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天下诤臣以何人为首?

张居正现在一听到这一句朕有惑,就是头皮发麻,陛下您能别有疑惑了吗?!

张居正十分诚恳的说道:“陛下,臣…为陛下解惑。”

张居正其实很想说,他不能解惑,陛下您能不能换个符合你这个年龄的问题啊!问的这些问题,都是一个个理想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悖论,这问的张居正都有点不那么自信了。

朱翊钧瞪着大大的眼睛,平静的问道:“朕曾听闻,匪过如梳,兵过如蓖,土匪就像是梳子一样劫掠,可是这军卒行军过境,则像是蓖子(梳虱子的密齿梳)一样,搜刮的干干净净。”

“戚帅南平倭寇、北拒胡虏,约束军兵严苛,不肯扰民一丝一毫,践踏百姓一根稻谷以斩首论,南兵为当世雄兵。”

“倭寇横行东南,狼烟遍千里,民不聊生。”

“胡虏强掠西北,征伐十五年,军民流离。”

“戚帅执掌南兵,南征北战,可廷议之上,则是议论非非,以缀疣,多余无用之物论之,戚帅及他执掌南兵,真的是缀疣吗?”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张居正极为郑重的回答道,意思是戚继光不是缀疣,如果是他也不会让戚继光进京领赏了。

朱翊钧立刻开口问道:“元辅先生,以德何以治国?”

按照天下九经,修文以柔远人的说辞,只需要修德就足够平息倭患和北虏南下了。

隆庆和议、俺答封贡,看似是修文以柔远人的大胜利,但若非在宣府、大同和俺答汗带领的北虏打了十二年,硬生生把北虏打成了筋疲力尽,若非此时戚继光领三镇总兵官,在蓟州云集十万强兵,北虏会不会再次南下,劫掠关内?

一定会。

所以,小皇帝问,如何以德治国。

张居正沉默了片刻,俯首说道:“陛下,臣不知。”

朱翊钧又唰唰的写了几笔,开口说道:“道德是最高追求,以德服人,以德治国,都是一种追求,是所有人心之所向,但是仍然要制定律法政令来约束,法,兴功德震慑罪恶,律,定框架止争执,令,令人知事。”

“道德在内,而律法在外,应当以律法限制人的行为,以政令来治理国家。”

“谓曰:德定于上、法化于下,因事而制礼,当事而立法;道之以德,以律制人,齐之以礼,以法治国。”

朱翊钧的观点是以律制人,以法治国,对应的则是以德服人、以德治国。

他的观点其实不稀奇,他不否定孔子说得对,将孔夫子的仁德高高举起的同时,再讨论实践的问题。

汉宣帝曾经说过,汉家制度,王道霸道糅之,更简单直白一些,就是儒皮法骨。

披着儒家道德的大旗,做着法家约束人的事儿。

张居正沉默了片刻,这种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思考,让张居正思考了许久,才俯首说道:“陛下神明夙悟,真天纵也。”

讲筵还在继续,在皇帝和首辅的一问一答中,一个时辰的时间,过得飞快。

朱翊钧收起了所有的草稿纸,微微欠身,结束了今日的讲筵。

“恭送陛下。”张居正长揖,等到陛下离开后,大明首辅才走出了文华殿,正中午的阳光的照耀之下,让张居正有些炫目,只是稍微停顿了片刻,他露出了一丝笑意,端着手,迈着四方步,四平八稳走向了文渊阁。

小皇帝认真起来,果然让人非常放心,张居正已经看到了小皇帝的明君之相。

大明儒学士们,早就不在乎孔夫子的话究竟何意,大明皇帝何必在乎呢?

张居正是个循吏,他的政治主张也是:重用循吏,而慎用清流。

循吏,就是守法循理的官吏,懂得变通、知道如何做事,做成事的更注重实践的官吏;

清流,指那些遇事不讲变通,一味寻章摘句、吹毛求疵、小题大做的官吏;

张居正是个循吏,他刚进文渊阁,就看到了中书舍人抱了一大堆的奏疏进了文渊阁内,这些奏疏,都是搭救雒遵、景嵩、韩必显的奏疏。

一个时辰的时间,足够大明的科道言官们反应过来了,三个言官弹劾一部大臣,遭削官身回籍闲住,大明科道言官们不搭救才是奇怪。

张居正打开了这些奏疏,思考了良久,并未下笔,而是每一封奏疏上,都贴上了一张空白的浮票。

他不太方便说话,谭纶是他张居正的人,处置雒遵、景嵩、韩必显是陛下的决定。

空白浮票,其实是他知道如何解决,但是他不能说。

科道言官要搭救被削了官身,回籍闲住的雒遵、景嵩、韩必显。

言官们上的奏疏,很快就流转到了司礼监内,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们,对这些奏疏,统统画了叉号,这是陛下第一次对外廷官员做出了处置,作为司礼监的太监们,守护皇权,就是太监们的天职!

这些奏疏最后流转到了乾清宫内被李太后看到的时候,小皇帝正在咬牙扎着马步。

站桩是一件很累很累的活儿。

李太后看着几份奏疏看了许久,这是大明的纠错机制在发挥作用,大明皇帝的决定,科道言官有权发言议论,而且这些奏疏说的很有道理,让李太后有些犹豫不决。

御史王时举说:大臣腹心也应当保护,以培国家之元气;言官耳目也亦当爱惜,以伸国家之正气。

大臣作为国家心腹,需要保护,这是国家的元气,但是科道言官们是皇帝的耳目,就不应该爱惜了吗?培养国家正气了吗?

今天信任大臣,而挫败言官,是轻耳目之臣,让腹心大臣安心,难道陛下只要元气,不要正气了吗?

如此做,恐怕朝中处世圆滑、阿谀奉承之流会越来越多,直言不讳、仗义执言之人会变少。

正气之士会三缄其口,忠臣卷舌不言,真的对国家有利吗?

谓曰:恐从此脂韦之习胜,骨鲠之气消。正士杜口、忠臣结舌,岂社稷之利?

脂韦:油脂和肌肤。骨鲠:骨气和气节。

给事中贾三近说:部臣国之股肱,言官国之耳目,耳目之官职司纠正,平日餋其刚直之气,宽其触冒之罚。

大臣是国家的肱骨,言官是国家的耳目,耳目之官的本质工作就是弹劾,平日里朝廷养着科道言官就是为了养言官们的刚正直谏不畏强权之气,做自己的本质工作,还要被削官身回籍闲住?实在是太冤枉了,应当宽恕他们进言的责罚。

只有这样,以后科道言官遇到事才不会躲避畏惧,今天若是以弹劾大臣为由降罪,怕是让谏臣们丧气,以后就不敢开口说话了。

如果以后国家有了关乎于江山社稷的大事,朝廷有了大奸大恶之徒,谁还敢忠言上谏,来正朝纲,朗风气呢?

谓曰:他日虽国家有大利害、朝廷有大奸邪,谁肯进逆耳之规,以速取罪戾。

这样的奏疏,李太后手边有十几封,都是在为三个言官求情。

清流之议,不做处置,他们还会连章上奏;皇帝还是不听,他们就会在文华殿、奉天殿对着皇帝喋喋不休;皇帝还是不听,他们就会到承天门前跪在地上,请命皇帝,皇帝不答应就不起来;皇帝还是不听,他们就会绝食、撞柱,饿死自己也要直言上谏。

打着忠君体国的名义,做的却没有一件忠君体国的事儿。

清流、科道言官,极为难缠,这也是为何嘉靖、隆庆都躲在后宫里不出来见朝臣的原因,和他们打嘴仗,打不打,都是皇帝输。

冯保看着那几封科道言官的奏疏,开口说道:“这些个清议,着实是颠倒是非。”

“陛下说的非常明白,处置三个言官,不是因为他们弹劾大司马,而是因为他们在行族党排除异己,而且是不赢绝对不罢休,如果不做处置,他们岂不是还要继续连章弹劾?谭纶是个君子,他们就是欺负君子罢了。”

“若是真的为了所谓的国家有大利害、朝廷有大奸邪,那陆树声也咳嗽,为何只弹劾谭纶一人呢?”

冯保将弹劾谭纶的案子的关键点,点的非常明白,朝日坛失仪,可不止谭纶一人,还有陆树声。

“陛下说族党两个字,真的是令人醍醐灌顶,振聋发聩!”冯保又在李太后面前夸奖了一番皇帝陛下。

陛下的族党二字一出,让冯保此时说话,就有了十二分的底气。

陛下用两个字,把这件事的本质说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朝廷是允许结党的,各家各派,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且践行这些主张,对国家是有益的,这一点在欧阳修的《朋党论》里描述的很详细。

君子和君子之间以同志向、同道为朋党,而小人和小人之间以共同利益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事,自古有之。

就是三代之上,尧舜禹的时候,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以舜为党魁核心,也是朋党。

如何区分君子和君子的朋党,又如何区分小人和小人之间的朋党?

通过关系。

而陛下一语中的的点明了晋党的属性。

族党,族是一种姻亲关系,王崇古和杨博是儿女亲家,张四维和王崇古是舅甥关系,而晋党,又是以山西人为核心人员的乡党。

族,仅仅一字,却是鞭辟入里,言简意赅。

“今天讲筵的时候,元辅说陛下是天纵之才,臣以为元辅说得对,陛下只用一字,就把他们晋党那些龌龊和勾连说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冯保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对族党二字展开了自己的分析。

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有参政、议政,甚至决策的权力,他参政虽然违背了祖宗之法,大明都两百多年了,皇帝不借着宦官的死不要脸,怕是早就被大臣们给生吞活剥了。

李太后有些无奈的说道:“冯大珰,你看到了元辅那空白的浮票了吗?他这是打算置身事外吗?言官清议再起,不是很好收拾。”

“打了言官的廷杖,这些言官不以为耻,反而引以为荣,甚至还能在科道言官里扬名,往上进步,全靠沽名钓誉。”

李太后觉得难办,冯保也觉得难办,嘉靖年间,嘉靖皇帝打过言官,之后便坏了事儿,言官反而更加前仆后继,弄的嘉靖皇帝只能草草收场。

“确实不好处置。”冯保十分确切的说道。

不听言官的话,非议不断;听了言官的话,小皇帝亲自做的处置,这样收回,这外面的大臣言官,还以为皇帝怕了呢。

两难,两难,两难如何直解?

“看看皇儿,多认真。”陈太后才不管朝中那些腌臜事,她始终秉持一种坚定的信念,什么豺狼虎豹、牛鬼蛇神,在真龙面前,都要蛰伏。

现在他们欺负皇帝小,日后统统拉清单。

朱翊钧收功,向着李太后和陈太后的位置走去,他露出了招牌的笑容,笑着说道:“母亲,娘亲。”

陈太后是隆庆皇帝的正牌皇后,地位在宫里在李太后之上,可是隆庆皇帝大行之后,无论是李太后加徽号,李太后徙乾清宫,李太后执掌六宫之印,陈太后都没有任何的阻拦,她没儿子,凭白作妖,图些什么。

在宠溺这件事上,陈太后宠溺朱翊钧,而李太后宠溺朱翊镠。

“你娘亲正为皇儿闯下的祸事焦头烂额,你倒是笑的灿烂。”陈太后把早就晾好的冰糖梨水和糕点放在了小皇帝面前。

“闯祸?”朱翊钧一愣,随即明白了到底是什么祸事。

朱翊钧想了想,又想了想说道:“天下诤臣以何人为首?”

第442章 飞云起伏龙,大鹏运以风第495章 借工兵团营法一用第一百九十九章 当大明的看门狗,岂不是能吃到骨头?第一章 刺王杀驾第一百九十三章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第二百五十章 犯贱的倭寇第304章 打起来了,北虏的使团打起来了!第二百一十一章 手缚二鸡之力的书生第二百二十三章 朕的算学附加卷第386章 徐阶威胁朕!第356章 精纺毛呢的最后盛宴第三十七章 天下诤臣以何人为首?第八十七章 当国者政以贿成,吏朘民膏以媚权门第516章 一身偃卧蓬蒿稳,四海苍生恐未安第494章 考成法,是天下官吏的自由第306章 袖手谈心性,甚可羞妇人态第九十九章 朝廷不就是要税吗?我们交!第524章 皇国兴废,在此一举!尊王攘夷,就第561章 诏废贱奴籍仁极至功德,乡野田亩间第二百零一章 海总宪,朕有个主意第518章 自此以后,当乘长风破万里浪!第四十八章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第六十七章 这,只是一个开始第八十四章 富国以安天下,强兵以诛不臣(为盟主“小飞毯”贺!)第三十八章 不是我!不要污人清白!第一百五十四章 永定毛呢厂第559章 大明举重冠军朱翊钧第一百六十九章 读书人的心眼儿真的脏第二百八十三章 迁徙五千八百富户至辽东充边第二百零八章 大明皇家格物院第一百九十二章 度数旁通十五屏第483章 最是无情帝王家第二百四十一章 张居正丁忧归政,王崇古忧惧逃亡第一百八十九章 陛下,要不看看创造发明?第六章 一千个读书人,一千个孔夫子第七十九章 骂了他,他还得谢谢咱们第305章 因人成事休定论,时运相逆人离群第一百七十九章 王法?陛下的意志就是大明最大的王法!第364章 在最后一个野人死掉之前,大明绝不第一百七十七章 镇库大钱真的很大第517章 大明水师阅舰式第345章 朕是亡国之君,尔臣非亡国之臣?第506章 代号为:平波净海第一十五章 割鸡焉用牛刀第二百八十一章 既然我淋了雨,没道理让你还举着伞第一百九十六章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第二百八十四章 臣有个主意,不如让他们交钱第一百三十八章 坏了,日后当明公得会算学第504章 连棉布都不买,做什么特使!第521章 挨的骂越多,功劳就越大第二百零三章 读书人最后一丝脸面第469章 大争之世,强则强,弱则亡!第七章 前首辅高拱授意行刺第520章 无事王老狗,有事王次辅第一百五十二章 画舫一二事第540章 大明廷臣对皇帝使用了活字印刷术第494章 考成法,是天下官吏的自由第554章 莫敢言,道路以目第二百五十四章 有时候,反对,也是一种配合第345章 朕是亡国之君,尔臣非亡国之臣?第一百八十章 李太后归政,乾清宫大火第398章 大明皇帝的留一手第411章 光明,非常昂贵第二百五十九章 朕将带头冲锋第三十四章 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第527章 百业农为先,农兴则百业兴第475章 四个自然而然的推论第457章 人性本恶的鸿沟第430章 不为刀俎,即为鱼肉第353章 不是思维简单,而是这样做效率最高第356章 精纺毛呢的最后盛宴第350章 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第二百六十七章 真诚,是最大的必杀技第八十三章 《矛盾说》已然大成,成书刊刻天下第二百七十九章 朕出一千万银,图谋世界之路第331章 谁为万民奔波,谁为万民之王第355章 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功于斯第294章 等,等太阳落山;等,等天下有变第492章 不是臣工不努力,是真的无能为力第五十八章 世间哪得两全法第二百五十五章 想办法再借给他点儿第353章 不是思维简单,而是这样做效率最高第403章 谋国者以身入局,举正旗胜天半子第480章 我的下限是你的上限第459章 叶李十四条划第一百八十五章 一颗机械蛋第一十八章 旭日初升,大耀东方第400章 即便是天下罪之,那也是万方有罪第九十五章 客星犯帝座,佞臣僭主上第570章 陛下和元辅,实在是太善良了第六十四章 坏的极其纯粹第478章 没有反贼经验的张居正第一百九十四章 皇帝亲自带头偷工减料第303章 汉王代替虏王第325章 定义别人的过去,就是定义他们的未第383章 缘分不够?姑娘请留步第一百七十四章 祖宗成法不可违,践履之实不可弃,两难如何自解?第326章 至此,只是人间君王第二章 全是妖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