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功利短视和目光长远之间的矛盾

由于楼昌被诛,然后庞、郑朱两人先后进入核心,所以现在的赵国大臣一共有七人。

赵丹目光环视一圈众人,然后停留在了庞的身上。

庞此人,虽然也算是布衣出身,但赵丹扶持他起来就是为了限制廉颇,对此庞自然是心知肚明,所以庞并不会和廉颇走得很近。

赵丹心中暗想:“听贤的密报,最近庞似乎和赵胜走得有点近啊,看来很快就要成为赵胜一派的成员了。”

如此一来,公族派可能又会重新恢复三人。

不过廉颇和虞信这边的动作也不小。

听说最近虞信和御史李伯走动很勤,而且因为某些官员的问题李伯和司寇赵豹似乎闹得有些不太愉快,所以李伯很有可能会加入到虞信廉颇这边。

老实说,这种状况其实赵丹不太喜欢。

你们这些臣子就好好的当臣子嘛,心里就想着效忠寡人不就好了,整天搞什么拉帮结派干嘛?

但赵丹的心里也很清楚,为了政治利益而联盟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任何朝代都有。

在很多朝代的朝堂上,通常都是会有两派甚至更多的派别,这些派别通常包括文臣、武将、勋贵、宦官、外戚等等,基本上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也就是这个时代比较特殊一些,因为在战国时代末期才开始有了文臣武将之间的区分,之前都是要求文武双全的,所以像后世那种文官武将尖锐对立的情况眼下还不存在。

不过其他派别也已经开始出现了,比如说贤就是宦官,虽然并不是七大臣之一,但是影响力其实和七大臣任何一个人相比都不差。

又比如说七大臣之中唯一一个还没有站队的赵国大行人郑朱,郑朱是郑国王族后裔,郑国被韩国灭掉之后他的先祖流亡赵国,多次和赵国王族通婚。

如今赵丹王宫之中就有一个郑夫人是这个郑朱的同胞妹妹,所以郑朱实际上也就是赵国的外戚了。

这赵国政坛还真的是应有尽有啊。

赵丹心中暗叹一声,罢了罢了,水至清则无鱼啊。

赵丹脸色一整,开始进入正题。

“诸卿想必都已经知道那秦国使团到来之事了,所以寡人今天召集诸卿就是想要问一下,现在应该如何答复秦国人?”

大家都是聪明人,所以一下子就听出来,大王这是要确定下一步的方略了。

有人可能就要问了,为啥要到这个时候才来临时抱佛脚讨论下一步国策,就不能搞个长远点的,什么五年十年计划吗?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如果用后世的角度来看的话,就会觉得很多时候战国时代的国君们好像都没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常常作出一些在后人看来很短视的举动。

不少文章都持这样的观点,比较典型而且有名的有《六国论》《过秦论》等等。

但是,这些战国的国君们真的就这么愚蠢吗?

首先必须要注意到的是,在战国时代之前,整个华夏大地之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一个强有力的、能够被称得上是大一统王朝的国家。

也就是说,可能就连最终的胜利者秦国自己,在胜利之前都不知道大一统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

所以在历史上,六国争相割地贿赂秦国,其实还真没什么好奇怪的。

齐国强大的时候,秦国不也得割地,好让齐国大军退出函谷关吗?

楚国强大的时候,同样也是对韩魏两国予取予求。

赵国现在强大了,魏国和秦国也是割让了大片领土。

为啥?因为诸侯国都觉得,你霸主就霸主呗,反正你最多风光个几十年,然后大家一个围攻你就完蛋了。

历史上的霸主齐国和楚国不就是这么倒下的吗?秦国和赵国不就这么崛起的吗?

在这样的心理下,指望历史上的六国去齐心协力共抗强秦,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反正他秦国肯定会衰落的,不会一直强下去的,只要等一个契机就行,一个类似五国伐齐这样的契机。

这就是历史上那些六国国君们的想法。

赵丹也可以肯定,这也是现在除了赵国之外其他六国的想法。

这就是所谓的“时代局限性”了。

这些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国君根本就无法想象得到大一统王朝的模样,就好像一个1900年的地球人不会想象到一百年后人们单单凭借着一个不过巴掌大的、名叫手机的东西就能够在地球的两端、隔着几万公里的地方做到“面对面”的畅谈。

或者这么说,别看现在这战国七雄国君一个个风风光光的,但谁知道哪天自己的国家会不会被直接一战而亡呢?

春秋初年几百上千个诸侯国,到了现在这公元前257年,已经只剩下了七个,绝对的百里挑一。

这种惨烈的现实足以让七国的每一位君王心中都有一种危机感,一种朝不保夕的感觉。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国君们必须要正视眼前,必须要在每一战都尽可能的为自己的国家获得足够生存下去的资本。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目光长远,那根本不现实。

想生存下去,首先就得功利。

“功利”这个词,从来就是“短视”的同义词,和“长远”不是一路人。

那么在周朝这众多的诸侯国之中,还有没有不功利的国家了?

有。

只不过问题在于,那些不功利的国家,早就已经在过去的数百年里被淹没在历史的滔滔浪潮之中了。

而且,就算想要目光长远,那其实也还挺难的。

七个国家,七位君王,成百上千名大臣,成千上万名官吏,数以百万计的子民。

这么多的因素加在一起,谁能够想得到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变数太大了。

比如说赵丹吧,赵丹在河东郡之战前的筹划是依靠三晋联盟之力,一直把秦国打到灭亡为止,然后再图谋其他国家。

这其实也算不上一个长远的计划,但就是这么一个并不长远的计划,在河东之战后都立刻产生了变数。

本应该是亲赵派的魏无忌分分钟就带着魏国叛变了赵国,和秦国站在了一起,然后才有了赵国被迫抢先攻击秦国,才有了接下来的邯郸保卫战。

这战前谁能想到啊。

毕竟每一位国君在每一次大战之前所面对的选择都太多了,最极端的情况下,可能一个说客就能够决定一场大战是否开启,或者决定这个国家在这场大战之中站在哪一边。

这怎么猜?这太难猜了。

所以赵丹在这件事情上得到了一个经验,什么目光长远啊那都是扯,还是走一步看一步的靠谱。

反正只要不停的打胜仗,那么终有一天赵国会强大到让所有六国加起来都不是对手的地步。

等到真正统一天下之后,再慢慢的去考虑那些百年大计吧!

第九百三十二章 急需正名的何华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屠斜冲阵第五百九十二章 行刺未遂第六百三十七章 寡人准备迁都!第三百零五章 赵国的使者来到了陶邑城外第六百六十八章 吕不韦回来了第二百九十七章 如姬之事第九百四十八章 吕不韦的大麻烦第九百七十二章 比死还要残酷的刑罚第六百八十一章 调解第八百四十章 我也是当过大王的人第六百六十二章 雪夜行第五百九十七章 合纵连横第三百八十六章 吕不韦的心事第八百七十三章 吕不韦的理由第八百四十五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第九十五章 秦锐士第三百零二章 参谋的意义和韩非的机会第四百七十四章 李牧,莫非汝只能够胡吹大气?第三百一十九章 该轮到寡人和赵国来执掌这天下之牛耳了!第三十章 白起第一百九十九章 此子之名,便唤为赵政!第一百三十五章 火第七百七十章 六国伐赵!第七百二十五章 不能盲目乐观啊第八百六十七章 谢幕和揭幕第五十八章 解决之道上架感言第七百二十四章 震惊!齐王建竟然第三百六十九章 赵国人的脑子肯定是坏掉了第八百二十二章 穷寇莫追第一百七十九章 论收小弟对赵国的重要性第一百二十二章 有理的赵豹第七百一十四章 胜利的消息和李牧的危机第五百一十三章 高唐城之中的变化第七百二十六章 后胜有点慌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死中求活第八百八十一章 推心置腹的谈话第二百章 想要打胜仗,首先得有一支足够强大的军队第五百零六章 旗鼓相当的接触战第五百六十五章 发作第三十五章 魏无忌的苦衷第八百二十六章 燕国灭第三百六十四章 赵丹的农业大杀器第二百四十一章 自信满满的休利单于第七百五十章 狗急跳墙的段干子第三百四十八章 大王说话,什么时候轮到你范睢插嘴了第五百零四章 一个靠谱的君王还是很重要的第四百五十九章 寡人决定了!第三百八十二章 对阵第四百一十二章 君上,请忍一时之气第六百七十章 白起之死第三百九十八章 是否救赵?楚人的争吵第四百一十七章 蔡泽罢相第九百六十一章 赵丹教子第六百一十一章 毛遂的审讯第七百五十七章 蔡泽的失误第六百五十七章 候与范睢第五百八十九章 破城门第八百九十二章 今天也要好好的替大王效忠啊第二百三十四章 楚国战争会议第二百五十六章 赵国在出征前的誓师大会第二百八十一章 诸将,不如随吾而降赵!第八百八十五章 胜利和板子第四百零一章 栎阳城外的心机第六百七十四章 齐王建的恼火第七百七十八章 王百将驻守的西城门第七十七章 废立第二百七十三章 虞信的主意第一千零三十章 西进的赵括第八百二十八章 平壤城第五百五十九章 让赵国人尝尝寡人的厉害!第五百六十六章 下辈子,莫信男人 第二章第七百八十一章 说齐第三百二十六章 狮子和老虎之间的交锋第八百二十八章 平壤城第一千章 赵丹的惊讶和封赏典礼第一百零六章 谁说君子不会耍赖?第二百六十三章 河东郡太守王稽的心情很不好第一百七十章 诸将,吾大秦铁军的雪耻之路,便由此而始!第四百六十章 吕不韦带来的惊喜第七百六十四章 南线战事第六百三十章 灭还是和?第一百七十一章 基本来说,这样打的话魏无忌必败无疑第四百三十九章 我看你赵胜就是拿我们寻开心!第一千章 赵丹的惊讶和封赏典礼第九百三十七章 劝降第四十四章 楚王元的决定第五百二十二章 秦王柱问计第六百二十五章 最终裁决第五百五十章 李牧很淡定第三百一十八章 苏代又双叒叕来到了临淄第一百四十八章 自信满满的司马梗第九百六十五章 退无可退的王翦第五百四十二章 蔡泽使燕第三百六十六章 曲辕犁的好伙伴第七百五十七章 蔡泽的失误第七百六十三章 候与蔡泽第五十章 咸阳宫议 2第三百五十六章 愿为良弓,不为狡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