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老相公故作闲散状大居士骑驴陇上游

房乔捋着胡须说:“你算是找对人了,我如今卸下了所有的公职,挣下的家业足以安度晚年,至于儿孙自己的福报,需要他们自己去种。”我搓着手说:“我们能聊一点什么呢?”房乔说:“你一路上辛苦了,先不要着急,我安排你去休息,明天一早我们骑驴去游东山。”于是家丁把我带了出去,我被带到一个收拾了非常干净的房间,因为实在是太累了,所以倒头就睡。等到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了,那个时候真是舒坦极了,感觉自己每一个关节都好像松开了一样。目光锁定在屋顶,心里却空空如也。那个时候我又想起了佛门当中一个重要的词叫做观想,当时我全部的注意力都锁定在屋顶上。内心一片寂静,所有的需求都化作悬浮在空气中的灰尘。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没过一会儿家丁来叫我。过来简单的吃了一点东西就跟房乔来到门口那里,早已经有家丁牵着两匹驴在等着我们了。

我们翻身上驴一路东去,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东山脚下。房乔指着东山说:“在日出之前,我们务必要爬上东山,那样我们就可以在山上看日出了。”我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房乔说:“登高山而俯看天下,固然可以让人壮志满怀,但对于我这种已经功成名就的人而言,这样的寓意没有什么意思,我之所以爬上东山,只是为了在东山之上看日出。”我说:“房相公为什么喜欢在山上看日出呢?”房乔说:“太阳一出一落就是一天,周而复始,永不停歇,不知不觉间人就已经老了,时间变化,沧海桑田,都在这一出一落之间。在山上看日出可以让人心胸开阔,孔子曾经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我说:“那我们赶紧走吧!再拖延一会儿太阳就出来了。”于是我们从驴上下来,牵着驴一点点往上走。不知不觉来到山顶,看到太阳即将浮出地平线,我激动的说:“房相公,太阳要出来了。”

房乔说:“太阳落了还可以再出来,人若是老了,就不能再年轻。”他的语气显得有些伤感,我说:“房先生位居宰辅又能平安地退下来,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福分,很多人为己而立,就已经化作一堆荒冢。每次我看到那些杂草丛生的坟,我就会反问自己,你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事实上埋在坟里的人很多都比我更有德行和才干,我能平安的活到现在,实在是侥幸。”房乔说:“小小年纪看问题如此透彻,不知道是福是祸。”我说:“房相公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房乔说:“一个人在年老之后,不该有那么强的进取心,这是因为他的各方面的状况已经不允许他再有那么强的进取心了。而年轻人不一样,有无限的可能,没有一点进取心,形同拒绝更好的自己,人生一世,草生一春,怎么可以如此的看轻自己呢?”我拱手说:“多谢房相公赐教。”房乔摆了摆手说:“赐教两个字不敢当,我这个人不擅长教导别人,我连儿子都教不好。”

我说:“我曾经目睹过令郎的风采,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为什么房相公对他们不满意呢?”房乔说:“其实也谈不上对他们不满意,只是我这个做父亲的没有尽到自己的本分。”我说:“房相公挣下了这样的一份家业,怎么能说没有尽到作为父亲的本分呢?”房乔说:“留下名爵和厚禄,不如让他们拥有好的品行。”我说:“他们的举止都符合礼节,没有什么不妥。”房乔说:“老子曾经说过,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只要用礼装饰过之后都是一个样子,所以人不能通过礼来分辨善恶,而是要看这个人的本质。”我说:“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起初人与人之间没有那么大的不同,是因为后来所生活的环境所受的教养不同,才长成了不同的样子。”

房乔说:“你说的没有错,普天之下,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成为受人尊重的人呢?可他们的行为千差万别,可见在人成长的过程当中,存在一些人力所无法左右的因素。”我点点头说:“房先生说的对。”房乔突然摆了摆手说:“我怎么说起这个了?我们来到东山之上就是为了忘记烦恼。”望着远处的太阳,感觉到内心里充满了热量。我说:“房相公今后有什么打算?”房乔说:“是简单的膳食,每天游东山,享受太平世界。”我说:“最近我听到一些说法,皇后病重,魏夫子也患上了眼疾,房相公又选择了隐退,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破船又遇打头风。贞观朝要走下坡路了,现在上传长孙无忌要接替你,这件事一旦做实,不知道对朝局会有什么影响?”房乔笑着说:“如今的我是一个闲人,闲人不应该说那么多闲话,我希望你也能切记,虽说天下兴亡,是人都有一份责任,但你也要知道天下肉食者所有,天下事肉食者谋之。你身为一介匹夫,如果嘴巴太长会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我说:“如果是在别人跟前,我是断不能说这些话的,王相公乃是国之栋梁,见你一面属实不易,我想多多请教,知道一些事情好进行自保。”房乔说:“长孙无忌是霍光一样的人物,他恐怕是不会善终。”我说:“不至于吧!其一他的妹妹是皇后,而皇后与陛下情深意重,就算是有一天皇上不在人世,继承大统的还是他的外甥,你说他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房乔笑着说:“如果他只是居闲职,做散官,偶尔为天子做参谋,自然没有什么可忧虑的。如果他执掌机要,独断专行,天子在他的面前都没有办法得以伸展,你说他最后的下场会怎么样呢?”我说:“也许他会变成下一个隋文帝。”

房乔笑着说:“从古至今外戚数不胜数,可真正能够尝试的人寥寥无几,远的是汉朝的王莽,紧的是隋朝的文帝。除此之外还能有谁呢?那就请你对比一下,长孙无忌是更像王莽呢?还是更像隋文帝呢?”我说:“长孙太尉非常的务实,不像王莽那样异想天开、好高骛远,所以我觉得他应该更想隋文帝。”房乔说:“你放心他做不了隋文帝,当年隋文帝入朝辅政之前,皇帝是非常和昏聩的,可如今的陛下英明神武,怎么会让长孙太尉讨了便宜呢?就算是有一天以下不在人世了,他也会在离开之前把各项事务安排妥当,也就是说他一定会安排一个能够制衡长孙无忌的人。”我说:“我觉得普天之下应该没有人能制衡他吧!除了陛下之外,好像是皇后在不停的压制着她的这位哥哥。”

房乔说:“长孙太尉雄心勃勃,对于这一点皇上怎么会不了解呢?虽说陛下对长孙太尉非常的信任,可是信任归信任,起码的防范还是有的,面对权力父子之间都互相猜忌,何况是一般人呢?”我说:“如果长孙太尉出了问题,又有谁可以接替他的位置呢?”房乔说:“这个你就不用操心了,人才总是有的,最关键的是要发现人才。”这个时候一阵微风吹来,青草的香味扑鼻而入。我说:“房相公相比于埋头在案牍之间,于旷野处闻青草香味,哪一个更让你开心呢?”房乔笑着说:“其实用一己之力造福百姓也是一件能让自己开心的事,在旷野之中迎着暖风,闻着青草的香味,听着流水的声音,这也是非常让自己开心的事。不过在人的一生当中,能够建功立业的日子总是短暂的,能够参禅悟道的日子不能说无穷无尽,但相对来说要多的太多。”我说:“很多人身居高位眷恋权力,房相公能够激流勇退,实在是难得。”

这个时候房乔从腰间掏出了一个葫芦,说:“在年轻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自己一生可以做这么多事,当年我与杜公进士及第,一起在吏部侍郎高孝基的手底下做事,他给我们两个人算了卦,觉得我们两个总有一天会成为王佐之才。那个时候我们非常的开心,对将来充满期望,但没过多久,就如同我之前所感觉的那样,天下就发生了大乱,在我对未来感到茫然的时候,遇到了陛下,从那个时候我跟着他一起创业,到最后拥有了天下。我深知创业不易,也深知守城艰难。但是君臣相遇、缘分不浅,但缘分总有用尽的时候,范蠡识时务早早的离开了越国,不像文仲不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到最后惨死。”说到这里,他打开葫芦喝了一口里面的酒,我也笑着从腰间取出了一个皮革酒壶,眼里才喝了一口酒,说:“这世上从来只有利益的结合,在利益之外是没有友谊的。”

房乔说:“这一点你不用觉得奇怪,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利益一致便是朋友,利益冲突便是仇敌。”我说:“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房乔说:“义利之辨,在儒门当中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作为个人这么想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位居台阁就不能这么想了。你不能光是教导子民去讲究仁义,而是应该想办法让他们填饱肚子。管子说的对,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记得当年子贡曾经向孔子请教兵马、粮食、信义,三者对于一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其中一个,孔子说首先去兵,其次去粮。不要因为圣人说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在异国当中如果没有了粮食,还会有信义吗?翻开史书,你就会看到很多关于人相食的记载,人之所以识人,不是因为没有信义,而是没有了粮食,人要是填不饱肚子就与禽兽没有什么区别了。”

我说:“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这又怎么算呢?”房乔说:“伯夷叔齐的故事为什么能流传到今天?是因为他们能做到的事情,这世上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我们喜欢用伯夷叔齐的标准来要求世人,那就请这么想的人,先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敢说这世上绝大多数有这种想法的人一旦自己挨了饿,也能做出食人的勾当来。”我一下子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房乔说:“什么叫做天下太平?不是天下人都怀抱仁义挨饿,而是让天下人吃饱穿暖再去讲仁义。”我说:“房先生不愧是一代贤相,能够体恤百姓疾苦,不像大多数读死了书都腐儒。”房乔笑着说:“只有立志为百姓谋福的人才应该坐在公门之中。”我说:“这也挺难的,大多数人都是为自己求富贵。”

看了日出之后,我们来到了一条小溪旁边。坐在石头之上,一边饮酒一边聊天。房乔说:“熟读史书,体悟治乱之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王权是否稳固。而王权是否稳固取决于一个东西,就是王法是否得以彰显,而王法是否彰显取决于是不是有一群训练有素的官僚。”我点点头说:“言之有理。”房乔说:“如何才能拥有一群训练有素的官僚呢?”我说:“历朝历代选官的方法有所不同,治乱情况也各异。”房乔说:“被后世津津乐道的是周朝八百年年的社稷,其实三代以及之前官员的来源就是两种,一是自己的血亲,二是一些有功劳的人。那个时候直接向天子效忠的官僚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他把广袤的土地分给不同的人去治理,而这些人会建立效忠于自己的官僚群体,但是他们建立官僚群体的规模,不足以统治辖下的全部地区,于是又把辖下的土地分给不同的人,由他们再去建立属于自己的官僚群体。”

我听的云里雾里,房乔说:“如果完全是理智的、勤勉的,他就不容易衰落。然而实际情况是王权太容易变得不理智,太容易走向堕落。因为王权至高无上,所以没有什么可以制衡他的力量。他拥有丰富的资源,拥有最好的享乐条件,你让他放弃优渥的生活,埋头去处理各项公务,除非是自制力极强的人,否则是非常困难的。不但拥有王权的人如此,那些拥有诸侯国的人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下面的人会面对两种情况,一般人苦不堪言,而强人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们会发现那些贵人是可以欺骗的,属于贵人的东西可以被他们窃为己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杀掉贵人取而代之。”我说:“既然如此,为什么能够延续八百年呢?”

房乔笑着说:“如果天下归一个人所有,你只要打败这个人,就可以取而代之。如果天下归一群人所有,你就必须一个一个的去击败他们,相比之下哪一个容易哪一个更难呢?”我说:“天下尽归一人,力量应该更加强大,把天下分割给不同的人所有,他们的力量也应该被分解掉了。”房乔摇摇头说:“非也!的确天下尽归一人力量更加强大,可如果这个人既任性又懒惰,他怎么驾驭这样的权力呢?所以在天下尽规一人的状况之下,一个人垮掉,整个天下就会垮掉。相反,如果天下被分割给不同的人所有,不同的人情况是不同的,有的人任性,有的人理智,有的人懒惰,有的人勤勉。天下尽归一人,就如同一整块地方一个小火星就有可能变成燎原之势,如果天下被分割成很多块,你的力量也会被分解掉,就算是在不同的地方都燃起战火,也有可能被各个地方掌握权力的人扑灭。”我说:“那么房先生觉得天下归一人到底好还是不好呢?”房乔说:“其实对人间的治乱之道,古往今来的圣贤也一直在探索当中,所以无所谓好与不好。”

我说:“不管怎么样,天下唯一人已经成为定局,三代以下一直都是如此,请问房先生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让天下安定呢?”房乔捋着胡须说:“这个课题不小,请允许我慢慢说。天下尽归一人,这种治理天下的样式是从秦始皇开始的,把天下分割成郡县由皇帝直接委派官员进行治理,朝廷则使用三公九卿制,秦朝建立了一支规模空前的官僚队伍。从朝廷到地方,都是皇帝直接管辖。秦朝拥有强大的军队北拒,南平百越。自以为不会重蹈周朝覆辙,可保万年太平。”我说:“实际上秦朝二世而亡,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房乔说:“后人是这样总结秦亡教训的,秦始皇有万丈雄心,在为三十六年做了很多事情,但他唯一对一件事疏忽了,就是他没有那么重视民心,而民心向背是真正决定社稷能否绵延长久的关键。”

我说:“除此之外呢?”房乔说:“秦朝初年,丞相王绾建议分封诸子为王。设想一下,秦朝末年,如果有分封的诸王在,他们一定会纷纷率兵勤王,秦朝又何至于亡的那么快呢?只可惜秦始皇没有采纳王绾的建议,到最后敌军攻入咸阳而没有外援。”我说:“不过这也有一个问题,汉朝倒是分封了很多诸王,可到最后怎么样呢?还不是发生了七国之乱,西晋也是王于八王之乱,可见同宗的诸王也是乱源。”房乔说:“说的没错,如果让藩王做大的确会威胁到朝廷,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分封很多的宗王, 但每一位宗王所拥有的力量都比较小。”我说:“所以主父偃的推恩令还是很高明的。”房乔说:“真正提出推令的是贾谊,主父偃不过是借用别人的东西罢了。”

我说:“我觉得相比于分封诸王更加关键的是如何选择继承王权的人?如何培养继承王权的人。”房乔说:“从古至今,培养继承王权的人都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第一是拥有王权的人,会不会认真培养自己的继承人?因为一旦继承人拥有了驾驭完全的能力,下一步会做什么呢?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三心二意,又怎么会有理想的继承人呢?”我说:“房相公觉得在历朝历代当中,哪一朝的皇室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做的比较好呢?”房乔说:“说实在的,历朝历代还真没有哪一个朝在这个问题上做的比较好,你要问我哪一个朝做的比较差,我反而可以找到很多的典型。”我说:“皇子诞生之后,大部分都会交给乳母抚养,难得有见到生母的机会,一点点长起来之后也会选择师父教他们读书,房相公觉得这种培养人的方法在哪些方面是有问题的呢?”

房乔捋着胡须说:“从小被迫与生母分开,这就说明他对人之常情缺乏认知。而乳母往往地位卑微,所以皇子长起来之后,大多非常的骄傲,给皇子选择师父教他们读书,可古往今来有几个人天生就喜欢读书呢?又有哪个师父敢严厉的去教导皇子呢?一个人从小锦衣玉食,不知柴米贵,又骄横无理,这样的人长不成才,又有什么可意外的呢?”我说:“房先生所言极是。”房乔从石头上下来,因为肚子里装着酒,已经颇有几分醉意,说:“这就是为什么从古到今乱的时候多,治的时候少的原因。”我说:“其实大多数时候还是基本可以维持平稳的局面,只是做不到大治罢了。”房乔说:“我说的乱也不是大乱……”下一句话还没有说出来,就跌倒在地,我赶紧把他扶起来,房乔笑着说:“今天我有一点喝多了,酒后胡言你不要计较,更不要把我说的这些话传扬出去。”

130河南北千里走黄汤 九成宫皇上往避暑156二位路人御前辩论 两次赦免群臣争执第十二回刘文静行年犯灾星窦建德英雄至末路299阎立德修造襄城宫鞠文泰忧死清凉殿第78回访烟花意外入魔窟舞横刀奉命除奸嗯109盼世上人能尽其用 览山川物皆有所哀第94回苗怀仁蒙主赐祭肉房玄龄卜卦问前程287尉迟恭不忍弃鄙妻于志宁上疏斥分封244翻旧书以方治病龟拜上神寻花解重罪第一回苗怀仁外出奔晋阳 拓跋燕承恩置南厢307孙伏伽不耻当年贫苗山幽冒险游吐蕃312沙钵叶护遇袭身丧职方郎中远游见故人107哀山幽人前失体面 俏龙波掌掴济平衡313李世勣还朝掌兵部真珠汗趁虚击思摩297国子监名儒行讲论华清池上谕访大德290侯弘仁锐意开道路李思摩奉旨出河南第90回感无常皇嗣不成器与父言更知为君难第十七回魏夫子献计宜秋宫观音婢生子承乾殿103魏夫子御前陈心迹 隋烈士英魂还故乡156二位路人御前辩论 两次赦免群臣争执253昔谋主复为左仆射苗山幽受封金刀郎189段志玄领兵出西域 天柱王奇计袭凉州297国子监名儒行讲论华清池上谕访大德249李承乾请求赦罪人魏王泰开府纳贤士208曼头山孤儿斩名王赤水原李靖诛残虏112众奴儿为主报冤仇 老泰山上门见贤婿108魏夫子乞旨清污秽 房相公下问解民情365服仙药导致泰山崩定年号话说贞观尽248魏王泰礼接士大夫皇阿爷设立文学馆233贤居士佳节饮寡酒张乡绅良辰解忧愁277高士廉率为氏族志贞观帝西游砥柱山280虞世南因病谢红尘高士廉进位右仆射353薛万彻奉命击高丽苗山风随驾游新宫102为守社稷分封皇亲 宗室立功平息夷乱160福报护佑上师脱险 圣德日隆不纳奸财326魏夫子不幸谢尘世丘行恭食肉引自惭263习观想浮生得圆满饮苦芥片刻养欢愉第85回御史大夫弹劾李靖入值门下拟改衣服276武士彟献女入宫禁王尚书进言震内庭233贤居士佳节饮寡酒张乡绅良辰解忧愁193新宫落成显主孝心上皇染疾不能入住227悟人生此行多惨淡饮黄汤局中多颇凄凉295傅令公锐意破正门西胡虏南北分两门302陈仓县尉杖杀鲁宁栎阳县丞请止游猎338岑文本获封中书令郭孝恪俘虏焉蓍王265李世民圜丘祀昊天苗山幽青园遇芈嫒195深宫里帝后起争执在御前群臣论大礼305侯君集藏宝触刑律张玄素数与皇嗣争278赵元楷媚上苦斯民尧君素岁寒知寸心第26回太上皇深宫辞旧岁赵德言草原逞奸才第71回在碛口发现敌踪迹居九重览疏断万机163工部主事潜入北曲 大理寺丞亲赴敦煌189段志玄领兵出西域 天柱王奇计袭凉州第70回去漠南虎口脱危险到年底诸事尽繁忙238归化将统领左骁卫苗山幽受邀吐谷浑266敕二子都督安与秦奉圣旨修剪旧律令361唐皇上驾临玉华宫贤皇嗣修成慈恩寺208曼头山孤儿斩名王赤水原李靖诛残虏176查命案偶然失旧部 争功劳记杀老将军310唐尚书奉旨诛宣王李承乾谋杀于詹事第94回苗怀仁蒙主赐祭肉房玄龄卜卦问前程220大勋贵关门做居士浮浪子当街被人殴第35回春分日天子祭太阳花朝节女红去明饰192大唐皇帝演说古事慕容伏允再袭扰凉州173困鸣沙断炊连三日 问解脱多数迷一生251皇嗣尽孝言请僧道皇后病重气疾难医113慈父知礼为女消业 罪官起复算计功名103魏夫子御前陈心迹 隋烈士英魂还故乡123一时说事书生感伤 孤僧圆寂俗人寻骨189段志玄领兵出西域 天柱王奇计袭凉州236上临御门听四方声诏命降下改诸王号309太常博士斥伪数术果毅都尉平吐谷浑114政事堂廷臣议孝道 飞鸟城宾主争礼仪162苗山风介入盗蚕案 杨铁超奉命来敦煌第42回苗山幽北上收骸骨萧玉蓉南下祭祖宗246狂宫人侍宠忘远近贤魏王无力挽败局364唐皇上陈疾加新病孙思邈难治虚妄人350惧风疾修缮隋废宫听朝议偏师伐高丽218宗室姻亲出镇北门西域浪子梦回长安356司空奉敕知三省事房公病重为诸子忧第44回人无所依妖法时兴万事有常偶有跌宕174颉利可汗身染重病 大唐天子忧心而伤第99回一心护主李纲病故修建新宫戴胄请止119服幻药误入博泰谷 计无常困在深水宫第38回裴特进晋升裴司空苗沙弥变成苗居士第95回东宫隐忧沉渣泛起深宫宴会上皇动情344白岩城下将士受阻安市墙头高丽扬威270显仁宫皇上责官吏白石厅郎中刺川王115生死筹码黄粱一梦 贫富学子家教不同237魏夫子不幸患眼疾张大夫奉命知相州183萧玉蓉人后失体面 苗山幽梦里见提婆第26回太上皇深宫辞旧岁赵德言草原逞奸才163工部主事潜入北曲 大理寺丞亲赴敦煌355苗山幽朝见叶子柒惠恩善挑战陆一蝉第70回去漠南虎口脱危险到年底诸事尽繁忙288鞠文泰阴谋举大事白肥儿面君陈实情157去辽东雪中遇法隐 望江岸风里叹朴灵191弃宗弄赞遣使入贡 大唐制史前往抚之第75回大唐故主威服远人异域酋长拜舞君上125李世南开土十六州 苗山幽神交二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