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一章 突生事端

榨干真腊王子是真话,李素说这番话无论心里还是表情,都是无比认真的,不把这位真腊王子榨成真腊乞丐誓不罢休,必须让他明白大唐的姑娘不是那么好娶的,尤其这位姑娘还是公主,敢跟公主殿下玩“你是风儿我是沙”的悲情戏,就得做好倾家荡产的准备。

李素即将面对一个天大的难题。

先,要阻止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这算是他对当年种下的恶因的自我救赎,当然,至于公主殿下跟另一个蛮夷王子私订终生什么的,他完全不关心,钱敲到了就行,你跟邻居家看门的狗私奔都不关他的事。

其次,不能因此事而惹怒李世民,不充英雄不装好汉的说,李素惹不起李世民,理论上李世民可以随自己的心情喜好,把李素凌迟碎剐成任何他喜欢的形状和碎片。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不能因私而废公,不管如何看不顺眼大唐的和亲之策,至少目前的局势而言,和亲的国策不能废,李素还没有在朝堂掌握充分的言权,他没本事废掉这个传延千年的国策,大唐还是要与吐蕃和亲,否则很有可能两国再启战端,因一个女子而使大唐平白多树一个强敌,使得千万关中子弟为了这段看起来像千古佳话的故事流血拼命,李素做不出如此灭绝人性的事,公主虽高贵,却也没有高贵到值得用千万人的性命去成全她的爱情。

解决此事,需要过这三道槛,老实说,每一道槛都非常的棘手,几乎不可能实现。

李素并无信心,眼下他在做的,只是尽人事而听天命,自私点来说,他只是为自己求个心安,哪怕事不能成,文成公主仍然满带凄楚决绝地远嫁吐蕃,对李素来说,勉强也能心安,因为他尽力了。

…………

李素的话传到了江夏王府,李道宗大喜过望。

他不清楚李素为何突然改变了主意,但对他来说无疑是好消息,于是照着李素的话,李道宗开始秘密动用王府人脉。

长安城波澜不惊的表象下,一股暗流渐渐成形。

毕竟是跟随两代帝王打江山的从龙功臣,不但军中威望极高,王府多年积蓄的人脉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在这个典型的家天下的年代里,世家门阀无疑是世间最高的山峰,从魏晋到前隋再到大唐,能兴风作浪者不仅仅是那些老牌的千年门阀,也包括因从龙拥戴之功而新近崛起的新门阀,李道宗无疑便是其中之一。

论造反夺天下,江夏王的实力当然不够看,李世民伸一根小指头便能捏死他,但如果想在长安城里兴起一股小风浪,对李道宗来说还是没有任何压力的。

王府的效率很快,而且运作起来无声无息,毫无征兆。

第二天朝会,一道巨大的难题终于摆在君臣面前。

原本正常的朝会被一个突事件打乱了节奏,君臣正在太极殿商议国事时,殿外禁军匆匆而入,奏称长安城有异国使节打群架,地点便在四方馆,准确的说,是在四方馆的“遗址”上,毕竟那几栋破房子早被一把火烧得七零八落了。

正在议事的君臣不约而同皱了皱眉。

稀松平常的一桩打群架事件,长安城的东西两市每天少说也生十来起,可是这一次打架的对象不一样,异国使节居然在四方馆动起了手,而且是打群架,意思就是说,打架的不止是两个国家的使节,而是一锅大杂烩。

李世民皱眉问起了细节,禁军如实禀奏。

事情有点麻烦,打架的一共涉及六个国家的使节,分别是天竺,大食,仲格萨尔,霍尔王,真腊国以及吐蕃。

悲伤的是,这场架显然是以众凌寡的架势,五个国家合起伙来把吐蕃使团揍得满地找牙,吐蕃大相禄东赞于乱战中不知挨了谁一闷棍,当场晕了过去,只剩副使拉扎领着随团武士抵抗五国使节联军,终究寡不敌众,节节败退,直到禁军匆匆入宫禀奏之时,这场群架基本已接近尾声,吐蕃惨败,溃不成军,使团官员和武士躺满了一地。

听完禁卫禀报,朝堂君臣不由倒吸口凉气,然后面面相觑。

这可是性质非常恶劣的外交事件了,大唐立国二十余年所未闻,五个国家的使节不顾身份,不顾礼仪,领着各自国家的使团武士对吐蕃群起而攻之,……吐蕃大相偷吃你家花卷了?

事件并无大唐人参与,完全是几个异国使节所为,打架本是稀松平常的事,按说也不该闹到朝堂上,顶了天由雍州刺史府出面解决便可,然而这件事闹得太严重了,里面牵扯进了六个国家,从某方面来说,使节代表的便是本国的国王君主,也就是说,一群异国使节在大唐国都的地盘上,像两伙收保护费的痞子混混似的来了一场长安扛把子之争,于是这件事便不单单是打架斗殴那么简单了,它已被上升到了国与国之间政治外交的层面。

听完禁卫禀奏后,李世民的脸色当时便阴沉下来了,朝臣们也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在李世民的追问下,禁卫继续禀奏。

最重要的当然是打架的原因,原因说起来有点复杂。

太子谋反那夜,四方馆被某缺德人士指使,放了一把冲天大火,那把火并未完全把四方馆烧干净,幸运或者说不幸的是,仅剩两个院子没被烧,这些日子皇帝陛下忙着清洗朝堂,追缉余党,礼部和鸿胪寺也忙得团团转,只好将原本四方馆内一国一院的模式稍微改变了一下,将仅剩的两个院子分给六国使节用,新的四方馆正在修建,大家暂时挤挤,人多也热闹。

众使节欣然同意,天朝上国暂时遇到点难处,又不是关乎国威和原则的大事,自然能配合尽量便配合了。

于是六国使节紧紧凑凑地挤在两个院子内,大家都是化外蛮夷,大唐臣民眼里的猢狲,猢狲们凑在一起自然有许多共同话题,比如自己怎样被大唐人歧视等等,互相交流被歧视的血泪史,刚开始相处还是其乐融融,每晚使节们都在院子中间生起篝火,又是烧烤又是载歌载舞,搞得跟春晚现场似的。

然而好景不长,直到昨夜,吐蕃使团一名低级官员不知什么疯,大醉之后竟向另外五国使节炫耀唐国皇帝屈于吐蕃兵威,几年前交战过两次后,最终还是不得不将一位皇室公主送赠吐蕃赞普和亲,以求两国和平安好。

两国交战明明是吐蕃两战皆败,贞观八年入侵吐谷浑,吐蕃大军被李绩揍得满地找牙,至于数年前的松州之战,由于出现了李素这个变数,更是一败涂地,溃不成军,被侯君集牛进达领军反攻入吐蕃腹地千里,打得松赞干布差点吊颈才罢手。到了这位吐蕃官员嘴里,竟变成了大唐“屈于吐蕃兵威”。

扭曲事实倒也不算什么,使节出使异国的时候尤其喜欢给本国挣面子,睁眼说瞎话也能理解,可是那位吐蕃官员炫耀完了还不算,竟当着五国使节的面嘲笑他们国力太弱,面对所谓的天可汗只知逢迎奉承,没有骨气,哪里比得咱们的赞普,说要娶一位大唐公主,天可汗便乖乖地选了公主嫁过去,后天便启程回国,你们这些怂货像乞怜的狗一样,还留在长安等着唐国皇帝的施舍巴拉巴拉巴拉……

这就是打架的原因,话说到如此欠揍的份上,不揍都对不起这家伙的一张贱嘴,五国使节纵然是泥捏的菩萨,难免也有了几分土性,于是使节们当即便摔了酒碗,一言不合反目成仇。(未完待续。)

第八百三十一章 舅甥计议 下第四十二章 画眉深浅第二百二十六章 魏徵上疏第四百二十七章 焦土残军第八百三十一章 舅甥计议 下第三百二十四章 胜败生死第三百七十章 顺手而为第四百四十八章 圣旨东来第九百一十二章 深夜惊喜第七百四十六章 明月沟渠第八百八十五章 一意孤行第四百三十四章 细论时势第五百八十九章 借粮度厄第六十六章 微服访贤 上第四百八十六章 赏功罚过第九百四十章 流年不利第三百三十四章 死气沉沉新章节 三百九十三章 在审核第六百三十五章 不造杀孽第八百二十四章 身陷嫌疑第四百四十二章 萧规曹随第六百零三章 晋阳生变 下第四十五章 行刺有因第一百八十章 文武有别第九百五十一章 且释恩怨第七百九十二章 去意渐坚第九百四十二章 高阳孽情第四百六十九章 公主道姑第九百一十一章 军心可用第五百零六章 暂退一步第一百零四章 圣意征召第三百零七章 雷霆清洗第九百一十章 敌境孤军第七百四十四章 恶客登门第四百二十章 攻守鏖战 中第六百六十二章 身处绝境第九百零三章 压阵挽澜第二百一十四章 官复原职第五十一章 脱困求生 下第八百五十九章 随军出征第六百四十五章 扳倒东宫第三百八十章 兵临城下第六百七十九章 奇袭血战第九百四十四章 设宴游园第八百六十九章 帅帐论策 上第三百一十六章 小试身手第六百九十四章 大乱余波第三百九十九章 迷雾挟制第七百四十三章 皆大欢喜第三百五十五章 神秘兵马第一百一十二章 松州之变第二百四十九章 雷霆震怒第八百二十八章 夫妻夜话第一百零八章 不甘平庸第六百九十九章 秋日风波第八百零九章 预谋发酵第一百零九章 帅帐论战第五百六十五章 绝世高手第六百七十七章 有所必为第五百四十三章 丈人登门第二百零一章 化解干戈第四十九章 脱困求生 上第一百三十二章 峰回路转第二百七十五章 有生之年第八百四十七章 子夜良缘第一百八十三章 王桩出路第二百八十一章 帝心欲糜第九百五十九章 紫微星落 上第七百四十三章 皆大欢喜第八百六十八章 试探揣度第六百二十五章 疑窦丛生第三百零二章 谏书犯颜 下第三百六十三章 钱多人傻第一百零九章 帅帐论战第四百九十六章 齐王李祐第五百六十八章 武氏出家第四百六十章 故地重逢感谢及...求保底月票 羞第三百八十四章 璀璨明珠第七百一十六章 门阀无情第七百四十二章 智商碾压第八百三十章 舅甥计议 上第六百五十五章 献计除敌 上第一百一十八章 收复松州 上第四百九十七章 凉亭烹茶第五百零五章 斯文打劫第二百二十七章 魏王亮剑第六百九十四章 大乱余波第六百零八章 打破平衡第九百六十三章 加恩晋爵第七百九十八章 公主夜宴 下三第八百零八章 谏臣辞世第四百六十六章 满载而归第六百四十四章 暗中查证第八百三十二章 安得双全第一百五十四章 程府训斥 上第一百六十九章 欺人太甚第八百五十一章 登阁无缘第一百九十六章 天家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