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拿着我的银子,离开我的船

张居正给小皇帝讲过大明的政治结构,这种政治结构自古以来都是一模一样,张居正说这是郡县制的必然。

朱翊钧将大明的政治的基本特点总结为:层层发包的任务下达、预算包干的财政干预和结果导向的考核监察,这三个维度就是大明最为典型的、最为基本的政治特征。

这和大一统、集权的概念是完全相反对立的,而又具有统一性。

大明的帝制制度设计之下,离开了皇帝完全无法正常运转,因为皇帝拥有决策权、否决权、干涉权和监察权,但同样地方拥有着极其恐怖的自由裁量权,或者说是事权。

皇帝管元辅、元辅管次辅,内阁管廷臣,廷臣管六部京堂衙门,京堂衙门管天下巡抚、布政司、按察司和都司,省道一级三司使和巡抚巡按管各府,各府管各县。

这就是大明朝最典型的,下管一级,也只能管到下面一级,这就层层发包任务下达的基础。

而京堂拥有的就是人事任免权,并且现在逐渐建立以结果导向的考核监察。

你完成了朝廷派下的任务,你就升官,你完不成朝廷派下的任务,考成法给你打个下评,草榜上你就是个无能之辈,张榜填名之后,会丢官,更有可能被追查。

考成法,就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监察制度的补充,在这之前叫京察大计,而六册一账就是预算包干的财政干预,在此之前,大明实行的是哪里有窟窿哪里堵的四面漏风记账法。

以宣府大同段长城为例,朝廷一共给了一百二十万两白银,多了是你的,少了你自己想办法,朝廷派出兵部阅视左右侍郎,对长城鼎建进行监察,你没建,建的不好,就要追责,责任到人。

如果按照这个基本政治特征去俺答封贡,就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事儿。

王崇古上奏说罢兵言和,朝廷同意了王崇古的意见,王崇古报了一个一百多万两的数儿,朝廷觉得这个买卖不亏,就预算包干财政干预,给王崇古银子,只要把这个事儿办妥了,多少都是由王崇古一人担责。

这么一看,王崇古吃了朝廷的银子,吃了北虏的马,是非常符合基本行政特征。

毕竟俺答汗的确没有再扰边了,王崇古完成了朝廷赋予他的安边任务。

账的确可以这么算,因为当时大明真的打不过俺答汗,总兵不断阵亡,出塞作战就是死,俺答汗拥有进攻的绝对优势,那么对于朝廷而言,一百万两安定边方,不是不可以接受。

账也不能这么算,因为时代在变,自从李成梁拔了古勒寨之后,大明正在逐渐恢复出塞作战的能力,再想吃朝廷的银子,朝廷可不答应了。

王崇古是什么时候不再动这笔银子的?

从他被张居正轰出了文华殿回到了宣大填补窟窿的时候,他就在尽心做事了,时间在推移,朝廷正在恢复庆赏威罚的能力,再依寇自重,那是要死人的。

张四维、吴兑、方逢时,甚至王崇古的堂弟王崇雅都不肯放弃这些到手的钱财,吃下去没有吐出来的道理。

但是在和皇帝的斗争中,族党一败涂地,这和族党把决策权完全交给了一个蠢货有极大的关系。

万历皇帝为太子从隆庆四年就开始出阁读书,朝臣们的评价很低,尤其是高拱,也是基于这个基本逻辑,不能把绝对的决策权交给蠢货,张居正则认为可以把万历皇帝培养的不那么蠢。

大明清理族党,吃了一顿夹生饭,清理晋党的最佳时机,应该是戚继光在把土蛮汗彻底赶出了大鲜卑山以东的辽东地区,让土蛮汗和俺答汗直接冲突,这样就不是一顿夹生饭了。

而由张四维主导决策,发动的大火烧宫,烧不掉皇帝也要烧掉三娘子入朝觐见之事,这是个愚蠢的决定,是不弘不毅的最终结果,对于族党而言也是一锅夹生饭。

族党还没完全准备好,没有收买大多数的官僚、收买将领、庶弁将,塑造出一种朝廷苛责族党,我们不得不反的共同认知,甚至连贪墨的银两、粮草、马匹还没有转化为战斗力。

王崇古这个亲舅舅都抛弃了族党。

因为王崇古很清楚的知道,和皇帝支持下、戚继光统领的京营,比拼战斗力增长这件事,本身就非常的愚蠢。

就族党这个以特权经济为核心凝聚力的利益共同体,就从军饷度支上,西北族党愿意给困于粮饷的军兵,哪怕是一点点的好处吗?

结果和王崇古预料的一样,张四维什么都没做到,烧死皇帝本来就很难,成功率远低于溺水,而朱翊钧最过分的就是,让三娘子在地基上觐见。

张四维带着晋党一起倒霉。

王崇古看着陈学会和三娘子投来的怀疑目光,只能以喝茶来缓和一下气氛,这钱,他拿过,隆庆五年、六年,万历元年,这钱他后来不再拿了,万历二年、三年、四年。

“后来,这钱我都没有拿了,都被张四维他们拿走了!”王崇古被目光审视,终究是有些恼羞成怒,为了自己争辩了一句。

“三娘子你既然入朝商议马价银,那就好好商议,陛下已经赦免了我的罪行,你就是告到陛下面前,也没用,别想用这个作为谈判的条件!”王崇古申明了他已经被赦免过了,按照一罪不二罚的基本规则,陛下不会继续追究与他。

有些事最怕的就是对账。

王崇古本质上是个买卖人,他喜欢细水长流,而不是一竿子买卖,果然现在一对账,露馅了。

议价开始了,王崇古作为循吏,他对议价部分格外看重,那真的是分毫不让,最后形成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以上等马六银五钱、中等马四银七钱的价格,每年提供五万匹马,上等马最少要两万匹这样一个结果。

下等马朝廷不要。

大明朝廷的马价银支出为二十七万银,对于大明而言,一岁节省开支七十多万两白银,而对于三娘子而言,这次入京,获得了更多的白银。

三娘子说的二十多万两白银,包括了边贸收益,马价银对于俺答汗的进项而言,是增加了。

大明购买羊毛的价格也还算厚道,每年俺答汗能从大明用马匹和羊毛交换到价值五十多万银两的货物。

“我很好奇,为何三娘子每次边贸,都不带回去一些金银珠宝、玉石丝绸等物?”王崇古在谈判的最后,知道三娘子的带货清单,是有些疑虑的。

三娘子的清单上,没有金银珠宝玉石之物,连丝绸都没有,都是些锅盐布茶,这已经好多年了,三娘子在大明带回去的东西,没有奢侈享受所用,哪怕是皇庄力推的国窖、太师椅等物。

三娘子也就带回去几瓶国窖,那还是皇帝赏赐的。

三娘子却没有立刻答话,拿着算盘,噼里啪啦的计算着这次入京的得失。

“我倒是喜欢,但是带回去的话,草原人就过不了这个冬天了,你们那些夜不收,每年都要烧荒,烧的草原根本无法过冬!塞外的白毛风之惨烈,岂是关内人可以想象的?”三娘子合上了自己账本,大明很赚,草原也不算太亏。

北虏喜欢南下劫掠,大明喜欢出塞烧荒,一烧就是一个秋天,这种互相伤害,是非常致命的。

俺答汗倒是打赢了,但是烧荒从来没有停止,草原也是损失惨重,隆庆五年,冲突以俺答封贡结束了,战争进入了间歇期。

北虏不再南下,大明不再烧荒,算是都安稳了下来。

三娘子靠在椅背上,满是无奈的说道:“白毛风刮起来的时候,天地倒悬,全都是白茫茫的一片,人畜在长生天的愤怒,白毛风下是一样的,每年草原上都有些部族消失,漠南稍微好些,大漠以北的瓦剌和林,到了冬天的时候,所有人都挤在一起过冬。”

“最外面是老人,再往里面是妇女,再往里面是孩子,最里面是成丁。”

三娘子说的是草原过冬,她的语气并不激烈,也很平静,似乎在陈述着一种司空见惯的事儿,这就是草原人过冬的法子,先冻死饿死老人,再冻死饿死妇孺,最后成丁也被冻死饿死了,这个部族就被抹除了。

草原上,每年都要消失很多部族,成为草原的养分。

三娘子是大明金国的使者,大明对边外其实并不是很了解,她之所以说这些痛苦之事,将伤口撕裂开来看,是为了博得同情,也是说明她主和的坚定立场。

三娘子这番说辞,可以博得大明的同情,而且这种同情会有实质性的好处,大明或者说历代中原大一统王朝,始终都一种劣势,高道德劣势。

大明从君王到黎民,在当下这个世界,道德操守,是远远超过了任何蛮夷的。

高道德是一种劣势,也是一种优势。

“你们不会建城吗?建城了,城池的抗风防寒远比毛毡要强。”陈学会有些奇怪的问道。

草原不是没有适合建城的地方,北元就在大鲜卑山两侧、阴山附近建城,至元七年汉世侯陈斡罗万户,上书给元世祖忽必烈,建应昌城邑以居,后来草原建城也很普遍。

比如大宁卫在洪武、永乐年间,有大宁塞外九十城之说。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北虏越活越回去了。

“建了城,大明军就来了。”三娘子摇头说道:“土蛮汗就很喜欢大宁卫,一年四季都在大宁卫赖着,这不被戚继光给抓到了,赶到了全宁卫那个地方吗?”

三娘子说的是一个普遍事实,草原和大明的交锋中,草原是没有资格建城的,因为一建城,大明知道了塞外草原的聚集地,一定会拔掉,就像是古勒寨那样。

大明要是能抓到俺答汗的金顶大帐在哪里停留,西北也不会打这么多年,打也打不赢了。

“长生天赐予我们马背上生存的能力,让我们控弦张弓,可是长生天没有赐予我们生活,让我们缺少锅布盐茶。所以是我在这里。”三娘子的拥趸是铁杆的议和派,而且数量绝对不是少数。

“其实我们也有一种比较极端的声音,部族有些人比较羡慕宣府、大同的卫军,将老爷们的确把军兵当牲口使唤,但是宣府、大同,不需要每年拿五万匹马、六万袋羊毛,就可以换到朝廷超过两百万的军饷。”三娘子这话没说完,她那句看门狗,可不是她自己胡说,而是一种普遍的认识。

大明金国这个概念本身,还是大明给的,所以大明金国的臣民们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种自我身份判定的疑虑,大明金国到底是大明的金国,还是大明的敌人呢?

三娘子这个极端的声音的后半段是:为何不直接内附大明,把大明金国变成大明的边方,岂不是不用辛苦放羊放马,也能获得朝廷的粮饷?这对大明也有的赚,西北边方不用宣大每年二百五十万两白银、三十八万石粮料来维持。

而俺答汗为了黄金家族的荣光,不肯推进这一进程!

王崇古知道这个话题,不能谈下去了,便直接拂袖而去。

三娘子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大明金国要用马匹羊毛才能换到五十万银,而西北宣大两地,整天吃败仗,还能拿两百多万两银子,大明军费统共六百四十万,宣大直接拿走了两百多万,即便是砍到一百万银,还有一百多万两!

就凭宣大是大明的边镇,那我大明金国成为大明的边镇,看门狗,岂不是也能吃到骨头?

三娘子收到了一份请帖,这份请帖,不是晋党、楚党、浙党,而是东林九老之一的孙继皋。

三娘子看到这份请帖,最终没有赴约,这个孙继皋是万历二年的状元郎,却被小皇帝叫到跟前辩经,被小皇帝无情击败,状元郎和小孩辩论,却说不过,这么一桩奇闻,三娘子在塞外都知晓了。

孙继皋作为状元辩不过小孩这件事,也被带到了泰西去,连费利佩二世都听高启愚谈到过这件趣事,高启愚借着这件事,为自家皇帝是明君做注脚。

高启愚在德意志、法兰西、尼德兰、英格兰大旅行,大抵也要把这个故事带到这些地方去。

三娘子是进京议和的,她的一举一动,都在朝廷的视线之中,此时胡乱动作,会影响议和大计,而且三娘子也深知大明读书人的做派,不务实,专门务虚,和他们谈,也谈不出个结果来,不如不去。

大明务实的人,只有首辅张居正这一波人,王崇古之流更像是言利聚敛之臣,也算是务实的一种。

唯独这些务虚之人,实在是难以沟通,他们的思维方式太过于古怪,比如吴兑、方逢时、张四维、王崇雅之流都是这样的人,三娘子之前就跟这种人打交道,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儿,能被这帮人办得复杂至极。

和贱儒谈,是谈不出结果的。

务虚贱儒的最典型特征就是为了谈而谈,却从来不谈什么实际的事儿,空话套话,似乎只要一个阵营就可以了,任何利益冲突的事儿,都是今夜阳光明媚糊弄。

可是,钱、粮、铁锅、盐巴、布匹、茶都是利益。

她之后又去了永定河畔的毛呢官厂,参观了一圈,看到官厂附近聚集的大量百姓,她是有些羡慕的,她知道朝廷这个买卖一定会做下去,这就够了。

朱翊钧接见三娘子之时,不在地基之上,如果还在地基上接见,大明新任礼部尚书马自强就该自杀谢罪了,接见的地方,在文华殿偏殿。

朱翊钧手里拿着一根钢制长管,长管之上,带照门、准星。

眼睛、照门、准星,对在一起就能形成三点一线用以瞄准。

三点一线,也是度数旁通的结果,三点只能确定一条直线。

再加上铳托和铳机,这就是一根鸟铳。

这是大明新造的火铳管,朱翊钧对这种管材非常满意,这不是无缝钢管,只是将造炮的内冷技术运用到了铸管,就是个半成品,之后再以铁挺一条大如箸者为冷骨,开始渗碳锻造,锻造完成之后,再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光净,则发药无阻滞,再以钢锥镗削膛线,用以让铅子旋转,更加精准。

戚继光说的很明白,膛线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方便清理火铳内壁而设计,后来发现,这玩意儿的妙用。

“拜见陛下,陛下圣躬安。”三娘子行大礼,看着文华殿偏殿分区安置的种种物件,眉头紧蹙,尤其是那七个橱窗里放着的一堆书籍。

这里很多物件都有被使用的痕迹,显然,这不是摆出来给人看的,而是小皇帝真的在用。

“免礼。”朱翊钧示意张宏将一根火铳管递给了三娘子说道:“戚帅刚弄出来的好物,以前大明一年只能锻造一万支火铳,现在大明一年能造五万支了。”

三娘子拿到了火铳管,清楚的知道这是什么!

她也有火铳,还是从吴兑私宅里顺走的一支很精美的火铳,这个东西粗制滥造,但它是个胚子,只需要锻造一番就是强大的火铳了。

“陛下,好仁之君,必能王天下,则欲王者,惟在强仁而已!今日观陛下身边皆是聚敛、好兵之徒,孟子有云: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天有好生之德!汲汲然举行仁政以爱养生民,然后人心可收,王业可致!”三娘子看着手中的火铳管,劝小皇帝行仁政,不要误入歧途,在歧途之上越走越远了,回头是岸!

“不是…若是言官这么跟朕说也就罢了,忠顺夫人乃是边外之人,就不要谈这个了。”朱翊钧直接被逗笑了。

三娘子说皇帝身边都是聚敛、好兵的人,这是不修仁政,应该高举仁政的大旗,休养生息,收拢人心,维护统治。

三娘子也知道味儿不对,但是她实在是没招了,只好拿出了务虚那套,结果皇帝根本不吃这套。

她想了想眉头紧蹙的说道:“陛下啊,大明仗火器之利,殊不知这火器到了雨天就不能用了。”

朱翊钧连连摆手说道:“朕习武,弓箭到了雨天也不能用,你们北虏夏秋入寇,我们大明冬春进攻,彼此彼此嘛,都会挑选利于自己天时的时候。”

三娘子发现了,这小皇帝是不好糊弄的。

“忠顺夫人,朕让你看这火铳管,就是告诉你,也让你告诉边外之民,大明振武之心,这不是先生、戚帅二人,朕在支持他们,朕本身就习武,这也是一种支持,莫要自误。”朱翊钧的语气平静,但是话里话外都是威胁。

大宁卫的纷争对于俺答汗来说,可以坐山观虎斗,但是接下来的战争,俺答汗就该如坐针毡了。

大明旨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将土蛮汗完全驱离辽东,左翼无论是和右翼合流,还是趁机南下威逼朝廷,那都不是朱翊钧想看到的。

朱翊钧希望大明和俺答汗的冲突,矛盾激化,能够在朝廷复套的时候点燃。

不过,他已经吃了一碗夹生饭了,如果俺答汗非要让小皇帝吃第二碗夹生饭,那朱翊钧也不介意。

京营扩军十二万,防的就是夹生饭吃不下去。

“命妇遵旨。”三娘子也不再逞口舌之利,面色凝重的说道。

“忠顺夫人屡次奔波,边衅渐止,圣母仁慈,说忠顺夫人不易,今日赐如意一对,大氅一件,朕赐尔火铳一支,好自为之。”朱翊钧示意冯保恩赏,下面的人已经谈完了,朱翊钧就是走个流程,例行赏赐。

“陛下,若是顺义王愿意内附大明,可能换到边外百姓安定?”三娘子谢恩之后,突然问道。

“朕听戚帅说,忠顺夫人读矛盾说?”朱翊钧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反问了一句。

“读过。”三娘子点头说道。

朱翊钧笑着说道:“还没打够,再打几次,直到一方彻底认输才能达到冲和的状态。”

“陛下圣明。”三娘子叹了口气,朝廷在扩军,在征战,战事仍然会发生。

朱翊钧还赏赐了三娘子一个纽伦堡蛋毫表,这个表可以精确计时,算是额外的加赐。

大明国姓爷泗水伯殷正茂,带着部署到吕宋总督府的五桅过洋船,出现在了马尼拉的港口。

在这艘大船到港的时候,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和奔走相告,马尼拉所有人,全都云集到了港口,当看到了大船停泊,殷正茂站在船头时,所有人爆发出了巨大的欢呼声,人声鼎沸。

殷正茂离开了马尼拉,所有人都知道殷正茂去领船了,具体能不能领得到,所有人都心里打鼓。

领到了。

张元勋被两广总督凌云翼搬去当救兵了,所以接船的是邓子龙。

邓子龙看完了朝廷的敕命,疑惑了很久才说道:“果然,和我们的猜测是一样的,殷部堂果然是皇室流落在外的朱家人啊,这都是国姓爷了!”

“莫要胡说!”殷正茂扶额,这个梗,是彻底过不去了。

“红毛番的大船到港了没?”殷正茂比较关切这个问题,今年的大帆船,比往年来的更晚一些。

“到了,也没到,安东尼奥已经到了,见面再说吧。”邓子龙看了一眼罗莉安,叹了口气说道。

安东尼奥的神情落寞,而且酒气熏熏,经过邓子龙的复述,殷正茂知道了事情的经过。

安东尼奥有五条大帆船,去年来了三条,两艘差点迷航,而这次来了三条,两艘彻底消失在无垠的大海之中。

一条船被突然凸出水面的巨浪给直接腰斩,救回了一些海员,而另外一条船,则是迷航了,缺少舟师的船,在海上迷航,等于宣布了死亡。

诡浪,在泰西的文化中,是海怪喷出的水柱,是一种风平浪静之下,突然的、平白无故的出现的一种十丈高的诡异巨浪,来得快,去得快。

安东尼奥的情绪一直不是很高,在看到了大明的五桅二十一帆面的过洋船的时候,安东尼奥终于恢复了清醒。

“这艘船,去年还停留在松江府的船坞里,今年就到了殷总督的手中吗?”安东尼奥惊骇无比的看着五桅过洋船,他想起了去年他进献了一大堆的农作物,大明皇帝非常高兴,最终赞同了对安东尼奥的投资和支持。

而这条船,大明皇帝答应过,卖给安东尼奥。

殷正茂站在栈桥,看着那条五桅过洋船,满脸笑意的说道:“是的,你如果想买的话,得去京师,求得陛下的诏书,大明船坞在建十二艘五桅过洋船。”

“真的吗?真的是解了我烧到眉毛的急事,那个词怎么说来着?哦,燃眉之急。”安东尼奥太庆幸去年入京献出宝物了,能从大明买到船,是一件幸运的事儿。

远洋航船必然要多艘船,分摊风险,最重要的白银,在他的旗舰上放着,他有钱,没船,就是这段是他最困扰的事儿。

当看到了五桅过洋船的时候,安东尼奥心情变得极为愉悦。

比大帆船更为先进的远洋船。

第366章 帝皇的王座是黄金马桶第二百六十章 战争之中,伤亡不可避免第370章 两宋男儿戴簪花,人妖物怪齐卸甲第一百九十五章 思路清奇小皇帝第三十七章 天下诤臣以何人为首?第一百一十四章 我大明火器,遥遥领先!第一百九十一章 一种全新的铸炮法,专利人:戚继光第一百九十七章 一开口就是九斤火炮的威力第一百五十六章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第一百八十章 李太后归政,乾清宫大火第一百四十四章 朕,唯利是图!第545章 清流名儒难负盛名,怜孤惜寡上门认第二百零八章 大明皇家格物院第396章 人主当急万民之所急第二百七十三章 吃干抹净不干事第485章 到底是谁带坏了陛下?第二百八十二章 陛下说完了,可有人有异议?第一百二十一章 想让朕跪着当皇帝?没门!第296章 朕当初欠考虑了第433章 战争只是暂停,从未结束第一百八十七章 戚帅,张四维他欺负朕!第一百一十七章 小皇帝怒斥东林元老第二百二十五章 京师讲武学堂和皇家格物院第九十章 惩罚性关税第520章 无事王老狗,有事王次辅第七十五章 天下之事,有常有变 君子处事,有经有权第二百零八章 大明皇家格物院第541章 沿街乞讨亦祖宗成法乎?第一百五十三章 活在当下,何不贪欢?第一百二十五章 何尝不是一种夫目前犯?第399章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道近隳,问谁第320章 为这个破破烂烂的世界缝缝补补第四十六章 大明早晚有一天,被人踹了摊子!第463章 天道偏偏负善人,世事翻腾似转轮第五十九章 读书人的事儿,窃不是偷第547章 言速胜多是养寇自重第二百零一章 海总宪,朕有个主意第一十一章 幕后指使之人浮出水面第304章 打起来了,北虏的使团打起来了!第二百零四章 《劳动图说》朱中兴第二百八十章 朕倒是有个办法第二十章 君民同耕,大逆不道第309章 不绝对忠诚,就是绝对的不忠诚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宗伯,想得周到第二百七十八章 张居正的自我怀疑第552章 权利无限大,责任无限大第二百六十一章 熟练度拉满的里挑外撅第317章 勿有大功于家国,但求小恩于君王第419章 三马之力的蒸汽机第二百二十二章 不应该是这个时代的产物第289章 你问朕是什么人?朕的名字不可探闻第一百五十二章 画舫一二事第一百一十八章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第565章 耗子给猫系铃铛第543章 鼎建大工里的蝇营狗苟第538章 每天都有美好的事情在发生(为盟主第四十三章 主少国疑,帝制之下的皇权缺位第344章 谁输谁赢不重要,打的好看就行第448章 在死亡的边缘试探第538章 每天都有美好的事情在发生(为盟主第二百七十章 你给这点钱,朕很难做事第557章 不可能三角第536章 大明掌控历法的神第410章 大巨变时代第二百一十三章 体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第二百四十五章 言先生之过者斩,勿论第二百一十一章 手缚二鸡之力的书生第426章 智者之屋的话疗第二百七十七章 漫不经心的炫耀第一百一十七章 小皇帝怒斥东林元老第一十一章 幕后指使之人浮出水面第513章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第二百三十八章 我们的选择没有错(为白银盟主“暖阳1314”贺!)第四十四章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第468章 升平一号蒸汽机第二百三十二章 陛下比王谦还坏!第301章 这结个婚,比西山拼杀都累!第479章 通和宫的那个通和第二百一十六章 元辅可怕,还是陛下可怕?这是一个问题第316章 黑夜待久了,总怕太阳不会升起第二百八十四章 臣有个主意,不如让他们交钱第500章 更多的钢材,只是为了制造农具第520章 无事王老狗,有事王次辅第358章 开海一念起,天地刹那宽第306章 袖手谈心性,甚可羞妇人态第446章 氪金战士VS血肉之躯第380章 我真的不想进步第395章 老奴酋的七宗罪第558章 可以报复,才能保护第二百一十八章 不想说,不敢说,不能说第490章 给大明当狗,是你想当就能当的?第二百八十四章 臣有个主意,不如让他们交钱第343章 药不对症,就换方子第二百四十七章 分赃不均、赏罚不明第437章 前恭而后倨,思之令人发笑第327章 陛下,臣真的没敢多拿一厘钱!第七十一章 给折色则易于荡、给本色则可得实惠第二百六十五章 西山老祖的无上真经第392章 我朱翊镠该有的命运,就是享乐!第325章 定义别人的过去,就是定义他们的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