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两宫太后非但不阻拦,还一起胡闹

第374章 两宫太后非但不阻拦,还一起胡闹

俞大猷最放心不下的其实是大明海疆,一生都在平倭的俞大猷,清楚的知道,大明海疆危机四伏。

倭寇正在悄无声息的发生改变,内讧已经超过了百余年的倭国,正在逐步走向同心同力,那个自称天下人的织田信长,正在一步步的整合着倭国的各方势力,无论是谁整合了倭国的各方势力,对大明都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威胁。

红毛番正在一步步的侵占着万里海塘,他们将势力逐渐渗透,万里海塘,这个中原的后花园,正在一步步的变成时刻威胁大明的贼巢,近万里的海岸线,都会成为突破之地,到那时就真的到了中原生死危亡的关键。

幸好,陛下有鸿鹄之志。

俞大猷走的没有遗憾,唯一的遗憾就是无法落叶归根,但是俞大猷能够理解并且支持陛下的这个决定,即便是死,也要死的对国朝有益,去年起,大明一直在迁徙富户充实京畿,这就是个由头,主要还是缓解大明日益严重的人地矛盾,俞大猷直到最后,还在配合大明皇帝的政令,他走后,他的将军府也是富户了。

俞大猷走的没有遗憾,长崎总督府已经站稳了脚跟,可以深入影响倭国的局势,琉球国王已经在中山王府住下,大明对琉球群岛和鸡笼岛进行了全面的郡县化,而吕宋也在大明掌控之中,海外皇庄,也就是种植园,也遍布了万里海塘。

可朱翊钧仍有遗憾,这大明大好的江山,他希望俞大猷这个老人能够多看几眼,最少也要看到马六甲海峡重新回到大明的手中,可惜,人生大抵如此,遗憾便是如此的寻常。

俞大猷有些生不逢时。

俞龙戚虎,俞大猷和戚继光究竟谁更厉害些?朱翊钧还真的问过戚继光这个问题,戚继光说,俞大猷在练兵不如他,俞大猷在后勤调度上不如谭纶,在个人勇武精悍驰骋上,俞大猷不如刘显,但俞大猷是个全面的帅才。

可为将者众,可为帅者寡。

俞大猷历经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五朝,他真正展现自己才华时,已经五十多岁的高龄,真正被委以重任,已经年过古稀,七十岁的年龄才得以展布心中的抱负,对于一个战场厮杀的将帅而言,是多么大的遗憾。

朱翊钧希望俞大猷再看两眼他深爱的大明,奈何,奈何。

万历七年七月十七日,俞大猷于京师讲武学堂病逝,次日,大明皇帝连下了三道圣旨。

第一道是给俞大猷加了左都督的官职,又封了漳平侯下葬,长子嗣漳平伯领世券,定谥号武襄,克定祸乱曰武,甲胄有劳曰襄。

第二道是辍五日以示哀悼,令礼部官葬漳平侯,特赐祭五坛,就是派遣英国公前往天、地、日、月、先农坛祭祀,最高规格为九坛,令百官在俞大猷出殡时,前往左将军府送行,这是一种殊荣,算是酬谢俞大猷为大明奔波一生。

第三道圣旨,则是让人措手不及的奏疏,陛下移宫去了讲武学堂、皇家格物院、佛塔、德王府、裕王府的离宫行苑,不是去住一天两天,而是之后就住在讲武学堂了。

这一道圣旨如同在京堂扔了一个天雷一样,所有人都议论纷纷,皇帝的理由给了三条,第一条是离北大营更近,操阅军马方便;第二条则是无人可用,俞大猷走了,讲武学堂无人可以坐镇;第三条,则是国家大事,在祀与戎,戎事一日不可误,就是用行动表达了对振武之事的持续推进。

张居正在文渊阁门前,坐上了车驾,车驾是两匹马拉动的轨道车驾,更加平稳,从皇宫左顺门到陛下的离宫只需要一刻钟的时间,他看着窗外,眉头紧蹙,旁边的箱子里,放着一大堆的奏疏,都是反对陛下移宫的奏疏,其中就包括了张居正本人。

张居正一直反对陛下住在西苑,道爷住进西苑之后就开始摆烂,除了严嵩、徐阶等少数辅臣外,朝臣们很少能看到道爷了,张居正对西苑这个地方非常抵触,他将道爷搬到西苑视为嘉靖新政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道爷克终之难的开始,是不祥之地。

张居正一直希望陛下移宫,若是陛下移宫移到干清宫就好了,结果越移越远,甚至移到了皇宫之外的离宫去了!

“元辅,这次前往离宫,拜见陛下,定要说服陛下回来。”次辅吕调阳略显无奈的说道。

武宗皇帝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不喜欢在宫里住着,正德九年,明武宗将干清宫挂满了鞭炮,然后站在干清宫外,把鞭炮给点燃了,大笑着对旁人说:是好一棚大烟火也!点了干清宫后,武宗皇帝就住到了豹房去了,嘉靖皇帝登基后,豹房就被裁撤。

武宗当皇帝十六年,一共在宫里住的时间,不到九年,后来武宗皇帝甚至连豹房都不住了,住到了宣府去。

“武宗皇帝不住皇宫、世宗皇帝不住皇宫,陛下也不住皇宫,不住就不住呗,多大点事儿。”王崇古是内阁唯一支持陛下移宫到讲武学堂离宫的辅臣,他觉得不住也没什么不好,之所以不住,还不是大明皇宫幺蛾子事儿太多?

王国光眉头紧蹙的说道:“太后那边就没有说法,让陛下不要胡闹吗?”

张居正叹了口气,摇头说道:“太后倒是传旨到了内阁,说要住到修好的佛塔去礼佛去,两宫太后都打算去,这宫里没了陛下,没了潞王,偌大的宫室,两宫太后住的无趣,被我拦下了。”

两宫太后非但不阻拦,还要跟着一起胡闹,一起住到离宫去,这算哪门子事儿?这皇帝、太后都搬走了,这皇宫不就成了个办公的地方?

虽然读书人一直闹着要把皇权关到笼子里,天下人之天下,皇宫成了办公的地方,的确成了公器所在,可大明的读书人真的做好了‘天下人之天下’的准备吗?

可两宫太后的理由也很充分,皇帝住在哪里,哪里才是皇宫,孩子们都搬走了,她们两个女人,住在这深宫里,多少有些冷清了,住到离宫佛塔去,给皇帝看孩子去,皇后也快生了。

辅臣们都不再多说,他们也就是劝,陛下打定主意要做,他们谁都拦不住,张居正也不行,丁忧之前可以,丁忧之后,张党七十四名主要官僚,人人都得托庇陛下做事,这已经是帝党了。

“其实也好。”张居正看着窗外,忽然开口说道,他其实反对的意愿并不强烈,他看着窗外,面色惆怅的说道:“陛下这次移宫,不是胡闹,是有自己的目的,就是为了讲武学堂,为了振武的风力延续下去,不给贱儒们任何兴文匽武的由头。”

俞大猷走了,讲武学堂这个地方是否革罢,成为了一件值得商榷的事儿,之前朝臣们普遍认为,讲武学堂就是皇帝给俞大猷找了一个养老的地方,现在俞大猷走了,没人镇守的讲武学堂,就该革罢,陛下移宫,未尝不是为了讲武学堂继续办下去。

讲武学堂这个地方,实在是太敏感了,军队的庶弁将、掌令官,就是基层军官,谁掌握了基层军官,谁就掌控了军队。

“陛下这个年纪,正是胡闹的年龄,我倒是希望陛下胡闹些,唉。”张居正重重的叹了口气,陛下才十七岁,心思重的像是暮年的嘉靖皇帝,处处都是算计,做任何事都有目的,根本不像个少年郎,明明很悲伤,却不肯表现出来。

前往离宫的阁臣们不再多说,他们默默的看着窗外的行道树快速倒退着。

张居正在离宫门前下了车,离宫的规模和西苑差不多大小,占地不过五十亩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高耸的宫墙,倒是让人十分的安心,宫门有四个,两个常年封闭,算是应急的通道,四角有谯楼,谯楼住着火夫,若是宫里着火,负责灭火。

离宫旁边,就是锦衣卫在京的驻地,是缇骑的老家,缇骑们在离宫建好之后,就改驻此地,王崇古见状,立刻恍然大悟的说道:“陛下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有图谋。”

这离宫也是王崇古当初督办的,他当时还奇怪,在讲武学堂建一个这样的行宫,有什么用?陛下在宫外耽误了,难不成还有人敢不给陛下留门?耽误了时辰,直接把漏刻给停了,等陛下回宫再让漏刻继续计时就是。

现在王崇古立刻知道了,陛下早就有了这个想法。

“看来,元辅这趟,怕是劝不了陛下了,这今日早上才下的圣旨,这还没晌午,陛下就搬完了。”王崇古乐呵呵的说道,能看到张居正吃瘪,这可是稀罕事儿。

陛下和张居正很像很像,一旦决定好了要做,而且做了准备,那就一定会做下去。

过了瓮城之后便是龙堂,龙堂大抵就是迎宾楼,是一个三层的联排大房,只要是行宫都有龙堂,龙堂之后便是龙池,寓意真龙之地,比如明英宗在银川建立的行宫,也是类似的格局,但是明英宗一次也没去过银川行宫。

穿过龙堂的架空,路过了九龙壁,就见到了龙池旁的御书房,御书房傍水而建,分为了三个部分,左手边是司礼监,中间是御书房,右边是藏书阁,这种格局代表着御书房的功能就是陛下回宫后,处理奏疏的地方,司礼监在文华殿那半间房并没有革罢,这里增设,是为了方便公文的传递。

三台旱鸭子脚踩轧车,就摆在了御书房前,一条小铁路通往了皇宫,那是另外一道宫门,公文走的宫门。

“先生、次辅、阁老,陛下让几位到了,就进去吧。”冯保等下门外,看到了张居正,立刻领着张居正走进了御书房内,小黄门行色匆匆,这刚搬过来,那些文书需要整理,四处都是忙碌的小黄门。

张居正走过了甬道,走进了御书房内,见到了坐在太师椅上的陛下。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圣躬安否?”张居正带着吕调阳、王崇古、王国光俯首见礼。

“朕安,诸位坐下说话。”朱翊钧十分平静的说着,将手中的奏疏合上,递给了恭候在一旁的张宏,让张宏去归档。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带来的箱子,把里面的奏疏翻看了几本,而后开口说道:“先生来是反对朕移宫离宫的吗?”

“是。”张居正十分确信的说道,他还是反对,觉得住干清宫更好。

朱翊钧思考了片刻,十分执拗的说道:“朕就是要住这里。”

“那就住这里。”张居正说的都是实话,他的反对态度并不坚决,一如当初陛下要住西苑,他也没有过多的反对,选择了尊重陛下的决定,他现在的职责是拥护,拥护陛下一切的决定。

既然陛下坚持,就随了陛下的决定吧,不是什么大事,没必要闹得那么难看,作为首辅,张居正必须要来一趟,作为帝师太傅,他选择尊重皇帝的选择。

陛下有自己的目的。

“啊?”吕调阳呆滞了一下,他还以为能看到一出逼宫的戏码,但是来到了新的御书房,张居正一句话就投降了,实属超出了吕调阳的预料。 王国光想了想,没有说话,他就是个添头,入阁只是为了让张学颜回京在户部任事,这种事,张居正这个冲锋陷阵的直接就投了,王国光选择不说话,他人来了,已经是极好的了,看看那个万士和、马自强,遇到跟皇帝抬杠的礼法之事,连来都不来,唯恐避之不及,惹祸上身,主打一个身段柔软。

朝中对于陛下移宫反对的声浪很大,可是廷臣和阁臣们,没有几个十分坚定的反对,不坚决反对,就是支持。

“讲武学堂兹事体大,朕又无人可用,讲武学堂兹事体大,一个弄不好就是大事,朕不知道谁还能镇守讲武学堂,只能朕亲自来了。”朱翊钧两手一摊,说起了自己的理由。

讲武学堂祭酒位置,一共有几个人选,李成梁、马芳、刘显,除此之外,再无旁人有这个资格。

马芳是打俺答汗打出来的名堂,把俺答汗打的不得不议和的人物,是京营的副总兵,但马芳是晋党的人,就这一个出身,马芳就不能做这个祭酒,因为讲武学堂负责遴选宫廷戍卫的缇骑、大汉和红盔将军。

张四维刺王杀驾、大火焚宫,马芳作为晋党中的关键人物,这个位置,他不能坐,坐上去也是坐在火架上烤。

刘显父子需要镇守西南,东吁王朝的莽应龙,愈发猖狂,屡次妄图入云南袭扰,刘显父子在西南一日,莽应龙都只能望而兴叹,寸步难行。

至于李成梁,就是朱翊钧同意,李成梁本人也不会同意,他在外面当山大王已经呆惯了,回到京师,那才是要出大乱子,张居正更加不会同意,到时候一个不小心,李成梁把大明皇帝的脑袋拧下来,谁来负责?

在张居正眼里,李成梁就是大明的安禄山,之所以现在李成梁没有拥兵自重,养虎为患、弛防徇敌,是因为时机不到,大明京营一旦比李成梁的家丁还要孱弱,李成梁就真的会变成山大王。

李成梁还要负责辽东的尺进寸取,东北开拓垦荒。

“确实无人可用。”张居正非常认可陛下的理由,无人可用,这个关键的位置,事涉皇帝自己安危的职位,目前没有合适的人选,这个位置需要陛下绝对的信任,也需要对陛下绝对忠心。

这样的人,太难找了。

“朕嫌宫里面不安全,才住到了外面,朕也安生些。”朱翊钧说出了自己的第二个理由,皇宫不安全,新修的离宫只有五十亩,不及皇宫的5%面积,用人就会变少,组织结构变得简单,人员不算臃肿,更容易保证皇帝的安全。

“唉。”张居正只是叹了口气,他就知道陛下会挑明了说。

来的路上,张居正也和辅臣们说起了此事,他又想起了海瑞回朝那天廷议,海瑞这个人爱说实话,他说徐阶没有倒严的功劳,更没有从龙的功劳,说到了穆宗皇帝其实是嘉靖皇帝唯一的选择,就谈到了嘉靖皇帝八子存一的旧事。

皇宫是真的不安全,整个皇宫将近两万余宫宦,这么多人,冯保就是会读心术,也保证不了方方面面全部照顾到,陛下刚登基的万历元年,甚至有读书人贿赂宫宦,坐着车游览皇宫的事儿发生。

离宫就只有五十亩地,上上下下用的宫婢不过两百人,冯保晃一圈就看完了。

这两个理由,张居正不知道如何反驳,都是极为复杂,复杂到不能调和的利益冲突,陛下移宫,可能就是这种无奈之下的一种最优解。

总不能不振武吧,的确不振武,就不存在这两个两难的问题,把讲武学堂一裁撤,事情看似圆满了,可不振武引发的连锁反应,是大明不能承受的,不振武,已经迈进棺材一只脚的北虏,怕是做梦都要笑醒了,果阿总督府连拍大腿,再扣个几十条马船给大明助助兴。

“陛下,臣还有一事奏禀,至七年七月十五日,大明在沿海共设立了990个海防巡检司,今年年间,大约会组建逾一千八百个海防巡检司,专职稽税巡防等事,明年海税都饷之事,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不肯纳那个6%的抽分了,这是年初时候,定下的数额,已经超期完成了。”因为辍朝五日,这个大事,张居正选择了面奏。

“很好。”朱翊钧思索了片刻说道:“查处如何处置?”

张居正思考了片刻,俯首说道:“一次货物充公,两次船货充公,三次…就没有第三次了,第三次查到就该抄家了,既然是明知故犯,那就怪不得朝廷无情了。”

“很好。”朱翊钧看着张居正,点头说道:“辛苦先生了,先生又得罪了一大批人,东南海商,他们没发什么牢骚吗?”

张居正面露古怪的说道:“臣在文渊阁没有看到这类奏疏,大抵是不敢,而不是没有。”

张居正说东南海商们,大约是不敢,也确实是不敢,张居正这个给百官套笼头的人,大明文武百官,谁也奈何不了他。

“臣等告退。”张居正汇报了一下开海事后,就直接带着人离去了。

其实殷正茂还写了封信给他,说的是马六甲海峡的冲突,果阿总督府大约是要顶不住压力,要放了大明的马船了,一方面是大明攻下了旧港,扣了果阿总督府的船,另一方面,蒙兀儿国的沙阿买买提被果阿总督府扣押,引发了蒙兀儿国的强烈不满。

人沙阿买买提可是蒙兀儿国的贵族,蒙兀儿国当然不满,再加上之前因为缺少海战船只,阿克巴只能忍气吞声被红毛番欺辱,现在有了五桅过洋船,自然要施压。

蒙兀儿国和大明两个帝国,伺候一个果阿总督府,这是天大的福气。

但现在事情还没有一个结果,张居正没有打扰陛下,陛下心情不好,情绪不高,俞大猷的离开显然让陛下有些难过,同样处置俞大猷走后的问题,也比较棘手。

俞大猷当然寻找过代替他的人,但是找了很久,他没找到,别说俞大猷,皇帝、元辅太傅也都找不到合适的替代人选。

张居正走后,朱翊钧将张居正送来的每一本奏疏都挨个看了,朝臣们的反对都很有道理,大明皇帝不住皇宫,成何体统?与礼不合,与制不符,有荒废之嫌。

甚至有的言官干脆直接点名开骂,说世宗皇帝疑壬寅宫变,内有枉者为厉,日益厌大内,不欲居,移居西内,日求长生,郊庙不亲,朝讲尽废,除青词忧者不可目睹圣颜闻圣训,言路闭塞,党争大启,君臣不能相接。

骂的的确很难听,朱翊钧也只是画了个×,但凡是再有一个俞大猷,朱翊钧也不会从西苑再次移居到离宫来,只知道骂,到底是举荐几个人也好。

部分忧心国事的朝臣,其实是担忧皇帝学了道爷,不理朝政,致使国事彻底败坏。

各种流言蜚语不断,可在辍朝五日之后,大明皇帝的车驾如期出现在了文华殿外,大明皇帝坐在了月台上,再次御门听政之后,这种担忧逐渐消散,因为张居正还在朝中,就不用过分担心,陛下真的怠政,张居正第一个去离宫责难陈善。

“移宫的事儿,吵吵闹闹不止不休,多论无用,且看日后,朕意已决勿再议。”朱翊钧在廷议开始前,首先申明了一件事,就是不用再讨论了,这类的议题一律略过,这类的奏疏送到御书房,他也不会看了。

“臣来办吧。”张居正把这事儿揽到了自己的身上,他既然应了,就不会让朝官们再聒噪下去,大明的制度,就是皇帝一旦决定的事儿,没人能实质性的反对,封驳事,看似能够限制皇权,但其实十分的有限,封驳了陛下再下圣旨,不肯就杖笞罢免就是。

大明的制度,就是完全对上负责,皇帝还小的时候好欺负,皇帝年岁渐长,那就只能由着皇帝。

张居正自然说话算话,这件事,到这里,就算是结束。

礼部尚书马自强俯首说道:“陛下,吕宋传来了消息,梅内塞斯把扣下的船放了,他遣了使者随船前来大明。”

朱翊钧看完了礼部的奏疏,还是准了这份奏疏,果阿总督府现在是腹背受敌,果阿总督府依旧希望能把战争变成外交层面的战争,尽量保证利益。

“嗯,安排觐见吧。”朱翊钧朱批了奏疏,使者可以见,大明对旧港宣慰司有宣称,马六甲海峡这个海上的嘉峪关,必须要在大明的手中,要让梅内塞斯知道大明的坚决,放弃鸠占鹊巢、李代桃僵的想法。

这份奏疏里,比较让人意外的是,沙阿买买提和阿克巴的态度,沙阿买买提把两万匹战马当做加价的添头送给了大明,朱翊钧一直认为这件事很难办,沙阿买买提只是个特使,他答应了,阿克巴不答应,那就得买,朱翊钧让马船带了足够的货物,准备送不成买也行,谁让大明没有呢?

谁知道蒙兀儿国的皇帝阿克巴,还多送了五千匹,说万一路上某条船翻了,或者马瘟病死等等,不够数,不显得蒙兀儿国做买卖不诚恳吗?所以额外送了五千匹,五十条马船,运送两万五千匹,还不算太吃力。

阿克巴为了表示对大明慷慨的感谢,额外加送的五千匹里,有五百匹是种马。

阿克巴说的慷慨,自然是大明皇帝自己丝绸都不够用的情况下,还给了沙阿买买提一千匹的丝绸,就是感谢这份慷慨,所以额外加赠。

礼部认为,阿克巴可能十分看重五桅过洋船,所以愿意用些他们不缺的货物,来表达友好,获得大明的五桅过洋船,阿克巴在自己家门口,被红毛番揍了一顿,只能‘大度’的放过红毛番,阿克巴打了这么多年仗,屡战屡胜,海战却只能吃瘪,他心里的怨气怕是比山还高。

“忠顺夫人又要进京来?”朱翊钧看到了第二本奏疏,看着王崇古疑惑的问道。

“送夏天的羊毛。”王崇古俯首说道,三娘子的理由是亲自送羊毛过来,这是重视也是无奈,北虏左右两翼打的一片火热,在物理上掏心掏肺,大明借着战争趁机压低羊毛价格,趁机提高盐、铁锅、茶叶的价格,是一件很合理的事儿,三娘子自然要亲自前来,她只希望价格不要太过于昂贵。

皇宫不安全,求月票,嗷呜!!!!!!!

(本章完)

第二百七十四章 倭寇必须死第339章 野山猪不会投降,但是人会第395章 老奴酋的七宗罪第296章 朕当初欠考虑了第394章 把努尔哈赤送进解刳院去第353章 不是思维简单,而是这样做效率最高第一百四十六章 毁天下非官式书院,禁聚徒讲学第一百一十九章 仰望星空朱载堉第384章 稚童舞利刃,伤己伤天下推荐一本书:《哥哥我要招安大宋》第一百二十章 观天下英雄,唯元辅与载堉耳第478章 没有反贼经验的张居正第551章 故事讲得好,经费少不了第二百二十三章 朕的算学附加卷第一十六章 杀人需用利刃第二百六十六章 用萝卜刻一个倭国国王的印绶第五十六章 面子、里子、尊严,都是靠自己挣来的!第七十六章 瘦徐家,以肥天下第565章 耗子给猫系铃铛第二百三十九章 倭国叛徒,献土以求苟安第六十七章 这,只是一个开始第299章 取之于贱儒,用之于贱儒第二百四十一章 张居正丁忧归政,王崇古忧惧逃亡第530章 今天,明天,荣耀都属于大明工匠!第一百零七章 小皇帝骂人,又难听又诛心第312章 条陈务虚儒生共疾疏第二百一十八章 不想说,不敢说,不能说第441章 利者,人之所欲也第七十章 天恒变,道亦恒变第六十七章 这,只是一个开始第432章 对北虏的全新玩法第四十六章 大明早晚有一天,被人踹了摊子!第二百七十六章 银锭不是货币,银币才是第一百九十五章 思路清奇小皇帝第505章 我们要做的就是,杀光海寇第二百四十八章 觅塞外良地营建营堡坚城第二百五十七章 雇佣营团,借鸡下蛋第九十二章 此物甚好,送于首辅先生使用第二百六十九章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第430章 不为刀俎,即为鱼肉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宁卫,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第552章 权利无限大,责任无限大第459章 叶李十四条划第二百七十章 你给这点钱,朕很难做事第二百二十三章 朕的算学附加卷第464章 抛开军事威胁不谈,推广海外宝钞第297章 屎盆子都嫌他臭第一百一十七章 小皇帝怒斥东林元老第472章 世界的参差不齐第289章 你问朕是什么人?朕的名字不可探闻第351章 大明没有贵族第五十五章 清谈可以灭虏,北虏安在?第429章 买得吴船载吴女,都门日日醉醺醪第419章 三马之力的蒸汽机第411章 光明,非常昂贵第二百零一章 海总宪,朕有个主意第482章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第373章 放不下,不想放下第547章 言速胜多是养寇自重第319章 杀倭寇?酒管够!第394章 把努尔哈赤送进解刳院去第一百七十一章 新郑公来去匆匆,宁远伯入京面圣第322章 他们那里不适合种地第426章 智者之屋的话疗第499章 知耻,谓有羞恶知荣辱之心第286章 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第348章 小善大恶,少杀一人,而多害千万人第305章 因人成事休定论,时运相逆人离群第一百九十八章 苦一苦权豪缙绅,骂名张居正来担第二百八十三章 迁徙五千八百富户至辽东充边第380章 我真的不想进步第340章 根深蒂固的软弱,习以为常的妥协第四十八章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第二百三十五章 矫矫虎臣,腹心干城第301章 这结个婚,比西山拼杀都累!第三十章 德为心中法,法为成文德第308章 人给狗送葬,天下奇闻!第一百零三章 蛮夷狼面兽心、畏威而不怀德第366章 帝皇的王座是黄金马桶第三十七章 天下诤臣以何人为首?第二百四十六章 难道,还有高手?第二百二十九章 至此,已是科学第二百零八章 大明皇家格物院第一百三十八章 坏了,日后当明公得会算学第380章 我真的不想进步第443章 大明新秩序的建筑师第九十一章 朕就办三件事,骂人,骂人,还是骂人!第350章 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第361章 你不用,还不让别人用?第一十二章 晋党的条件,格外优厚第一百三十八章 坏了,日后当明公得会算学第七十章 天恒变,道亦恒变第二百零三章 读书人最后一丝脸面第352章 格物院有祥瑞进献第412章 人与人的悲欢喜乐,并不相通第二百零七章 朕以大明天子的名义,判尔斩立决第540章 大明廷臣对皇帝使用了活字印刷术第二百六十三章 该杀杀,该抓抓,该拔舌头拔舌头第513章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第二百四十九章 一张嘴,哭的梨花带雨就是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