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忠君体国侯于赵

朱翊钧看着余懋学求饶的模样,就觉的有些好笑,其实余懋学编排张居正,是南衙的一种风尚,或者说是一种话术,实在是找不到攻讦政令的点,就奔着下三路去,这种事没办法摆到台面上来说,你越是禁止,民间越觉得是真的。

因为张居正和李太后有一腿,所以李太后赶走了高拱,所以张居正才能把持讲筵、才能稍给武将事权、才能在首辅的位置上稳若泰山,才能用考成法苛责百官、此能富国强兵。

这种编排,朝廷处置,束手束脚,只能当不知道,任由风力舆论的蔓延。

而后将戚继光作为张居正门下这件事作为攻讦的切入点,一切都显得合理了起来。

万历十年,戚继光被调离蓟州,前往广州,万历十三年被罢免还乡,万历十六年病死家中,万历皇帝在万历十年失去了张居正留给小皇帝的最锋利的刀,之后,万历皇帝就失去了掀桌子的能力。

而现在朱翊钧能这么折腾百官,又是指责,又是怒骂,又是公审,其实都是因为他拥有掀桌子的能力,能够挥舞着斧钺,用武器的批判,来解决问题。

大明京营就是大明朝局稳定的压舱石。

若是没有戚继光调入蓟州训练了十万强兵,就在京师一百里之外,高拱被罢免的时候,会那么甘心离去吗?

没有戚继光在京师训练京营,哪怕仅仅一万强兵,王崇古会这么老老实实的为朝廷卖命,只想赚钱吗?

答案都是否定的。

朱翊钧看了一圈,仍然没有等到要救余懋学的人,才开口说道:“没人救了吗?要救他就现在说出来,朕给京堂一刻钟的时间,若是现在不救他,日后任何人说起余懋学案,按同党投入解刳院内。”

“余懋学坐罪论斩,至少要大明十二月份,这两个月,朕给外官的时间,说不出要救他的一二三来,日后泄泄沓沓,一并坐罪。”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是论语里的话,若是事情过后,仍然叫嚣,那就以同党论罪。

“张翰!你说句话啊!”余懋学被缇骑们摁着,抻着身子,眼睛通红的看着吏部尚书张翰,愤怒无比的大声喊道。

“你伱你休要胡说,这里是皇极殿,天下神器所在!你休要胡乱攀咬!”张翰一听就急了,指着余懋学厉声说道:“我和你也只是相识,你犯下如此滔天之罪,与我何干?”

“陛下,余懋学无恭顺之心,此事和臣断然无任何关系,臣从未污蔑元辅和圣母,他自己混账,非要攀咬与臣,恐诬及善类,有伤天地之和!”

张翰的话很有意思,其实他这话就是承认了之前余懋学的五事疏是他授意的,那是党争的范畴之内,党争这种你死我活的斗争,你张居正养了张楚城、王希元,那张翰就没有自己爪牙了吗?

但是张翰,真的没有授意余懋学编排元辅和太后。

张居正的考成法和糊名草榜、底册填命之法,确确实实侵害了吏部的事权,张翰不认为自己和张居正倾轧有什么错的地方,是张居正在不断的剥离吏部的事权,作为吏部尚书,张翰就不能反抗了吗?

余懋学自己和何心隐朋比为奸,那就不是张翰授意的了。

余懋学完全没想到皇帝居然把这件事拿到台面上来说,这一下子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朱翊钧也没理会张翰,而是看着漏刻,等了许久挥了挥手说道:“时间到了,没人为余懋学说话,那就押下去吧。”

“下一个刘台。”朱翊钧看向了张居正的学生刘台,面色立变说道:“把他的腰牌摘了,什么东西也配挂全楚会馆的腰牌!”

缇骑伸手将刘台的腰牌拿掉。

刘台是被缇骑摁着受审,他挣扎了一下,大声的喊道:“陛下,臣万死,臣万死啊,臣认罪,不用审问了,臣只求速死啊!”

刘台怕了,他真的怕了,他怕自己的那些脏事儿被公之于众,遗臭万年,被人唾骂,所以他只求速死。

朱翊钧嗤笑了一声说道:“你想速死就速死啊,这天下你说了算吗?朕为天子,都不敢说掌生杀予夺之权,臣子不犯错,朕还能闲的没事找你们麻烦不成?”

“你想死还早呢,缇骑审完,送刑部,刑部核定后送大理寺,大理寺审定后,送通政司,死刑要三复奏,要反复调查,防止冤假错案,你当你想死就死,有的等呢,等死的滋味怕是不好受的很。”

“有劳缇帅了。”

赵梦祐再次拿起了卷宗说道:“你前往辽东巡按,安排了自己的父亲刘震龙、弟弟刘国为开中粮商,可有此事?”

“有。”刘台跪在地上,猛地打了个哆嗦说道:“缇帅别问了,别问了,我都认罪。”

赵梦祐继续问道:“朝廷扑买辽东粮草,尔借着职务之便,将辽东粮事,全都扑买给了父亲和弟弟,可有此事?以次充好,以陈充好,多掺土石,以谋暴利,可有此事?”

“刘台?”

刘台一言不发的跪在地上,就是不回话。

“你以为你不说话,就办不了案子了吗?”赵梦祐露出了一个残忍的笑容说到:“带人证、物证、书证。”

想要办这么大的事儿,那肯定要经手很多人,缇骑办案,才不办什么无头公案,历历有据,件件可察,既然他敢站在皇极殿上,对文官指指点点,就绝对不会有任何错漏之处。

人证物证书证俱在,容不得刘台狡辩。

赵梦祐继续说道:“尔阴结虏人,与喀尔喀万户速把亥的第五大营鄂拓克炒花,密谋烧毁铁岭、辽东、抚顺、锦州、广宁、宁远、辽宁粮草,可有此事?”

“不说话?带人证物证书证。”

铁证如山,容不得刘台狡辩,这件案子参与人数众多,只要拔出一根线头来,就能拉出一大片来。

“都是张四维,张四维指使罪臣做下这等恶事,悔不该听他摇唇鼓舌!”刘台咬着牙看着张四维,愤怒无比的说道。

张四维却不慌不忙的站了出来,俯首说道:“陛下容臣陈情,和刘台对峙一二,若是臣有罪,国法难容。”

“刘台,你为何要说是我指使?污蔑于我?”

“我离京前往辽东那日,你到驿站为我践行,就是那日你指使的我!”刘台攥着拳头说道:“还敢对峙!”

“当日有我家家人在侧,也有你家佣奴,当时可有十数人在场,安能任由你胡说?”张四维却是颇为淡然的说道:“我为你践行?我去了趟蓟州,你在驿站硬要凑上来,说要讨教一二,何来践行之说?”

“还有!我何时指使于你了?我当时怎么说的?我说西北糜烂,非冰冻三尺一日之寒,西北总兵副总兵,阵亡十余人,辽东总兵就战亡三人,国朝无胜,天下难安,这是不是我说的?”

“是。”刘台猛地打了个哆嗦,他忽然意识到,张四维真的太阴险了!

“那你说我指使于你,何出此言啊。”张四维嗤笑一声说道:“你听我说起了西北糜烂,贪心横起,自己做下了这么多的恶事,为何要攀咬于我呢?”

“陛下明鉴。”

这就是张四维,出了事,他就是干干净净,纯洁的如同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花一样。

赵梦祐其实特别想把这个案子,办到张四维的头上,但最终也没有找到证据,确切的说,张四维知道刘台在做什么,但并非主谋。

张四维唯一跟这件案子有关的就是,张四维给刘台分享了下西北的成功经验,当然说的时候,都是一种痛心疾首的模样,告诫刘台,国法俱在,千万不要明知故犯,到时候斧钺加身,悔之莫及。

但张四维的话,勾出了刘台心里那个躁动不安的心。

事儿是刘台做的,张四维没有参与其中,便不能坐罪。

朱翊钧也懒得搭理张四维,赵梦祐作为缇帅,其实很多次暗示,陛下若是看张四维不顺眼,赵梦祐可以罗织一些个罪名,保证张四维难以逃脱,但是朱翊钧没有答应,缇骑办冤假错案,这个头儿一开,就是始作俑者,贻害无穷了。

“有人要救刘台吗?朕给京堂一刻钟的时间。”朱翊钧满是平静的问道。

朝堂安安静静,阴结虏人,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死罪难逃,嘉靖年间,首辅夏言、大同总兵、咸宁侯仇鸾重贿俺答汗,最后堂堂首辅,被斩首在了西市。

刘台跟喀尔喀第五大营的鄂拓克炒花内外勾结,那就是刘台父亲、刘台弟弟和刘台都要坐罪论斩。

“既然没人搭救,那就押下去吧,查补之后再坐罪论断。”朱翊钧一摆手,示意将第二名案犯押下去。

这是第一个和第二个被坐罪斩首的言官,朱翊钧的的确确伤害到了耳目之臣,但是他们失去了耳目的职责,还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谋利,这还是耳目之臣?

傅应祯跪在地上,有些茫然,左右看了看俯首帖耳的说道:“臣死罪。”

前两个案犯起步都是死刑,刘台的父亲和弟弟都一并被坐罪,傅应祯只觉得绝望,觉得自己怕是在劫难逃。

朱翊钧看着傅应祯摇头说道:“你的案子查清楚了,就是个贪腐,罪不至死,罚没一千二白银,明日把钱交到户部,给驿回家去吧。”

“啊?”傅应祯茫然的抬起头,看着皇帝陛下,满是疑惑,前两个人都是板上钉钉的死罪难逃,轮到他,就可以走了吗?

“不想回去,要去解刳院吗?”朱翊钧没好气的问道。

“臣叩谢陛下圣恩!”傅应祯赶紧磕头,而后欢天喜地的走了。

傅应祯弹劾张居正,是弟子弹劾座师,两百年未有之事,但是之前事主张居正都不追究了,那就没有了后续,是傅应祯牵扯到了贪腐的事儿,才被扔进了天牢里关了几个月,调查问题,调查清楚,就让傅应祯走了。

科道言官一直在救这三个人,余懋学、刘台、傅应祯,若是说救到了,余懋学和刘台坐罪了,无一人敢申辩。若是没救到,那傅应祯欢天喜地,还能配驿回家,这不是救出来一个吗?

朝臣们很擅长把水搅混,而朱翊钧也很擅长这招,无论如何岁月史书,到最后,都得解释为何余懋学、刘台都是死罪难逃,而傅应祯却可以滚蛋回家。

要知道傅应祯是带头弹劾座主的那个。

朱翊钧的手摸向了奏疏,开口说道:“翰林院纂修林偕春来了没?”

“臣在。”林偕春心里发苦,那么多人上奏,怎么就只有他一个人先被拿出来挨骂!这不公平。

朱翊钧拿着奏疏说道:“你上奏来说,说朝廷养京营百无一用,还浪费国用,理当裁撤革兵。那朕来问你,若是俺答汗,和土蛮汗再破关隘入寇京师,如何处置?朕去俺答汗和土蛮汗那儿磕头,说赶紧退兵吧,朕答应你们了,封你们为王,给你们贡市?”

林偕春沉默了许久说道:“陛下,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

“古之王者尊居九重、而控四海、薄海内外、靡不环向、而止帚令者、此无他故焉,惟德哉。自三代圣王、未有百年不变之制、所贵乎承之者、在善体其制法之心而不必拘其故,夫天下之事、不能无敝、敝则不能不变不通之、变而通之、以不失其旧、此其为善守法者。”

“今日京营靡费极重,裁撤京营,可谓是…”

朱翊钧当然能听懂林偕春在逼逼赖赖个什么东西,意思是天下之重就是德,有了德就有了一切,天天握着刀吓唬谁呢!

他一伸手打断了林偕春的施法,问道:“你打住,朕问你话呢,俺答汗和土蛮汗已经来到了西直门外,没有京营,如何处置?朕去虏营,求他们吗?”

林偕春俯首说道:“臣以为乡民联防,可使不法之徒销声匿迹,如有战事,便可以下诏令天下勤王。”

朱翊钧听明白了林偕春的提议,不住的点头说道:“朕听明白了,就像北宋那样,然后金兵到了汴梁城,皇帝被俘,你的意思是朕到时候也北狩去?或者像是唐中晚期那样,遍地藩镇割据,朕没事就四处逃窜是吧。”

“英宗皇帝北狩,最后得归,你猜是瓦剌人有恭顺之心,还是因为瓦剌人打到了大明京师,被打退了,不得不归还英宗皇帝?你这话说的,简直是可笑。”

“你的意思就是英宗时,天顺年间,解散京营,才是仁君、德君?”

“臣不是那个意思。”林偕春额头顿时升起了一层的冷汗,赶忙说道。

朱翊钧两手一摊,开口说道:“那你什么意思?”

“咱大明也不是没有解散过京营,英宗南宫复辟,解散京营,把辽东总兵范广的妻小家宅,赏赐给瓦剌人皮儿马黑麻凌辱,把范广的儿子范昇,发配至广西烟瘴之地,就因为范广击退了瓦剌也先入寇。”

“范广一死,东北的建奴李满住、董山等乘间窃掠边境,辽东为之困弊,最后闹到了成化年间,不得不再组建京营,对其犁庭扫穴,才安稳了几十年。”

“林纂修的意思是,咱们把京营解散,然后任由入寇,直到京师被围困,下令天下勤王?这可是嘉靖二十九年,和隆庆元年发生过的事儿。”

林偕春只觉得自己额头上都是汗,这小皇帝实在是太难糊弄了。

“陛下,臣以为国用大亏,再养京营,实在是靡费过重,也是为朝廷着想,还请陛下明鉴。”林偕春已经麻了,只能发动了我也是为了大明国朝!

朱翊钧嗤笑一声说道:“你知道为什么财用大亏吗?以隆庆五年年末为例,是岁,户部计天下户口田赋之数,户仅一千万八千八百零五户,丁口止62537419人,田地四百六十七万七千七百五十顷一十一亩有奇,洪武元年,咱们可是有八百多万顷,到了隆庆五年,坏了,只有467万顷了。”

“你知道为什么国家财用大亏了吗?你是不知道,还是本末倒置、因果颠倒来糊弄朕来了?”

自从孝宗皇帝以来,朝廷都是按着467万顷收税,朝廷没钱是因为税基萎缩数十年,所以才养不起京营,而不是因为养了京营,而财用大亏。

朱翊钧打量着林偕春,他在判断,林偕春到底是真的不知道,还是在糊弄他这个小皇帝。

只是看了半天,朱翊钧终于确定,林偕春可能真的是这么想的,就是养京营导致了财用大亏,而让乡民联防,下诏勤王,是个省钱的好办法。

省钱是真的省钱,就是省着省着,把朝廷给省没了,把皇帝的脑袋也省没了。

“林纂修读史书吗?”朱翊钧发出了一句灵魂拷问。

林偕春万般无奈的说道:“臣不读史。”

“那怪不得不知道呢。”朱翊钧恍然大悟,原来是不读史,才出现了这种认知上的差距。

大明的风力舆论里有一种非常强劲的史学风向,那就是只需要读好四书五经,天下万事即可成。

这种社会现象,被后世命名为理学、心学化用史学,就是以理学或者心学的道理去理解史学,甚至干脆不读史,反正科举不考。

四书五经就完全够了。

到了嘉靖年间,能读到正史的,都寥寥无几,甚至连翰林都读不到全编,只需要学四书五经就够了,大多数的读书人,都是未尝睹全史,只需要学好四书五经就够了,为何要读史书呢?

此时仍在大宁卫督军的梁梦龙,感慨于这种现象,专门整理史书,编了一本《史要编》,这也是在张居正的要求下编纂的,主要给小皇帝当教材用,小皇帝是肯定要读史的,作为帝师,张居正对皇帝的教育工作格外看重。

万士和听闻陛下问出了这句话,心中那是百感交集,他刚当礼部尚书的时候,也是被陛下摁着头骂,差点被骂到自杀。尤其是关于嘉靖、隆庆年间的历史问题,万士和是真的不知道,被小皇帝引经据典,参考历史案例,摁着一顿猛捶。

“朕用的《史要编》,林纂修也抄一份,好好看看吧,唉。”朱翊钧连连摇头,林偕春是翰林,本身也参与到了明穆宗和明世宗实录的编纂之中,不读史,或者不用读史的风力舆论可想而知。

“臣谨遵圣诲。”林偕春跪在地上见礼,他都不知道英宗天顺年间,京营被解散过,后来情势所逼,再次建立,这个基本史实,他都不知道,那就不用讨论更多了。

朱翊钧的手摸向了下一本奏疏,开口问道:“御史周良寅在不在?”

“臣在。”周良寅从殿外匆匆上殿,见大礼俯首说道:“臣在。”

朱翊钧看着奏疏,颇为肯定的点头说道:“尔等上奏来说,迁安伯和宁远伯在塞外作战,恐难参详其功,有杀良冒功之嫌疑,也的确如此,那就尔等十几个联名上奏的御史,一起去一趟大宁卫,由喜峰口出关,至广宁卫,再从广宁卫前往平虏堡,阅视一二。”

“把人头一个个的点清楚,然后上奏来看。”

周良寅吞了吞喉咙说道:“陛下的意思是,让臣去边方阅视?”

朱翊钧点头说道:“对啊,你们十几个御史既然疑惑,那就亲自去看看,也算是有个结果不是?先生,让文渊阁拟旨,今天就出发。”

“陛下饶命啊!”周良寅吓得直接跪在了地上求饶,那可是大宁卫,那可是塞外,出塞去,遍地的,马匪北虏,走着走着就被截了去!

周良寅更害怕的是,他质疑了戚继光和李成梁,对于戚继光的人品,周良寅非常信任,但是李成梁那就是个混不吝,他在朝中攻讦李成梁,到了人家李成梁的地头上,李成梁敢干出什么还不一定呢!

周良寅稍加思忖,他们这十几个御史下场,恐怕是被熊罴给叼走了,被北虏给杀害了,被马匪给劫掠,车翻到了沟里去,李成梁绝对干得出来这等事,而后上奏表示遗憾。

塞外就是这样,比较危险。

“你这话说的,你们质疑,你们不去看看,难道让朕去看看不成?先生,今天能让他们出发去巡边吗?”朱翊钧看向了张居正问道。

张居正言简意赅的说道:“可以。”

“嗯,那就去吧。”朱翊钧看着周良寅笑着说道:“爱卿,一定要多保重啊!塞外现在下了雪,道路湿滑,万分小心呐!”

张居正俯首说道:“陛下,戚帅会派人保护御史,陈总兵北上,清理的也很干净,不会出危险的,宁远伯虽然猖狂了些,但那也是害了他,他才会发作,不害他,也不会有事。去年杨兆、赵完责等人阴结虏人,今岁刘台,宁远伯也只是禀明朝廷,不敢私自处置。”

朱翊钧当然知道戚继光是个君子会保护御史考察团,也知道只要这帮御史不作死,李成梁也不会拿他们如何。好人总是被枪指着,这种事,历代都不算少见。

“周爱卿去看,一定要看仔细了,别搞错了哦。”朱翊钧挥了挥手,把周良寅撵走了。

“陛下,要不臣带着他们去看看?”谭纶听到了这里,出列说道,正好谭纶要去看看大宁卫,顺带着把几个御史带在身边。

朱翊钧答应了谭纶去塞外玩一玩,过年前能回来就是,他点头说道:“劳烦大司马了,周良寅,还不赶快感谢大司马?”

“谢过大司马。”周良寅忐忑不安的再拜,仍然头皮发麻的说道:“臣遵旨。”

朱翊钧看向了下一本奏疏开口说道:“都给事中侯于赵,侯爱卿在不在啊?”

“臣在。”侯于赵出列俯首说道,他是都给事中,六科的一科长官,自然能在皇极殿内。

“侯爱卿这封奏疏,好呀!好得很!”朱翊钧又认真看了一遍奏疏,不住的点头说道:“侯爱卿真的是忠心体国的典范,张大伴,赐一张精纺大氅,要对襟有麒麟纹的那种,取一件来。”

“啊?”侯于赵呆滞的说道:“臣寸功未立,何来赐服之说?”

侯于赵人都傻了,他还以为陛下夸他说得好,是在阴阳怪气,指桑骂槐,但似乎陛下真的很开心他的奏疏,麒麟纹作为赐服多赏赐给四五品的官职,侯于赵虽然只是个七品官,但他是六科,官秩低,权力大。

侯于赵不明白,怎么好好的,又跟科道言官逆行了!

他这次可是小心斟酌用词,说的内容和其他臣子没什么区别,怎么就让陛下如此高兴。

侯于赵的奏疏,前半部分都是车轱辘话,法三代之上、修仁德等等陈词滥调,但是奏疏到了中间,话锋一转,侯于赵开始质疑此次作战的首级战功来了,他不是质疑多,而是质疑首级功不公平。

朱翊钧拿着奏疏越看越喜欢,笑着说道:“戚帅已经念叨过很多次了,说这首级功不妥。”

“所以每一队十人,专门有一火手,负责首级,往往仗打完了,火手还在割首级,人这个首级是很难割的,否则也不会有虎头铡了,戚帅的步营是把这个首级功均分,每人都有,铳手占三成,炮手占三成,短兵和长兵占三成,火手占一成,这么分,步营还是有争功的事儿。”

“首级功不好,所以你这本奏疏好啊!”

“你上奏说,按功分为五等,按等制功牌、按等恩赏,破阵、攻城、夺舟、招降四项专条议叙,给予军兵功牌者,一律于牌上注明某功字样。”

“大司马以为呢?”朱翊钧将侯于赵的奏疏递给了冯保,冯保传给了大司马谭纶。

谭纶看完眼前一亮,颇为郑重的说道:“陛下,侯都给事中,忠君体国啊!”

第472章 世界的参差不齐第一百八十三章 馁弱则懦,此诚君王之戒第一百三十八章 坏了,日后当明公得会算学第六十七章 这,只是一个开始第314章 出使泰西使者返京,只带了一堆的书第三十七章 天下诤臣以何人为首?第487章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垦荒芜田第546章 坏就坏在,它不适合大明第565章 耗子给猫系铃铛第二百一十一章 手缚二鸡之力的书生第二百七十三章 吃干抹净不干事第292章 贱儒类犬第二百七十五章 戌时三刻夜袭敌营第450章 知识本就是昂贵的第二百四十八章 觅塞外良地营建营堡坚城第567章 荒地无人耕,起耕有人争第九十九章 朝廷不就是要税吗?我们交!第378章 奇怪的君臣第二百二十五章 京师讲武学堂和皇家格物院第二百四十四章 王崇古强烈的求生欲第二百零三章 读书人最后一丝脸面第二百五十章 犯贱的倭寇第468章 升平一号蒸汽机第508章 出身寒微不是耻辱第418章 大明,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第537章 藩镇粮饷在地化第317章 勿有大功于家国,但求小恩于君王第二百三十一章 正奇相生,变化无穷第二十章 君民同耕,大逆不道第508章 出身寒微不是耻辱第499章 知耻,谓有羞恶知荣辱之心第七十四章 嫂溺须援之以手,事急从权宜之计第二百六十章 战争之中,伤亡不可避免第316章 黑夜待久了,总怕太阳不会升起第二百八十二章 陛下说完了,可有人有异议?第九十九章 朝廷不就是要税吗?我们交!第五十八章 世间哪得两全法第504章 连棉布都不买,做什么特使!第四十二章 对小皇帝的考成第二百八十二章 陛下说完了,可有人有异议?第一百五十六章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第一百一十七章 小皇帝怒斥东林元老第一百二十章 观天下英雄,唯元辅与载堉耳第一百二十四章 真诚就是最大的必杀技第522章 非威不畏非惠不怀,德威兼用感心摄第二百四十三章 陛下总是一如既往的有办法第一百八十九章 陛下,要不看看创造发明?第一百二十四章 真诚就是最大的必杀技第456章 借还是不借,这是一个问题第482章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第二百三十九章 倭国叛徒,献土以求苟安第九十三章 良言难劝该死鬼,慈悲不渡自绝人第二百一十二章 西山煤局第一百八十一章 理解谭纶,认可谭纶,成为谭纶第一百五十九章 只需要一个机会的戚继光第320章 为这个破破烂烂的世界缝缝补补第307章 封建礼教害死人第一百四十六章 毁天下非官式书院,禁聚徒讲学第310章 一套反坐的处斩方案第474章 陛下给的实在是太多了第457章 人性本恶的鸿沟第二百六十一章 熟练度拉满的里挑外撅第二百三十三章 大明版的解放奴隶宣言第363章 多大点事儿?张居正兜得住!第558章 可以报复,才能保护第418章 大明,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第443章 大明新秩序的建筑师第二百五十四章 有时候,反对,也是一种配合第512章 皇家理工学院第533章 山东耆老无不怀念凌部堂第一百五十九章 只需要一个机会的戚继光第一百七十章 大明皇帝的镇国神器第六十三章 民生困苦,才是天下之大弊!第二百三十四章 送出去的,要亲手拿回来才行第一百六十九章 读书人的心眼儿真的脏第405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302章 这是大明的顶级机密第一百六十八章 骂人不揭短,为什么要骂人?第415章 万历朝特色王化道路第328章 陛下好生缺英明!第二百六十一章 熟练度拉满的里挑外撅第497章 陛下剑指之处,大明军兵锋所向第444章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请假条第452章 大司马这个保守派有点怪第422章 来过,已是足矣第二百四十章 火烧长崎第五十二章 戚帅,朕有疑虑第二十一章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第一百八十二章 莫须有和意欲为(为盟主“人生那么多不完美”贺!)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明和西班牙的共同困境第一百五十三章 活在当下,何不贪欢?第545章 清流名儒难负盛名,怜孤惜寡上门认第528章 我也可以谈,我也可以爱大明第301章 这结个婚,比西山拼杀都累!第315章 文华殿里,喜气洋洋第527章 百业农为先,农兴则百业兴第一百九十九章 当大明的看门狗,岂不是能吃到骨头?第317章 勿有大功于家国,但求小恩于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