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不世之君?祸乱之君

“叔父临终之言,寡人莫敢忘。”秦王稷回忆起嬴疾对他说的那些话,内心充满自责,“寡人怎会为何情绪失控。”

寿烛道:“王上没有实力与太后相争,就要学会隐忍。”

秦王想起为王的这几年,怒意上涌,咬紧牙根道:“寡人忍了这么多年。一直忍下去,他们就会觉得寡人懦弱、可欺。”

寿烛忙道:“王上先以公子芾入齐为质,根绝隐患。又以靖郭君入秦为相,打压外戚势力。王上的努力,众臣都看着。他们岂会认为王上懦弱、可欺。”

秦王见自己的努力,被眼前这个人认可,抬头问道:“寡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寿烛答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秦王叹道:“寡人送芾弟去齐国为质。芾弟不仅从齐国回来,还成为泾阳君。寡人邀靖郭君入秦为相。齐人也没有帮寡人打压母亲。寡人和母亲交手,输得一败涂地。寡人就是无用之人。”

寿烛道:“王上伐韩、魏,欺压楚国,囚禁楚王。怎能说自己是无用之人。”

“你说得不错。”秦王从沮丧之中,恢复过来,“寡人伐韩、魏,欺压楚国,囚禁楚王。寡人是有用之人。”

寿烛见秦王恢复往日的神色,问道:“王上可知忍字,有何含义。”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非也。”寿烛道:“能忍他人所不能忍之人和事。这是王者气魄。”

“一昧忍让,岂不是懦夫之举,何来王者气魄。”

“吴王夫差灭了越国,越王勾践不隐忍数十载,岂能破吴雪恨,北上中原争霸。王上,可曾听见天下人说越王勾践是懦夫。”寿烛有意顿了顿,又道:“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身为君王,每个决定关乎国家存亡,怎能意气用事。”

秦王问道:“今日之事,寡人错了不成。”

“王上和太后决裂就是错了。”

“如何错了。”

“你和太后决裂,秦国势必动荡。轻者,国弱。众者,国亡。秦不亡于诸侯,亡于内乱。王上之举,岂不是错了。”

“太后废我,另立新君,又该如何。”

“母子吵架,人之常情,岂会有仇。太后身份低微,却在三年动乱之中,脱颖而出。足以见得太后是有远见,有谋略之人。岂会因为王上几句气话,废了王上,另立他人。”

秦王沉吟片刻,赞同道:“你说得有理。”

寿烛又道:“王上还是少喝点酒。”

“是啊!喝酒误事。”秦王又道:“寡人要戒酒了。”

寿烛见夜色已深,忙道:“王上是一国之君,日理万机,还请早点安寝。臣,告退。”

秦王抬手道:“去吧!”

“喏。”寿烛转身离开大殿,望着满天星辰,心道:“秦国的江山交给他,嬴姓不会败亡。严君,可以安歇了。”

随着夜色渐深,四周一片寂静。秦王睡意逐渐甚浓,连打了数个哈欠。秦王拖着疲惫的身躯,往后宫而去。秦王来到宫门,却见一人站在外面。走进一看,却是公子芾。

秦王眸色充满敌意地问道:“你来这里做甚。”

公子芾没有迎视秦王的双眸,反而凝望着月明星稀,答道:“秦王不欢迎我。”

“你是来取笑寡人?”秦王朝着公子芾走去,敌意甚浓。

公子芾不答,取出酒囊,递给秦王,神情自然地问道:“我们很久没有再一起喝酒,聊天,共赏月色。”

秦王没有接过酒囊,双眼朝着月色看去,轻声道:“嗯,是很久了。久得,寡人都记不清了。”

“不长大,那该多好。”公子芾微闭上双眼,呼吸了一口气,“小时候,荡哥哥经常带着我们爬上屋顶看流星雨。转眼间,我们都长大了。荡哥哥英年早逝,秦国物是人非。”

“你来这里不光是为了找我饮酒、看月色。有什么话,就说吧!”秦王回想起年少的时光,对公子芾的敌意也淡了许多。

公子芾面对秦王,平静地说道:“我来找你喝酒。”

秦王看着对方递过来的酒囊,淡淡道:“酒,我已经戒了。”

公子芾见秦王没有伸手,收回酒囊,“天下美酒,皆出邯郸。这是我废了好大的劲,用高价从赵国买来的丛台酒。如此美景,如此好酒,看来不能和秦王共饮求醉。”

“你少糊弄我。”秦王淡淡道:“赵酒,寡人是喝过的。”

“秦王喝过赵救?”

秦王见对方不信,含笑道:“赵酒分为三等,上等供王室、宗室和重臣饮用,中等供臣民饮用,下等赵酒远销诸侯。”

“靖郭君也曾说赵酒分为三等。不曾想到,秦王是爱饮赵酒之人,也知道这些事。”公子芾又道:“我从齐国归来,曾跟随靖郭君去赵国邯郸。坐在邯郸饮酒,指点江山,此乃人生一大快事。”

“我在燕国为质,被赵君送回秦国。我曾在赵国徒留几日,喝了几次赵酒。”秦王不知不觉想起了燕王、燕易后、赵君,还有赵固、乐毅等护送使者。

秦王想起燕王和赵君相助之恩,心里涌出一股暖意。若非赵君扶持他归国继位。此刻,他还在燕国为质,终身不能归秦。

“可惜啊!王兄戒酒了。”公子芾晃了晃手中的美酒,叹道:“王兄也不能分辨出,此酒是上等,中等,还是下等。”

秦王从几年前的回忆之中,清醒过来,伸手道:“为了你,我宁可破戒。”

公子芾见状,又将酒囊递了过去。

秦王接过酒囊,拧开用木头制作的瓶塞,仰着脖子大喝了一口,递给公子芾,高呼道:“痛快。”

公子芾问道:“此酒如何。”

秦王品味少许,赞不绝口,“上等赵酒。”

公子芾接过酒囊,也没急着喝,问道:“王兄就不怕我在酒中下毒。”

“你喊我王兄,岂会在酒中投毒。”秦王纵声大笑,“难得与你再一起饮酒,还是上等赵酒。纵使酒中有毒,我也非饮不可。”

公子芾见秦王对他毫无戒备之心,也不答话,淡淡一笑,扬起脖子大口喝酒。

夜色下,两人纵情饮酒,欢笑不断。似乎,他们又回到了年少时光。

秦王借着酒意,问道:“你想要王位,拿去便是。”

公子芾也借着酒劲答道:“我要当秦王,早就当了。”

“寡人不明白。”秦王问道:“母后和诸臣拥立你当秦王。你为何要将王位拱手相让。”

“我不能成为秦王,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为了秦国?”

“为了秦国?”

“赵君扶持你,是为了干涉秦国内政。不达目的,赵君岂会善罢甘休。”

“秦国不惧齐、楚,怎会忌惮赵国。”

“母后拥护我为王,秦国只能和燕、赵开战。”

“打就打,秦国何惧。”

“季君之乱,秦国乱了三年。这场浩劫,秦国国力大损。秦国动乱未定,强敌寇边,根本就不能迎战诸侯。楚、赵两国,一南一北,威胁秦国。韩、魏对我国也虎视眈眈。为了王位,秦国被诸侯所灭。我就成了秦国千古罪人。”

“母亲是聪明人,因为无法承受诸侯压力,才被迫立我为王。”秦王将这句话放在心里,又问道:“第二个原因是什么。”

“因为你。”

“寡人,听不明白。”

“因为你是我大哥。”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荡哥哥壮志未酬,英年早逝,又无子嗣。诸位兄弟,为了争夺王位,不惜手足相残。”公子芾打了一个酒嗝,又道:“惠后拥护公子壮,母亲选择拥护我。惠后、武后势大,母亲不敌。找了义渠人帮忙。”

“惠后是我们口口声声,从小喊到大的母后。母亲勾结义渠人,诛杀惠后及反对她的嬴姓宗室,赶走武后。母亲的手段太过残忍。”

公子芾眸色悲悯,“身在君王家,会有很多无奈。母亲选择争位,也是为了我们。我们争位失败,惠后也会诛杀我们。”

“我在赵君的支持下,夺走你的王位。”秦王问道:“你一定很恨我。”

“我并不恨你。王位是冰冷的,坐久了,人心也会变。”公子芾神情轻松道:“你在燕国为质,母亲没有更好的选择,才拥护我为王,与惠后相争。我不愿继位,是不想同室操戈的悲剧,在我们三兄弟之间重演。”

“我们三兄弟,母亲最喜欢你,也最看重你。”

“母亲最看重的人是你。”

“母亲在我小时候的映象之中,除了严厉,便无其他。”

“你是长子,是母亲的希望,所以母亲对你更严厉百倍。”公子芾又道:“母亲是楚人,位居秦国,无依无靠,身份是八子,地位低下。你就是母亲改变命运的方式。母亲心里是爱你的。”

“爱我?”秦王冷笑道:“这是多么讽刺的两个字。母亲爱我,怎会忍心送我去燕国为质。”

“燕国苦寒,谁都不愿去。父王为了结盟燕国,制衡齐国。父王将你送去燕国,母亲人微言轻,岂能改变父王的心意。”

“我继位为王,母亲总是制衡我。我感受不到母亲半点疼爱。”

“母亲制衡你,是为了亲自与赵君周旋。”公子芾见秦王沉默不语,又问道:“秦国三年内乱,国力大损。平心而论,你能驾驭朝臣,应对诸侯?”

“驾驭朝臣,应对诸侯,我不如母亲。”

“赵国推行胡服骑射,国力大增。赵人和胡人融为一体。赵国有多强,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公子芾肃然道:“赵君之功业,远超齐恒、晋文,中原诸侯,无人能比。你岂能是赵君的对手。”

“赵君继位,被五国所欺。争霸中原,也被齐、秦所败。赵君不顾世俗的眼光,敢于打破礼制,推行胡服骑射。数伐中山,北击三胡,开拓数千里山河。赵君用二十几年之力,让赵国从孱弱走向鼎盛。就连燕王和寡人也是赵君扶持。现在的赵国,让人生畏。”秦王稷停顿少许,又道:“我岂是赵君的对手。”

“赵君推行胡服骑射,有人说赵君是祸乱之君,赵之将亡。何曾有人想到赵君竟然会取得今日之功。”公子芾又道:“靖郭君说赵君是不世之君,我曾讥笑于他。一个连王都不敢称的男人,岂会是不世之君。去了邯郸,我才发现,一个有实力称王,却不愿意称王的男人,这样的男人,才令人生畏。”

“赵君功业,无人能及。赵君是不世之君,非祸乱之君。”秦王才发现自己对这个弟弟,原来一点都不了解,“寡人明白了,你为何恨我。”

“我恨你是因为我最亲、最信任的大哥,却将我当成最大的威胁,欲除之而后快,竟然送我去齐国为质。”公子芾坦然道:“归国之后,我是想过取代你。去了赵国邯郸,听了赵君的事迹。我若与你争位,秦国必将大乱。又见你将秦国治理得很好,我便打消了这个想法。”

秦王叹道:“秦国在我手中一塌糊涂。”

“你继位后,秦国很快走出内乱。与楚结盟,又联姻,离间了楚、赵之谋,解除了楚、赵对我国一南一北的威胁。伐韩、魏,镇巴蜀,攻南楚。这几年,你取得的功绩,我都看着。”

“此乃母亲所为,政非我出。”

“秦国因为有你,才能凝聚人心,国内大治。母亲出谋划策,政由她出。无论诸侯,还是是秦人,都只认秦王。这几年,母亲极力压制你,你也想方设法打压母亲的势力。无论遭受多大的委屈,你却能百般克制。隐忍地功夫,我不如你。”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你是秦国合格的王。”

“我可记得你说要取而代之。”

“秦国,你若治理得好。我纵使想取而代之,秦臣岂会答应。”

“我囚禁楚王,截杀靖郭君,出兵伐楚,难道错了不成。”

“这一次你是真的错了。”公子芾又道:“囚禁楚王,失信天下;截杀靖郭君,得罪齐国;出兵伐楚,与楚决裂。当今天下,诸侯谁最强,非齐即楚。我们得罪了两国,这难道不是为秦国带来灾祸。这一次,你真的将秦国带进深渊。”

“我为秦国带来什么灾祸。”

“靖郭君归国,号召诸侯伐秦。如今,秦、韩、魏合纵,兵发秦国。”

“你说什么?齐、韩、魏三国合纵伐秦。”

“三国兵力合计二十五万,正杀气腾腾,奔向函谷关。”公子芾眸色不安道:“我们失信诸侯,诸侯群起而攻。我们岂是诸侯的对手。”

“楚、赵、魏、韩、燕五国伐秦,还有义渠乱我。父王胆敢以一国之力对战五国。秦国破五国,横扫义渠。三国伐我,秦国何惧。”

“五国伐秦,并非五国之士不如我。也非犀首计谋,不行。实则是诸侯离心离德,又有齐国牵制。秦国侥幸躲过了亡国危机。”公子芾又道:“父王那个时代,文有张仪、嬴疾等人,武有嬴华、魏章、司马错、甘茂等人。三年内乱,秦无大将。今,秦国能打的人,寥寥无几。此次三国伐我,齐心协力。尚有不慎,秦将亡矣。”

“那该如何。”

“事到如今,唯有背水一战。”

“秦国亡于寡人。寡人就成为大秦千古罪人。”

“圣人常说,福祸所依。”公子芾扬声道:“赢了,保住秦国宗庙社稷,威震诸侯。败了,秦国亡矣。王兄是想成为祸乱之君,还是想成为不世之君。”

“我要成为赵君那样的男人,成为不世之君。”秦王思忖少许,眸色明亮,掷地有声答道:“请芾弟,与我携手,共赴国难。”

第一百零八章 五国兵发函谷,齐国坐收渔利第二百六十五章 楚国,诸侯共同的敌人第三百七十六章 担当生前事,何惧身后名第一百四十九章 秦楚点将,两国开战第三十五章 白狐第三百零七章 秦国的朝堂并不太平第二百二十二章 作战开始第五十八章 三晋恩怨第一百三十六章 不归谷第三百三十三章 孟尝君请辞归国第二百二十章 井陉之战第一百四十八章 张仪欺楚第二十四章 辩论第一百七十八章 中山王厝问政司马喜第三十八章 暗处第二百六十八章 司马喜三相中山第八十七章 迎亲使第二百七十章 秦、楚同盟攻伐中原诸侯第五十章 红袍小将第三百四十四章 亡秦雪耻第二十三章 九里居第十六章 折冲樽俎第三十九章 迷雾第五十八章 三晋恩怨第两百零八章 草原上的雄鹰第二百八十六章 垂沙之战(下)第二十四章 辩论第八十一章 韩赵之好第三百三十三章 孟尝君请辞归国第一百一十三章 秦国破义渠第一百五十九章 关雎第二百八十五章 垂沙之战(中)第一百二十五章不能流芳百世,安惧遗臭万年第二百八十四章 垂沙之战(上)第三百一十七章 秦王,你可把我当兄弟第二百六十章 司马喜巧立阴姬第一百四十五章 一怒诸侯惧第三十章 黑衣卫第二百八十五章 垂沙之战(中)第十三章 宫廷比试第三百三十三章 孟尝君请辞归国第三百七十一章 最是无情君王家(下)第二百九十三章 尘定北疆第六十五章 中山国的天子梦第一百四十二章 燕国质子公子职第七十章 公孙衍离魏第二百三十八章 中山王姿献城求和第二百四十二章 乐毅出使燕国第四十三章 亲征第二十二章 出宫第一百零六章 五国合纵攻秦第一百九十四章 九州神鼎第一百一十二章 三晋撤军,义渠再起风云第二百三十七章 围石邑、破东垣第二百三十章 阻截楚国北上就拜托你们了第十一章 朝会第三百三十五章 狗盗第一百零三章 公孙衍归国,张仪离魏第一百二十六章 姬哙让国,燕国祸乱起第七十二章 各自的路第二百四十五章 秦国,我回来了第一百六十二章 韩仓继位,秦王教子第两百一十章 胡服(中)第二百二十六章 赵国铁骑和林胡勇士第三百零四章 他若不走,我心难安第二百六十五章 楚国,诸侯共同的敌人第二十章 《管子》第二十七章 卸剑第一百一十二章 三晋撤军,义渠再起风云第三百零四章 他若不走,我心难安第一百三十二章 秦将嬴疾攻赵第三百零二章 楚太子质于齐第二百六十八章 司马喜三相中山第三百四十七章 楚无傲骨,岂能亡秦雪耻第三百四十七章 楚无傲骨,岂能亡秦雪耻第九十四章 成亲大典(上)第二百三十二章 太子章请战第一百五十四章 诅楚文第三百二十二章 孩儿愿跟随君父,征战疆场第十四章 三晋相会第八十章 那年年少,曾许诺今生第一百八十六章 伐宜阳,定三川,车通周都第二百三十八章 中山王姿献城求和第二百五十章 立嫡以长不以贤第三百零九章 孟尝君去秦为相第三百二十四 你是赵国之王,孤为赵主父第二百八十八章 赵破扶柳第二百八十章 攻破灵寿第一百四十二章 燕国质子公子职第三百六十四章 你可恨我第一百八十九章 宜阳之战第八十七章 迎亲使第三百六十七章 寂寞沙丘冷(下)第一百零三章 公孙衍归国,张仪离魏第二百五十二章 芈八子的决意第二百五十七章 寡人要整个中山国的疆土第一百二十六章 姬哙让国,燕国祸乱起第一百二十四章 我念君心如初见第二百六十二章 中山必亡第两百一十二章 欲建万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