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都城

第647章 都城

“北运河,通惠河的修缮,按照修缮计划,主要分为清河淤泥,拓宽河道两部分……”

“前后陆续共调动了一千多名工匠,近五万难民,在去年八月末,便已竣工。”

“只不过近来连年干旱,运河水位不高,难以通航大型河船,所以如今运河船只大都是一些中小型河船。”

“海运那边抵达天津后,便会在天津港换为河船……”

“从京城到通州,通州到天津的水泥官道,也已经竣工完成……”

京城东城城楼之上,洪承畴缓缓的向天子汇报着,天子身披狐裘,目光则定格在了风雪之中的东城码头许久。

河道尽头有人工开凿的大湖,码头便在湖泊之中,民间称之为积水潭,在如今大恒,则被定名为百川湖,取海纳百川之意。

百川湖经元明两朝扩建,还有大恒的修缮扩建,湖泊已是占地近两千亩,只不过,这些年干旱少雨,湖泊之水位,俨然下降了许多许多。

但显然,只要湖水未干涸,为京城命脉的河运海运之终点的百川湖,就不可能衰落。

如今凛冬一至,风雪漫天,湖面之上,却依旧是络绎不绝的船只。

甚至,在这百川湖,还驻扎有两支江河水师营,在这凛冬之际,每天昼夜不停的在湖面游曳,确保主要航道不结冰冻住。

湖面上船只络绎不绝,码头上更是喧嚣异常,各地的商旅,在码头讨生活的百姓,巡视的官员士卒,络绎不绝的车架……

南北的一切,大都是在这百川湖汇聚,影响着京城的方方面面。

京城人口的暴增,还是这些年的愈发繁荣,一切也皆是来源于此。

而这里,也可以说是京城的命脉所在。

稍有波动,影响的,便是京城的方方面面。

一个非农业重心,且还处在边陲,甚至可以说是荒凉之地的都城,衣食住行,很多方面,都得依赖外地运输而来。

如此重地,自然也是防范把守之重地。

百川湖除了两支江河水师营外,京军的奋勇营,禁军的羽林左卫,便是驻扎在这百川湖附近。

而百川湖通向通州的通惠河,通州至天津的北运河,沿途也皆是有重兵把守。

环视一圈,天子之目光,亦是定格在了这百川湖码头两侧岸边,那一眼望不到的低矮棚户。

城池的设计,注定了一座城池的人口承载力,被城墙限制在了一个限度之中。

而愈发盛隆的繁华,又注定增长人口,城池无法承载,也就形成了这汇聚了不知道多少底层百姓的棚户区。

“这里,人口统计没有?”

天子收回目光,看向了刘起元。

“回禀陛下,这边的棚户区,主要是附近县城还有京城里在此务工的百姓,还有各地的商旅,以及前些年天灾时各地逃难而来的百姓。”

“总共约有近十万人,规模太大,也不好处理,再加之这棚户区也已经安定,自有秩序……”

“也就是说,这近十万人,并没有算在京城的人口之中?”

天子再问。

“陛下英明。”

天子瞳孔微缩,加上这十万人,京城的人口,怕不是要奔百万去了。

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哪怕是在后世,也算得上大城市了。

更别说一个方方面面,都需要外地供养的都城了。

毫无疑问,这座都城,人口的暴增,已然带来了愈发恐怖的供给压力。

衣食住行,一个人的存在,涉及着方方面面的存在,而京城,却是一个连最基本的粮食,都难以自给自足之地。

而最为重要的便是,不仅仅是京城,更是整个北方。

而这个问题的根源,却是在于大恒本身。

自古至今,一次次改朝换代,往往意味着土地承载力到达极限,养不活人了,才有了改朝换代的血腥。

改朝换代的战乱,不仅仅意味着对秩序的洗牌,更是一种天然的人口消灭!

战乱必然意味着死伤无数,且无秩序的战乱,必然对百姓有天大的损伤。

战乱过后,人口少了,土地空了,也就是大治的开始。

而大恒继明而立,用一支强军,硬生生的压制住了本该绵延数十年的战乱,在短时间内,结束混乱,转为大治。

如此,也就意味着,本该锐减的人口,并没有减少太多,纵使改革财税土地,但土地的承载力本就有限度。

更别说,还有如今的天灾绵延。

庞大的人口,有限的土地,绵延的天灾……

显而易见,大恒的存在,是违逆了大势,更是坐在了一个随时都会爆发的火山口之上。

这也是天子为何执意要迁徙人口,要开发辽省,开发西南边陲,西北河套的最根本原因。

土地承载力不够,那就只能开拓生存空间,再以政权统筹调配,最大程度上,缓和承载力的限度。

商业,海贸,也皆是为了此。

对新学的投入,则是寄希望生产力的提高,能够以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

而北地天灾绵延下,依旧稳定,以及京城如今的繁华,便可以说是这些策略的阶段性成果带来的。

“朕听闻,工部对京城的整修扩建有做过计划?”

沉吟片刻后,天子才缓缓出声。

“回禀陛下,工部的确做过预案。”

“说来听听。”

天子点了点头,目光却是有些闪烁。

扩建京城,这个想法,他一直都有,但对北京这个都城,他着实有些不满意。

历史上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都表现出了对江南统治的无力。

定都北京,虽更容易统筹边镇军力对付北疆边患,也更容易掌控边疆军镇,不至于发生边镇失控之祸。

可这些虽重要,但未来的大趋势,在于海洋。

只要生产力发展,定都南方,控制北方,也并不算太难的事情,唯一的顾虑,就是定都南方之后,尝到海洋的利益甜头后,南方中枢,会忽视北疆,乃至收缩北疆防御……

天子思绪流转,洪承畴亦是缓缓汇报着。

对于他们而言,自然不清楚天子的迁都之念。

但对如今的京城而言,扩建,已是必然之事。

如今的京城,不仅仅只是南北商贸的中心,更是控制北方绵延天灾的定海神针。

以前的南粮北运,是为了供给京城,而现在的南粮北运,是为了维持大半个处在天灾之下的北方省份的稳定安宁。

所有粮食,皆是通过漕运海运,至天津,至京城存放,再拨给地方。

其他一切需要朝廷拨给的物资,也皆是如此。

也正是因为举国之力在办这件事,才有了如今京城异于往常的繁华,也带来了暴增的人口。

再加之商业的慢慢兴盛,带来的人口汇聚,而现如今的京城,或者说,这座京城,从建设之初,就没有做承接南北商业繁荣的准备。

显然,现如今的京城,已经有些承担不起时代变幻之下的种种职能,京城的扩建,在这种种因素影响之下,已是迫在眉睫之事。

“工部再商议一下扩建整修方案。”

最终,天子也没有表露出明显的反对与赞成,只是留下了这一句模糊的话语。

“臣遵旨。”

洪承畴立马应声。

天子点了点头,步子迈开,随即朝城楼之下而去。

见此,洪承畴刘起元对视一眼,亦是连忙跟随而上,随着天子的脚步,朝着百川港而去……

……

(本章完)

第454章 激荡之下的残酷第270章 一手擎天第139章 安塞第177章 镇北侯府第676章 人才第723章 代价第29章 客栈第617章 权利的任性第293章 那就遗臭万年吧!第622章 进退皆两难第466章 滑天下之大稽!第323章 可笑至极的虚无缥缈!第588章 不可谓不讽刺第15章 少年英武第140章 李自成,高迎祥第99章 辽东军镇第642章 农与商,文与武第692章 堵胤锡第634章 天子的心思第608章 无形的道德标准 3000第76章 调令第535章 秩序恢复正常。第132章 又来刺杀第641章 天子目的第579章 没有存在的意义第615章 故为昭烈第195章 量身打造的剧本第132章 又来刺杀第4章 武功第433章 为何啊?第565章 南北战事第454章 激荡之下的残酷第597章 挑衅第94章 内宫变化第559章 身死!第356章 老李家祖坟冒青烟了!第450章 天下反应 (3000)第601章 落下帷幕第430章 驾临第361章 血脉诞生!第55章 不动如山,动如雷霆第163章 势!第185章 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第596章 蛋糕的分配 3000第98章 几笔水墨?第305章 大明,气数已尽!第179章 赏功罚过第675章 天子的内心深处第539章 余毒未清第432章 六月之前,挥师辽东第42章 找上门第625章 正者无敌!第419章 赌一次第416章 变化之下的应对第621章 奴隶第638章 山海第732章 风暴来袭第280章 中枢第525章 平地一声惊雷!第512章 时代会有牺牲品第631章 由己度人第327章 改革大策。第246章 内忧第455章 迎驾刺杀第416章 变化之下的应对第481章 防友军如防虎。第208章 辽镇堪用否?第238章 舆论风向第117章 推演判断第376章 袁崇焕,林丹汗,代善!第234章 抵京第88章 文武百官第649章 军事重心第272章 兔死狐悲!第633章 德不配位第351章 棋手与棋子第253章 政治童话及辽东第283章 破局之机第252章 朕!第47章 铁甲功第154章 孙承宗第49章 审讯第553章 浑水摸鱼?3500第690章 山海之幸第674章 大政府与小政府第316章 归京第112章 锻脏境第501章 密折第173章 战后收获第539章 余毒未清第73章 现状第84章 事态演变第19章 不分善恶,不论对错!第518章 广撒网,多捞鱼!第256章 辽东的虎头蛇尾。第18章 出洞!第652章 议策第298章 可以站着亡,不能跪着生!第248章 天下将门出武院第578章 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