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天赐的发财良机

朱祁钰在这个时候离开南京城,自然是给徐承宗和卢忠舞台,让虫豸们见识下,什么叫鬼蜮伎俩。

皇帝在京师,魏国公徐承宗,也不太好任意施为。

至于不听劝告一意孤行的虫豸们,会不会倒霉,这就不是朱祁钰关心的问题了。

他更关心马鞍厂的进度问题。

朱祁钰终于在夜色之下,走到了马鞍厂。

马鞍厂和江淮厂,主要负责南京周围和杭州周围的煤炭、铁料供应。

因为俘虏营人数很多,每天产煤近一千万斤,大约为五千吨左右。

朱祁钰站在半山腰上,日色已暮,风变的更冷了几分,天阴沉沉的似乎要下雪了一般。

王卺终于忙完了他的事,有功夫赶来接驾了。

朱祁钰给的考成,实在是太多了,他不得不日夜操劳。

“臣姗姗来迟,还请陛下恕罪。”王卺俯首说道,虽然一脸的疲惫,但还是笑意盎然。

朱祁钰示意王卺平身,看着他脸上的喜色好奇的问道:“何事让王侍郎如此开怀?”

“陛下请随臣来。”王卺端了端衣袖,来到了一处煤场,这里都是黑灰,朱祁钰和王卺等一行人都戴上了口罩。

王卺无不感慨的说道:“陛下,穷人家柴薪不够,只能听凭冷雨寒风催折,不曾煮羹吃,长年惟吃冷菜。”

“唐时候孟郊就在《苦寒吟》中哀叹:敲石不得火,壮阴夺正阳。”

“到了北宋时候,赵扩买不起柴,只好毁车充薪,把家里的车拆散生火取暖。”

“南宋时候韩淲亦曰:家贫无人去拾柴。”

“柴米油盐,柴字当头,臣以为官冶所采煤,应当以薄利厚销为主,而非厚利薄销。”

王卺是个举人出身,虽然不如李贤他们能言善辩,但是王卺还是惓惓以生灵为念,为百姓谋福。

朱祁钰点头说道:“朕亦有此意。”

王卺如此说自然是有一些事情要确定,大家都力往一处使,才能推着大明的这辆大车,往前走。

王卺看着堆叠的煤块,叹息的说道:“陛下,煤乃民间日用之需,官冶所开,就会有人说:若官督开取,必致价值倍增,家家户户何以安生?”

“例如这北宋末年,宋徽宗设立官卖石炭增二十余场,每称十五斤,每秤三千钱。”

“朝廷倒是大获其利,大观年间,开封城下,却是冻骨盈路,百姓嗟怨。”

宋代好专营,煤炭专卖,是宋代的大营生,也是宋代朝廷的主要收入来源。

本来官办专营这件事,自秦朝少府就有,可是到了北宋末年,就是朝臣劝谏皇帝的重要日经问题了。

宋徽宗赵佶卖多贵,才让百姓冻死在京师城下呢?

一秤十五斤,一秤三千钱,一斤煤高达二百文!

当时麦子是十五文一斗,大米是三十文一斗,一斗大约十二斤上下。

宋徽宗卖煤炭,要命不要钱。

按照当时开封府十月初一日添设煤火,二月初一日撤火算,每户大约需要千余斤的煤,才能过冬。

五斤煤一缗,千余斤就需要两百缗。

两百缗铜钱,从北宋末年留到大明朝也能换一百两银子了!

这价格实在是太过于恐怖了。

所以一旦朝廷开始官办专营,就会立刻有人拿宋徽宗督办煤炭、宋高宗临安粪霸、店塌房生意说事。

所以王卺在谈到马鞍厂的时候,还是先劝谏陛下,薄利多销,而不是厚利薄销。

朱祁钰疑惑的问道:“咱们的煤炸,几钱一斤?”

“六钱。”王卺俯首说道。

朱祁钰眉头紧皱的说道:“六钱,一户过冬就需要六千钱,大致需要三枚银元了。”

“还是太贵了。”

即便是以京营的厚赏力度,每年不过三十枚银币左右,三枚银元还是太多了些。

柴米油盐,柴字当头,果然有理。

王卺却是丝毫不慌的说道:“陛下嫌贵,臣也嫌贵啊!”

“但是这已经价格很低了,臣琢磨了个法子,又让它降低些价。”

确实不贵。

北宋专营一斤煤卖两百钱,大明官冶所煤炭一斤六钱,大明这煤炭价格还不便宜?

但是王卺又想了个法子,让价格又降了一些。

“事涉民生大事,能降一文是一文啊。”朱祁钰看着王卺的脸色,十分确信的说道。

百姓困苦,又经历了叛军作乱,这能少一文钱就是一文钱。

王卺带着众人等来到了煤块这边笑着说道:“臣往里面添乱黄土,一斤煤八成碎煤两成黄土,再添些水塑形,佐以孔洞,方得此煤饼。”

“比之煤炸更加耐火,时间更长,但是因为有孔洞,所以热力无损。”

王卺虽然往煤里添加了黄土,因为有孔洞,燃烧更加充分,热值相比较煤炸并没有太多的损耗。

这是因为煤炸,也就是小煤块,本身就没有筛选,里面本身也有煤矸石。

一种黑色的石头,不能燃烧,反而堵住火门导致煤炭燃烧不完全。

朱祁钰拿着巴掌大、半扎高的煤饼看了许久,这东西他见过,应该叫做煤球或者蜂窝煤才对!

不过烽火煤还有引火层,这煤球则完全没有。

黄土是用以塑形耐燃的,两成黄土填进去,的确是可以有效的降低煤价。

“煤价如此这般,便可少一文。”王卺俯首说道。

王卺带着众人继续走下去,来到了一堆煤炉旁边,指着不到两尺高的煤炉,笑着说道:“还有煤饼炉、炉内砖、煤饼钳。”

“四五块煤饼,可以烧一天了,而且还能做饭烧水。”

“即便是买不起煤饼炉,也可以在自己家用砖石摞一个,这个结构并不复杂。”

“但是要专门设置烟道,以防火煤流毒。”

火煤流毒,一氧化碳中毒,专门设置烟道,定期疏通,保证使用安全。

朱祁钰看着那小煤炉连连点头,这东西是铸出来的,正如王卺所言,即便是不想买煤饼炉,也可以自己用砖石搪一个。

朱祁钰连连点头说道:“好物!好物啊!”

寒潮已至,朱祁钰裹了裹身上的大氅,看着窗外寒风呼啸,他甚至有一种人在北衙的错觉,这南京的寒风也是如此得了冷吗?

朱祁钰只觉得自己脸上一凉,他抬头一看,天空不知什么时候起,飘起了雪花来。

鲁迅先生曾言:「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这是南北方雪的差异,因为北方寒冷,雪不凝结,南方的雪却是滋润美艳。

但是朱祁钰完全没有感觉到南方雪的美艳,他只感觉到阵阵类似北衙的干寒之气,风的呼啸声、雪片在空中打着旋如同一把把刻骨刀,让人骨子里都是寒气。

朱祁钰十分确定,这不是南方的雪,毫无疑问,这是北方来的雪。

很快小雪花变成了鹅毛大雪,天地之间,纷纷扬扬一片,风一吹过,雪片将风的形状描绘而出,飞向远方。

“咱们现在有多少斤煤了?”朱祁钰眼神中闪过一丝狠厉,他低声问道。

“自河南、山东等地再加上马鞍厂、江淮厂等地,一亿斤在五日内可以入京。”王卺看着天空的白茫茫一片,面色惊骇,南方也有这么大的雪了吗?

一亿斤煤大约是五万吨,而南京城大约有三十万户,总数需要大约在十五万吨煤炭左右。

朱祁钰站在风雪中久久不语,心里算了很久的账目,然后开口说道:“还是不够用,朕要三亿斤。”

王卺等人面色巨变,左右看了看,默默的不做声,这不是陛下要,他们就能给的。

现在在马鞍厂和江淮厂采煤之人,都是二十余万的战俘,每人每天产煤一百斤,每日最高可产煤两千万斤。

十日的确可以产煤两亿斤,但是从马鞍厂和江淮厂送到南京城呢?

而且现在还下雪了。

这平整道路,也是一个大麻烦。

朱祁钰深吸了口气说道:“十日内,剩余这两亿斤煤,如果俘虏营可以按期运送入京,朕可以宽宥减免他们三个月的苦役。”

“即便是迟五日以内,朕亦宽宥两月。”

他现在继续煤炭入京,辛苦这十几天的时间,等于两个月的苦役期。

朱祁钰用苦役换产量。

王卺听到这里,松了口气,俯首说道:“那臣得请旨夜开通济门、光华门、朝阳门,运煤入南京留都,诸府诸县城门皆开,以运送煤炸、煤泥等物。”

石亨听闻之后,思考了片刻俯首说道:“臣请调兵火牌,看管战俘,以临阵连坐军法论!”

朱祁钰点头说道:“准。”

南京留都的煤,囤积在皇城内原来的羽林左卫和羽林右卫的旧营内。

南京留都可从朝阳门直入皇城,将煤堆积在皇城内集散。

朱祁钰攥着这些煤,一斤没往外放。

朱祁钰深吸了口气看着天色,本来就有寒潮,风雪至,南京城的虫豸们,怕是要群魔乱舞了。

次日的清晨,雪仍然未停,雪已有尺厚,西湖的外湖、长江已经开始全面结冰。

整个天地白茫茫的一片,但是整条官道上都是清理积雪的俘虏和的四武团营的军士。

下雪不冷,化雪冷。

朱祁钰摆驾回京。

官道不算湿滑,但是这一百里的距离,朱祁钰整整走了一天,一直到了傍晚的时候,才来到了正阳门下。

正阳门内是洪武门,洪武门内是承天门。

这是大明南京留都的大门。

徐承宗跪在雪地里,整个人都快被雪覆盖了,看起来是跪了很久了。

徐承宗看到车驾停在了他的面前,哆哆嗦嗦的说道:“臣死罪。”

朱祁钰下了车驾,跺了跺脚问道:“何罪之有?”

徐承宗的冷一方面是跪在雪地里是真的冷,另一方面是他真的害怕。

办事不力。

他颤抖的喊道:“臣虽然用了不少的,阿嚏!臣用了不少的法子,但是下雪了,臣也无能为力。”

本来徐承宗烟云楼威胁之后,商铺的门都打开了,商路畅通,仅仅是寒潮的话,他的法子已经够用了。

但是这大雪纷纷,煤炭的价格应声而涨,从八文钱,一路飙升到了十六文,而且还在猛涨不止。

这个时候的徐承宗就变的无能为力起来。

这些人已经疯了。

他们疯狂的囤积煤炸,十六文一斤,也是悉数吃进,仅仅一天的时间,就翻了一倍,而且还会涨下去。

朱祁钰是知道南京城的情况,甚至南京城巨富豪商们囤积煤炭的风力,已经蔓延到了庐州和杭州地区。

南京的煤市,形成了一种财经事务上的虹吸现象,无数的煤炸都开始向南京而来。

朱祁钰不由的想起了在北京的时候,一到冬天,煤炭的价格就会从八文、九文涨到三十多文一斤。

朱祁钰笑着说道:“这不怪你,起身吧。这么大的雪,魏国公是不是第一次看到?”

“谢陛下隆恩。”徐承宗站了起来,打了个哆嗦说道:“臣第一次看到。”

“所以,对于他们而言,这就是天赐良机啊!”朱祁钰笑着说道:

“不错。”

朱祁钰拍了拍魏国公徐承宗的胳膊,打掉了他身上的一些雪花,满是笑着说道:“小道终究是小道,能用一时,用不得一世,魏国公,日后还是需要多多学习大道之行。”

“三倍利,则无法无天,他们已经被利益蒙蔽了双眼了。”

徐承宗俯首说道:“臣谨遵教诲。”

日后财经事务的邸报每天都要看看,陛下的财经事务果然是大道之行。

朱祁钰满是笑意的说道:“这么大的雪,天赐的发财良机啊!”

到底是他们的发财良机,还是朱祁钰的发财良机呢?

这就涉及到了财经事务谁更懂的问题。

朱祁钰笑着说道:“你回吧,接下来的事儿,朕来做便是。”

“臣告退。”徐承宗俯首离开。

朱祁钰则入了城,先去紫禁城的后山,看了看煤山,南京城没有万岁山,但是此时的煤炭已经堆积如山了。

在十五日左右的时间内,陆续会有十五万吨左右的煤在这里集散。

卢忠面露凶狠的问道:“陛下,要不要现在动手?抄家灭户?”

朱祁钰摇头说道:“不用,你知道人这一生最大的悲剧是什么吗?是人没了,钱没花掉吗?”

“不,是人还在,钱没了。”

朱祁钰的眼神中闪过了凶狠。

这次他们如此猖狂囤积,其原因就是几乎所有的商贾都参与到了其中。

这种集体行为,法律无法惩戒,因为法不责众。

但是朱祁钰可以让他们破产,比死了还难受!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活在世间的每一天,都是挣扎。

第二百九十六章 请客、杀头、收下当狗第三百三十一章 鱼不可脱于渊第五百八十八章 利剑高擎 荡尘涤垢第二百三十七章 有什么话,跟陛下说吧第662章 本地帮会很没有礼貌第873章 瓦剌人没有武德第二百一十三章 京察第717章 陛下是仁君圣主第996章 崇王 沂王,就藩海外第二百一十二章 母子平安第五百四十五章 因私废公,非朕之所欲也第一百八十一章 迎稽王回京!第771章 京军是陛下的京军!第742章 极其廉价的烹饪油第一百零八章 别团等人齐(均订加更)第842章 人生在世,最难的就是心安理得第四十六章 与敌接战,天经地义第三百六十八章 拆分南直隶的必要性第三百七十八章 时代,变了第二百三十六章 吃不了兜着走的手段第四百三十八章 生存和发展是一种奢侈第666章 功名利禄动人心第八十五章 朕的前半生第十七章 骑白马的朱祁钰和于谦第807章 驰道所及之地,皆为大明疆土!第738章 军备?哪有银子来的痛快?第764章 达则混吃混喝,衰则反咬一口第914章 驰道入交趾第五百八十二章 人生多歧路第六百三十六章 黄袍加身,你情我愿第四百三十三章 葛朗台看了想拥抱,严监生听闻要落泪第三百五十二章 让那皇爷爷见识下咱们的厉害第847章 不守规矩朱祁钰第699章 山野袁公方实在是太贪婪了!第五百六十二章 大皇帝的至仁之心第655章 没有孔府,山东焕然一新第三百三十章 贼,全是贼!偷,就硬偷!第二百零四章 进攻与防御的成本第982章 治愈一切弊病的灵丹妙药第四百七十一章 很好,很有探索精神第三百四十一章 丧尽天良,该下十八层地狱第三百零一章 陛下威武第四百九十章 农庄发展三十二条纲要第一百四十章 英名无损,功业无瑕第九十三章 冠军旗第六百二十七章 时代的悲剧第四百四十四章 这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第673章 容易折磨才子气,最难消受美人恩第四百七十章 大明实在是太豪奢了!第966章 结硬寨,打呆仗,横碾硬压第五百六十八章 打断施法第三百七十五章 四万里水路第五百一十二章 臣于谦,大明养鸽人第二百七十章 丝路有山水,更有财富第758章 在牢房里处理国事第974章 天生的航海家抵达古巴岛第一百零八章 别团等人齐(均订加更)第五百零七章 这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第776章 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烧开水第842章 人生在世,最难的就是心安理得第四百五十一章 达则兼济天下的快乐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祁镇:坏了,我成替身了第三百章 夫尊于朝,妻荣于室第五百五十三章 他想干什么!第五十九章 朱祁镇,陛下让臣带句话第二百八十四章 敢杀我的马?第五百三十四章 山野银山的名主第五百四十三章 先义后利为荣,甲胄有劳曰襄第八十五章 朕的前半生写在朱祁镇死后第三百五十二章 让那皇爷爷见识下咱们的厉害第三百六十七章 看他煤山崩第819章 倭国乱不乱,我袁彬说了算!第668章 大自在,大逍遥,大快活第913章 金山银山手头过,一厘钱也不敢沾第四百章 金濂路倒第802章 信我者信,非我者非第759章 他在撒谎,他在欺瞒,他在哄骗第859章 两难自解,你看如何?第九十三章 冠军旗第645章 刚柔并济,恩威并重第652章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第749章 只要价格合适,绞死自己的绞绳也可第966章 结硬寨,打呆仗,横碾硬压第二百二十三章 大明掘墓人第四百一十八章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第五百二十章 这天底下最难得是两个字是:知耻第四百八十九章 得让大明动起来!第二百二十三章 大明掘墓人第三百七十一章 改土归流的本质第一百零一章 朕躬安(求订阅)第724章 用爱消灭仇恨第三百一十四章 天下焉有如此酷烈之法?第863章 沂王,琅琊王第三百五十二章 让那皇爷爷见识下咱们的厉害第三百五十八章 那只能苦一苦势要豪右之家第五十四章 可借瓦剌大势施为第940章 在让人失望这件事上,从不让人失望第四百五十一章 达则兼济天下的快乐第908章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