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党校制度文化

党校制度文化

一、党校制度文化概述

(一)党校制度文化的内涵

制度在我国古代是礼俗的总称,《辞源》中记载:“节以制度,不伤才,不害民”;《汉书·元帝纪》中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在英文中,“制度”含有建立、设立、制定风俗惯例、公共机构等意思。《现代汉语词典》中“制”有“拟定、规定”的涵义,也有“用强力约束限定、管束”的意思;“度”是“达到某种质的规定性”,“制度”的涵义包括“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和“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

军训汇操

正所谓“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党校管理制度是党校在教育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实践和探索党校教育规律中制定的各种规定和条例,包括党校的人事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学员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制度管理可以说是党校管理的基本形式。而党校制度文化,简言之,即由党校制度所承载、表达、衍生和推动的文化,它是渗透在党校的体系架构、办学宗旨、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中的价值观念和风格特色,也是在生成和执行各类制度过程中折射出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它是有形的制度与无形的价值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以有形的制度作载体,一方面以无形的价值在党校的诸多领域体现出来,不仅体现在制度本身,而且通过制度实施,体现在一切结构、组织、形式、过程、方法、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心理氛围之中。党校制度文化越发展完善,无形价值在上述各领域的体现与制度所承载和推动的文化越趋同。

(二)党校制度文化的特征

1.共性和个性统一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对各级党校制度文化做了质的规定性,规定了党校作为各级党委举办的学校,是在党委的直接领导下,以培养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人才为教育目的。体现在办学宗旨上,就是要坚持“党校姓党”,要把党校作为培训党员干部的阵地,培养党的理论队伍的阵地,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体现在理想信念上,就是各级党校的干部、教师都要牢固树立党的意识、党性意识和党校意识,坚定政治立场,自觉地宣传、贯彻和实践党的理论和政策;体现在教学科研上,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既要积极探索,又要遵守党的纪律,自觉地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各级党校任何时候、任何个人都不能背离“党校姓党”这一原则,特别是在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更应强调这一点,始终绷紧“党校姓党”这根弦,始终保证正确的办学方向。同时为了保证“党校姓党”,各级党校都必须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的治校理念。可以说,“党校姓党”,规定了党校制度文化的特质和共性,是党校制度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灵魂。党校制度文化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各级党校制度文化的共性。但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看到党校制度文化的个性,由于各党校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比如历史沿革、教职工队伍状况、精神面貌、领导风格等等不尽相同,因此表现出各自鲜明的制度特色。每个党校的制度都是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摸索、选择、积淀下来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充分展示了每个党校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当党校的制度和党校文化高度融合之后,就形成了每一个党校的制度文化。这种制度文化能够把党校的价值理念外化为教职工的自觉行为,如此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其他学校难以模仿的精神风貌和风格特色。

2.强制性和自觉性统一

党校制度是一种规范,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和一定的强制性。所有党校教职工都必须毫无例外地遵循这些规范。比如作为一名党校教师,要严格执行“科学研究无禁区,党校讲台有纪律”这一规范,在理论宣讲中,尤其是在党的每次代表大会精神宣讲中,一定要讲政治、讲党性、讲纪律,此时,我们的宣讲就代表了党的声音,我们的形象就代表了党的形象,因此政治性、原则性是第一位的。在宣讲中要紧扣报告原文,讲透精神实质,而不能根据自己的个人想法和观点任意发挥,随意讲解,要真正做到解读报告不走调,宣讲精神不变味。这是每一个党校教师必须自觉遵守的规范。党校这种强制性的要求过程是一个统一行动的过程,对于每一个党校教师而言,也是强制性向自觉性过渡的一种过程,制度文化本身就是外在制度向个体内化的一种动态过程。党校制度文化的强制性并非终极目标,党校制度文化的自觉性才是我们追求的文化结果。强制性仅是达到高度自觉性的一种手段,没有强制性很难实现我们所希望的自觉性,党校制度文化的辩证统一过程即是它产生文化效应的过程。巴州党校的一些特色制度,都经历了这样一个从强制性要求到自觉性遵守并认同的过程,也许正是因为能做到这一点,才使很多来考察学习的兄弟党校认为“巴州党校的经验不可复制”。

3.继承性和创新性统一

党校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优良传统,由此而形成的制度文化传统也成为党校的无形财富并影响一代又一代党校人的精神风貌。在新世纪新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校工作积累了许多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新鲜经验。这些优良传统和新鲜经验,都是我们推进党校事业值得珍惜的财富。《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既继承了党校的优良传统,又把新鲜经验转化为制度和规章,体现了继承和发展的统一。在继承优良传统方面,《条例》坚持“党校姓党”的原则,并将这一原则鲜明的体现和贯穿在各章各条:坚持党校的定位,并明确党校在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中的主渠道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课;坚持党委对党校的领导;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基础;坚持党性教育是党校的必修课,并贯穿于党校教学全过程等等。对于党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体现党校性质并长期管用的优良传统,《条例》都给以很好的继承,而且结合新的形势作了新的表述,并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在总结新鲜经验并转化为制度和规章方面:比如在对党校的定位上,新增“党校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党校的基本任务、科学研究工作中,都强调党校肩负推进理论创新的重大任务;把学风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总则,并明确要求“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在加强党委对党校的领导上,要求“把党校工作纳入党委整体工作部署和党的建设总体安排”;重视管理在党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新增一章“学员管理”,而且明确要求加强教学的组织管理,并对行政管理提出要求等等。这些新的内容,总结了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校工作的新探索和新做法,并加以提升和概括,形成了制度化的新规范,表明我党对党校工作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党校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党校制度文化的功能

党校制度文化是党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校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党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党校制度文化具有导向功能。管理者以《条例》为指南,通过制定本学校的制度、条文,来体现党校的办学目标、办学宗旨、对党校教职工和学员的要求等,使管理对象的行为纳入特定的轨道,用以保证党校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和良好的秩序。健全、成熟的党校制度文化能给予成员正确的发展目标,使教职工和学员自觉地向制度文化所要求和体现的目标努力。

其次,党校制度文化具有规范功能。由于制度文化的规章设置、仪式和传统的形成都渗透着党校的道德要求与教育意志,因此,党校制度文化能对那些不符合党校健康发展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进行纠正和惩罚,以使党校成员形成对违背党校职业道德、社会道德、社会规则的思想和行为的判断力、自控力,自觉抵制各种丑恶现象的侵蚀;也可以通过暗示、舆论、从众等对教职工、学员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规范教职工、学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而把外在文化转化为内在文化,从而主动接受学校的制度规范。

最后,党校制度文化具有陶冶功能。党校制度文化是刚柔并济的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反馈、监督等应更多地考虑到教职工、学员的感情和接受力,时刻关注教职工、学员的思想动态,赋予制度“人情味”的色彩,使生硬的、简单的条文具有文化色彩、人文色彩,健康的制度文化的陶冶功能就体现在这里。

当然,党校制度文化的功能远不止这些,还有教育功能、整合功能、社会化功能等等,理论上的巨大作用都需要实践中的努力来实现,只有在党校制度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教职工的感情和需要、充分理解制度文化的深刻内涵、认真设计党校发展的计划和目标,才能真正发挥党校制度文化的相关功能。

二、巴州党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实践

(一)巴州党校制度文化建设的特点

制度是学校一切行动的依据,只有有了完善的制度保障,各项工作才能正常开展。巴州党校和其他党校一样,有一套完整的学校规章制度。随着党校改革发展的步伐加快,学校的规章制度也越来越细致,越来越完备,逐渐形成了科学规范、刚柔相济的制度文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1.制度的规范化

巴州党校制度的规范化主要体现在制度制定过程的规范化和已生成制度的规范性。

(1)制度制定过程的规范化。

提及制度文化,很多管理者往往立即想到的就是“建章立制”,而且越细越好。所以,今天走进任何一所学校,都可以看到一本本厚厚的学校章程。但在这些名目繁多、要求严格的规章制度背后,又凸显出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与问题。主要有:一是刚性有余,柔性不足。很多制度大都以规定、标准、纪律、指标等形式出现,要求人们必须怎样和不得怎样,是明确的强制性的“规矩”。二是理想化程度高,操作性不足。很多规定看似严格,但不合理,所以也就难以很好地得以执行。三是时效性有限,不与时俱进。有些制度是多年前制订的,符合当时的状况。但时至今日,早己物是人非,这些制度己无法满足现今需要。四是专制型有余,民主性不足。过去制订制度时,基本是领导决定,群众服从,没有自下而上的尊重民意的过程,这些制度当然也很难得到群众的自觉拥护。

十年间,巴州党校先后两次集中修订了党校的规章制度。第一次修订是在2004年,经过之前两年的大力改造,党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过去自由散漫的作风和思想依然存在,并且有进一步滋长的苗头,而且当时的制度不完善,有些已经过时,在整理中发现,各种制度倒是不少,但就是“面孔”老了些,有的竟是十几年前制订的,从内容上看显然已经没有什么针对性了。在这种背景下,经校委会研究决定开始重新制定、整理、修改巴州党校的制度。从此,党校的制度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第二次是在2009年,又根据新的形势和党校实际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了重新的梳理与整编。作为学校文化管理的改革之一,学校在此次制度修编中,将制度的优质生成作为工作重点。具体表现在:一是广集意见,参考同行。即广泛征集各科室、各部门教职工的意见,由各处室负责人召集本部门人员集体讨论,并向校委会提交讨论稿,再由校委会集体商定;同时还适当参考其他兄弟党校的制度建构体系。二是考量旧制,实现创新。在现阶段正在形成的管理理念

指导下,对学校已有的制度进行考量,深入剖析其现实可行性,与时俱进,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三是整体构思,形成体系。从当前校情出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各方面的意见,形成学校制度完备的体系,做到各项制度指向明确、层次分明。四是实践检验,动态更新。学校在修订制度以后,还会多次征求各部门的意见,在反复改进中不断完善提升。

(2)制度执行的规范化。

在规范的制定程序下,学校生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系统,包括愿景规划体系、行政管理体系、人事管理体系、教学科研管理体系、学员管理体系、后勤管理体系、党群组织管理体系等,真正做到了学校管理的有序进行。比如:

体现在行政管理方面的有:校委会议制度、校委会成员工作分工及岗位职责、会议制度、教职工考勤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公车管理制度、文印工作制度、医务室工作制度、计划生育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

体现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有:教学常规管理、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质量监控、教学工作量管理办法、教师外出授课管理规定、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科研工作奖励办法等。

体现在学员管理方面的有:学籍管理、考勤制度、学员守则、学习管理、学员自学管理办法、党性锻炼等。

体现在人事管理方面的有:绩效考核管理、突出贡献奖励制度、师资培训培养、职称评聘、评优等。

体现在后勤管理方面的有:校产管理、采购管理、食堂管理、校园环境建设、水电安全管理、设施设备维修管理、网络信息财产管理等。

体现在党群组织管理方面的有:党风建设、支部生活制度、老干部党支部工作制度、老干部阅文制度、老干部工作制度、走访慰问离退休老干部制度、向老干部通报情况制度、老干部工作人员学习制度、领导联系老干部制度、老干部外出考察制度、工会活动制度等。

巴州党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从严治校”的要求,对制定出的规章制度,在执行中做到了规范有序。

常务副校长经常讲:“党校的教职工绝不能讲有悖于党的话,更不能骂党,否则就别想在党校待。”这话很直白,却把党校规章制度中最基本最本质的内涵点了出来——“党校姓党”,这是每一个党校人应该坚守的第一原则。对教师队伍,从遵守最基本的作息纪律抓起,从教师应具备的外在形象抓起,从巴州党校“师德要义”入脑入心抓起。要求教师自觉遵守作息时间;要求每个老师必须穿校服才能上讲台,不遵守的老师给予相应的处罚;要求男教师头发不能过长,也不能理得过短,女教师不得穿过短的裙子,不得烫染头发、过度化妆,做到整洁、朴素、大方。常务副校长平时非常注意教师的仪表,发现不符合规定的就立即提醒、立即纠正。他经常会在会议上点老师的名提问巴州党校“师德要义”的内容,看是不是记在了心里,并且要求每位老师都要把“师德要义”放在授课课件幻灯片最前面,讲授每个专题前都要向学员展示,接受学员的监督。

在新时期、新目标、新定位、新任务的要求下,巴州党校不但完善了“党校制度”汇编,还不断探索党校学员管理的规律性,不断完善校纪校规,重新修订完善了学员管理制度,将学员守则汇编到主体班教材中,学员入校当天,每人发一册,让学员入校就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为公开、公平、公正的服务性管理提供保障。

2.制度的精细化

所谓“精细”,就是精密细致之意。中国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蹉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巴州党校管理制度无微不至,周密而合理。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有相应的规定可以参照执行。这些制度包括党校各部门人员的岗位职责、党校各项工作的流程及规范、教师的激励制度、教职工的考核制度等等,使党校的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巴州党校的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这就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按照岗位职责把本职工作做到位、尽到职,对工作负责,对岗位负责,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如《巴州党校走访慰问离退休老干部制度》中有一条规定:离退休老同志80高龄以上者,及时送上生日蛋糕及贺卡,长期居住在外地的应提前寄生日条幅与贺信。2005年至今,全体教职工已为党校今天依然健在的老红军庆祝了90岁寿辰,为党校的老八路隆重庆贺了80岁生日,为80岁的李丁贵老人全校庆寿。2010年为李子富、余汝威两位80岁的老人祝寿时,常务副校长还精心为他们撰写了一副祝寿联:桃李不言安康属子富,桑榆唱晚授业归汝威。横批:耄耋双星。这幅对联充分表达了全体教职工对两位老同志真诚的祝福,同时也体现了巴州党校制度对教职工细致入微的关照与体贴。像这样的老寿星在党校越来越多,这些为党校发展建设做出过贡献的老同志是党校的宝贵财富,老干部工作做得好不好,细不细,事关和谐党校的建设,正如老同志所说“文明社会人长寿,和谐校园寿星多。”

这些事情对学校管理来说,都是很小的事,但是“能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这就是巴州党校制度管理的精细化体现出来的真谛。在制度管理中坚持把细节做到位,是增强执行力的强大后盾。在常务副校长的眼里,要做到制度管理的精细化就是事无巨细,事事到位,只有到位了,才会出精品。这种精细化的管理,说到底,就是从打扫卫生这样的小事做起,从最容易忽略的地方做起。你走在巴州党校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觉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甚至在深秋落叶飘飞的季节里也是如此,党校人常感叹“党校的校园比自己家都要干净”。我国有句古语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西方有句谚语讲,魔鬼藏在细节中。这两句话其实共同指向一个道理,那就是“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个在管理中关注细节的学校,一个连环境卫生都做到极致的学校管理者,想不成功都难。透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窥探到巴州党校制度精细化管理的魅力。制度的精细化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模式,更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

3.制度的人文化

巴州党校在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从充分尊重、信赖、依靠、激励组织成员的角度和原则出发,将强制的、外在的约束逐渐变成自觉、自主的自律管理。在这种制度文化的管理下,学校的制度逐渐变成了无形的精神力量。

(1)制定目的的人本化。

巴州党校始终坚持制定制度的目的不是为了对教职工的“管、卡、压”,而是为了让教职工有章可循,为了让敬业认真、埋头苦干的人不吃亏。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学校基本达到了制度管理的最高境界即“不需要制度的制度管理”“制度从不挂在墙上,而是在每一个教职工的心里”。在这种制度文化的引导下,一方面,党校教职工已经形成了依照制度行动的习惯,制度对于他们已不再是一种外力的约束;另一方面,当教职工利益冲突时,依照制度行事已经是全体成员自然而然的习惯。

(2)建设过程的人文化。

巴州党校不仅在制定目的上坚持人文化,更注重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主参与。巴州党校在制度建设中充分尊重各部门教职工的意愿,吸纳教职工的意见,切实做到了维护教职工在制定制度过程中的平等参与权和发言权。经历这样一个民主参与的过程,教职工对制度的认可度大大提高,并且逐渐做到了在思维、言语和行为上与制度保持一致。二是价值认同。在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巴州党校教职工对党校管理制度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校再也不是像一开始那样通过使用校规这一“高压”强制教职工服从制度,或者通过不断地强化训练使其养成习惯,而是对教职工实行了价值认知层面的导向,从中教职工明白了为什么要遵守规定以及遵守规定对自身成长的意义何在,进而在内心认同学校的规章制度,真正认识到自己身为党校人的形象应该是怎样的、自己的言行举止应该符合什么样的规范。

(3)制度实施的人性化。

严格的管理、刚性的管理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硬”管理,而依靠精神要素进行的管理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软”管理。在建立基本的制度保障之基础上,巴州党校挖掘蕴涵其中的文化因子,严格按照科学性、先进性、有效性的标准建立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展示党校“以人为本”“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意识、行为特色,既保证了学校实施规范化管理与标准化管理,又充分立足于党校工作的现实发展需要和教职工的客观现状。比如在制度的执行上,巴州党校做到了“金刚怒目”,敢管、善管;在执行奖励制度时,又实施了“菩萨善目”,会奖、善奖。再比如巴州党校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坐班,严格考勤纪律,打造一支纪律严明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在具体实施中又对那些年龄在50岁以上的督导以及45岁以上的女高级讲师给予不坐班的人性化照顾,但同时又辅以严格的教育教学任务、参加会议、重要活动等的考勤纪律要求。类似的情形很多,既保证制度执行的严肃性,也体现执行制度的人文性。巴州党校建立的党校制度文化正是以“软”管理为精髓,以铸造学校自身的“内功”为核心,实现了办学理念、治校精神到党校的社会形象的内外部互动。

(二)巴州党校制度文化建设中的理念

1.精神重于形式

巴州党校制度的奥秘并不在于规章制度条文本身,而在于渗透在其中的学校发展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素质要求、作风态度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因素,正是这些内容赋予制度以灵魂,让规章制度的影响能深入到教职工的心理层面并发挥作用。比如在2003年学校制定了关于教师外出授课的相关规定:教师外出授课要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得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论;教师应邀外出讲课(包括节假日),应以不影响校内工作为前提,事先应由邀请单位与校领导联系,经学校党组织或主要领导批准后,到教务处填写《教师外出授课登记表》备案,授课结束后将回执单及时交教务处保存,计入工作量;未经学校党组织或主要领导批准,教师一律不得私自外出授课,否则,将严肃处理;教务处对外派授课教师进行把关,选派那些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且专业对口的教师承担校外授课任务,外出授课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保证授课质量,维护党校声誉;教师外出授课期间,必须遵守法纪和社会公德,注意自身形象,不能出现不健康的言行,特别要杜绝索要钱物的不良现象等等。这一制度产生的初衷是为了规范教师外出授课的言行,维护党校的形象。在此基础上,2008年学校又推出了“三不准”——不准私自外出授课、不准私自收取讲课费、不准无故接受学员请吃。这一制度落脚在“严”字上,是“从严治校”的具体体现。我们来看此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一个真实画面:

医院,病房里。

“你们,这次吃了几次饭呀?”生病住院的肖校长翻了个身,冷不丁地问了句。刚从且末上完课,来向校长汇报的几个老师瞪大了眼睛,很纳闷:什么意思?每天都在吃饭啊?看着大家迷茫的眼神,校长补充了一句:“你们这次在且末讲课,学员请你们吃了几次饭?”

顿时,大家都明白了,这是校长在考验他们。大家相视看了一下,最后组长雷老师还是如实地说:“有一次。”

校长脸色一沉:“该如何处理

?”

“自愿接受学校的处罚。”

“尽管你们这个组是时间最长、去得最远、也是最辛苦的组,但是违反了学校的规定,处罚也是不能免的。”

这是巴州党校实施县市党校办学体制改革,州党校教师赴县市上课的第一学期。这个小组也是第一个受到处罚的小组。

“三不准”只是形式,其精神内核是“从严治校”,“从严治校”是渗透在其中的指导思想、文化理念,是党校上下应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三不准”的约束下,巴州党校教职工严守纪律,自觉性、自律意识及思想境界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此基础上,2013年巴州党校又提出了“三要三不要”,即“要多讲马列原著,不要标新立异;要服从学校教学安排,不要私自外出授课;要多与学员交流,不要吃吃喝喝。”这一规定中注入了更具体更人性化的制度因子,将“三不准”这一“约束制度”软化,让教职工在严要求中能感受到学校管理制度对教师专业成长及生活的关照,其内蕴的精神因素也更加丰富。

再比如巴州党校的激励机制。常务副校长经常说:我们树正气,构建风清气正的和谐党校,就是要让踏实做事的人有面子,让拨弄是非的人没有市场。怎么做?这就需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巴州党校建立了包括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各方面的奖励制度,所有制度的导向就是两个字—“实干”,以实干论英雄。党校教职工有一个共同的理念是:说得多不如干得多。教学、科研工作都是按照每个人完成年度工作量来定夺。2008年建立了按照完成年度教学工作量表彰优秀教师制度,每年优秀教师按照完成当年教学工作量排名确定,排名前十位的就是年度优秀教师,不需要教职工投票评选,大家都十分认同,没有人提出异议。从2012年起,对县市分校优秀教师的评选也开始采取按完成工作量确定的办法。奖励的原则是: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精神文明创建、党建工作都建立了相关的奖励制度,如每年评选表彰文明创建先进个人、文明科室、和谐家庭、文明老人、敬老模范、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让每一个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工作的同志,不论在什么岗位工作,都有机会受到表彰奖励。党校还有一个不成文的制度,就是常务副校长提名奖励制度,有时一些特殊岗位工作出色的同志,由于按照正常的教职工民主推荐程序推荐时被大家疏漏了,常务副校长可以提出推荐意见,经校委会或党总支会议研究通过后进行表彰奖励。近几年在文明创建先进个人推荐过程中,有3名返聘的负责大门警卫、校园清洁的工人,2名负责室内保洁的工人都是由常务副校长提名表彰的。因为这些同志平时工作踏踏实实、默默无闻,所以大家心服口服。另外校主要领导在日常工作中,还会及时对工作进步、境界提高、表现突出的同志给予肯定。

可见,巴州党校制度的生成与实施精神重于形式,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来促进党校发展的关键不是求取制度的形式,而是催生内在的制度精神与党校价值观形成共振合力,推动党校的发展。

2.管理就是服务

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位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来华讲学时谈到,到中国来,最为欣赏的一条标语就是为人民服务。他认为管理就是服务,领导就是服务。这让大家感到新鲜,在当时,一般人多认为,管理就是领导,而服务就是被领导。三十多年过去,“管理就是服务”的观点已被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甚至成为很多单位的工作宗旨。巴州党校也是这样理解并实践的:领导的工作是为教师服务,教师的工作是为学员服务。因此,党校的制度不是管制着教师和学员,而是服务于教师和学员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一种公正化、效率化的服务。

要实践“管理就是服务”,关键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理解“权力就是责任”,才能理解“管理就是服务”。责任心反映了一个人的工作品质,是一个人的人格再现。具有责任心的人,会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在组织中的重要性,把实现组织的目标当成是自己的目标。教师工作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教学管理人员的责任主要针对学员和教师,要主动关注教学工作的运转情况,对教学工作负责,还应主动关注教师与学员的思想动态,想老师和学员之所需。在巴州党校,衡量一个人的尺度,不是职位的高低,也不是岗位的差别,而在于是否有责任心,是否尽职尽责。在平凡而具体的工作中,每一个教职工只要做得尽职尽责,就会使学员受到爱岗敬业的教育,就发挥了教职工在党校干部教育中的率先垂范作用。

3.“软”“硬”结合

近年来,巴州党校在确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之余,根据巴州党校的特点与品质优势,结合当前党校教育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以及时代对党校人的要求,提炼并规划了“厚德方能载物、教书重在育人”的校风、“脚踏实地、小事做起”的作风、“严谨科学、传承创新”的学风“三风”建设工程以及和谐班子、和谐队伍、和谐校园的“三和谐”创建。在这样的学校氛围中,教职工坚定了实现党校发展目标的信心,同时,巴州党校管理制度本身也逐渐出现了软硬结合的趋势。规章制度是冷的,是生硬的,可是执行制度的和受制度制约的都是人,因此有必要给“硬”的制度以“软”的支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巴州党校,“管理规范化”和“服务人性化”才能并行不悖,和谐有序统一于党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之中。比如在严格管理学员的同时,通过现场教学、异地教学和各类文体活动等,把“以人为本”与教学管理结合起来,坚持对学员的学习管理工作张驰有度,宽严相济,坚持把对学员的服务和管理结合起来,做到严之有理、严之有情,充分体现人本管理、民主管理的原则,不断提高师生之间的凝聚力,建立党校学员的“精神家园”。

从巴州党校管理实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待管理制度的软化,至少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并不是说任何学校都应采取软制度。在制度文化尚未确立,学校教职工还没有形成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时候,在制定制度时就不能一味追求宽松,否则不仅制度不能建立起来,反而是对管理制度的一种破坏;以前建立的制度体系不仅可能土崩瓦解,甚至还会让学校呈现出一盘散沙、无人管理的局面。因此,关键还在于学校硬性制度之中所蕴含的文化。有了这种精神或文化,硬梆梆的管理制度也会变得有血有肉,“死”的制度条文也会升华为“活”的生活哲学,并外化为教职工的生活方式。

第二,制度软化,并不是说要脱离硬性的科学管理,硬性管理是一切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前提。科学管理理论是有一定的弊端,它过于忽视人本身的感受,但是如果抛开科学管理仅谈“人性化管理”或是“自我管理”,无异于不打地基直接建高楼,其结果不言而喻。即使是在软化制度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硬性制度的有效作用。

(三)巴州党校制度文化建设成果

1.学校制度得到较普遍的认同

党校的常规管理制度从出台到执行,教职工们都是认同并遵照执行的。但对于巴州党校的一些特色制度,一些教职工还是经历了从抵触到认同的转变。比如巴州党校人穿校服这一制度,学校明确规定党校教师上讲台授课、参加重要活动、外出集体活动以及有学员在学校时都必须统一着校服。这一制度始于2003年,一开始完全是靠强制执行,一些党校老师内心很不情愿,尤其是个别爱美的女老师甚至对这身衣服厌烦至极,一有机会就要换上自己漂亮的连衣裙。随着党校教学改革的深入,随着巴州党校在社会上、在党校系统的形象逐渐树立,随着这一制度长时间的坚持,这一身校服竟然成为巴州党校人的形象名片。在巴州各县市、在新疆党校系统,一看穿着,一看言行举止就知道是巴州党校的。从这一点也足以看出这一小小的制度带来的社会影响。巴州党校人开始慢慢以“此身行头”为荣了。以前,每逢重要活动,办公室都要挨个打电话,一个一个叮嘱要穿校服;现在,不用通知,每一个人都自觉地穿着校服参加各种活动。再如,“不准随意接受学员请吃”。开始时很多老师都不以为然:有那么夸张吗?如今,当“不准随意接受学员请吃”成为巴州党校教师的一张形象名片时,大家再理解这些话的时候,都深感其用意之深。对这些特色制度的认同其实就是对作为一名巴州党校人应该有什么样的形象的一种价值认同,产生了价值认同,这一制度就富有了人文性,提升了境界。

主体班学员军训

2.学校文化得到优化

十年的不断实践,巴州党校各项管理制度越来越规范,各项工作程序越来越周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巴州党校八大文化体系,真正做到了“事事有指南,处处有规范,人人都参与”,凝结在八大文化体系中的学校精神已深深镌刻在教职工的心里。在巴州党校,“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不是口号,而是落实在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里,落实在建设“风清气正和谐党校”的目标中,落实在争创全国文明单位的行动中。教室里严肃活泼,纪律严明;食堂里饭菜飘香,井然有序;公寓里人来人往,安静整洁;美丽的校园里没有任何标示,却没有人乱扔垃圾,没有人践踏草坪,没有人大声喧哗。这就是学校制度文化管理的力量。

3.学校形象渐得提升

通过多年的制度管理和教育培养,教职工队伍政治素质、精神面貌显著提高。学校以“师德要义”为标准,来塑造巴州党校教师形象,大到职业道德、思想境界、工作纪律,小到教师着装、课件标准、文明用语,在严格要求下,“敬业认真、严谨科学、淡泊名利、自尊育人、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在党校教师队伍中已经蔚然成风。特别在2011年秋季开始进行的州县市办学体制改革工作中,全体教职工在各自岗位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团队精神,积极地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尤其是中层干部发挥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全体教师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每天清晨提前一个半小时着装整齐、精神焕发地来到校园,统一乘车前往县市分校,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没有一人请假耽误上课,一些女教师被派到上千公里外的县分校上课,一出去就是一周,孩子、家庭都没法照顾,但大家都没有一句怨言。为了给单位减轻经费压力,很多中层干部都主动开着自家的车接送老师上课。学校规定老师去各县分校上课自费解决用餐,大家都严格遵守纪律,不给县市的同志增加负担,圆满完成了州党委交给的各项培训任务,受到县市党校和领导的好评。通过十年不松懈的努力,严要求、高标准,今天的巴州党校已经今非昔比:优美的校园环境自不用说,更重要的是巴州党校、巴州党校教职工的社会形象已经明显不同。近五年来,州委党校连续被州直机关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巴州党校的快速发展也得到了中央党校、自治区党委、自治区党校、巴州党委的肯定,得到了学员和同行的认可。

巴州党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实践表明,建设学校制度文化主要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塑造共同的价值体系,没有一种适宜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作为制度生长的环境,任何制度都不能存续下去。制度本质上是源于教职工的选择,如果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可,那么该制度就无从实施。二是确保制度的优质生成,此项工作的着力点主要是对于制度文本的完善,打造的是静态的“文本化”的制度文化。三是确保制度的高效执行,此项工作的着力点主要是对人的行为的规范,打造的是动态的“人化”的制度文化。制度生成是基础,制度执行是重点也是难点,制度执行的目的就是促进“文本化”制度文化向“人化”制度文化的迁移,并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反馈,不断修正和完善制度。

(本章完)

第六章 党校后勤文化第六章 党校后勤文化第七章 党校制度文化第八章 党校物质文化第六章 党校后勤文化第三章 党校团队文化第一章 “文化立校”:党校管理的新探索第八章 党校物质文化第四章 党校教学文化第八章 党校物质文化第三章 党校团队文化第三章 党校团队文化第二章 党校精神文化第七章 党校制度文化第六章 党校后勤文化第二章 党校精神文化第六章 党校后勤文化第四章 党校教学文化第八章 党校物质文化第八章 党校物质文化第三章 党校团队文化第一章 “文化立校”:党校管理的新探索第四章 党校教学文化第七章 党校制度文化第六章 党校后勤文化第三章 党校团队文化第四章 党校教学文化第一章 “文化立校”:党校管理的新探索第七章 党校制度文化第四章 党校教学文化第七章 党校制度文化第三章 党校团队文化第二章 党校精神文化第二章 党校精神文化第六章 党校后勤文化第一章 “文化立校”:党校管理的新探索第七章 党校制度文化第五章 党校科研文化第七章 党校制度文化第六章 党校后勤文化第二章 党校精神文化第七章 党校制度文化第一章 “文化立校”:党校管理的新探索第五章 党校科研文化第四章 党校教学文化第二章 党校精神文化第七章 党校制度文化第三章 党校团队文化第四章 党校教学文化第一章 “文化立校”:党校管理的新探索第三章 党校团队文化第五章 党校科研文化第二章 党校精神文化第四章 党校教学文化第七章 党校制度文化第一章 “文化立校”:党校管理的新探索第五章 党校科研文化第二章 党校精神文化第三章 党校团队文化第六章 党校后勤文化第五章 党校科研文化第一章 “文化立校”:党校管理的新探索第一章 “文化立校”:党校管理的新探索第一章 “文化立校”:党校管理的新探索第八章 党校物质文化第一章 “文化立校”:党校管理的新探索第六章 党校后勤文化第五章 党校科研文化第六章 党校后勤文化第六章 党校后勤文化第八章 党校物质文化第一章 “文化立校”:党校管理的新探索第六章 党校后勤文化第五章 党校科研文化第八章 党校物质文化第四章 党校教学文化第二章 党校精神文化第八章 党校物质文化第四章 党校教学文化第一章 “文化立校”:党校管理的新探索第七章 党校制度文化第二章 党校精神文化第一章 “文化立校”:党校管理的新探索第八章 党校物质文化第四章 党校教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