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乱亡之祸,不起于四夷,而起于小民

王谦,一个坏人,而他的父亲王崇古,一个坏人中的坏人。

大司寇的外甥张四维身陷囹圄,王崇古见死不救,还推了一把,在朝中聚敛兴利,投献皇帝,可谓是不忠不孝的典型。

在大明的风力舆论里,追随大明皇帝的政令,一味讨好皇帝,被认为是不忠,忠臣就应该责难陈善,像海瑞那样,指着皇帝的鼻子骂人,才是忠臣。

所以言官们近来多言,朝中无骨鲠正气,连海瑞都选择了屈服,畏惧权臣,而不敢责难陈善。

不孝,就是枉顾亲亲之谊,王崇古不庇护自己外甥,还要落井下石,就是不孝。

亲亲相隐,在大明是合法的,如果你的儿子杀了人,你明知道他杀人了却不检举,也不违法,亲亲之谊,才是大孝。

王崇古这德行,天天被人骂,属实是意料之中。

王谦其实可以选择不被骂,他只要表现的像个正常的大明读书人就可以了,但是王谦仍然是打算一条道走到黑了。

“父亲,杨博是君子吗?”王谦看着王崇古终于在科举之后,问出了自己内心最迷茫的问题。

王崇古直接就破防了!

他猛地站了起来,厉声说道:“起初和俺答汗媾和,那也是为了解决西北边患,打不过,打不赢,才和解的,杨博、高拱、先帝都是为了结束边患,若彼时有京营强兵,安能有这种事?”

“是,后来变了…唉,你知道的有些事一旦开了头,就只有两个结果,要么朝廷对藩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熟视无睹,要么血流成河。”

王崇古的语气多了几分无奈,事情发展到张四维及其同党,七百多口被族诛的情况,是两个结果中的一个,要么朝廷忍受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要么以果决的手段处置。

李成梁在辽东盘大根深,但是李成梁始终不肯向藩镇的方向一路绝尘而去,是因为这是没有回头路,在一个健康的朝廷里,这就是死路一条。

“那杨博、高拱和父亲当年主张的和俺答议和,算是利大于弊吗?”王谦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他才不要辩证的不是杨博君子小人的问题。

他是询问当初做的事儿是否利大于弊,小皇帝这个人很简单,如果利大于弊,则会十分温和。

“在当时看来,的确是有利的,但是到了后来发展成这个模样,是谁都没有预料到的。”王崇古略显无奈的说道,有些事不是人能够控制的,即便是再不想发生,但仍然会发生。

王谦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失控,是不可避免会发生之事,那么定期清理垃圾,就变成了一件很有必要的事儿,避免成为垃圾,就是王谦首先要做的。

万历五年二月二十七日,大明皇帝朱翊钧如期来到了文华殿,御门听政,开始了每日的廷议,张居正仍然照常主持的这次廷议。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的身影,就感觉到一阵安心。

他可以胡作非为,亲手杀掉陈友仁这个行为,其实也是因为朝中有大爹作为顶梁柱顶天立地,他才能如此胡闹,不是张居正在,朱翊钧但凡是有点动作,都要被唾沫星子给淹死。

“免礼,免礼,开始吧。”朱翊钧大手一挥,宣布廷议开始。

张居正十分郑重的说道:“选秀女张榜公告,两宫太后懿旨:应择其父母行止端慎,家法严整,女子年十四岁,容貌端庄,德行纯美,动静有礼者,钦哉,故谕。”

“今次选秀女入宫,共计二人,得圣谕,不得多滋扰百姓,故此,仍报名者众,有司当细心遴选。”

选秀女在正常推进,皇帝有后人对于朝局有稳定的作用。

景泰皇帝但凡是有个儿子,明堡宗就绝无可能发动夺门之变,没有儿子,对于皇帝而言,在政治上,实在是太过于被动了。

没有儿子,就代表着后继无人,景泰帝一走,那还是堡宗的天下,哪怕是明宪宗朱见深登基,那堡宗作为太上皇,还是能够掌握权力。

所以,对于皇帝而言,有个健康的儿子,非常重要。

若非孝宗只有武宗这一个儿子,嘉靖皇帝绝无可能入京为帝,孝宗一夫一妻的妻子张氏,也不会落得那般下场,死后两个弟弟直接被道爷给处死了。

葛守礼疑惑的说道:“今次报名有点多的出乎意料之外,往年莫不是要闹到寡妇嫁人的地步,这次确实应者如云。”

很怪,以往皇帝选秀女,百姓都是避之不及,这次报名的却很多,葛守礼活了这么大岁数,第一次见皇帝要选秀女,民间报名者众的现象。

“多为军户。”礼部马自强回答了葛守礼的问题。

“原来如此。”葛守礼立刻点头,非常合理。

陛下振武的决心是极其坚定的,从每年二银的过年银,就能看得出来。

从万历元年,四处凑银子给辽东发军饷,让李成梁打仗,李成梁感恩戴德,足饷打仗也是成化之后头一遭了。

别说这场面,他李成梁没见过,大明朝廷也没人见过。

足饷!那可是足饷!

当时大明的财政,远不如现在这么健康,给李成梁打仗的银子都是皇帝自掏腰包,包括恩赏,这几年,陛下对振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朝中,陛下以身作则,风雨不辍、坚持不懈的习武,先后师从朱希孝、戚继光,现在更是每日到京营操阅军马,自英宗皇帝废掉的祖宗成法,又被陛下拾掇拾掇给捡了回来。

陛下给戚帅、李帅爵位,让戚帅重建经营、有功必赏。

对于军户而言,皇帝,就是他们当下唯一的希望。

在戚继光由南到北,在蓟镇督军之前,大明朝议军务的议题,主要有三个流程。

一如何及时筹措足额的军饷、二如何减少层层的克扣、三如何防止北虏入关劫掠,这三个流程在廷议之中,往往会跳过前两个议程,直接到第三步。

因为前两个议程是无解的。

在陛下登基以前,辽东、蓟州、宣大,总兵问副总兵:我大明军的战术是什么?

副总兵说:上面假装给我们发饷,我们假装打仗。

万历四年十二月发生了一件事儿,巡按御史永清,巡视到了紫荆关的时候,在马水口驿站,发现守军饥肠辘辘,割山涧死人肉食用,御史永清痛哭流涕的上奏告知了陛下这一惨状。

朱翊钧大怒!

严词责令兵部严查,紫荆关都指挥、参将、管粮官等一众上下三十二人,皆被坐罪入狱,论诛。

朱翊钧之所以如此勃然大怒,是因为他刚刚把欠饷给补了,结果他这里发了,军兵们没收到,那不是一个大嘴巴子扯在了皇帝的脸上?

朝廷最近的财政状况良好,万历四年十月,兵部请命把万历元年到万历四年的所有欠饷,都给军兵们结算下,朱翊钧和户部大司徒王国光商量好久,最终定策,大明往九边刚送往了粮食和饷银。

但是御史阅视,还是有饿殍。

朝廷的银子给了,粮给了,却没到军兵的手里,皇帝故此发怒。

按照过往的处置,皇帝大抵是不会稽查此事,指不定哪个皇亲国戚牵连其中,大多数情况,会假模假样的下道圣旨,责令地方分赈,具体到紫荆关,是由临德仓派粮分赈。

但是皇帝的处置,就是谁克扣了军兵的粮草,皇帝就拿谁的项上人头。

边军的确不能用来进攻,但是用来防守绰绰有余,朝廷好不容易大方了一次补了积欠,一根毛都没到军兵手中,朱翊钧不生气才怪。

所以,小皇帝在振武一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礼科都给事中李戴,上奏言驸马都尉许从诚之事。”张居正眉头紧蹙的说道:“条陈共四件,但他的意思,总结来说,就是陛下杀姑父,枉顾三纲五常大伦,全无亲亲之谊。”

朱翊钧闻言也是一愣,嗤笑一声说道:“朕杀的是姑父,另外一个姑父和姑姑都没找朕的麻烦,他李戴倒是急匆匆的说有伤亲亲之谊,那朕还给皇叔建宅子,赐皇叔美人、银子、美酒,朕怎么就没有亲亲之谊了?”

朱翊钧这番话的意思是,大义灭亲这件事,是一个政治事件,不是一个人伦事件,李戴讨论问题,站错了立场。

皇帝要搞西山煤局,许从诚要跟皇帝掰扯,掰扯可以,同台竞技也可以,但是许从诚点了一把大火,把整个煤市口都烧了,许从诚要掀桌子,那他不死谁死?

杀,没什么不能杀的。

“不是自杀吗?”万士和突然开口发出了属于自己的疑惑。

王崇古闻言,立刻眨了眨眼说道:“对啊,不是畏罪自杀吗?李戴这奏疏,有些大逆不道了。”

“哦,对,是自杀。”张居正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因为李和的求情,给了许从诚一个体面,许从诚被自杀了,自杀这个定性是没有错的,所以,李戴这本奏疏从最开始就不成立。

长期以来,张居正都习惯了行之者一,信实而已,大家心里都清楚,许从诚是皇帝下旨杀人,大义灭亲,所以张居正第一时间也没想到这个反驳的理由,但遮羞布就是遮羞布,自杀就是自杀。

许从诚有恭顺之心,用自己的命,为陛下换来了政治上的主动和余地。

礼科给事中李戴没有恭顺之心,连自杀都没搞清楚,就上奏来泄泄沓沓,着实是贱儒本儒了。

吏部尚书万士和,一句话结束了辩论,为陛下把地洗好了,顺便还打了层蜡。

万士和的确合适做礼部尚书,而不是吏部。

紫荆关贪蠹案,也跟驸马都尉许从诚有关,巡按御史永清敢上奏,还是这些贪蠹的后台许从诚,被自杀在天牢里,这件事才变得容易处理起来。

这些个躺在军卒身上吸血的家伙,必须要考虑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如果继续贪蠹,皇帝连姑父都不放过,那这些家伙,难道还能比姑父面子大?

除姑息之弊的好处,已经逐渐展现,大明一些事逐渐回到了本来应该有的样子。

张居正面色凝重的摸出一本奏疏说道:“万历四年十二月,达延汗的孙子打喇明安、银定台吉,在大明膳房堡,掳走了我大明采柴官兵十二名,因此索赏,宣大督抚吴百朋奏闻。”

“兵部照会顺义王俺答处置,俺答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召集黄台吉、青把都、永邵卜、切尽黄台吉等四部万户处置,对打喇明安和银锭台吉做出了处置,罚羊千头、马二百零七匹、驼三只,将掳走人质交还。”

“二月十七日,宣大督抚吴百朋奏闻,顺义王已如期交还一应人质和财物,吴百朋与俺答汗相约,巡檄塞上,敢败约盗边者,罚如打喇明安例。”

王崇古闻言擦了擦额头的汗,倒春寒的天气,他出了一身的冷汗。

俺答汗这个处置是极为得当的,若是俺答汗不肯把人交回来,王崇古又要背上一大堆的骂名,毕竟俺答封贡,是高拱、杨博、王崇古、张居正等人极力推动的,王崇古居中撮合。

兵部尚书谭纶听到宣大督抚已经把人要回来了,就松了口气,他有些疑惑的问道:“为何马二百零七匹,有零有整的?”

王崇古一听事情解决了,笑着说道:“大司马,因为这个打喇明安、银定台吉二人,就这么点羊马和驼。”

“原来如此。”谭纶这才了然,他听懂了,俺答汗把这两个人给抄家了。

大明的主要用兵方向还是大宁卫、全宁卫和大鲜卑山山口,把土蛮汗完全撵出辽东,才是当下急务,和西北的俺答汗还是要维持表面的平和。

朱翊钧看向了戚继光,露出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笑容说道:“戚帅,朕甚是欣慰。”

“啊?”戚继光在廷议里一般很少说话,多数都在听和盘算着京营训练计划,突然听陛下这么说,顿时感觉惊讶和迷茫。

朱翊钧开口说道:“俺答汗在草原上名声不好,被人称之为长生天下的叛徒,隆庆议和、俺答封贡,是大明打输了,不是大明打赢了的议和,但是看俺答汗这番处置和动作,旁人还以为是大明打赢了呢。”

“俺答汗怕什么?他再次入寇京畿,逼到这辇撵之下,到京师来索赏不好吗?”

“他怕戚帅的蓟州、永平、山海三镇十万强兵,怕京师这十二万、二十二个步营。”

戚继光赶忙俯首说道:“臣受之有愧,未逢明君,臣不过是缀疣,多余无用之物,何得展布?臣之威风,皆仰赖陛下圣眷而已。”

戚继光这个发言很有意思,他在提醒小皇帝,自己不是皇帝的敌人,而是托庇于陛下的圣眷之下,展布心中抱负。

在皇帝不给圣眷的情况下,戚继光在南兵、北军、朝臣的眼里,就是个缀疣而已。

京营在扩军,有些言官始终拿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事,提醒陛下,前车之鉴,戚继光这话,其实也是给自己分辩一二,他不想当赵匡胤,京营军兵也不想把黄袍披在他身上,因为皇帝天天在京营里出现。

而他戚继光也做不了赵匡胤。

万历年间和北宋建立之前五代十国的时代背景完全不同,根本就做不到的事儿。

政令的愿景、任务、目标,天花乱坠、鲜花锦簇,上利朝廷、下利穷民苦力,但是绝口不提成本的时候,就要立刻表示反对,那么给武将事权、遴选将帅、组建新京营、新京营扩军的成本,当然是那昂贵的军费,同样对皇帝宝座的威胁。

连远在西北的俺答汗,都畏惧戚继光的镇守,这就是实打实的威胁。

对此朱翊钧的态度一直很明确,戚继光离走到那一天,至少还有一个登神长阶要爬。

“三娘子来信,询问打喇明安、银定台吉劫掠边民之事,会不会影响到封贡贸易。”王崇古拿出了一封信,直接放到了桌上。

三娘子来信,是走的驿站,而到王崇古手里时,火漆已经被拆开,里面的内容已经被鸿胪寺收录在案。

这不是监视,而是一种保护,朝中倒王的风力从来没有终止过,查看来信收录在案,目的只是保护王崇古不会因为阴结虏人而倒下。

张居正将来信看完,三娘子在信中,详细的介绍了关于这次劫掠边民到处置的详情。

这不是一个误会,俺答汗之所以要对两个台吉‘抄家’的原因,就是这两个台吉,是故意的!

他们不是遇到了大明边军砍柴,就劫了,而是故意为之,在膳食堡外摸排了很久,才选择动手,是蓄意为之。

俺答汗郑重的召集了所有的台吉、万户开会,做出惩罚,也涉及到了北虏内部的路线之争,在北虏之中,议和占据了主流,所以才有了这次重惩抄家,把两个台吉家里所有的财物都没收,送到了大明来表示赎罪。

三娘子也希望朝廷不要误会,对是否会影响贡市表示担忧。

贡市,就是北虏议和派存在的原因和最大的支持。

张居正将信件递给了张宏,让张宏呈送陛下御览,顺义王是大明的王爵,所以处置都得陛下来。

“先生以为呢?”朱翊钧询问着张居正的意见,劫掠边军这种恶劣的事发生,大明的确应该生气,但是在大明生气的照会俺答汗后,俺答汗给了一个还算不错的结果。

但是朱翊钧还是有点不满意。

“臣以为,应该略施小惩,既然是刻意为之,那就让俺答汗交出这两个台吉为宜。”张居正和谭纶沟通过之后,认为这件事朝廷不能这么算了,还是得继续逼迫一个说法出来。

谭纶立刻说道:“俺答汗不交也没关系,贡市照旧,等到在东北方向腾出手来,这就是个由头了。”

轻启边衅的可不是大明,是你俺答汗,你御下不严,劫掠大明边军,朝廷催要案犯,俺答汗不给,那朝廷就有了出师的名义,那么收复河套,就是一件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之事了。

打喇明安是俺答汗的弟弟,而银定台吉是孛儿只斤氏的宗亲,台吉可以理解为王子,在胡元的时候只能用来称呼胡元皇室的皇子,到了万历年间,但凡是拥有孛儿只斤、黄金家族血脉的都可以称之为台吉。

大明在除姑息之弊,北虏是决计做不到的,所以,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俺答汗不肯交人,这个案子不结案,这就成为一个兴兵的说辞和由头了。

收复大宁卫缓解东北方向的防守压力,收复河套,缓解西北的压力,就是谭纶做这个兵部尚书,最大的追求。

大宁卫虽然收复,仍然未尽全功,而复套也在皇帝的议程之上了。

“大司寇以为呢?”朱翊钧看向了王崇古,询问他的意见,毕竟议和是王崇古当初倡导的。

王崇古眉头紧蹙的问道:“影响羊毛的收购吗?陛下,毛呢生意厚利,臣聚敛兴利,自然是言利之臣,不耽误买羊毛就行。”

大宁卫在不在,跟王崇古无关,他只在乎桃吐山的白土,河套在不在大明的手里,也跟他无关,他只在乎一百二十斤一袋洗干净、晒干的羊毛,是否能够如期入京。

突出了一个分工明确。

组织大了就是九头蛇,一个部门一个脑袋,一个部门一个利益,利益冲突自然会产生分歧,分歧会酝酿党争,王崇古只要羊毛。

“那就如此,贡市照常进行,索要案犯入京斩首示众。”朱翊钧综合了各方意见,继续贡市,索要案犯,既要又要。

两个北虏宗亲,朱翊钧不在乎,他在乎的是河套。

“吏部、都察院以考成法劾布政使邹光祚等八十三人,请旨罢斥、降调、致仕,俱如例。”张居正直接拿布政使开刀了,这是这几年来,考成法罢免的最大的官儿,山东布政使邹光祚。

邹光祚不作为,朝廷的政令是不敢违背的。不敢违抗明旨,就开始暗度陈仓,不作为,问就是办不了,清丈政令下达了数月,邹光祚就是动都不动,那只能让他滚蛋了。

邹光祚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吏部的意思是罢免夺官身,而都察院的意思是降调。

“葛总宪、海总宪,为何要宽宥其一二?”张居正看向了都察院的两位总宪,有些疑惑,邹光祚这种阳奉阴违的行为,按照考成法,都应该一律罢免。

“元辅,需要考虑到山东的情况,可能也不是邹光祚不想做,而是做不了,才百般拖延?”海瑞提醒张居正,山东的情况和别的地方,不大一样。

“元辅先生啊,山东多响马。”葛守礼看着张居正思索再三,憋出一句很古怪,但是大家都能听得明白的话。

“也对,那就降调吧,去河南清吏司吧。”张居正给邹光祚找了个新活,到河南负责清丈。

河南,不比山东好到哪里去。

“两位明公在打哑谜吗?”朱翊钧对这种懂的都懂的对话方式,表示不满,他也能听明白,但是他就是让葛守礼说出来。

这有什么不能说的,都可以说。

山东为何那么多的响马大盗?因为山东流民极多,民户变成了失地的佃户,再变成流民,这响马自然就多了,那山东是谁在兼并?这是一个碰都不能碰的话题,兖州孔氏,衍圣公,圣人血脉。

所以,邹光祚不是不想升官,而是这山东地面,就是这么难以处置,类似情况的还有河南。

河南多藩王,山东有孔府。

张居正让邹光祚降调到河南,未尝不是从一个地狱到另外一个地狱的区别而已,在张居正当国的时间里,做不成事儿,就是混的这么艰难,张居正才不管你有什么困难,不能干就滚蛋,换个人来干。

葛守礼稍微犹豫了下,还是把山东为何那么多响马的事儿,讲明白了。

“衍圣公?”朱翊钧笑了笑,衍圣公府最好配合朝廷清丈,否则那就不能怪朱翊钧无情了,清丈是国朝大势所趋,是新法的核心中的核心,衍圣公府非要挡在前面拦一拦,那就只有一个下场,被碾的粉碎。

邹光祚的处置结束了,但是衍圣公的问题也摆到了台面上,朝廷又升了广西副使顾章志为山东布政使,如果还是无法执行清丈,那朝廷就要派缇骑去了。

“陛下,臣昨日制作了新的职官书屏堪舆图,还请陛下御览。”张居正俯首说道。

“哦?呈上来看。”朱翊钧眼前一亮说道。

新的职官书屏堪舆图,是用新绘测法制作的,上面只有大明一百四十府的具体位置,至于州县,仍在绘测之中。

这一份堪舆图的比例,看起来就要比之前那一份堪舆图,看的顺眼的多,更加精准的描述了位置。

朱翊钧兴致勃勃的看了半天,新的堪舆图把西北宣大的大小描述十分准确了,不像过去的堪舆图都挤在一起那样。

在京堂老爷看来,居庸关就是塞外,但其实不然,宣府大同这两府还是很大的,地理位置显得非常重要。

新的堪舆图上标准了大宁卫位置,也标注了鸡笼岛、琉球和吕宋的地理位置,但图中标的实在是太远了些,有些比例失调,纬度的测量已经很准了,但是经度就有些困难,所以,地图仍然失真。

不过已经进步很大了。

大明朝的清丈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伴随着清丈一起进行的则是绘测,这些测绘的数据汇总入京后,都由大明国子监监生进行计算,最后得到这一张等比例的堪舆图。

“陛下,皇家格物院除新兴建的王府之外,都建好了,明日请陛下前往格物院,见证落成之事。”王崇古再次俯首奏闻。

大明笑话一则:副将向总兵请示:这一批闹饷军兵在饭前处斩还是饭后处斩?总兵理所当然的说道:当然是饭前,你咋知道他们下顿饭啥时候吃。求月票,嗷呜!!!!!!!!!!

第一百三十九章 六册一账,收付记账法第一百五十章 朕有三十三个步营,权豪有几个?第466章 违背祖宗的决定第二百八十三章 迁徙五千八百富户至辽东充边第364章 在最后一个野人死掉之前,大明绝不第470章 还田的三个阶段第一百六十一章 克复大宁卫第308章 人给狗送葬,天下奇闻!第二百零七章 朕以大明天子的名义,判尔斩立决第330章 震惊!大明皇帝居然爆金币了!第二百三十三章 大明版的解放奴隶宣言第537章 藩镇粮饷在地化第482章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第一百八十七章 戚帅,张四维他欺负朕!第481章 被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冤大头第543章 鼎建大工里的蝇营狗苟第二百三十章 祥瑞新解第二百七十八章 张居正的自我怀疑第一百二十四章 真诚就是最大的必杀技第一十八章 旭日初升,大耀东方第479章 通和宫的那个通和第434章 十年之期已到,大明军开拔!第529章 不想当国王的院长不是好船长第一百零五章 朕要学外语第438章 岁月蹉跎,往事不复第七十九章 骂了他,他还得谢谢咱们第291章 来自海瑞的马屁第508章 出身寒微不是耻辱第368章 是谁蛊惑陛下变的如此邪恶第二十六章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第529章 不想当国王的院长不是好船长第一百九十三章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第二百零三章 读书人最后一丝脸面第三十六章 以德服人,以德治国?第二百四十章 火烧长崎第一百八十六章 许愿池里的王八都摇头第一百二十章 观天下英雄,唯元辅与载堉耳第二百三十六章 捣巢灭倭长策疏第453章 白银,就是百姓们的血汗钱第570章 陛下和元辅,实在是太善良了第四十四章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第五十五章 清谈可以灭虏,北虏安在?第439章 疏泉日永花初放,幽院人来鸟不惊第377章 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休想第499章 知耻,谓有羞恶知荣辱之心第436章 戚继光胆小如鼠,李如松贪生怕死第一百二十三章 刀笔吏所以败人坏事之法第505章 我们要做的就是,杀光海寇第一百一十八章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第一十三章 有辱斯文第571章 《禁止海贼条约》第二百三十二章 陛下比王谦还坏!第308章 人给狗送葬,天下奇闻!第462章 劳动使人自由第436章 戚继光胆小如鼠,李如松贪生怕死第385章 大明举重冠军张居正第464章 抛开军事威胁不谈,推广海外宝钞第四十三章 主少国疑,帝制之下的皇权缺位第355章 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功于斯第548章 《王谦发家的四个秘密》第三十八章 不是我!不要污人清白!第352章 格物院有祥瑞进献第一百六十七章 立国之宏规,保安之上画第307章 封建礼教害死人第569章 朝臣静悄悄,必然在作妖!第554章 莫敢言,道路以目第462章 劳动使人自由第一十九章 皇帝要亲自种地去?第564章 满嘴顺口溜,你是打算进解刳院啊!第315章 文华殿里,喜气洋洋第六十八章 杨博是君子还是小人,这是一个问题第549章 奇观:正衙钟鼓楼第354章 只是官船官贸,不敢妄称再下西洋第459章 叶李十四条划请假条高烧第566章 百姓日用方是道第464章 抛开军事威胁不谈,推广海外宝钞第一百零三章 蛮夷狼面兽心、畏威而不怀德第336章 我本将心照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第458章 春冰种秋火回,谓之雁行第305章 因人成事休定论,时运相逆人离群第465章 三角贸易的形成第一百七十九章 王法?陛下的意志就是大明最大的王法!第五十五章 清谈可以灭虏,北虏安在?第529章 不想当国王的院长不是好船长第296章 朕当初欠考虑了第二百二十二章 不应该是这个时代的产物第二百二十章 如果这条路走得通的话,就走通了第364章 在最后一个野人死掉之前,大明绝不第二百六十一章 熟练度拉满的里挑外撅第301章 这结个婚,比西山拼杀都累!第443章 大明新秩序的建筑师第二百章 拿着我的银子,离开我的船第389章 人心思动,则天下倾危第421章 火炮轰完步兵冲,冲不上去火炮轰第435章 欺你老迈无力第九十六章 公与私,根本难不倒元辅先生!第一百一十四章 我大明火器,遥遥领先!第370章 两宋男儿戴簪花,人妖物怪齐卸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