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听说:‘惶恐不可终日的,会一天比一天更厉害。假若谨慎小心得法,可以得到全天下。’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古代,商纣贵为天子,统帅天下的百万之师,左边的军队还在淇谷饮马的时候,右边的军队就已经在洹水喝水了,淇水的水都被马饮干了,洹水也被军士喝光,从而断流了,用这么庞大的军队去跟周武王作战。周武王却只带了三千准备并不精良的兵士,仅用了一天时间,就攻占了商纣的国都,擒获了商纣,占领了殷商的疆域,拥有了殷商的臣民,但是天下竟然没有一个为商纣悲哀的。以前知伯率领韩、赵、魏三国的联军,去攻打晋阳的赵襄子,知伯掘开河堤试图用水淹赵襄子,历经三年的时间,晋阳城即将沦陷。赵襄子用乌龟、数策的进行占卜,预测国家的吉凶命运,预测哪个国家会落败。赵襄子派遣大臣张孟谈悄悄出城,破坏知伯与韩、魏两国之间的盟约,结果得到了韩、魏两国的兵力支持,他们合力来倒戈知伯,终于俘虏了知伯,实现了赵襄子的功业。现在秦国土地如果截长补短的话,方圆数千里,强盛的军队数百万,而且我国号令严明,赏罚分明,再加上险峻的地势,没有哪个诸侯能比得上的。凭借如此多的优势,去与各诸侯一决高低,整个天下都可以被秦国吞并。
“臣冒着被治死罪的风险,一心想见到大王,谈论如何能破坏天下合纵政策,灭赵亡韩,让楚魏向秦称臣,联合齐、燕,从而建立霸主基业,让四方诸侯都来朝贡的策略。恳请大王暂且耐心听从我的谋略,如果一举无法瓦解天下合纵,破赵灭韩,不能让魏、楚称臣,不能让齐、燕联合,不能成就霸业,不能使诸侯朝贡秦国的话,大王您尽可以砍下我的头举国示众,以惩戒那些为君主谋划却不能完全尽忠的臣子。”
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
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①。左成谓甘茂曰:“子不②予之。魂不反③秦兵,张子不反秦。魏若反秦兵,张子得志于魏,不敢反于秦矣。张子不去秦,张子必高子④。”
[注释]
①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此章系周赧王五年,张仪第二次入魏之时。②子不:应作不如。③反:同返。下同。④高子:比您高贵。
[译文]
张仪想借用秦国的兵力来救助魏国,左成对甘茂说:“不如借给他。魏国肯定不能把死去的秦兵送回故土,张仪就会因此获罪再也不敢返回秦国了。假如魏能让秦兵全部返回故土,张仪就会在魏国春风得意,这样就会得罪秦王,更是不敢返回秦国。要知道,如果张仪不离开秦国,将来他的地位肯定会比您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原文]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①,塞辍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伦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②,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③,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④。蜀既属⑤秦,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注释]
①三川:东周以伊、洛、河为三川。②西海:指蜀国。③卒:终于。④陈庄:秦臣。⑤属:归属,归附。
[译文]
司马错与张仪二人在秦惠王面前争论关于攻打蜀国和韩国的事。司马错主张秦国应该先去攻击蜀国,但张仪说:“不如先去攻打韩国。”秦惠王说:“我愿意听听你的意见。”
张仪回答说:“我们先与楚、魏两国建立友好邦交,然后再派兵攻打韩国的三川、堵住辕和缑氏山的入口,挡住屯留的主要通道,这样魏国就切断韩国发兵南阳的交通,楚军进逼韩国都城南郑,秦兵再去攻打新城、宜阳,这样一来,我们的兵锋直接逼近东、西二周的城外,惩戒二周君主的罪过,然后进入楚、魏两国境内。周王知道自己的已经处于危险境地,没有外援了,一定会自动献出九鼎等珍宝。我们有了九鼎在手,然后掌控地图和户籍档案,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各诸侯,天下诸侯那个敢不听从我们的指挥,这才是霸王之业。至于蜀国,不过是一个偏远西方的小国家,而且是戎、狄部落的首领而已,我们即使损兵折将派兵去攻打它,也不足以凭借这而成就霸业,得到了它的土地,也不足以凭借这就得到多大的好处。我听说争名的人要到朝廷上去,争利的人要到市场中去。现在的三川、周室,正是天下的朝廷和市场,大王不去争,反而去争夺戎、狄等蛮夷之邦,这就距离霸王之业甚远了。”
司马错说:“我不认为张仪说的很对。我听说,要想使国家富足,务必先扩张疆域;要想使军队强盛,务必先让人民富足;要想建立霸业,务必先广施仁政。这三个条件都具备了,成就帝王的伟业就自然而然的到来了。现在大王的疆域狭小,百姓贫困,所以我建议大王先从容易的事情着手。蜀国的确是一个西方偏僻的小国家,戎族、狄族的首领,况且现在内部又有夏桀、商纣那样的祸乱。假设用秦国的强兵强将去攻打它,那么就像让豺狼驱赶羊群一样的容易。秦国夺得蜀国的领土,可以扩大自己的版图;夺得蜀国的财富,可以使百姓们过上好日子;虽然是派兵了但又没有劳民伤财,而且又能让蜀国归顺。因此我们攻占一个小国家,而天下人不会认为是我们暴虐;即使我们侵占了西部地区全部财富,各诸侯国也不会认为我们贪婪。这样,我们只做攻打蜀国一件事,就会有名利的双重收获,甚至还能得到平定暴乱的好名声。假如我们去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了,劫持天子可是一个声名狼藉的坏名声,而且不见得能得到什么利益,反而还会落个不仁不义的坏名。攻打天下人都不赞成攻打的国家,这实在是一个危险的举措!我允许我解释一下原因:周天子是天下尊奉的共主,齐、韩是周国的同盟国。周国知晓自己将失去九鼎,韩国知晓自己将失去三川,那么这两个国家一定会精诚合作,并通过齐、赵,向楚、魏请求援助。周国把九鼎给予楚国,韩国把土地割让给魏国,这一切是大王不能阻止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所在,不如先攻打蜀国来的稳妥。”
秦惠王说:“好!我采纳你的意见。”
秦国最终派兵攻打蜀国,十个月就控制了蜀地。秦惠王把蜀国国君的名号改为侯,并派秦国的大臣陈庄做蜀国的相国。蜀国归属秦国以后,秦国更加富强起来,而且更加轻视天下诸侯。
张仪之残樗里疾
[原文]
张仪之残①樗里疾也,重②而使之楚,因令楚王为之请相于秦。张子谓秦王曰:“重樗里疾而使之者,将以为国交也。今身在楚,楚王因为请相于秦。臣闻其言曰,‘王欲穷③仪于秦乎?臣请④助王。’楚王以为然⑤,故为请相也。今王诚⑥听之,彼必以国事楚王。”秦王大怒,樗里疾出走。
[注释]
①残:陷害。②重:重用。③穷:困住。④请:请允许我。⑤然:这样。⑥诚:诚然、果真。
[译文]
张仪打算陷害樗里疾,于是便先提拔了他,然后再派他去出使楚国,接着又让楚王向秦国恳请让樗里疾担任相国,张仪对秦王说:“提拔樗里疾,派他去出使楚国,目的是为了两国的友好邦交。现在樗里疾身在楚国,楚王向秦国恳请让他担任相国。我听说他对楚王这么说:‘大王您想让张仪在秦国失去威信吗?请允许我为您效劳。’楚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因此就向秦国恳请让他去担任相国。现在假设大王您真的答应了楚王的请求,樗里疾必然会在楚王面前出卖秦国。”秦王听后十分恼怒,樗里疾不得不从楚国逃走了。
张仪欲以汉中与楚
[原文]
张仪欲以汉中与楚,谓秦王曰:“有汉中,蠹。种树①不处者,人必害之;家有不宜之财,则伤。今汉中南边为楚利,此国累②也。”甘茂谓王曰:“地大者,固③多忧乎!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和楚④,楚必畔⑤天下而与王。王今以汉中与楚,即⑥天下有变,王何以市楚也?”
[注释]
①种树不处:树种得不是地方。②累:忧,忧患。③固:必,必定。④以和楚:拿来向楚国求和。⑤畔(pàn盼):同“叛”,背,违背。⑥即:如果,假若。市:交易。
[译文]
张仪打算把汉中割让给楚国,于是对秦惠王说:“汉中这个地方是一个祸害。这就好像树种在不该种植的地方,别人必定要伤害它;这又好像家里有了不相宜的财物,也一定要遭受损害。当前汉中的南边是楚国的利益所在,这是秦国的忧患。”甘茂对秦惠王说:“疆域广大,忧患就一定增多!天下一旦出现祸乱,大王您就割让汉中这个地方去求和。楚国必定会背弃其他诸侯与大王交好。大王现在出让汉中向楚国求和,假若天下再有别的什么祸乱,大王您又拿什么去讨好楚国呢?”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
[原文]
楚攻魏①。张仪谓秦王②曰:“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③,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王用仪言,取皮氏④卒万人,车百乘,以与魏。犀首⑤战胜威王⑥,魏兵罢弊,恐畏秦,果献西河之外。
[注释]
①楚攻魏:魏败楚于陉山,而后引起楚攻魏之战。②秦王:惠王。③西河之外:即河西,在今陕西大荔、宜川等地。④皮氏:魏地,在今山西河津一带。⑤犀首:即公孙衍,魏臣。⑥威王:楚威王,名熊商。
[译文]
楚国攻打魏国。张仪对秦王说:“我们不妨帮助魏国去加强他们的战斗力,假设魏国打败了楚国,会更加服从秦国的号令,必定出让西河之外的土地;如果魏国败了,魏国无力把守住自己的边塞,大王肯定能夺取魏地。”秦王采纳了张仪的建议,征用皮氏一万名士卒,一百辆战车,去援助魏军。魏臣犀首打败了楚威王的军队之后,魏军已是疲惫不堪,他们惟恐秦军趁这个时机再来攻城,果然献出西河之外的土地给秦国。
田莘之为陈轸说秦惠王
[原文]
田莘之为陈轸①说秦惠王曰:“臣恐王之如郭君②。夫晋献公欲伐郭,而惮舟之侨③存。荀息④曰:‘《周书》有言:“美女破舌⑤’。”乃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舟之侨谏而不听,遂去。因而伐郭,遂破之。又欲伐虞,而惮宫之奇⑥存。荀息曰:“《周书》有言:‘美男破老⑦’。”乃遗之美男,教之恶宫之奇。宫之奇以谏而不听,遂亡。因而伐虞,遂取之。今秦自以为王,能害王者之国者,楚也。楚知横君⑧之善用兵与陈轸之智,故骄张仪以五国。来,必恶是二人。愿王勿听也。”
张仪果来辞,因言轸也。王怒而不听。
[注释]
①陈轸:战国时期有名的策士。②郭君:郭即“虢”,为周文王之弟虢叔的封地。③舟之侨:郭君的臣子。④荀息:担任晋国的大夫之职。⑤美女破舌:指漂亮的女人会毁掉谏臣。⑥宫之奇:人名,虞的臣子。⑦美男破老:俊秀的男子会毁坏老臣。⑧横君:秦国之将横门君。
[译文]
秦臣田莘替策士陈轸对秦王说:“我担心秦王您将会像郭君一样。以前晋献公打算攻打虢,但又忌惮舟之侨。晋臣荀息进谏说:“《周书》上记载:‘漂亮的女人能够迷惑国君并且毁掉谏臣。’”于是,晋献公就奉上歌女给虢君,为的是惑乱虢的朝纲。大臣舟之侨劝说虢君,但是虢君一意孤行,并不理会他的建议,于是舟之侨就离开虢。这时晋国发兵攻打虢,不久就把虢灭了。晋国又打算攻打虞,但忌惮虞国老将宫之奇。荀息这次又进谏说:“《周书》上记载:‘俊秀的男人能毁掉老臣。’”因此,晋献公送一些美男给虞君,让他们在虞君面前诋毁宫之奇。老臣宫之奇苦口婆心的劝谏,虞君就是不听,于是宫之奇就离开了虞。晋国就又趁机派兵攻打虞,不久又把虞灭了。现在秦国要想在诸侯之中称霸,能对大王构成威胁的就是只有楚国了。楚国知道秦将横门君擅长用兵,陈轸善于用计,于是楚王才会骄纵张仪用他合纵燕、赵、楚、魏、韩五国。张仪到了秦国之后,必然会在大王面前诋毁这两个人,希望大王您不要轻易相信他的谗言。”
后来张仪果然到了秦国,并在秦王面前进谗言,诋毁大臣陈轸,惠王很生气,于是没有听信他的谗言。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
[原文]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①,王何不听乎②?”
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也。”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爱其亲③,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④。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患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⑤?”秦王曰:“善。”乃止之也。
[注释]
①之楚:前往楚国。之,用如动词,前往,去到。②听:察,考核,调查。③孝己:殷王高宗戊丁之子。④子胥:即伍子胥,楚国人。闾巷:犹里巷,此指邻里。乡曲:犹言乡里,乡下。出妇:被遗弃的妻子。⑤适:往,去到。
[译文]
张仪又在秦惠王面前出言诽谤陈轸,说:“陈轸奔走在楚、秦两国之间,现在楚国对秦国并不友善,但对陈轸却很友好,那么这就是陈轸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整个秦国了。况且陈轸还打算离开秦国到楚国去,大王您为什么不去细细探查他呢?”
秦惠王对陈轸说:“我听说你打算离开秦国到楚国去,这是真的吗?”陈轸说:“我有这个打算。”秦惠王说:“张仪的话果然是真的。”陈轸说:“不仅仅张仪知道我要到楚国去的事情,就是路人也都知道这件事。”陈轸接着说:“孝己敬爱自己的父亲,所以天下的父母都想让他做自己的儿子;伍子胥忠心热爱他的国君,所以天下的国君都想让他做自己的臣子。被卖掉的仆妾能被卖到邻里的,是好的仆妾;被抛弃的妻子能嫁到她自已的乡里的,是好女子。我既然对大王您不忠心,楚国凭什么认为我对他们忠心呢?我忠心地对待大王您,却将要被遗弃,我不去楚国,还能到哪里去呢?”秦惠王说:“说的好。”于是秦惠王没有让陈轸去楚国。
陈轸去楚之秦
[原文]
陈轸去楚之秦。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①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②复之楚,愿王杀之。”王曰:“轸安敢之楚也!”
主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车约③。”对曰:“臣愿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④也。楚人有两妻者,人⑤其长者,长者詈之;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⑥。’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⑦贤相也,轸为人臣,而常以国情输楚王⑧,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