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难道,还有高手?

葛守礼从杨博走后,就扛起了监督元辅的职能,只要元辅威震主上,葛守礼都会站出来大声的斥责,哪怕是皇帝是乐意的。

比如万历五年四月,慈庆宫、慈宁宫太监下懿旨让工部衙门,重新修理宫殿,这是皇帝要大婚了,所以修一下宫殿让儿子大婚,而且只修迎面,不修背面,内承运库太监计价十一万七千银。

张居正带着内阁、工部尚书郭朝宾等人上奏说:治国之道节用为先,耗财之源工作为大;慈庆、慈宁两宫俱以万历二年兴工,前岁告完。落成之日,臣等恭诣阅视巍崇彩绚、无异天宫,今未踰三年壮丽如故,乃欲坏其已成,更加藻饰,是岂规制未备乎?

张居正反对修宫来迎接皇帝大婚。

两宫圣母闻讯停止,而朱翊钧则认为可以从内帑支取银钱,但是陈太后和李太后,最终还是不想再添事端,没有允行。

朱翊钧还专门去了两宫和太后分说此事,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而葛守礼怒斥张居正威震主上,皇帝大婚乃是天大的事儿,怎么可以用修省的名义来阻止太后修宫?

户部进大婚大婚铺宫钱粮、各样珍珠计银八万两,足色金二千八百两、九成色金一百两,张居正在内阁,仍以修省名义拒绝,并且还专门面陈皇帝,还拿宋仁宗不喜珠玉劝皇帝节俭。

шшш ▪ттκan ▪℃ O

葛守礼也对张居正的行为提出了质疑,王国光还是将国帑这八万两白银,两千九百两的黄金,送到了内帑。

现在张居正离朝了,葛守礼也不用监视张居正了,他老了,也完全无法处理部事,都察院这个衙门,又是个干仗的地方,葛守礼打算乞骸骨归乡了。

“葛公要不去西山和先生为邻?”朱翊钧说起了自己一个打算。

把西山打造成一个离退休明公活动中心,把这些致仕明公聚集在西山,这种做法,其实和当年汉武帝搞出了豪强守陵,是一个法子,防止地方缙绅豪强做大。

葛守礼摇头说道:“陛下,臣是晋党,就不去了。”

张四维和他的同党被送进了解刳院,斩首七百二十八人,但是这晋党仍然是盘大根深,生生不息,作为晋党的党魁,他还是不在京师给皇帝添堵为宜。

万一皇帝要杀王崇古,他葛守礼这个前党魁不是跟着一起倒霉吗?

朱翊钧想了想认同了葛守礼的说法,提笔很久,才朱批了葛守礼的致仕奏疏,他略显怅然的说道:“葛公衣锦还乡,朕准葛公配驿回乡。”

“葛公慢行。”

“臣,谢陛下隆恩。”葛守礼再行大礼,站起来退出了广寒殿,转身离开。

走出了广寒殿后,葛守礼再次长揖低声说道:“陛下,臣告退。”

朝堂就是这样,有人来就有人走,葛守礼还是很庆幸,自己还能全身而退。

朱翊钧一直看着葛守礼的身影,消失在了宫墙之间,下次再收到葛守礼的消息,怕是讣告了。

大明和土蛮汗之间仍有一战的战争前奏越来越明显。

四月初,土蛮汗纠集重兵六万有余,再次对大宁卫展开了征伐,佯攻大宁卫的同时,兵逼彰武,破大兴、镇静、团山堡,巡按侯于赵在大兴堡率军兵抵抗,不敌退回彰武。

辽东李成梁率兵两千,星夜驰援彰武,而后亲自领兵两万有余,向彰武方向移动。

正如李成梁所言,彰武,辽东锁钥之地,不容有失,这地方地理位置极为关键,而且易守难攻。

侯于赵仅凭一千五百军兵,就坚守到了援兵赶至彰武,土蛮汗图们、速把亥、切尽黄台吉、赤把都儿、扯力克等人再围攻三日,天大雨遮目、马不能行、弓不能张。

土蛮汗真的很想很想夺回彰武,否则冬天到了戚继光的回合,土蛮汗怕是真的滚出辽东了。

在北辽河水势大涨之前,巡按侯于赵、副总兵苏成勋带一千五百军兵冒雨渡河。

侯于赵、苏成勋本欲设伏,阻拦敌人退路,大宁卫总兵王如龙、辽东总兵、宁远伯李成梁正在率军赶来,只要将其拖延三日,就可以围而歼之。

董狐狸在戚继光手上吃过大亏,他一看天下雨,就知道要遭,闯了金顶大帐,让土蛮汗撤兵,土蛮汗若是不肯连夜撤军,他董狐狸就自己走了。

董狐狸鼻子太灵敏了,能在戚继光手下走了几个回合还活得好好的,全靠这一手灵敏的嗅觉。

土蛮汗思虑再三,还是遵从了董狐狸的意见,趁着雨势稍缓,立刻撤退。

要是土蛮汗再犹豫一天,不,哪怕是半天,大明军就能完成合围。

但是董狐狸这厮一看天下了雨,就想起了李成梁在辽阳求雪之事,最终土蛮汗逃出生天。

苏成勋率军再次追击,在大兴堡斩获贼人首级四百三十二人,克复彰武外三堡。

次日清晨,廷议如常召开,主持廷议的人是首辅吕调阳,张居正请了假照顾父亲到现在,都是吕调阳在主持廷议。

“兵部为辽东征战将领军兵请功。”吕调阳说出了今日的第一个议题,犒赏,打了胜仗,自然要赏赐。

“朕昨日就准了,元辅,这国帑有银子犒赏吗?”朱翊钧已经批准了请功的奏疏。

王国光立刻俯首说道:“陛下,咱们现在有钱了!”

内帑国帑互相讨饭的确不体面,这两年,国帑充盈起来,王国光已经很久没到内帑讨饭了,皇帝一开口,王国光立刻说有钱,这讨饭实在是有失脸面。

朱翊钧点头说道:“内帑仍按惯例给军兵犒赏。”

“陛下心系军兵乃大明之幸,陛下圣明。”吕调阳和王崇古、王国光商量了一番,并不打算反对,陛下从万历二年起,就开始从自己腰包掏钱给军兵恩赏了,正如陛下所言,这都成了惯例。

“侯于赵什么情况?一个文弱书生,他跟着渡河,添什么乱啊?”朱翊钧看着塘报,侯于赵这家伙,带领军兵守彰武也就罢了,这还主动出击?

侯于赵居然亲自渡河作战,这是超出了朱翊钧预料的。

朱翊钧的确不知兵,但是这北辽河。柳河在大雨中一定会涨水,渡河渡过去,可就回不来了。

渡河是为了阻击敌人,包围战术,大多数都是围三缺一,而侯于赵、苏成勋的渡河地点,是在土蛮汗退兵的地方,是四面合围全歼的架势。

这绝对是最惨烈的地方,兵凶战危,这侯于赵也不知道怕,就那么跟着军兵一起去了。

“侯于赵给军兵承诺过,他在彰武就在。”万士和倒是知道侯于赵为什么要渡河去阻拦土蛮汗撤兵。

侯于赵在垦田之后,就跟军兵民说过,他和彰武共存亡,君子重诺,侯于赵渡河阻敌,完全是为了履行诺言。

海瑞十分肯定的说道:“侯于赵重诺守义,忠君体国,有骨鲠正气。”

朝臣们首先肯定了侯于赵的行为是出于灭敌,而不是出于博一时之誉,谁去战场上博名声,那不是嫌命长吗?

贱儒有一个敢,海瑞都给他们磕头送行,开除贱儒籍贯。

戚继光来到了堪舆图前指着柳河这条河说道:“陛下容禀,侯巡按渡河,是为了士气,渡河作战,大雨必然水涨,这一千五百兵出城渡河设伏,后路断绝,一千五百兵面对六万要突围的敌军,必然军心震动,而侯于赵在彰武久任,他随军渡河,则军兵皆知三日之期围困敌军为真,自然奋力杀敌。”

“大兴堡乃是侯于赵开辟所得,只要这一千五百兵突袭大兴堡,并且在此地坚守,等到王如龙和李成梁赶到,土蛮汗就真的跑不掉了。”

“可惜,土蛮汗还是察觉到了,见雨立遁,未能成行。”

戚继光讲明白了为何侯于赵一定要跟着渡河,因为侯于赵是个文官,而且在彰武垦荒日久,他跟着渡河,对稳定军心有着重要作用,一千五百众阻敌六万,看似愚蠢,但一次攻不下,士气就是此消彼长。

戚继光看来,打仗这件事并不玄妙,就很简单,六万人看似很多,但是士气低落的时候,这六万人还不如六万头猪恐怖,因为人会担忧、会恐惧、会内讧、会忧心忡忡、会投降。

奈何土蛮汗也不是个蠢驴,这见到下雨知道不利骑兵作战,直接就溜了。

“如此。”朱翊钧满是笑意的说道:“侯爱卿已经去了三年了,如果战事顺利的话,让他今年进京述职,朕也见见他,战事不顺,就没必要了,吏部知道。”

“臣遵旨。”万士和俯首说道。

吕调阳写好了浮票,恩赏军兵、勉励侯于赵、苏成勋等文武,而后请陛下用印。

吕调阳又拿出一本张学颜的奏疏,面色凝重的说道:“辽东督抚张学颜上奏说:土蛮垂涎王号,要挟求封,而将士久苦征战,一闻虏言遂有和戎之望,不知虏来纳款而容其请?臣诚恐媚虏之言。”

戚继光曾经打算一鼓作气拿下全宁卫,典型的军事冒险。

因为他担心万历四年占领大宁卫,是他最后一次出塞作战,而他看辽东局势,一旦土蛮汗这些北虏和建州女真这些东夷勾结在一起,必然成为大明之大祸患。

听闻张学颜所请,戚继光叹了口气,若是朝廷从议,京营今年九月征战,哪怕准备的再充分,也是白准备了,而且京营再动武,恐怕很难很难。

廷议做出决策给土蛮汗封王,也不是没有可能。

张居正父亲去世丁忧离朝,大明也需要稳定,夺回大宁卫,见好就收的风力,也不在少数,边方军兵苦战,也觉得议和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谭纶思虑再三说道:“陛下,土蛮汗要挟封王,不过是疑兵之计而已,土蛮汗自诩草原正朔,乃是宗主大汗,常言俺答汗是长生天的叛徒,他真的肯俯首称臣邪?不过摇唇鼓舌,鼓动军心而已。”

马自强则摇头说道:“陛下,臣倒是以为未尝不可,太傅离朝,当下以安稳为主,大军在侧,奸佞之臣必然胆怯不敢生事,这一山不容二虎,一片草原两个王,必然打成一锅粥,大明养精蓄锐,未尝不能以逸待劳得渔翁之利。”

是战是和,就连晋党内部的声音都不统一,葛守礼去见王崇古,就是确定这件事的。

兵部户部主战,而其余三部则是主和,包括了刑部尚书王崇古、礼部尚书马自强、工部尚书郭朝宾,首辅吕调阳,各自的理由都很充分。

主战认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主和认为太傅离朝,国朝动荡,还是稳一稳,比较好,只要土蛮汗不犯边,大家各过各的日子便是。

吕调阳也觉得现在不太适合动武,要动武还是把张居正请回来比较妥当,稳定朝局,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军兵们才能奋勇杀敌。

至于吏部尚书万士和,在朝中风向还没明朗之前,指望他表态,那不现实,万士和主打一个见风使舵。

“戚帅以为呢?”朱翊钧询问戚继光的意见,仗是他要去打,戎事不问大将军,只靠文臣,是弄不明白的。

“臣倒是想打,但是臣也以为元辅所言有理。”戚继光斟酌再斟酌,才俯首说道,他想打,但是吕调阳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

“那就打吧。”万士和稍一琢磨,已经明确得到了风向的他,做出了表态,他笑着说道:“先生在西山,距离京师不过五十里路,也就半天一天的功夫,真的出什么事,就去西山搬救兵。”

“那斗战胜佛护送金蝉子取经,这遇到了事儿,不照样上天请救兵去?”

“你这话说的,张先生又不是无所不能。”马自强态度有所松动,但还是不太认同。

吕调阳听闻,眼前一亮说道:“万太宰所言有理,张先生回朝不过一天而已,前线一旦有变,这也容易应对。”

张居正不是回江陵了,是去了西山,往返不过一日而已。

朱翊钧最终点头说道:“那就暂时不封了,这还没打够,矛盾还没有充分冲突,所以还得打,那就打吧。”

张居正归政,国事都归了陛下决策,所以陛下做出了决定,打着看便是。

“王阁老,朕有一些疑惑,先生所编纂的大明会典,在刑名一卷中,说私刻印绶者斩,此律甚是严苛,但历代所行,并无宽宥之意,何故?”朱翊钧询问王崇古这个刑部尚书,关于刑名问题。

大明的死刑必须要经过皇帝的朱批才能问斩,朱翊钧就注意到了一个案子里,是私刻了印信,直接问斩,所以才开口问此刑名的立意。

私刻印绶者斩,不问所行次数,也不问得财多寡,只要是私刻印绶皆斩,任何私刻行为,都要掉脑袋,朱翊钧只是觉得这个刑名太重了些。

王崇古思前想后说道:“印信系干王制与历日符验等项,故律:凡伪造者即坐以斩,这里的印绶说的是官印,但凡是以官印坐罪问斩,便很少有无辜者,沽钦恤之名,恐酿朝廷失纲宪之大弊。”

“如此,循旧例便是。”朱翊钧认同了王崇古的意见。

他问这个刑罚是不是太重了,王崇古的回答是不重,而且还说的很明白,是私刻官印者斩,并且还说改这一条,恐怕有失纲宪的弊端,这年头所有的防伪,都是依靠手书、印绶、骑缝章来实现,私刻官印和谋反是相等的罪责。

“臣遵旨。”王崇古松了口气,陛下并不是一个沽名钓誉之人,这个改了,看似仁政,但不过小仁而已,坏的是整个社稷的公序良俗,坏的是礼法。

吕调阳又拿出来一本奏疏说道:“吏科给事中李学一上奏言驿站减编事宜,一曰:核节省之实以定站额查;二曰:议减免之实以恤民困;三曰:稽供应之实以恤站役;四曰:清徵纳之实以恤逋负。”

兵部尚书谭纶瞪大了眼睛看着吕调阳,愣愣的问道:“不是,李学一的意思是,让咱大明裁撤驿站?”

“嗯,他就这个意思。”吕调阳把李学一的奏疏递给了谭纶,这奏疏就在眼前,他就是简要的、提纲挈领的说一下这奏疏的意思,这不是他的意思。

谭纶眯着眼把奏疏看完,而后看着吕调阳就开始笑:“呵,哈,哈哈哈!”

“贱儒言论,不足为信。”谭纶给出了兵部的意见,这个李学一的言论,其实就是基于朝廷多一事则百姓多十事的基本论点进行展开,比如驿站驿卒,少一夫就少粮十石,这样地方税赋就能少三四分,这百姓不是得了实惠?

驿卒是一种劳役,同样也是一种世袭罔替的军户,大明的驿站要养马、要聚敛供应来往官吏吃喝,这李学一觉得驿站劳民伤财,不如裁撤减编部分。

这直接给谭纶整笑了。

谭纶收敛了一些笑意摇头解释道:“他觉得他是在宽恤小民,觉得让各巡抚官悉心查处,可使民沾实惠?裁撤减编驿站,以此谋生的驿卒如何安置?他觉得裁撤了部分的驿站,就可以节俭,但是真的节俭吗?这驿站就如同人身上的血管一样,他裁撤减编了驿站,是准备肢解我大明吗?”

“此人不履实务,理应去边方理事,就去云贵好了,到了那边,估计就清楚,大明为何要维持驿站了。”

“万太宰,这你的人,你以为呢?”

李学一不仅仅是万士和的学生,还是吏科给事中,谭纶从来不干涉文官的任免职务,当初王崇古带着一堆晋党,以谭纶在朝日坛咳嗽劾去,谭纶都没有反击。

实在是这个李学一的谏言太离谱了。

万士和看完了李学一的奏疏,那一脑门子的汗,气呼呼的说道:“这个李学一,我定好生管教他!”

“大司马所言有理,就让他去贵州吧,踏踏实实的吃点苦,脚踏实地的干几年,就知道厉害了,这空心的笔杆子,尤其是在这翰林院、国子监里最是常见,觉得自己待得翰林院就是天下的模样了。”

“不懂可以去学,不知可以去看,胡言乱语些什么,徒惹人耻笑。”

元辅吕调阳迟迟不肯动笔,看着月台上的皇帝,等皇帝决策。

朱翊钧和张居正十分默契,这种事张居正自己就把浮票写好了,还用朱翊钧亲自决策?

皇帝和吕调阳,这对儿君臣,就这样大眼瞪小眼的瞪了一会儿,吕调阳才抓紧落笔写好了浮票,呈送御前。

内阁的部分决策权,就是来自于这浮票,多数情况下,皇帝都会采纳辅臣的意见,直接批红允行,这就是内阁部分国事决策权。

而吕调阳做次辅是极为合格的,但是他当首辅,还是有点底气不足。

“最近六册一账出现了一些问题。”王国光见皇帝朱批结束了裁撤减编驿站的议题,说起了六册一账,六册一账的问题是大明财税和吏治的一把锋利的刀,财用要用它来稽税,而吏治用它来厘清贪腐,但是王国光开始补充六册一账的问题了。

“咱们大明的官吏真的上有政令,下有对策,考成法和六册一账,在一些个官吏手中,俨然成为了一种懒政的不二法宝,具体来说就是摊派和做表。”

“怎么摊派呢?权力不下放,责任下放。怎么做表呢?六册一账是朝廷要的,遇一事,则几十份表下放,谁签字画押,谁担责。”

“咱们的朝廷命官啊,酷爱做表和摊派。”

“今春,江西闹起了蝗灾,九江府瑞昌县的文书房一书吏,一天就做了十七份表。清丈,让书吏填表;还田,让书吏填表;核查人丁,让书吏填表;告冤,还让书吏填表;林林总总,似乎摊派和做表这两板斧,就成了万能法宝,几乎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一样。”

“最后就形成了一个逻辑,就是重罚之下,必有勇夫。”

朱翊钧看着王国光,眉头紧蹙的说道:“大司徒,这是大事,好好讲讲。”

王国光面色严肃的说道:“重罚之下,必有勇夫。”

“上面来了令,就摊派下去,责任给到签字画押的人身上,自己则去花天酒地,要是把责任下放,事权是不是也该下放?却全然不是,书吏头都挠秃头了,手里没权,他办什么差?求天天不应,求地地不灵。”

“这种重罚必然导致,大明的吏员们,为了逃避重罚,只能弄虚作假、粉饰太平,欺瞒一时是一时,而且人浮于事,做表面文章,这就闹出了蝗灾来,去岁都说防治蝗虫了,但是压根就没怎么治。”

“这种重罚之下,必然导致一件事,那就是上面知道下面要弄虚作假,故意抬高尺码,而下面的人知道要上面抬高尺码,故意弄虚作假,彼此默契之下,这考成法自然就败坏了,这六册一账,被浩渺账册给淹没。”

王国光就江西巡抚潘季驯的奏疏,自己批评了自己的六册一账,也批评了考成法的一些弊端,这不是说张居正之过,王国光也不需要因为言先生之过立斩,政令是政令。

一条政令,都是在不断地推进中完善的,这才是符合矛盾说中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量变引起质变。

“其实也好办。”万士和看着王国光如临大敌的模样,笑着说道。

“好办?!”朱翊钧看着万士和惊讶无比的说道:“万太宰,这可不是闹着玩,吏治和财税,是先生富国的核心要务,可不能胡说。”

万士和笑着说道:“陛下,其实这里面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字,权,权力的权。”

“这吏员们不是不想干,而是他们需要权去做这件事,但是他们需要的这个权,在那些个朝廷命官手里攥着,这些个朝廷命官整天泡在青楼里,这吏员干不了,可不就只能弄虚作假了吗?”

“其实真的很简单,出了事,砍官的脑袋,县里出了事,砍县令的脑袋,府里出了事儿,砍知府的脑袋,这省里出了事儿,砍布政使、巡抚的脑袋,这两难自解。”

“啊?”朱翊钧看着万士和,瞪大了眼睛,所有廷臣都看向了万士和,好像、似乎、也许、真的可以这样?

万士和进一步解释道:“大司徒所虑之事,其实归根到底是个胡乱问责导致的乱象,胡乱问责,就是问责的时候,没问责到正主头上。”

“县里出了事儿,问责吏员,府里出了事儿,问责六房,这没找准主政之人,自然就是胡乱问责,迫于重罚,必然要弄虚作假了。”

“出了事,这手下吏员担责,这正主,可不就继续逛青楼了吗?”

“怎么治粮仓,就怎么治这个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就是。”

“治下火龙烧仓,左右布政脑袋就掉了;粉饰天平,就一起摘帽子、掉脑袋就是。这得找正主,要么自己亲自盯着,要么自己逛青楼,把事权下放给办事的人。”

朱翊钧坐直了身子,不敢置信的看着万士和,右手不停地拍在左手之上,不住的点头说道:“精彩,精彩,万太宰,真的是国之干臣啊,鞭辟入里!”

万士和十分谦虚的说道:“陛下谬赞,臣也是拾人牙慧而已,臣做这个吏部太宰,大抵是做不明白,部里的事儿,都是先生在管,臣遇到了问题,就去全楚会馆请教先生,这一来二去,便学到了一些张先生的皮毛,这便拿出来献丑了。”

“握着印绶,却在青楼,拿着摊派来的任务,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问责拿印绶的人,两难自解。”

万士和偷偷到张居正那儿补课了!

这招数说穿了,就是一把手负责制,这件事交给你这个一把手,这个一把手就是全责,出了事,朝廷不问别人,就问这个一把手的责任,这就是万士和对吏治的理解。

简单,但是真的有用。

第388章 朕亲自手刃徐阶第588章 陛下不给的银子,碰都不要碰第292章 贱儒类犬第一百一十七章 小皇帝怒斥东林元老第一百七十五章 手缚浊龙潘季驯,惨如水鬼高启愚第二百二十五章 京师讲武学堂和皇家格物院第二百二十一章 资源锁死科技树第八十三章 《矛盾说》已然大成,成书刊刻天下第341章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第一百五十二章 画舫一二事第四十七章 官序贵贱各得其宜,尊卑长幼之序第544章 大明神剑的磨刀石第511章 元辅次辅,收收神通吧!第337章 提笔区区十八画,道尽人间万般苦第453章 白银,就是百姓们的血汗钱第436章 戚继光胆小如鼠,李如松贪生怕死第二百零九章 朱翊钧的算学小课堂,开课了第二百六十八章 论迹不论心第383章 缘分不够?姑娘请留步第331章 谁为万民奔波,谁为万民之王第二百四十七章 分赃不均、赏罚不明第440章 羊毛来了,韭菜就没了第377章 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休想第一百九十四章 皇帝亲自带头偷工减料第二章 全是妖孽第468章 升平一号蒸汽机第一百三十八章 坏了,日后当明公得会算学第一百二十五章 何尝不是一种夫目前犯?第383章 缘分不够?姑娘请留步第419章 三马之力的蒸汽机第453章 白银,就是百姓们的血汗钱第二百零九章 朱翊钧的算学小课堂,开课了第304章 打起来了,北虏的使团打起来了!第454章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第二百四十章 火烧长崎第一百五十四章 永定毛呢厂第四章 皇权特许第二百一十九章 奇观兴国,大建安邦第二百六十一章 熟练度拉满的里挑外撅第461章 官厂团造法,必然失败!第546章 坏就坏在,它不适合大明第545章 清流名儒难负盛名,怜孤惜寡上门认第一百二十二章 要为小皇帝提供充足的弹药!请假条第二百零六章 不能带陛下去青楼!第一百八十九章 陛下,要不看看创造发明?第394章 把努尔哈赤送进解刳院去第三十二章 卿之所愿,唯理所在第九十一章 朕就办三件事,骂人,骂人,还是骂人!第五十六章 面子、里子、尊严,都是靠自己挣来的!第二百三十七章 他们失去了一切,但是获得了自由第543章 鼎建大工里的蝇营狗苟第一百九十三章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第二百三十八章 我们的选择没有错(为白银盟主“暖阳1314”贺!)第九十章 惩罚性关税第386章 徐阶威胁朕!第485章 到底是谁带坏了陛下?第二十五章 国覆,万民为种奴之祸第519章 皇遁正字斩杀术第319章 杀倭寇?酒管够!第七十一章 给折色则易于荡、给本色则可得实惠第525章 那都是过去倭人做的,和现在倭人无第328章 陛下好生缺英明!第二百五十七章 雇佣营团,借鸡下蛋第469章 大争之世,强则强,弱则亡!第三十章 德为心中法,法为成文德第345章 朕是亡国之君,尔臣非亡国之臣?第465章 三角贸易的形成第443章 大明新秩序的建筑师第566章 百姓日用方是道第六章 一千个读书人,一千个孔夫子第397章 俺答汗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第二百二十七章 真是一个好主意!第292章 贱儒类犬第二百四十六章 难道,还有高手?第540章 大明廷臣对皇帝使用了活字印刷术第一百一十九章 仰望星空朱载堉第七十六章 瘦徐家,以肥天下第422章 来过,已是足矣第二百六十四章 傲慢,是失败的开始第二百三十九章 倭国叛徒,献土以求苟安第一百八十七章 戚帅,张四维他欺负朕!第九十五章 客星犯帝座,佞臣僭主上第313章 衍圣公?谁爱要谁要,我们南宗不要第二百六十七章 真诚,是最大的必杀技第495章 借工兵团营法一用第579章 半分封半郡县的开拓之路第568章 大明在倭国的厂卫在倭京都地检特搜第二百一十七章 自作孽,不可活第431章 快速帆船游龙号第一十六章 杀人需用利刃第五十一章 朕以皇帝的名义许诺第342章 好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第405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543章 鼎建大工里的蝇营狗苟第五十九章 读书人的事儿,窃不是偷第517章 大明水师阅舰式第388章 朕亲自手刃徐阶第337章 提笔区区十八画,道尽人间万般苦第286章 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