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秦策四(2)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①,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②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③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④:“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⑤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⑥?”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⑦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⑧,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⑨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注释]

①文信侯:秦相吕不韦,战国末卫国濮阳人。②燕太子:燕王喜的太子,名丹。③张唐:秦将军。④少庶子甘罗:吕不韦的家臣。⑤项橐(tuó):传说中的聪明儿童。⑥武安君:秦名将白起。⑦咸阳:秦都,今陕西咸阳市东北。⑧赵王:赵悼襄主,名偃,赵孝成王之子。⑨上谷:燕郡,在今河北宣化、涿鹿一带。

[译文]

文信侯吕不韦打算攻打赵国,以扩张他在河间的封地,他派刚成君蔡泽去燕国作大臣,经过三年的时间,劝说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了人质。文信侯又请秦人张唐到燕国做相国,目的是联合燕国共同讨伐赵国,以扩展他在河间的地盘。张唐推辞说:“我到燕国去必定要取道赵国,由于之前讨伐赵国结下的仇怨,赵人正悬赏捉拿我,赏金是可以得到一百里的封地。”文信侯让张唐走了,但内心很不高兴。少庶子甘罗说:“君侯您为何这般不高兴?”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去燕国作大臣,只用了三年,燕太子丹就已经到我们秦国做了人质。现在我亲自请张唐到燕国去做相国,可是他推辞不肯去。”甘罗说:“我有办法让他去。”文信侯喝斥他,让他走开说:“我亲自请他去,他都不去,你怎么能让他去呢?”甘罗说:“古时项橐七岁就能做孔子的老师,今年我已经十二岁了!您为何不让我去试一试,凭什么高声地喝叱我呢?”

甘罗前去拜见张唐说:“您的功勋,与武安君相比谁更大?”张唐说:“武安君战胜赫赫,攻城略地,不计其数。我的功劳当然不如他。”甘罗说:“您果真知道功劳不如武安君吗?”张唐说:“知道。”甘罗问:“应侯在秦国当权时,与文信侯相比谁更专权?”张唐说:“应侯不如文信侯。”甘罗说:“之前应侯打算讨伐赵国,武安君阻拦他,在离咸阳仅有七里的地方,应侯把他绞死了。现在文信侯亲自请您到燕国去担任相国,您却推辞不肯去,我不知道您的下场如何!”张唐说:“那就麻烦你转告文信侯,我愿意去燕国!”甘罗于是让仓库准备车子,马厩准备马匹,府库里准备钱物,定好启程的日期。甘罗对文信侯说:“借给我五辆兵车,请允许我替张唐先去通报赵国。”

甘罗前去拜见赵王,赵王亲自到城外迎接他。甘罗对赵王说:“您听到燕太子丹到了秦国的事情了吗?”赵王答说:“听说了。”甘罗又问:“您听说张唐到燕国做相的事了吗?”赵王答说:“听说了。”甘罗接着说:“燕国派太子丹到秦国去做人质,这表明燕国没有欺骗秦国。秦国派张唐到燕国去做相国,表明秦国没有欺骗燕国。秦、燕两国互不欺骗,赵国的处境就危险了。燕、秦两国之所以互不欺骗,原因就是想一起攻打赵国,扩大他们在河间的地盘。现在大王如果割让给我五个城池,以扩大河间的地盘,我将请秦国遣燕太子回到燕国,秦、燕两国断交后,再转而与强大的赵国一起攻打相对弱小的燕国。”赵王马上割了五个城池给秦国,以扩大河间的地盘,于是燕太子丹回到了燕国。赵国派兵攻打燕国,取得上谷郡三十六县,让给秦国十分之一的土地。

文信侯出走

[原文]

文信侯出走,与①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②,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说赵王曰:“文信侯相秦,臣事之为尚书,习秦事。今大王使守小官习赵事。请为大王设秦、赵之战,而亲观其孰胜③,赵孰与秦大?”曰:“不如。”“民孰与之众?”曰:“不如。”“金钱、粟孰与之富?”曰:“弗如。”“国孰与之治?”曰:“不如。”“相孰与之贤?”曰:“不如。”“将孰与之武?”曰:“不如。”“律令孰与之明?”曰:“不如。”司空马曰:“然则大王之国百举而无及秦者,大王之国亡。”赵王曰:“卿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④。”

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

[注释]

①与:党羽,同党。②守相:官职名,是没有实权的一个小官。③孰胜:哪一个会取胜。孰,谁。④因计:按照计谋实行。

[译文]

文信侯吕不韦被秦王驱逐出境,他的亲信司空马逃到了赵国,赵王封了他担任一个有名无实的小官职。恰在这个时候,秦国正调集兵马准备攻打赵国。司空马就对赵王说:“文信侯担任秦国相国的时候,我曾在他的手下办事,当过尚书一职,对秦国的情况十分了解。现在大王您让我做如此一个小官,也需要熟悉一下赵国的情况。请大王您允许我替您分析一下秦、赵国两国作战的形势,您亲自思量一下谁取胜的可能性更大。赵国与秦国哪个比较强大呢?”赵王回答说:“赵国不如秦国强大。”司空马又问:“哪个国家的百姓更多呢?”赵王答道:“赵国不如秦国。”司空马又问:“财物、粮食哪个国家更富裕呢?”赵王答:“赵国不如秦国。”“哪个国家更为安定呢?”赵王回答说:“赵国不如秦国。”司空马接着问:“哪个国家的相国更为贤能呢?”赵王回答:“赵国的相国不如秦国的相国。”司空马又问:“哪个国家的将军更为神勇呢?”赵王回答:“赵国的将军比不上秦国的将军勇武。”“哪个国家的政治更为严明呢?”赵王回答:“赵国不如秦国。”于是司空马就总结说:“既然这样,赵国没有一个方面比得上秦国,大王您的国家就危在旦夕了。”赵王恳求说:“先生您千里迢迢来到赵国,希望您不吝赐教,指点迷津,把救国之道全都教给我,我愿意听从先生的策略。”

司空马说:“如果大王您愿意割让一半的土地来贿赂秦国的话,秦国不劳费刀刃就可以获取赵国一半的土地,秦王肯定很满意。秦国本身既担心赵队的誓死防卫,也害怕别的诸侯前来救援,秦国肯定会接受土地,然后退兵,赵国虽然只剩下一半的疆域,但还可以保存下来。秦国一旦获得赵国的贿赂必然会骄傲自满,崤山以东的其他诸侯必定会十分恐惧;一旦赵国覆亡了,他们的处境也岌岌可危,他们肯定会十分恐惧。他们一旦内心恐惧,必然就会出兵救援赵国,这样事情就好办了。我请求替大王您去与诸侯相约合纵策略。如果合纵成功,大王您表面上是损失了一半的江山,实际上却可以联合崤山以东的其他诸侯共同抵御秦国,秦国就不足以灭亡我们赵国了。”

[原文]

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①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能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

司空马去赵,渡平原②。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④,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⑤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注释]

①刀笔:战国时期采用刀往竹简上刻字的方法来记事,所以称为“刀笔”。②平原:津名,战国时为齐国之西境。③上客:尊贵的客人。④武安君:即李牧,名(cuō撮)⑤曲:邪恶不正直。

[译文]

第88章 燕策二(1)第78章 韩策二(1)第47章 赵策一(1)第85章 燕策一(2)第63章 魏策一(1)第69章 魏策三(1)第90章 燕策二(3)第35章 齐策六(3)第25章 齐策二第91章 燕策三(1)第41章 楚策二(2)第8章 秦策(3)第18章 秦策三(2)第39章 楚策一(4)第12章 秦策二(1)第44章 楚策四(1)第18章 秦策三(2)第19章 秦策四(1)第37章 楚策一(2)第79章 韩策二(2)第59章 赵策三(5)第59章 赵策三(5)第27章 齐策三(2)第66章 魏策二(1)第22章 齐策一(1)第36章 楚策一(1)第1章 东周策(1)第1章 东周策(1)第46章 楚策四(3)第88章 燕策二(1)第28章 齐策四(1)第10章 秦策(5)第94章 宋、卫策(1)第6章 秦策(1)第46章 楚策四(3)第26章 齐策三(1)第91章 燕策三(1)第33章 齐策六(1)第54章 赵策二(4)第41章 楚策二(2)第21章 秦策四(3)第2章 东周策(2)第34章 齐策六(2)第94章 宋、卫策(1)第42章 楚策三(1)第3章 东周策(3)第9章 秦策(4)第29章 齐策四(2)第92章 燕策三(2)第80章 韩策二(3)第60章 赵策三(6)第92章 燕策三(2)第32章 齐策五(2)第29章 齐策四(2)第43章 楚策三(2)第41章 楚策二(2)第91章 燕策三(1)第42章 楚策三(1)第26章 齐策三(1)第35章 齐策六(3)第56章 赵策三(2)第81章 韩策三(1)第13章 秦策二(2)第49章 赵策一(3)第14章 秦策二(3)第81章 韩策三(1)第7章 秦策(2)第85章 燕策一(2)第74章 魏策四(3)第96章 中山策(1)第96章 中山策(1)第34章 齐策六(2)第58章 赵策三(4)第61章 赵策三(7)第71章 魏策三(3)第44章 楚策四(1)第50章 赵策一(4)第3章 东周策(3)第26章 齐策三(1)第63章 魏策一(1)第74章 魏策四(3)第52章 赵策二(2)第71章 魏策三(3)第75章 韩策一(1)第14章 秦策二(3)第81章 韩策三(1)第65章 魏策一(3)第21章 秦策四(3)第42章 楚策三(1)第18章 秦策三(2)第27章 齐策三(2)第64章 魏策一(2)第7章 秦策(2)第3章 东周策(3)第57章 赵策三(3)第76章 韩策一(2)第35章 齐策六(3)第86章 燕策一(3)第12章 秦策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