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伽利略需要一份投名状,让大明接纳他,这种接纳是把他当成一个人去看,而不是蛮夷,他很清楚自己考中了格物博士也会被那些个儒生所反对,而这些儒生和泰西的牧师一样是统治阶级,最大的共同之处都是掌握着权力。

而这份投名状就是大明正在大力推广的牛痘法,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防治天花的方式,通读了解刳论和牛痘说的伽利略仍然有不解之处,但他已经能够完整的接种,甚至是可以教授给他人种法。

伽利略和徐光启、黎牙实惜惜告别后,选择了南下浙江。

到了浙江之后,伽利略感到了不安,因为路上全都是军兵,而不是和南衙一样的商货往来频繁,这是大明皇帝下的诏书,封锁了所有的道路和关隘,在进行大肃反,这种政治风波让整个浙江陷入了一种死寂之中。

“这样的封锁不能持续太长的时间,因为浙江光是百万之众的城市就拥有五个,如此封锁之下,瘟疫、疾病、衣食住行都会受到剧烈的影响,大明皇帝一向宣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而这等命令,居然无人反对,实在是让人意外。”伽利略抵达杭州,见到了自己的医学老师庞宪后,有些不解的问道。

伽利略第一次见识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如此直接和真切,教廷压根就没有如此恐怖的威能,凯撒这个词翻译成皇帝,是不正确的,凯撒哪里可以拥有如此可怕的权力?正确的应该是把神翻译为皇帝,或者干脆把皇帝音译,才更正确。

庞宪笑着说道:“封锁已经持续了半个月的时间,但是你看到了,并没有太过恶劣的影响,杭州城正在恢复原来的繁荣。”

“浙江九营调动后,本来应该出巡抗汛的九营,去抓人了,没有人抗汛了吗?不,王次辅组建了六个临时的工兵团营出巡抗汛。”

“五个百万之众的城池,杭州、宁波、温州、嘉兴、金华,米粮粮油的短缺,没有受到太严重的影响。”

“一来,抄没的家产在仅仅七天之后就立刻变成了官营,而另一方面,则是这次陛下抓捕的也只是田产百顷,也就是一万亩以上的高门大户,其影响没有想象的那么广泛。”

伽利略眼睛猛的瞪大,愣愣的问道:“这是如何做到的?是大明那些官员吗?”

“变法先吏治,陛下能做到,是因为考成法、反腐抓贪已经进行了十三年的时间,颇有成效,这不是理所应当的,本该如此的,事实上,之前大明做不到,万历初年时候也做不到。”庞宪摇头说道,别说伽利略这个泰西人惊讶,连庞宪这个地道的大明人,也是非常的惊讶和感慨。

吏治是行政力量的恢复,保证政策执行不会过分变形的基础保障,可以说,没有考成法、反腐抓贪,大明的行政力量恢复不到现在这种水平。

庞宪思索了一番说道:“一万亩地,很大很大,西湖湖面才一千亩,在仁和县拥有田亩是五个西湖那么大面积的高门大户,才会被抓捕,在整个浙江,你得拥有十个。”

“相比较元辅,陛下还是心软了些。”

皇帝在浙江的打击目标是一万亩以上,而张居正打击目标是一百亩,任何一百亩以上的缙绅,要么把田卖给朝廷,要么分给族人,要么造反。

造反是不可能造反的,皇帝帐下三万京营三万水师,这可不是半农半兵的卫所军卒,也不是家丁走狗,是一年十八银军饷恩赏另算的精锐,田亩贱卖给朝廷心不甘情不愿,只能分给族人。

“伽利略,明天起我们会非常忙碌,白天要给军兵民接种牛痘,晚上要教授浙江地方惠民药局的医倌们接种牛痘法,可能要忙很久,希望你能撑得住。”庞宪之所以愿意和伽利略说这么多,还是看在这人有用的份上。

伽利略聪明而且十分好学,而且颇为勤奋,这都是顶好的牛马。

“一个夷人要被接受,这些工作并不算辛苦。”伽利略倒不觉得自己是牛马,再累也没穷民苦力累,码头上的纤夫,因为长期拖拽漕船,连肌肉都变形了,就社会分工而言,他属于极为轻松的那一环。

伽利略开始了自己的忙碌,闲暇的时候,他也极为感慨,教廷错了,错的离谱。

罗马教廷试图在大明传教,以攻陷大明的想法,错的离谱,中原这片土地,不可能被宗教所异化,因为皇帝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这片土地已经试探出了权力更高的上限,无论谁成为统治阶级,都会追逐更高的权力上限。

这就决定了,在这里,宗教就只能是统治工具之一,而不是统治本身。

夜里,伽利略用着蹩脚而生疏的汉文写着游记,他写游记是跟着黎牙实学的,但他写游记的初衷,还是学习汉文,让自己更快的融入大明之中。

[从繁华的南京城来到了一样繁华的杭州,这片土地虽然不像马可波罗说的那样,遍地都是黄金,但也十分的接近了,我听说,在万历维新之前,帝国统治能力在广阔的领土面前,变得低效,军队已经腐烂,政治腐败,平民变得麻木。]

[这一切的确都是事实,以至于菲律宾总督弗朗西斯科·桑德认为,只需要两千名士兵就可以攻灭这片土地,幸亏富有智慧的西班牙国王没有听从这种建议,和大明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如果要施行殖民统治,仅仅从南京到杭州这一小段路,就需要十万军兵驻守,这还是广阔大明的一角,这是个看起来十分美味的陷阱而已,反抗会随时出现,哪怕是打败了大明军队,打败了大明的朝廷,皇帝、官员选择了臣服,要殖民这里,只要有10%的人选择了反抗,那就是一股令人惊惧的可怕力量。]

[即便是拥有如同神降临人间一样的皇帝,面对这股力量的时候,也会小心谨慎的处置,防止出现更大的意外。]

[万历维新后,大明爆发出了恐怖的活力,而这种恐怖的活力根源就在于庞大的人口,在我看来,这不是因果关系,不是因为人多而爆发出了惊人的活力,这描述起来过于复杂,这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矛盾关系。]

[胡言乱语就到这里,我希望,在我短暂的人生里,能搞明白牛痘防治天花的原理,和物体为何会往下落这两个问题。]

而此时的朱翊钧正在石灰喷灯下,看着一份奏疏,这份奏疏来自于陕西总督沈一贯,沈一贯倒是没有为浙江地面的势要豪右求情,通过邸报,沈一贯已经清楚了浙江发生的所有事儿。

万历六年的新政官考遴选和迁徙富户入京充实京畿之后,所有的进士考中后,其一家一户,都要迁徙入京,这是大势所趋。

毕竟进士回乡之后,就会在地方形成豪族,当然这些进士留在京师,也会有联袂党争的可能。

这也从根本上切断了官僚和地方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个车马很慢的年代,离乡之后,再回去的可能就变得微乎其微,以前还指望落叶归根,但考中进士意味着连落叶归根都是一种奢望。

从张居正的父母接入京城,张居正的父亲安葬西山之后,大明皇帝就在一以贯之的执行着这条政令。

沈一贯的确是浙党的中坚骨干,但他对浙江发生的事儿,只说了四个字,咎由自取。

南衙那个反贼窝都不敢干的事儿,浙江干了,这沈一贯都不知道怎么说情。

沈一贯在奏疏里用了极大的篇幅,就说了一件事,那就是甘肃省的发展,他是甘肃的父母官,是甘肃万民的青天大老爷,他的主要精力要放在陕西、甘肃、宁夏这些偏远地区的发展上。

甘肃的开发是一件难题,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干旱,年降水量不到六寸的甘肃,让甘肃的农业举步维艰。

年降水十二寸是一道分水岭,过了十二寸农业会蓬勃发展,低于十二寸农业开发往往得不偿失。

大明皇帝朱翊钧曾经说过:大明一切的繁荣都是建立在农业繁荣之上。

没有水就没有农业,甘肃需要找到一个办法来破局,想办法维持农业的规模,石茂华在陕西做总督的时候,就开始探索甘肃的农业之路,石茂华的举措是兴修水利,但他最终没能做成,因为兴修水利需要成本,需要钱粮,投入巨大回报遥遥无期之事,让一切都非常的困难。

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水、肥的费用将会远高于土地产出的价值。

农业国开拓的最大阻力,得不偿失,大明有精算之风,就是和这方面有关,这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真的给他们找出一条生路来了?”朱翊钧看着手中的奏疏,脸上的笑容阳光明媚,他是真的很满意甘肃设省之后的变化。

冯保也满脸笑容的说道:“树挪死,人挪活,这活人总是要想办法找到出路才是。”

甘肃找到了一条生路,那就是育种。

在多数人看来,种子就是粮食,粮食可以当做种子,但种地皇帝朱翊钧很清楚,种子的确可以吃,但粮食不是种子。

粮食鼓一点瘪一点,都不耽误吃,但种子不同,种子必须要饱满,只有饱满的种子,才不会耽误第二年的产量,而让种子饱满起来,需要水分、阳光、肥料的恰到好处,这个恰到好处,就非常非常的困难。

水源可以兴修水利,从祁连山修渠引水,肥料好说,在大明拥有了水肥生产后,再加上原来的堆肥,但光照不好控制,一年什么时候下雨,什么时候不下雨,下几天,那是老天爷说了算。

而甘肃一年不下几次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这育种就会变得简单一些。

“对于不事农桑的士大夫而言,他们其实很难理解这些话,每一步都需要实践去探索,比如在爪哇种地,当地人都是雨季撒种耕作,因为是雨季,不需要浇水,收多收少都看天意,雨季的雨量无法控制,过多的雨水、较少的晴天,其实很影响收成。”

“但旧港总督府设立之后,改为了旱季播种,通过建蓄水坝池来浇灌,产量变高,后来人多了,开始兴修水利,有能力对田地进行排水,才创造了两年九熟这种奇观。”朱翊钧对着冯保由衷的说道。

种地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但大明的士大夫不事农桑,他们其实看不太懂沈一贯这本言简意赅的奏疏背后,付出了怎样的辛苦。

朱翊钧看得明白。

朱翊钧拿起了朱笔对着冯保说道:“目前张掖,可以育种40万石,而这四十万石的种子,可以换到120万石的粮食,这还是探索阶段的成果,如果大力投入,十年后,仅仅张掖一镇,育种就可能超过120万石种子,各种主粮、经济作物、瓜果蔬菜都可以在当地育种。”

“陛下要推动这件事吗?”冯保面色犹豫的问道。

“朕打算从内帑拿一百五十万银给沈一贯,让他在甘肃推广育种之事,既然水肥有限,不如扶持育种这种特殊的经济作物。”朱翊钧没有下笔,笑着问道:“冯大伴不会不舍得吧。”

“陛下,臣担心揠苗助长。”冯保真不是舍不得钱,而是担心一件事,那就是吹求过急,让本就脆弱的甘肃农业,变成奇形怪状,群魔乱舞的景象,甘肃的农业实在是过于脆弱了,陛下给了一百五十万银,看起来是个好事,但可能会变成坏事。

甘肃那地方太穷了。

“你说的有理,就跟种地一样,肥多了肥少了都不好。”朱翊钧听闻,稍加思忖,放下了笔说道:“朕欠考虑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朱翊钧真的不是什么智慧的化身,他就是看沈一贯努力有了成果,就想着扶持一下,但仔细一想,以甘肃的体量、育种的规模,这一百五十万银砸下去,反倒是适得其反。

冯保斟酌再三说道:“陛下,臣以为,给钱不如给政策,眼下的当务之急是把开封到嘉峪关的驰道修通,唯独修通了驰道,一切都会变得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若是一百五十万银直接扔进去,银多粮少,粮价飞涨,育种的规模过于庞大,种粮价格下降,都是不利于甘肃发展的,现在甘肃过于羸弱了。”

“不如这样,让沈一贯组建六个工兵团营,用来多段修建驰道,将一百五十万银降低到五十万银,专门用于团营组建,如此一来,驰道越早修通,对西北的稳定越发有利,就可以更早的重开西域。”

“好!”朱翊钧采纳了冯保的建议,这家伙能从宦官这个集体里脱颖而出,稳稳当当的当了十三年内相,不是没有原因的。

决策者一厢情愿的励精图治,往往造成的危害,比昏庸还要可怕。

“陛下,大司徒和先生最近为了还田的事儿吵得很凶。”冯保小心提醒着陛下,大臣们为了政令吵得不可开交,皇帝必须要干涉了。

王国光坚决反对一顷这个过分严格的规格,哪怕是知道张居正的目标是奔着宗族去的,他也反对,他认为这是一种一厢情愿,而张居正则摆事实举例子,并且拿出了执行的结果给王国光看,但王国光依旧反对。

眼下这种反对还在大臣内部交流,一旦这种内部矛盾溢出,很容易酿成党争,所有反对新政的人,都会簇拥到王国光的大旗之下,进而推着王国光往前走。

必须要在内部矛盾外溢之前,解决这个矛盾。

“就在仁和县官衙废墟上准备几把凳子,把大臣、戚帅首里侯都叫上,对了把魏国公也叫上,凑凑人茬,反正国朝大事他都参与了,摆开阵仗来,让他们吵明白就是。”朱翊钧对他们的争吵心里有数。

徐邦瑞投献了皇帝,朱翊钧也给了他国朝大事参与的权力,不影响结果,但就是参与,就代表了魏国公府仍然是帝国的公爵府。

次日的清晨阳光明媚,戚继光、陈璘、徐邦瑞也都如期赶到,他们本来就没有驻扎的太远,始终在皇帝周围,防止出现意外,无法及时赶到。

“今天把大家都叫来,算是廷议,也算是聚谈,都听听大司徒的想法,他反对还田令,这两天吵的连下面的人都开始议论了,大家都畅所欲言,不必忌讳。”朱翊钧示意所有人免礼,各自坐到位置上。

大事开小会,朱翊钧没有召集随扈的所有臣子,而是把大臣们召集来,共商国是。

“陛下,臣不是要反对还田令,还田很好,还田臣鼎力支持,但元辅的一顷,过于严苛了。”王国光首先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还田一定要搞,这是自从还田令提出来之后就形成的共识,王国光从头到尾反对的都是吹求过急。

张居正立刻开口说道:“大司徒,矛盾说是我写的,我知道,万事万物都要讲究一个循序渐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治大国如烹小鲜,国事需要耐心,但有些事儿,就是矫枉必过正,求其上而得其中,如果矫枉过正,反而等于完全没有矫正。”

“京营锐卒在,还闹出了这么多的乱子来,京营走了,浙江地面还是我行我素,没有任何的改变。”

王国光颇为认可的说道:“元辅所言有理,但问题是一顷是不是太少了?这个标准是不是有待商榷?就我所见,这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可不少,买通清丈还田的官吏,虚报自己的田亩,或者找人代持,或者干脆改籍为契,规避政令,徐州煤窑旧事,仍在眼前。”

前徐州知府陈吾尹,明面上响应了大明皇帝煤钢专营的政令,实际上,银子花了出去,这煤窑全都在原来主人手里掌控,就是换了个牌子,根本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阳奉阴违暗度陈仓非常普遍。

杭州地方就有宗族开始了改籍为契,比如这钱塘赵氏就把地契全都分给了族人,而后立刻从族人手中拿到了租赁契约,这一租赁就是九十九年,兜兜转转,这政令就跟没有推行一样。

张居正当然清楚,他立刻回答道:“有的时候,出发比结果更重要,我知道你说的这些,但不这么规定,如何形成普遍的共识?只有下这种猛药,才能形成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共识,让所有人都知道一顷以上不合乎法条,最终还田才能成功。”

“没有什么政令,在执行之初就能彻底执行到位,都是水磨的功夫,一点点在实践之中缝缝补补。”

张居正首先承认了王国光说的问题,真实存在,不是王国光为了赢,危言耸听。

“暂停一下,诸位,时令瓜果。”朱翊钧打断了一下聚谈,他挥了挥手让张宏把道具拿了上来,他就是故意的,作为会议的主持人,朱翊钧必须要保证会议的风向,他让人吃瓜果,就是为了防止两个人吵出真火来。

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真的很容易激动。

一些气话,就会不过脑子脱口而出,而后因为种种原因,关系恶化。

王国光和张居正三两句话,都已经吵的有点上头了。

“朕算是听出来了,二位都是国朝大臣,都是为了国朝好,为了政令能够顺利推行才能争吵,这是首要的前提,咱们说好,这今天吵完这事儿就算是过去了,不能彼此记恨,都是为了国事,不是为了私利。”朱翊钧笑着说道:“继续继续。”

私利还有和解的可能,反正都是掏空公帑,可这政令之争,往往会发展到你死我活。

皇帝这么一打岔,王国光稍微冷静了些,他刚才差点脱口而出:不要以为你张居正是无所不能的!这好好的还田令失败了,大明以后再也无可能进行还田了。

急则有失,怒中无智。

“元辅,我的具体想法是,我们可以把一顷变成十顷,而后规定最高的佃租不得超过37.5%,如此一来,政令不会显得那么的苛刻,同样也更容易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可,元辅啊,你我都很清楚,这些乡贤缙绅、势要豪右,他们可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真的齐心协力给新政捣乱,恐酿大祸。”王国光喝了口茶,心平气和的说道。

三七五这个佃租,是王国光长期以来作为帝国账房先生得到的一个数字,一个佃户、地主都能接受的数字,这样一来,让政令更加容易执行,只有被普遍认可的政令,才能彻底贯彻下去。

有些话不太方便当着皇帝的面讲出来,他其实在说,大明势要豪右其实对皇帝为难浙江这群反贼,并不反对。

南衙作为反贼老巢,都不敢火烧行宫,浙江胆子这么大,已经违反了普遍的默契。

但张居正这一顷的激进政策一出,就闹得人心慌慌,浙江闹得再凶,这把火也烧不到南衙势要豪右的头上,可是这一旦一顷这么激进的标准一出,这还田的大火,一定会烧遍大江南北,到时候,事情就会变得异常的麻烦。

“元辅,这新政看起来繁琐无比,但其成功就八个字,万夫一力,人心所向,这失败也是八个字,国失大信,人心启疑,这一顷政令一出,已经人心启疑了。”万士和这个老好人加入了战场,认可王国光的说法,反对一顷这个严苛的标准。

“哎。”张居正叹了口气,他看着王国光说道:“大司徒所言,我何尝不知呢,但我还是坚持一顷。”

“你看,这论到这里,元辅也不说理由,就坚持一顷,你总要说服大臣,然后大臣们一起把这事儿给办了吧,你这么固执己见,我不认同。”王国光往椅背上一靠,有点生气的说道。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争吵了,张居正明明十分认可他王国光的意见,可就是不同意。

张居正十分的执拗,在这件事上表现出了听不进去任何意见的固执。

朱翊钧眉头拧成了疙瘩,他立刻明白了问题的症结,张居正这种固执,其实是因为他这个皇帝。

皇帝,张居正精心培养的帝王,是所有新政的核心,而浙江地面势要豪右们因为心里的怨气,大逆不道,让张居正由衷的担心,一旦皇帝真的没了,新政必然天崩地裂。

他活着的时候,还好说些,他死了,谁来保护皇帝呢?谁来继续推进新政呢?

这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不仅仅是国事,还有师生情谊,张居正是个活生生的人,不是台机器。

一顷这个激进的标准,其实是惩戒,是宣威,用更加严重的威罚,来保证皇帝的安全,让世人知道,政治暗杀的后果。

“先生,当初朕开始南巡前,先生跑来说,要不,不南巡了,就在北衙主持大局就好。”朱翊钧说起了南巡前一天,张居正突然有点反悔,说要不就别南巡了,待在北衙更安全。

“这件事呢,就以大司徒和大宗伯所言,改一顷为十顷,同时推进三七五减租。”朱翊钧对着所有人说道:“这个改法,也有讲究,一人名下田亩最多一顷,一家一户最多十顷。”

“大司徒以为呢?”

朱翊钧给了个折中的办法,一人一顷这个标准还没有变,但一户最多持有十顷田土,除此之外,三七五减租强力推行,推进还田令的进行。

“要不,就一顷,不改了。”王国光听闻皇帝忽然提到了南巡之前张居正的犹豫,立刻明白了张居正的另外一个目的是警告,理解了张居正的想法后,他突然觉得不改也行。

“还是要把政令推行下去更重要。”朱翊钧笑着摇了摇头。

未完待续,先看看其他书:
第680章 让朕看看这些贱儒的新花样第七十二章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第五十八章 世间哪得两全法第592章 精兵可以安邦,巧器可以利民第六十九章 同势则附,同利则趋,同害则避第582章 轻徭薄赋害穷民,与民休息多虚耗第五章 皇帝的信牌第一百八十四章 可持续性的丢人第二十一章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第356章 精纺毛呢的最后盛宴第636章 人可制天命而用之第578章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第二百零七章 朕以大明天子的名义,判尔斩立决第562章 《永乐大典简要本》第475章 四个自然而然的推论第339章 野山猪不会投降,但是人会第330章 震惊!大明皇帝居然爆金币了!第459章 叶李十四条划第630章 因为,陛下他善!第一百九十五章 思路清奇小皇帝第662章 恶贯满盈朱翊镠第二百六十八章 论迹不论心第563章 压力山大的工部尚书第675章 如此宝地,当有德者居之第378章 奇怪的君臣第345章 朕是亡国之君,尔臣非亡国之臣?第六十九章 同势则附,同利则趋,同害则避第307章 封建礼教害死人第333章 再苦一苦这贱儒,骂名张居正来担第四十九章 给戚继光封个伯爵第二百一十五章 一鱼两吃第二百八十章 朕倒是有个办法第625章 最痛苦的不是死亡,而是等死第645章 海瑞辞官第384章 稚童舞利刃,伤己伤天下第六十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一十八章 旭日初升,大耀东方第623章 大明做事,过于霸道了!第一百八十六章 许愿池里的王八都摇头第680章 让朕看看这些贱儒的新花样第二百四十章 火烧长崎第五十六章 面子、里子、尊严,都是靠自己挣来的!第647章 老虎要打,伥鬼也要抓第664章 谁在乎你吃了几碗粉?!第355章 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功于斯第425章 大明律,不保护泰西番夷第578章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第503章 买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纱第二百五十四章 有时候,反对,也是一种配合第291章 来自海瑞的马屁第八十四章 富国以安天下,强兵以诛不臣(为盟主“小飞毯”贺!)第一百一十三章 倍之?超级加倍!第361章 你不用,还不让别人用?第一十三章 有辱斯文第569章 朝臣静悄悄,必然在作妖!第一十九章 皇帝要亲自种地去?第676章 有六部没皇帝,可不就是小朝廷?第一十四章 利益交换第310章 一套反坐的处斩方案第八十九章 给元辅先生一点小小的科学震撼第498章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第四十七章 官序贵贱各得其宜,尊卑长幼之序第六十七章 这,只是一个开始第477章 太残忍了!第525章 那都是过去倭人做的,和现在倭人无第一百九十七章 一开口就是九斤火炮的威力第585章 算了,先杀人吧第二百六十五章 西山老祖的无上真经第306章 袖手谈心性,甚可羞妇人态第621章 至死方休的战争第629章 《大明水文概略图》第360章 陛下这个样子,都是你张居正教的!第589章 没别的,就是不差钱第406章 给泰西一点小小的大明震撼第二百八十三章 迁徙五千八百富户至辽东充边第317章 勿有大功于家国,但求小恩于君王第497章 陛下剑指之处,大明军兵锋所向第二百四十一章 张居正丁忧归政,王崇古忧惧逃亡第一百一十章 张居正还没用力,张四维就底牌尽出第二百一十八章 不想说,不敢说,不能说第663章 潞王殿下还是有些保守了第八十四章 富国以安天下,强兵以诛不臣(为盟主“小飞毯”贺!)第497章 陛下剑指之处,大明军兵锋所向第463章 天道偏偏负善人,世事翻腾似转轮第604章 厄运专挑苦命人,麻绳专挑细处断第二百六十七章 真诚,是最大的必杀技第530章 今天,明天,荣耀都属于大明工匠!第五十七章 君不君,臣不臣,天下大乱第371章 陛下的军事天赋比山还高第七章 前首辅高拱授意行刺第490章 给大明当狗,是你想当就能当的?第296章 朕当初欠考虑了第634章 都是大明皇帝惯的第444章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第三章 皇帝学武,不务正业第371章 陛下的军事天赋比山还高第325章 定义别人的过去,就是定义他们的未第一百四十一章 羊毛与呢绒第598章 申时行是坏人第438章 岁月蹉跎,往事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