,真像第362章 唐休困(大章求月票)556.第550章 轻率自大的资本529.第524章 大人反乎?第446章 刺史大人回城第358章 无二院(求月票)第424章 她好像杀人了(二更求月票)第330章 哈!第120章 跌落神坛(求月票)554.第548章 崔六郎他罪不至死第319章 闭嘴,我自己会哭(求月票)第374章 真相背后的真相(求月票)559.第553章 不该就地诛杀吗?第426章 雅,大雅啊第207章 以她为饵第442章 一直陪在我身边吧第468章 一心倒贴的外甥第283章 她不需要从天而降的英雄583.第577章 她向自己发愿(端午安康)第496章 您想伤几成重?第52章 对外林黛玉,在家鲁智深558.第552章 阴曹地府更适合阁下第381章 我走到哪里,你活到哪里第172章 她只信自己558.第552章 阴曹地府更适合阁下第57章 也该长一长记性574.第568章 为破局而入局(求月票)第485章 炼狱锻剑第351章 阿无和它娘(求月票)第363章 旧主之物再现(求月票)第50章 朴实无华且免费第13章 救命的来了第439章 可否单独一叙?第263章 三比第319章 闭嘴,我自己会哭(求月票)第457章 倘若先太子是女子呢?(求月票)第274章 是要报复她吗?(打滚求月票)第436章 让阿妮做您的刀吧第479章 造反的好苗子(月底求月票)第242章 好刀好甲好崔璟(五千字大章求月票第85章 养宜千日,用宜一时第439章 可否单独一叙?第177章 她救过您的命吗第429章 他可以,但她不行(求月票)第417章 见着活的金山了第449章 请赐奴一死第465章 必让我儿认祖归宗第306章 有事请教太傅第364章 人嫌狗厌(求月票)第201章 悔恨如刀第128章 她拒绝了第328章 打倭寇养你们第43章 擦擦口水吧(五更求月票)第21章 或有蹊跷第132章 阿兄与驴与狗第27章 名师出高徒第421章 磨人的老来俏(常阔和大长公主群像第299章 “不公的源头”第289章 输给她,不丢人第269章 可敢赌一赌(求月票)第291章 象园旧梦第89章 她想做多大的官?(过年好!)第224章 至宣州588.第582章 朱门血550.第544章 隐秘的伴生关系第495章 创业未半而中道发家第204章 蝼蚁的道理第232章 我还挺有名的第445章 扬帆凯旋第482章 我的亲阿姊啊第308章 我不同意此事!(五千大章求月票)第237章 如一颗珠,似一棵树第159章 起兵匡复(瓊如 万赏加更)第222章 轻舟已过万重山第494章 身世之谜第77章 早知他来,我便不来了第453章 哪家的漂亮显眼包(求月票)580.第574章 愿节使夙愿得偿第263章 三比第219章 别演了,表舅(求月票)第434章 杀掉一个废物有什么好处?572.第566章 大者(月底求月票)546.第540章 太子大婚第40章 姚家姐妹(二更)第16章 脑子坏了第297章 我不会食言第470章 何必舍强求弱?第111章 女子之师第456章 我负责打架(求月票)第4章 赠品潦草第147章 会一会那位常家娘子517.第513章 如此江都,何愁不兴第316章 这一切都是他所为(五千字大章补更)第217章 赐封为公主(求月票)第462章 有人先一步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