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章 合谋

中土两年东征,两次攻打扶余城,最后都功亏一篑无功而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契丹人和靺鞨人对高句丽的支持,尤其契丹,因为与辽西、辽东接壤,在中土东征期间陈兵边境,给中土造成了一定威胁,牵制了中土一部分兵力,让中土恼怒不已。但契丹人非常狡诈,看到高句丽已经不行了,立即调头向突厥人摇尾乞怜,赢得了突厥人的大力支持,坚决不给中土攻打它的借口。

然而契丹人就是一根刺,刺在中土的背后,拔又拔不掉,非常难受。中土耿耿于怀,想找个借口灭掉契丹人,拔掉背后这根刺,但契丹人现在是突厥的有力别部,打契丹就等于打东胡诸种、打突厥,牵一发而动全身,后果很严重,所以中土始终找不到下手的机会。

“东北已经乱了,奚虏已经大败,东胡诸种惶惶不安、自顾不暇,而碛东南的突厥人已被安州所牵制,正是我们攻打契丹虏的最好机会。”封德彝的手指在扶余城上点了点,继续说道,“安州兴师动众北上征伐,第一个目标必定是已不堪再战的契丹虏,而契丹虏为避锋芒,必定沿弱洛水而下,等待反击时机。安州大军穷追不舍,契丹人迫不得已,只有退入高句丽,进入扶余城,以赢得喘息时间。”

虞世基心领神会,抚须而笑,接着封德彝的话说道,“我们乘机攻打扶余城,契丹人就背上了与高句丽联手对抗我们的罪名,就此堵住了突厥人的嘴。然后我们拿下扶余城,与安州军队前后夹击契丹虏,此仗契丹虏即便逃出天生,也是一蹶不振,未来很长时间都无法对我中土形成威胁,更重要的是,契丹虏的败亡,可以让安州再无后顾之忧,可以集中力量攻打步利设阿史那咄尔和霫虏,如此胜算大增。”

“不是胜算大增,而是必胜无疑。”封德彝笑道,“击败契丹虏后,我辽东大军可以借口剿杀叛贼,沿弱洛水急速推进,对突厥人和霫虏形成夹击之势,如此一来,我辽东大军只须擂鼓助威,摇旗呐喊,就能吓得东北诸虏魂飞魄散,狼奔豕突而逃。”

虞世基点点头,轻轻挥手,“等到明年春暖花开,突厥人大举进攻,安州军队即可全线回防,而我辽东大军则跃马扬鞭于弱洛水两岸,名义上是剿杀叛贼,实则与安州形成南北呼应之势,这样我们就有足够把握阻御突厥人于东北之外,如此出塞作战的预期目标全部实现,可谓战果辉煌。”

说到这里,虞世基面容一整,话锋陡然一转,“此策是否可行?如果不可行,我俩纸上谈兵,不但无法说服圣主和诸宰执,反而陡留笑柄,颜面尽失。”

他俩都是文官,虽然涉猎极广,通读兵书,略晓兵事,但理论和实践悬殊太大,纸上谈兵毫无意义

“此策是否可行并不重要。”封德彝不慌不忙地说道,“我们在说服过程中,只要抓住两个要害就行,其一,就是借此良机铲除契丹这个无耻的东胡蛮种,这是圣主、中枢和卫府的痒处,一挠即中,其二,就是以此为借口开始第三次东征的准备,把前期预想变成既定事实,如此不但有助于圣主和中枢通过第三次东征的决策,还能提前完成第三次东征的全部准备工作,比如先行渡过辽水攻占高句丽西北重镇扶余和新城,这样当第三次东征开始,我们只要集中力量攻打平壤即可,如此我们的攻击速度会更快,用来攻打平壤的军队会更多,我们甚至可以抢在雨季到来之前包围平壤,以前所未有的大捷结束这场耗时三年的远征,而这同样是圣主、中枢和卫府的心病所在,只要对症下药,必能妙手回春。”

虞世基笑了,意味深长。封德彝不愧是政坛上的“不倒翁”,这揣摩上意、投其所好的手段,正是官运亨通的秘诀所在,只是这一手段看似简单,若想运用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之境却是难之又难,而封德彝无疑就是其中“高手”,此刻就连虞世基也是自叹弗如。攻敌之计重要吗?计策必须符合军事常识重要吗?实际上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个计策能否达到政治目的,实现政治利益,否则就算它再精妙,结果再美好,也无济于事,相反倒有可能帮助了敌人。

“善!”虞世基稍加考虑后,当即决断,“某亲自去找新安王(萧瑀),说服他加大对安州的支持力度,但卫府那边……”

军方“山头”太多,派系太复杂,寻求支持的难度太大,而就这件事本身而言,军方首要考虑的是计策的可行性,其次才是政治需要,毕竟政治目的的实现建立在军事胜利上,如果计策不可行,必败无疑,那还谈什么政治需要?

当然,军方势力虽然复杂,但目前位于中枢核心层的军方统帅,都是圣主的亲信股肱,只要圣主坚持,他们也不会反对,然而此刻恰好处在一个特殊时期,圣主为了发动第三次东征,为了赢得军方的支持,以商讨南北形势急剧变化下国防战略的调整为借口,向十二卫府的众多统帅发出了“召唤”,最近一大批卫府将军从四面八方赶到高阳宫,其中包括从辽东赶来的太仆卿检校右翊卫将军杨义臣、右武卫大将军李景、左御卫将军薛世雄、右御卫将军张瑾等远征军统帅,还有从东都赶来的兵部侍郎明雅、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左翊卫将军郭子和、右骁卫将军李浑、左武卫将军崔弘升,还有从太原赶来的右候卫大将军郭荣,右候卫将军杨子崇和右屯卫将军潘文长,以及从彭城赶来的左骁卫将军董纯。

新形势下国防战略的调整重心在北疆,虽然西疆那边也是危机重重,但南北大战的主战场在北疆,北疆防御策略的调整是重中之重,而当务之急便是把包括幽燕在内的整个东北疆地区的形势迅速稳定下来,把南北大战场的侧翼稳固下来,以便集中力量于代北、灵朔一线的正面战场上击败大漠北虏,为此就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彻底解决高句丽,结束旷日持久的东征,所以中土是否发动第三次东征就成为此次中枢和军方商讨的重点;同时因为安州易主,东北剧变,碛东南的突厥人和弱洛水两岸的东胡诸种迅速陷入战乱,已经危及到幽燕和辽西辽东的镇戍安全,所以中土是否借此机会公开介入东北战场以谋取最大利益,亦成为必定商讨内容之一。

由此不难推及,这份刚刚从古北口送来的奏章,必将在中枢和军方掀起波澜,而虞世基和封德彝所议之计,实际上就是推动中土公开介入东北战场,从突厥人的嘴里夺走东胡诸种这个“猎物”,摧毁突厥人位于东北的有力别部,断其一臂,如若成功,必将帮助中土在南北大战前抢占有利先机。这从政治上来说对军方有利,可以借助这一功劳恢复卫府的声誉,同时也可利用东北战场来吸引和牵制突厥人,帮助远征军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心无旁骛一鼓作气攻克平壤,就此赢得东征的最后胜利。

总之行宫当前的特殊局面,对加大支持安州的力度还是非常有利,关键就在于必须争取一些军方将领的支持,否则在波诡云谲、尔虞我诈、不择手段的高层政治斗争中,不论是安州的北征弱洛水之计,还是虞世基和封德彝的公开介入之策,都有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当前高层政治斗争愈演愈烈,尤其在杨玄感兵变失败,改革派借“清洗”之名打击保守派,导致两京政治危机急剧恶化,改革派和保守派已经箭拔弩张一触即发,稍有刺激就要反目成仇、大打出手了。这种极端恶劣的政治环境下,双方理智正在逐渐丧失,集团利益已经凌驾于中土和国祚利益之上,双方为了打击对手已经无所不用其极,某些政治立场激进者甚至已经丧心病狂,不惜出卖中土和国祚利益,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兵部侍郎斛斯政,东征战场上有这样一个里通外国的中枢核心存在,远征军焉能不败?

正因为如此,现在中枢核心中,像虞世基这样的坚定改革派,像封德彝这样的******,都已成为保守派的眼中钉肉中刺,可以想像,这一计策如果由虞世基和封德彝提出来,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因此虞世基“知难而退”,把“艰巨”任务交给了封德彝,让封德彝去游说一些军方统帅,然后由这些军方统帅提出以公开介入东北战场来加大对安州的支持力度,再由他们“里应外合”,默契配合,如此方能小心翼翼地绕过保守派的阻碍,达成目的,得偿所愿。

封德彝一口答应。此事虞世基的确不便出面,他既是坚定的改革派又是中枢宰制,树大招风,一举一动都逃不过有心人的眼睛,而封德彝这个“******”就不太引人注意了,更重要的是,封德彝与山东籍军方统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纷繁复杂的利益纠葛,游说成功率很大。

“这个不能耽搁太长时间。”虞世基拍拍案几上的奏章,忧心忡忡地说道,“今夜必须呈奏,否则后果严重。”

“事关重大,古北口那边肯定要提前告知段达,变相胁迫段达给予支持,而段达的支持非常重要,毕竟地方重镇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了中枢决策。”封德彝思索了片刻,说道,“等到段达奏章送达,再一起呈递,这样可以多争取一点时间。另外突厥人对东北变局的态度也很重要,也直接影响到了中枢决策,所以某打算立即找阿史那思摩和史蜀胡悉谈一谈,试探一下他们的底线。”

虞世基眉头深皱,想了一下,说道,“突厥人肯定不会放弃东北之利。东北对他们而言太重要,南北大战一旦爆发,东北诸虏大军就是大漠左中右三路大军的左路,进可以攻打幽州,威胁我北疆侧翼,甚至可以深入我河北,危及我中原,而退则可以坚守大漠侧翼,保护牙帐安全,必要时可对我北伐大军形成迂回包抄之势,威胁我北伐大军的退路。”

“表面上看的确是这样,但细思,却未必如此。”封德彝有不同看法,“突厥人与东胡诸种之间矛盾重重,屡有冲突,东北三族中,真正忠诚于突厥的只有霫虏,而奚虏与中土走得近,借中土之威对抗突厥,对突厥敬而远之,至于契丹虏更是墙头草,朝三暮四,与突厥仇怨甚深,所以关键时刻,这三个有力别部未必愿意为突厥人冲锋陷阵,而突厥人也未必敢信任他们。所以在某看来,东北之利对突厥人并没有预想得重要,而在大漠的左中右三路大军中,其左路的碛东南牙旗才是其左路大军的核心力量,碛东南牙旗在南北大战中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东北之有力别部。”

虞世基微微颔首,“也有道理。如你所言,突厥人或许在东北之利上可以妥协更多。”

“据某估猜,突厥人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应该可以放弃奚族,让出安州,毕竟安州是鲜卑人的祖地,早已纳入中土版图,二十多年前因中土忙于统一,无暇他顾,才给奚虏抓住机会鸠占鹊巢,所以只要突厥人不想提前引爆南北大战,它就不能不放弃安州。”封德彝说道,“但弱洛水至关重要,其西北是霫虏,其东南是契丹虏,这两个有力别部若被中土征服,东北全境丢失,则大漠的侧翼就完全暴露在中土的攻击下,仅靠碛东南一个牙旗,已经无法抵达来自幽燕和东北的左右夹攻,所以对于弱洛水,突厥人绝无可能放弃。”

突厥人不放弃弱洛水,要最大程度保存东北之利,以便在军事上形成对中土的三路夹攻之势,那中土为赢得南北大战,首先就要破掉突厥人的三路夹攻,如此安州北征弱洛水之计和辽东大军公开介入东北之策,便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善!就以安州陷落为基础,试探突厥人的底线。”虞世基说道,“若突厥人的底线仅仅就是一个安州,必然有利于我们加大对安州的支持力度。”

封德彝当即告辞,正要离去,就看到一名虞世基的亲信僚属神色惊慌地飞奔而来。

“江都急奏,江南贼刘元进据吴郡而称天子,以贼帅朱燮、管崇为尚书左右仆射,置百官,开诸府,毗陵、东阳、会稽、建安等郡无数豪望云集响应,江南大乱,江左震荡,形势万分危急。”

虞世基骇然色变,封德彝目瞪口呆。江南大乱?刘元进自称天子?国内形势已经恶化到了这种匪夷所思的地步?

第六百七十九章 过墙梯第一千零十三章 留得青山在第九百四十三章 突厥人来了第五百九十九章 你们是否信任某?第六百五十七章 老奸巨滑第两百一十九章 瓦岗决策第五百四十二章 绝地反击第四百二十二章 各执一词第802章 各谋其利第三十四章 陈三先生第六百六十八章 一口拒绝第四百四十九章 两京恩怨第一千三十三章 激战正酣第三百一十六章 与杜伏威结拜第九百零三章 火中取栗第九百九十八章 摸摸底第一百七十九章 这不是一场胜利第七百五十章 必有一失第三百七十三章 上中下三策第三百七十五章 你这是讹诈第三百章 转嫁第六十章 全军覆没第八百二十八章 困局第二十二章 你为何畏惧第八十章 拿下蒙山第二十二章 你为何畏惧第一千零三十章 斩尽杀绝第七百二十四章 你还活着?第八百七十九章 自救第一千三十四章 答应他第三百四十八章 暴走中的李子雄第五百二十四章 悲观的救火员第四十四章 半渡击杀第两百零九章 谁做出头鸟第一百五十一章 变局第两百一十一章 绣衣直指第一百二十九章 萧郎高义第四百六十三章 不要低估圣主第两百七十九章 不谋而合第四十八章 陶驿第八百二十六章 迎头一棒第七百五十四章 渡河攻击第一百五十四章 胶着第八百四十四章 保守第五百八十八章 你知道碛南吗?第九百三十六章 谁去古北口?第五百八十五章 使命何在?第两百九十八章 段姥第805章 吃人不吐骨头第三百五十八章 谁来做皇帝?第七百二十七章 替罪羊第六百二十一章 裴世矩的悲观第五百二十九章 蛛丝马迹第三百一十七章 桃园五结义第三百六十八章 瓦岗人要走了第七百章 利益驱动第三百七十章 要不得的固执第一百五十七章 西征之策第五百八十六章 回报第两百七十一章 一代名士第两百三十二章 有心无力第四百二十一章 突如其来的变故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王可有决断?第四百五十一章 李百药的告诫第三百二十五章 徐世勣的原则第三百零三章 齐王打头阵第四百五十三章 被关在牢笼里的杨玄感第一百六十四章 默契第四十九章 诈城第六百六十三章 李金才的重要性第三百五十二章 陷城第两百九十八章 段姥第六百五十七章 老奸巨滑第七百三十七章 瓮中捉鳖第八百九十五章 契机第六百七十一章 韦福嗣来访第八百七十八章 诱饵第六百六十九章 无法拒绝的诱惑第四百五十章 齐王的假设第两百二十三章 变局第九百十一章 意图何在?第六百七十八章 你要出塞?第九百五十六章 两害相权第四百零六章 谁打谁的脸?第六百零八章 危机重重第一百四十二章 孟海公第三百九十三章 太早?太迟?第两百六十七章 我一人承当第五百七十四章 渡河第五十二章 定陶扩军第四百九十五章 李浑的反击第五百九十九章 你们是否信任某?第九百九十一章 饿了就杀马第九百九十一章 饿了就杀马第一百零一章 谁利用谁第四百一十九章 瞻前顾后的郑元寿第一百四十章 固守待援第一百五十五章 结束了第五百六十九章 步步紧逼第八百四十九章 “添足”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