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熟练度拉满的里挑外撅

对信息的垄断,也是权力垄断的一部分具体体现。

而信息茧房的构建,就是权力垄断的一个结果和现象。

对于廷臣而言,小皇帝也处于一个信息茧房之内,廷臣们需要通过内阁和司礼监来揣测圣意,这就是信息向下的不透明,同样信息也会有选择的对上不透明。

在西山袭杀太傅的案子中,这个案子究竟如何定性,是太傅没有恭顺之心?还是皇帝要和太傅兵戎相见?亦或者是皇帝断定另有他人作祟?再或者皇帝要妥协换认可,让江山社稷变得稳固一些?

这些本来需要去揣测,但是现在完全不用了。

妥协换认可,比如当初皇宫大火的案子,皇帝完全可以选择将所有的罪责扣在高拱身上,换取朝堂的稳定性,但是陛下没有那么做,比如道爷的耻辱二十五年等等,都是类似的妥协换认可,维持朝廷的稳定。

陛下已经旗帜鲜明的摆明了态度,要血流成河。

张居正不能背这个锅,哪怕是追查到了最后,根本查不到幕后黑手,那也要找一家势要豪右背锅,把罪责扣上去,因为张居正是新政的另外一个名字。

廷议开始了,关于累进税制的探讨,这是今天廷议的重要内容,王叔果痛斥稽税院贪得无厌,大谈聚敛兴利的危害,一转头抛出一个有意思的东西,累进税制,那前面那些内容,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最关键的就是这个累进税制了。

“海税仍宜百值抽六,暂不宜行税制。”首辅吕调阳首先为这次廷议定下了一个基调,累进税制可以实行,海税暂时不增,富国强兵开海农桑,是当下两个基本的国策,如果海税行累进税制,和大明开海的主旋律背道而驰。

“轻海税以鼓励出海,重田赋以逼迫还田,百值抽六,都饷馆关税看似寥寥,但是大明受益良多,大明钱荒,需要海量的白银入我大明才能充当货币职责,不仅仅是白银,鱼油、香料、铜料、硫磺等等,皆仰赖海贸,私以为海税不宜累进。”吕调阳陈述了自己的理由。

鼓励开海,逼迫还田,这是大明税法长鞭的一次重要应用,而且出手就是重拳。

大明的钱荒,或者说中原王朝的钱荒,由来已久,在北宋年间,北宋朝廷大量铸钱,铜钱、铁钱、飞钱,但是哪怕薄如蝉翼的铁钱,依旧是供不应求,最终发行了一种名叫钱引的纸钞,来充当货币。

这是朝廷发行的纸钞,最早在北宋初年就开始大规模的刊印。

在北宋初年,由蜀中十六家富商联合发行的交子,则是中原王朝最早的纸钞,每年丝蚕米麦将熟之际,用同一色纸印制纸钞,用于商贸,便于流通,兑换的时候,要扣除40钱,作为交子的使用费用。

交子、钱引,就是北宋年间的纸钞,宋徽宗大量滥发钱引,最终导致北宋钞法败坏。

到了南宋胡元的时候,则已经发展成为了宝钞,最早的宝钞是忽必烈发行的中统元宝钞,而后就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钞法败坏,发行新钞,新钞再败坏,再发行新钞,大明宝钞也没有摆脱胡元宝钞的命运,在洪武二十五年,再换新钞的时候,就发现换不动了。

宝钞败坏的原因非常多,比如私印成风,洪武年间一共发了九百万贯宝钞,到换钞的时候,几天就换了两千六百万,朝廷没发那么多的宝钞,但是民间有那么多的宝钞,私印和滥发,是宝钞泛滥的原因,而宝钞泛滥代表着宝钞的价值大幅度贬值,一种持有就贬值的货币,自然是没有人肯再使用了。

以大明朝廷的制度建设,即便是在万历年间,依旧没有足够的行政能力来印钞,铸钱就成了头等大事,大明一年能铸造两千万枚铜钱,乍一听数量很多,但其实换算下来不过一万贯,大抵等于一万两银子。

而大明每年能够吸纳的白银,超过了四百万两,所以,以银铜为本位构建钱法,就成了当下大明的最优解。

开海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一条鞭法的新政,还在于解决中原王朝钱荒这个顽疾,金银是天生的货币,所有人都认可它们的价值,即便是到了后世,其价格也非常稳定而且坚挺。

“会不会有些操之过急了?”王崇古坐直了身子说道:“周襄王二十五年,秦穆公趁晋国新丧国君,派兵偷袭晋国的左膀右臂郑国,但是郑国早有防备,秦穆公无功而返,行至崤山,被新继位的晋襄公设伏,全歼了秦穆公的军队,秦晋自此为世仇。”

“秦穆公操之过急,则匹马觭轮无返,这也让秦孝公不得不变法,以求国存。”

“臣倒是以为,这个累进税制,可以暂缓一二,吹求过急,恐天下不宁。”

王崇古觉得可以等一等,没必要太着急。

之前漕运总督吴桂芳入京叙职,就在文华殿上面奏皇帝屯耕五条,其中的第四条,召集流民给田,开垦无力者,官给牛种,次年还官三稔。纳役原主归认,不许告争,就是佃户也好,力役也罢,种田了就是民户,不再是奴隶,原主不许告诉衙门争抢,大明的解放宣言,最终未能成行。

当时不允行的原因,还是觉得操之过急恐酿成大祸。

车速太快总要有人踩刹车的,无论是向上和向下,速度太快都不是好事。

“次辅所言极是,慎重稳妥之言。”朱翊钧对王崇古点了点头,肯定他的发言,是基于大明江山社稷考虑,慎重稳妥,如果王崇古屁股歪了,这番话,就不是稳妥,而是反对新政了。

其实王崇古也挺难的,他很希望张居正致仕时,自己真的跑掉了,那就不用面对这么多风雨了。

幸好,陛下还肯为他遮风挡雨。

“累进税制也不算太过于激进。”谭纶却不是很赞同的说道:“累进税制,稽税院要办事,总不能没有任何的章程,稽税指挥使,南衙缇帅骆秉良说多少就是多少吧,所以要有法可依,之前都是按旧税制,明年开春再按新税制,不教而诛是为虐,那教了,不肯改,那就不是朝廷的过错了。”

谭纶说的意思是,折中一下,给个缓冲期。

明年开春行新法,这六个月的时间,就是给的缓冲期,不知好歹,不尊朝廷号令,违抗明旨,那朝廷威罚立至,能说是朝廷没有仁德吗?

当然,朝廷本就没什么仁德可言,毕竟太傅张居正、皇帝朱翊钧都不认这个仁字,天下九经,行之者一,实也,而不是仁也。

所以,朱翊钧这个小王八蛋,都要怪张居正这个老王八蛋教的。

陛下只认践履之实,不认心中仁义,那这可不就没有仁德了吗?

“那就如此折中一下吧。”王崇古想了想,刹车他踩了,至于刹不住,那不能怪他,他又不是司机,他已经尽到了提醒的义务,闯祸了就去西山请老祖出山就是。

顶天就是官逼民反,帝制之下的民乱,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社会运动,戚继光在侧,平定民乱不在话下。

“必然助长偷漏之风。”王国光也有些担心的说道。

累进税制,一旦推行,那么大明的保税和逃税将会成为一个长期而且激烈的矛盾,朝廷要追欠稽税,而势要豪右要想方设法的偷漏避税,这个长期的矛盾,对于户部而言,压力很大。

“大司徒此言差矣,这话说的,好像朝廷不推行累进税制,势要豪右就不偷漏一样。”万士和不认同王国光的说法,大明不制定税法,他们会偷会漏,大明制定税法,他们仍然要偷漏,那为何不制定。

觉得海外好,那就赶紧滚蛋。

王国光略微有些讶异,而后笑着摇头说道:“太宰说的有道理。”

“在大明偷漏可是要冒着杀头的风险,这代价极为昂贵,都是个人的选择,既然敢逃漏,那就要做好被朝廷追查的准备,他们敢偷敢漏,朝廷就敢杀敢抄,自然就愿意纳了。”兵部尚书谭纶再次展现了自己激进的一面,杀杀杀,杀他个干干净净,杀他个天朗气清。

很多事,不死人,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但凡是杀头的铡刀悬在脑门上,一些事就变得简单了起来。

作为朝中极度激进的兵部尚书,遇事不决,则诉诸于武力,是谭纶长期戎政形成的风格,他认为天下事,没有杀头解决不了的,如果杀头解决不了,那就是杀的不够多。

势要豪右拢共也就六万多户,就是全都杀干净了,不过才四百多万丁口。

而且喜杀人的凌云翼在两广的实践,也证明了谭纶的说法是行之有效的,毕竟两广豪绅无不怀念泗水伯殷正茂。

殷正茂拆门搬床只要钱,凌云翼要命啊!

实践而言,也证明了在当下大明,杀头的确可以解决问题。

关于累进税制,仍然是极为粗放的,简单的规定了万亩以上常田为势要豪右,田赋增加到了五成,而坐商以一万银币营收为准,累进税制到四成半,不交、瞒报,都等着稽税院的催命符就是。

显然这是一刀切的政令,朝廷不是没有海量、专业、精密的计算法,这种粗放,完全就是故意的,根本就是在鱼肉缙绅,此时的累进税法,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合理收税,完全是为了清丈还田的新政。

“今岁京察,都察院查处京堂官十二人革除功名,永不叙用,五十一人当革罢,一百五十二人罚俸三月到一年不等。”都察院总宪海瑞,拿出了一份冗长的名单,这份名单里,全都是要革罢的人,为了方便皇帝查阅,每一个人名的政治光谱,都有涂色,说明其派别。

浙党、楚党、晋党,每个派别都有,其中这十二人革除功名永不叙用,最多的问题就是贪腐,就是海瑞这把神剑开始反贪之后,仍不收手。

被海瑞直接给查办了而这五十一人革罢,主要是考成法三年下下,一事无成的蛀虫,清理出了队伍,剩下的罚俸,则是原因各异了。

被自杀的王锡爵,就是因为这次京察导致,现在京察名单出现在了皇帝的御前,厚厚的一本奏疏只是名录,陛下要具体看谁的案子,旁边盘子上的案卷,清晰明了。

十二人被革除功名的有,佥都御史赵应元、监察御史陆万钟、刘国光、陈用宾,仅仅都察院一个衙门就占了四席,而翰林习孔教、礼部张程、刑部沈思孝、工部赵用贤、户部王体修等人。

都察院被革除功名的最多,其他各衙门顶多一个两个,都察院却占了三分之一。

而这四个人,还都是葛守礼临走之前查办的,不是海瑞要党同伐异,在葛守礼走后,海瑞要排除异己,而是葛守礼致仕的时候,把这四个人一并带走了。

葛守礼也说的很明白,这四个人,如果继续在朝中,只有死路一条,因为这四个人最喜欢干的事儿,就是倒张,所以葛守礼致仕之前,就已经开始着手查问这四个人了。

“葛公大义。”朱翊钧将名单合上,这份名单,朱翊钧要看完所有的案卷之后,才会朱批,海瑞办事朱翊钧当然放心,但是按照应批尽批的约定,朱翊钧要对京堂官员的任免,做到心中有数。

“冯大伴,遣司礼监太监赐鹤氅一件,金花银一百两、银器十件、国窖五瓶、太师椅一把,王锡爵抄家孤本誊抄一份给葛公作为家传,以示朝廷恩厚,宽元气直臣之心。”朱翊钧对冯保说明白了对葛守礼的赏赐,这里面最贵重的就是孤本抄本。

朱翊钧对一个致仕的老头都这么上心,对于办事的人,自然也是恩赏不断。

这次京察,都察院真正的做到了刀刃向内,这对都察院是一个利好的消息,都察院的御史们挨了打,自然就知道疼,继续冥顽不灵,可不是挨打那么简单的了。

云南巡按御史王希元上奏陈明钱法之事。

王希元,原来的吏科都给事中,是张居正的门下,就是那个上奏说要草榜糊名、底册填名的王希元,王希元在京堂举办了前吏部尚书张翰,因为滇铜的开采是个大事儿,所以张居正派了自己的嫡系爪牙王希元前往。

王希元呈奏滇铜之外,还说了一件戎事,条陈:制御土夷十事。

制御土夷是外三宣六慰司。

三宣即干崖宣抚司(今云南太平江流域)、陇川宣抚司(今陇川、瑞丽、遮放、缅甸高丽)、南甸宣抚司(今腾冲周围)六慰则为:木邦宣慰司、缅甸宣慰司、车里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老挝宣慰司、孟养宣慰司。

三宣六慰是大明在永乐年间设立,到了正统年间,随着四次麓川征战靡费过重,时间过长,大明逐渐放弃了对这三宣六慰的管理,嘉靖初年,木邦、孟养、孟密攻破了缅甸宣慰司,阿瓦国王、缅甸宣慰司宣威使莽纪岁被杀。

莽纪岁的幼子莽瑞体侥幸逃脱,跑到了外公家里,自此开始了他的复仇之旅。

至嘉靖三十四年,莽瑞体建立了东吁王朝,将木邦、孟养、孟密、老挝等外六宣慰司纳入麾下,缅甸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东吁王朝空前鼎盛了起来。

嘉靖三十四年,莽瑞体病逝,他的儿子莽应龙继位,断绝对大明的朝贡,开始了北上扩张。

万历四年起,在内奸的配合下,已经将云南之外尽数吞并的莽应龙不满足于当下的疆域,开始多次侵扰云南施甸、顺宁、盈江等地,杀掠无算。

万历五年,盈江县甚至一度落入莽应龙之手,随着黔国公府调兵遣将,莽应龙再次退兵。

王希元在云南主持滇铜之事,将这些消息汇总呈送御前,条陈十事,制御土夷。

“蛮夷狼面兽心,畏威而不怀德!”万士和一拍桌子,怒气冲冲的说道。

莽应龙,是大明缅甸宣慰司的莽氏,大明势大的时候,一个个都乖的不行,大明势弱的时候,什么阿猫阿狗都跳出来要在大明身上咬一口。

云南的消息是十分滞后的,从云南到大明的通讯时间为九十天,就是三个月的时间,才能把发生的事儿传递到京师,最近这个时间正在缩短,是因为云南的公文,开始由水路传递。

“莽应龙求什么?”朱翊钧注意到了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嘉靖三十四年,莽应龙即位后,断绝了和大明的朝贡关系,挥师北伐,而后将外六宣慰司全部占领。

嘉靖三十四年,朝廷也不是装聋作哑,实在是没有那个实力了,那时候东南倭患、西北俺答,都是大明的心腹之患,武力干涉能力不足,只能听之任之。

“大明承认东吁王朝在麓川的宗主国地位,要求暹罗等地朝贡东吁。”礼部尚书马自强回到了这个问题,鸿胪寺卿陈学会也接触过莽应龙的使者,他们的目的很明确,让大明承认东吁王朝在大明西南方向的霸主地位。

这对大明的国威伤害巨大。

廷臣们都沉默了下来,默默的思考着这背后的种种问题。

朱翊钧作为后世来客,他清楚的知道历史发展的脉络,万历三十年,持续了二十七年的中缅冲突,以大明妥协,承认了缅甸,或者说东吁王朝在西南的霸主地位,承认了自永乐以来,外六宣慰司近四十万平方公里的羁縻地区属于东吁王朝。

掸邦、果敢、佤邦这些后世常常出现在电诈新闻里的缅北地区,就是大明在万历三十四年放弃的地区。

外六宣慰司,是不是大明的领土,这些受到大明政治羁縻和军事羁縻的领土,在大明的语境下,自然属于大明的疆域。

万历三十年放弃外六宣慰司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朝廷没钱了。

三大征打光了张居正留下的遗产,朝中兴文匽武的风力舆论再次暴涨,战争的胜利没有给大明带来任何的利润,在精算的风力之下,最终妥协。

“陛下,王希元在奏疏中说,暂时安抚莽应龙为宜,滇铜开采如火如荼,西南驿路平整,水路疏浚,十年为期,则大明腹地军卒征战麓川靡费可减过半,当下作战征伐,不利大明。”吕调阳顶着沉默的压力,说出了王希元的制御土夷十事中的第一事儿。

安抚。

正统年间四次征伐麓川,屡战屡胜,但是大明军至则安,大明军走则反,当时王骥三次率领京营四万众、军兵共计十五万,三次征伐,最后也没征伐出个结果来。

大明腹地距离麓川实在是太遥远了,动兵的消耗实在是太大了,而且获利极少。

精算的风力,有的时候并不是全无道理,王骥三次出战动辄数百万两粮饷,而麓川土司以逸待劳,大明真的是血亏。

莽应龙就是看穿了这一点,才这么骑在大明的脖子上拉屎。

朝廷的安抚则是召见使者,偃旗息鼓休兵止战,让边民休养生息,同时加大对缅甸珠玉和木料的采卖,缅甸的柚木,是最好的造船材料,没有之一。

“现在不能打,大明新政不过五年,朝廷财用稍有盈余,此时征战麓川,有穷兵黩武之嫌,这个委屈,这口气,朕选择咽下去,就让王希元招抚吧。”朱翊钧看着一众廷臣,做出了决策。

所有的朝臣们都松了一口气。

“陛下圣明。”吕调阳带着廷臣们高呼圣明。

陛下这个决策在当下是对的,这口气暂时忍下来,毕竟大明劳师远征,不是时候,主要矛盾还是在北虏,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步子迈的太大,容易扯到蛋。

其实朝臣们非常担心,大明皇帝会受不了这个委屈,直接出兵。

主少国疑,就是疑惑在这里。

一个十五岁的少年郎,一个十五岁的君王,在歌功颂德中长大,周围所有人都告诉他,是至高无上的,是全天下最有权势的,是万金之躯,如山岳高峻岿然,如日月贞明普照,结果面对缅甸挑衅,大明皇帝居然要受这个委屈,甚至是屈辱,要大明当缩头乌龟。

而且最关键的是,陛下一向表现的比太傅张居正更加激进,廷臣们无不担心,小皇帝做出的决策让刚刚恢复了几分元气的大明,再次向深渊滑落。

“安抚之后则是利用各邦世仇,里挑外撅,利用羁縻,反复挑唆其内讧。”吕调阳的语气里带着森森阴气,根本就不是大明明公该有的气质,里挑外撅这四个字,冠冕堂皇的就说出来了。

大明现在擅长里挑外撅,利用其内部矛盾瓦解对方,这种手段,对于极度要求道德的大明朝而言,其实是不被认可的,但是大明明公就是这么直接讲出来了,所以朱翊钧肯受这个委屈,因为受委屈不代表大明什么都不做了。

大明现在里挑外撅的手段,远在泰西的英吉利女王看了都直呼内行,实在是太得心应手,炉火纯青了,熟练度已经在多次实践中拉满了。

没办法,谁让大明朝廷穷怕了呢,朝廷好不容易攒下了一点家当,又不舍得花,那就用点卑劣的手段,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利益,这就是当下大明廷臣们在践履之实中,总结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大明对缅甸的里挑外撅和在倭国的里挑外撅不太相同,在倭国大明主要方向还是给野心家各种支持,而在缅甸,则是利用各个部落之间的矛盾,这是两国的主要矛盾不同,造成的差异。

“小小东吁,也敢在大明头上动土,也不看看朕的太傅是谁。”朱翊钧嗤笑了一声,底气十足。

张居正当国六年,国帑内帑加起来近一千四百万两存银,大明通州京师一千库,近千万石的粮食储备,这就是朱翊钧敢收拾缅甸的底气。

如果是在万历元年,隆庆皇帝皇陵五十万银还欠了十一万,九边欠饷严重的时候,朱翊钧也只能选择妥协。

而且张居正在富国的大前提下,兴起了聚敛兴利之风,这就是让廷臣们摆脱了道德的束缚,做事就变得更加无耻了起来,对于大明而言,廷臣们对外的无耻,就是对内的仁德。

有些东西的代价,不是邦国之外承受,就是国内承受。

王希元所奏十事,都和东吁王朝有关,主要是集中在了边贸、采卖、军备、营建等等,比如筑城垣腾冲城,再往南筑外围哨所一座,军备上则是以足兵食为主。

王希元在奏疏中还例行公事的弹劾了一下黔国公府侵占田亩之事,这是个日经问题,去云南的御史总是要说这个事儿,从永乐年间起,这都已经成了惯例,黔国公府占了两万顷,也就是两百万亩的田亩,可是整个云南的军兵粮草都靠黔国公府供应,尤其是云南地方衙门,喜欢到黔国公府上讨饭。

这就是例行公事,朝廷处置不处置,御史奏闻了。

“长崎商贾孙克毅请命朝廷任人长崎总督。”吕调阳说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孙克毅上奏朝廷建立长崎总督府。

有些事,不杀头就代表着根本不打算上称,不打算处置,杀头解千愁啊。

第414章 赃吏贪婪而不问,良民涂炭而罔知第406章 给泰西一点小小的大明震撼第286章 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第二百二十六章 乱亡之祸,不起于四夷,而起于小民第二百七十八章 张居正的自我怀疑第一百七十九章 王法?陛下的意志就是大明最大的王法!第二百三十一章 正奇相生,变化无穷第二百四十一章 张居正丁忧归政,王崇古忧惧逃亡第二百三十章 祥瑞新解第322章 他们那里不适合种地第七十九章 骂了他,他还得谢谢咱们第549章 奇观:正衙钟鼓楼第477章 太残忍了!第四十九章 给戚继光封个伯爵第492章 不是臣工不努力,是真的无能为力第三十二章 卿之所愿,唯理所在第456章 借还是不借,这是一个问题第496章 明日五更天拔营,号令为:回家第484章 人教人,千遍教不会第463章 天道偏偏负善人,世事翻腾似转轮第522章 非威不畏非惠不怀,德威兼用感心摄第314章 出使泰西使者返京,只带了一堆的书第六十一章 知行并尽,表里如一第561章 诏废贱奴籍仁极至功德,乡野田亩间第447章 以征虏大将军的名义宣布:俺答汗,第一百零二章 元辅先生没有这么无能的弟子!第一百五十一章 重新定义清流第三十三章 狼、虎、龙第416章 王谦,果然是个纨绔!第323章 大明处处都是回旋镖第311章 一个考验人心的小游戏第二百二十七章 真是一个好主意!第560章 我们泰西应该联手抗明!第一百三十七章 只要价钱合适,灵魂都能出卖给恶魔第一百九十八章 苦一苦权豪缙绅,骂名张居正来担第314章 出使泰西使者返京,只带了一堆的书第562章 《永乐大典简要本》第413章 作恶多端,大祸自招第一百六十一章 克复大宁卫第八十八章 元辅先生,朕带你去看彩虹第六十三章 民生困苦,才是天下之大弊!第一百二十四章 真诚就是最大的必杀技第339章 野山猪不会投降,但是人会第一百六十八章 骂人不揭短,为什么要骂人?第一百七十八章 两广缙绅无不怀念殷部堂第二百七十二章 我一个恶贯满盈的恶人,都觉得邪恶第444章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第二十五章 国覆,万民为种奴之祸第九十九章 朝廷不就是要税吗?我们交!第493章 诏曰:今日,废除贱籍第485章 到底是谁带坏了陛下?第301章 这结个婚,比西山拼杀都累!第490章 给大明当狗,是你想当就能当的?第364章 在最后一个野人死掉之前,大明绝不第545章 清流名儒难负盛名,怜孤惜寡上门认第二百二十一章 资源锁死科技树第519章 皇遁正字斩杀术第332章 陛下,臣有上中下三策第361章 你不用,还不让别人用?第一百六十九章 读书人的心眼儿真的脏第一百三十五章 《算学宝鉴》、《算法统宗》和《泰西算学》第九十九章 朝廷不就是要税吗?我们交!第549章 奇观:正衙钟鼓楼第569章 朝臣静悄悄,必然在作妖!第五十五章 清谈可以灭虏,北虏安在?第376章 阳,太阳升起第二百七十一章 我只是收买了仙姑的侍女第一百二十一章 想让朕跪着当皇帝?没门!第二百二十八章 张公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第472章 世界的参差不齐第一百四十八章 缘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第508章 出身寒微不是耻辱第二百三十二章 陛下比王谦还坏!第一百一十三章 倍之?超级加倍!第308章 人给狗送葬,天下奇闻!第二百二十章 如果这条路走得通的话,就走通了第一十四章 利益交换第308章 人给狗送葬,天下奇闻!第425章 大明律,不保护泰西番夷第二百二十三章 朕的算学附加卷第六十八章 杨博是君子还是小人,这是一个问题第三十三章 狼、虎、龙第548章 《王谦发家的四个秘密》第二百零五章 复古派中的古墓派第一百三十五章 《算学宝鉴》、《算法统宗》和《泰西算学》第三十七章 天下诤臣以何人为首?第三十七章 天下诤臣以何人为首?第351章 大明没有贵族第433章 战争只是暂停,从未结束第426章 智者之屋的话疗第一百九十三章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第二百四十九章 一张嘴,哭的梨花带雨就是铁证第三章 皇帝学武,不务正业第355章 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功于斯第一百五十八章 天变了!天变了!天变了!第378章 奇怪的君臣第530章 今天,明天,荣耀都属于大明工匠!第九十三章 良言难劝该死鬼,慈悲不渡自绝人第464章 抛开军事威胁不谈,推广海外宝钞第442章 飞云起伏龙,大鹏运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