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四章 咸吃萝卜淡操心

除了看薛仁贵是可造之材,不想让就这样的埋没外,窦宽今儿来也有请罪的意思,太子把他提到廉政部尚书这个位置上是背了不少非议的。而他呢,为了自己的私欲,没能大义灭亲,仅仅是让他们上表辞官了事,在窦宽的心中还是有些愧疚的。

其实窦宽就是不说,李承乾也知道他今天来的是什么意思,李崇真的面子再大,没有他命令,长孙冲就是长了八个脑袋也不敢把机要的档案拿给他们啊。

窦宽这个人,是个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虽然话说的挺狠,但是对于那些对不起的他的父兄手下留了情的,要不然就凭着现在这股势头,那他们几个非得人头落地不可。

到时候,整个扶风郡公府也就剩下窦琮那老家伙一个孤老头而已,这样事儿,不用他出头,随便在廉政部找个人弹劾一下也就成了,不要说只是给他母亲出气了,就算把郡公府一口吞下也轻而易举的。

居高位而不落井下石,受奇耻大辱只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相讥之语,这是多么难得的品质,对于这样的官儿,你还能有要求什么呢?

“彦集,你做的没有过错,那几位犯的事不大,而且他们也没有得寸进尺,最多也就是罢官夺爵而已,现在他们能站出来自己辞官,昔日之错也就算了,你大可不必为此常怀愧疚之心。”

话毕,李承乾从阶上走了下来,怕了拍窦宽的肩膀,继续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终归是父子兄弟,那能如此轻易的就下这个狠心呢!孤以前圈红高平王一家和寿光县主的时候,提笔的手不停的颤抖,都是骨肉亲人,下令斩杀他们,这心里的滋味真是不好受。随着年深日久,也渐渐明白了父皇为什么常常站在玄武门发呆。”

“设立皮场庙是不得以之举,为的就是震慑那些有心向百姓伸手的家伙,李家既然当了这天下之主就得对得起他们,所以背上些许骂名,孤也不在乎。

可回过头来说,有时候还是要因时制宜、相机处置的,总不能逼着你们在犯事的亲族都杀光了吧,那样一来这朝廷成什么了。”

窦宽明白,这些交心的话,李承乾在这世上能说的不过一手之数,他窦宽能在这五人当中,那真是三生有幸。老实说,他还想得空的时候劝劝太子,执法森严是没错,可不能把事做绝了,一旦把臣子们都逼到对立面上,那国家将永无宁日。

还好,太子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懂得把握火候和分寸,如此一来既能起到震慑贪官的目的,更是不激化东宫和臣子们之间的矛盾,两全其美,一举两得,看到来太子比当年在滑州的时候要成熟多,对此窦宽感到十分的欣慰。

“殿下,臣还有一言要谏,既然陛下的龙体已然大好,那殿下就应该主动卸去监国之职,一来主动一点让陛下的心里不至于疑你贪权,二来也省得朝廷上下那些人偷偷摸摸的叨咕,有些事说上三遍,假的也成真的了。”

窦宽虽然入朝的时间不久,但因为廉政部的特殊性总是会听到一些小道的消息儿的,那日在太极殿,皇帝明明可以理政,可却偏偏的让给太子处理,这里面难道没有什么猫腻吗?

这也不怪臣子们多想,皇帝这对父子太像了,同样的英武,同样的手段强横,有武德九年那件事垫底,谁也不敢保证“带兵有方”的太子会不会学学自己父亲,提前坐到那个位置去。

窦宽不是第一个有这样顾虑的人,同样的话许敬宗也和他说过,倒不是李承乾真的贪权,早在半个月前他就在丽政殿请皇帝出来主政了。可不知道父皇是怎么想的,怎么都不同意,死活非得等到诸国竞技之后,不管李承乾怎么磨,他是死活都不松口。

思来想去后,李承乾才知道上当了,今年来的国家多,吐蕃那还虎视眈眈,如此复杂的局势正是考验当政者随机应变能力的时候,这特么又是父亲给儿子出的一道考题。

Wшw✿ttκΛ n✿℃O

想到这里,李承乾心中不由的叹气,这都那跟那啊,自己都是要当父亲的人了,能不能不像对待小孩子一样动不动就考教一下。

“彦集,你是忠臣,咱们这话那说那了,陛下那里,孤早就说过了,可他老人家总以龙体未愈为借口给挡了回来。要是孤说的多了,他就抬手要打,还说孤是不孝之子,不愿意为父分忧。你说他都把话到这份上了,孤这个做儿子还能说什么呢,算了,只要能尽孝,担待一些猜忌就担待着吧!”

听完太子的话,窦宽有点懵逼了,他实在是想不明白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做,要知道他可是正值壮年,年富力强,这龙椅恐怕还得作上几十年,手中的权力应该牢牢地把在手里才是。

可他呢,不仅让太子掌握军权,参议朝政,更是以纵容的态度让太子收拾民心,这样情况按理说应该在他知道自己不行了之前才应该做的吧,为什么这么早呢。

而且太子的自身实力不断地增强,他就不怕自己还没有老去,太子或者手下的人就迫不及待了吗?武德九年那例子可是摆在那呢,这其中的原委没有人比皇帝自己更清楚了吧。

当然,满朝文武有这样疑虑的人不止他一个,在东宫的近臣中只有一人对此一言不发,那就是赵国公长孙无忌。这老狐狸迄今为止最大的变化就是对待储君外甥的态度,那个恭谨有加的劲儿比任何一个宰相都重,谁也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愣了半天,窦宽脸上浮现出了更多的不解之色,感慨道:“天意自古高难问,古人诚不欺我,陛下的心思,那是我等凡夫俗子能看得懂的。”

“行了,你要能猜出来就怪了,孤给他当了这么多年的儿子,朝夕相处,还不是很多时候都看不懂父皇的心思,这有什么可奇怪的!”

老实话,李承乾一直都认为大臣们在这方面是咸吃萝卜淡操心,以军队来说,自己手里只有六率和左武卫军可以调动。

而且自从南北衙成立后,皇帝调整了诸卫大将军的人选,掌控力更超从前,把北衙变成了他的私军,把南衙彻底的清洗了一遍,在现今的诸卫中,谁还能比皇帝更有威望呢。

再以皇宫为例子,戍卫东宫的只有千余名侍卫,其他的地方都是由皇帝的心腹把守,自己虽然是监国也没有权力调动他们。即使李承乾有谋逆的心,只要敢走出东宫,用不了半个时辰人头就会被用盘子盛好了送到皇帝跟前。

如此的话,还不如直接抹脖子来得痛快呢,真不知道那些家伙是怎么想出这么奇葩的想法的,这不荒唐嘛!......

第六十九章 岷州之战(3)第五百七十五章 颇思蜀否?第三百四十七章 爷的钱可不好拿第六百四十章 让你死的心服口服第十七章 不作死就不会死第四百七十二章 贱人和败类第五百四十七章 殿试第六百四十五章 忘恩负义的魏征第五百九十章 越老越懂事第五百零三章 饭桌上的学问第五百四十九章 被激怒的唐人第二百一十章 瘦骨嶙峋的长孙无忌第三百九十章 腼腆的长孙无忌第七百六十九章 咱们可是亲兄弟!第七百一十六章 真神计划 (一)第一百七十章 嚣张的岑文本第二百五十九章 大师,有些事是急不得的第三十四章 不服气,也有招(3)第一百零一章 大隋公主的末日第四百三十二章 瞅你那点出息第三百五十九章 文武并治,两手都要硬第八百八十一章 好酒、烂肉!第三百七十四章 殿下,我劝你善良第三百五十六章 贤后风范的独孤妙音第六百九十三章 地头蛇的作用第八百二十四章 臣不能白拿殿下的东西!第三十九章 李恪的春天第六百七十九章 险中求富贵第三十五章 出使风云(1)第六百六十二章 流血中的卑沙城第五百八十三章 该敲打的时候就得敲打第九百八十二章 推心置腹!第八百一十四章 男人之间的友谊!第三百一十三章 牛鼻子,下来吹牛批行吗?第五十五章 并省官吏(2)第八百八十二章 盐山之利!第五百七十六章 继续唱、继续跳第四百一十八章 孤给你派个新活儿第六百七十九章 险中求富贵第八百一十六章 狭乡迁宽乡!第五百六十五章 巧占祁溪镇第一百零七章 长安城弥漫的阴谋(2)第五百七十五章 颇思蜀否?第三百六十章 长袖善舞的许敬宗第七百七十八章 这操作,太溜了!第五百七十七章 翻车了?第四百一十三章 鄠县农场的小老头第三百二十章 请君入瓮第三百九十三章 利是一把双刃剑第一百七十五章 天空飘过五个字第九百三十八章 俩小老头的算计!第六十章 新造纸术带来的影响(2)第三百八十五章 论补脑的重要性第八百二十一章 清官、能吏!第一百二十八章 老而不死是为贼第九百四十章 最好给我一个好的理由!第一百三十章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第四百章 校场记事第六百九十三章 地头蛇的作用第一百六十七章 东宫的特务组织第六百一十八章 因祸得福第二十三章 大唐版舌战群儒第一百六十七章 东宫的特务组织第七百四十七章 瘟疫阻路第四百七十四章 哭都找不着调儿了第四百六十五章 自作多情的太子第二百八十七章 奇葩的法律第十二章 酒鬼长孙无忌第八百六十一章 道长,你算的真准!第七百八十章 家贫出孝子第一百八十一章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桥梯第二百一十七章 库山之战(2)第八百二十二章 越来越有意思了!第二百零六章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第七百八十三章 新十一条(一)第八百五十七章 东宫版“知新录” (一)第六百二十七章 张大财主第二百九十七章 花落独孤家第五百五十三章 新鲜出炉的城门官第四百八十章 老头儿,你太放肆了第十一章 初游终南山第二百五十二章 看你是不是东方朔一样的弄臣?第七百六十九章 咱们可是亲兄弟!第五百八十五章 混的最惨的世家子弟第六十二章 包工头杜构第八百四十二章 铁骑王!第七百九十九章 你没听错,就是造反!第一百二十五章 当官也不容易啊第九百六十五章 凌烟阁(二)第七百零五章 父子之间是要糊涂着过的!第八百七十一章 南衙的异议!第八百一十八章 东宫来了两位“姑奶奶”!第六百四十章 让你死的心服口服第七百九十八章 不对,全都不对!第四百七十九章 承庆殿驳论(2)第六百五十章 太子妃发威!第四百九十四章 艳名一夜盖长安第一百八十一章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桥梯第七百八十八章 新发现与小和尚第六百零六章 我说你是咋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