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给折色则易于荡、给本色则可得实惠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次日的清晨,小雨绵绵,春雨贵如油,这一场春雨来的及时,可以让百姓们少浇水灌溉一次,省了力,也省了争水的纷争。

巡检边方、阅视鼎建,将监察责权重新伸进了晋党的核心,宣府、和大同两镇。

廷议已经开始,小皇帝在月台之上听政念书,朝臣们在下面吵吵嚷嚷。

暹罗国王华招宋,差遣夷使进贡方物(土特产),夷人使者说原来的印信勘合,因东牛国攻破城池被烧毁了,请求补一个,礼部尚书陆树声请旨补堪合。

朝鲜来了使者谢恩,礼部请旨宴请。

都察院有御史请王守仁从祭祀孔庙,王锡爵驳斥,不是王守仁的学问不行,确切的说,是有很多的士大夫把心学的知行合一致良知中,知行合一这个大前提给丢了,只剩下了致良知。

这样一来,王守仁的心学,似乎只要有良知,一切都可以成功,再给王守仁从祀,恐为世道人心之害。

经过了短暂的辩论,王锡爵辩经大胜利,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知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知行合一才能致良知,只剩下了致良知,只要想就能成,这不成了拜火教、景教这些异端了吗?

想把王守仁抬到孔庙里,那儒学士们就不能只谈致良知,就必须要谈知行合一,谈实践,而不是高谈阔论,眼高手低。

朝臣们忽然开始了吵闹,朱翊钧抬起头,看向了引发廷议争论的户部尚书王国光。

王国光颇为郑重的说道:“军士粮饷,给折色则易于荡、给本色则可得实惠,在核算九镇冗费之事上,发现了粮饷胖袄折色给银子,落不到军士的手中,反而是给实物,军士们能落到几分实惠。”

“整个九边,除了蓟州、永平、山海关三镇,能给半饷,其余六镇,军士半饷都拿不到。”

王国光在断人财路。

发实物也有可能会被人侵吞,但是这些实物折现,就要出手,出手就需要人力物力贩售,参与的人越多,事情被揭露的可能就越大。

一旦某地市面上流出了军用之物,各地方的监察御史还能监察一二,大明的纠错机制还能发挥一些作用,但是发银子,连出手都不需要了,银子从朝廷流转向军卒的过程中,就会一层一层的被剥盘,到了军士的手中,还能剩几分银。

“银贵谷贱和银贱谷贵,这种完全冲突的现象,在大明腹地和边方,屡屡出现。”王国光颇为确切的说道:“边方多为军卒,农户本就极少,粮少耗粮多,银子多了,粮就越来越贵,造成了银贱谷贵。”

“而腹地因为一条鞭法的推行,农户比较多,粮多银少,粮食越来越贱,大明腹地,银贵谷贱。”

“边防不宁,生民不安。”

“这么说还是太麻烦了,我自己画了张图,大家一看就知。”

按照设想,朝廷从大明腹地收银两,而后朝廷把银两以军饷的形式发给边方,商人从腹地运粮到边方,交易获得白银,再把白银带回腹地。

在制度设计上,这是一個完整的内循环。

但是在执行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朝廷从大明腹地收银两,产生了另外一个可怕的制度性腐败——火耗。

朝廷要的是金花银,杂质较少,民间能征到的大多数为杂色银,杂质较多。百姓们用杂色银交税,就要多交一部分的火耗税,火耗全看地方税吏,本该每两一分到两分(1%到2%),能达到每两一钱到两钱甚至更多。(10%到20%)。

而朝廷把军饷发给边方,这金花银从朝廷送到边方,就变成了杂色银,杂色银也就罢了,能到军士手中也还好,但往往因为无法监察,导致军士别说足饷了,哪怕就是半饷,也是难如登天。

戚继光统领三镇之地,能保证的也只有跟着他来到北方的浙兵能领到足饷,至于本来的卫所军士,戚继光能让他们领到半饷,已经是戚继光的刀子锋利。

商人从腹地运粮到边方,损耗极大,但是这差价却弥补不了沿路的损耗,商人就懒得运粮了。

商人也不会把银子带回腹地,而是就近购买边方货物,运回腹地,赚取差价。

这就导致边方的银子越来越多,粮食价格飞涨,银贱谷贵;

而腹地,因为财富的高度集中,白银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百姓要交纳税赋,就要用粮食换银子,这就造成了银贵谷贱。

这个纳银开中法的内循环设计,看似是逻辑自洽,是成功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是极其失败。

大明本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利用内循环解决边方粮草问题的方案,那就是纳盐开中法,也就是盐引。

商人必须把盐引从边方,带回大明的江南地区,才能获得食盐,才能获利。

商人要获得盐引,就必须运粮到边方,或者在边方商屯,商屯就是商人雇佣苦作劳力在边方屯耕,就地入仓换取盐引。

而大明边方,给军卒实物当做军饷,米粱盐油袄等,也会有侵占,但是难度可比侵吞银子要麻烦许多。

这套纳盐开中法被彻底破坏,是在明孝宗弘治年间,叶淇为户部尚书,改旧制为:商人以银代米,将白银交纳于运司,白银解至太仓,就能换取到盐引,这商屯盐引法,一下子就被破坏的一干二净。

太仓的银子是多了,可是边方不宁。

盐引法已经被彻底败坏,而现在,王国光只是想让大明军士能吃得上饭,还不是吃饱饭,所以开了一轮历史倒车,军饷不给银,给实物。

这也不是王国光首倡,在海瑞的《治安疏》里就有一句:复屯盐本色以裕边储,开历史倒车,边方应该复屯耕盐引之法,多多积蓄粮食,以充裕边关。

“我提醒诸位,军卒吃不上饭,是要哗变啸营的。”张居正听完了王国光的陈述,开口为王国光站台。

一旦不再折银,改为了之前的实物粮饷,就会造成边方必须要屯耕,朝廷没有那么多的粮食,就要靠地方边镇屯耕。

“此事从长再议比较妥当,这折银从弘治年间到了今日,若是轻动,与国不宁。”王崇古眉头紧皱。

王国光的廷议一旦通过,意味着朝廷在边方的监察权,会从阅视长城鼎建延伸到粮饷督核,这是监察权的延伸。

同利则趋,一旦朝廷对边方粮饷有了监察之权,那各地军将,就不肯和晋党的明公们一起同恶则斥了,王崇古要是能同意才怪。

兵部尚书谭纶立刻开口说道:“那要不要问问戚帅?戚帅掌蓟州、永平、山海三镇之地,比宣府、大同还多一镇之地,看看戚帅同不同意此事?”

“都是边方将领,迁安伯若是肯的话,宣大两镇为何要反对呢?”

“戚帅乃是元辅门下,元辅答应,戚帅还能拒绝吗!”王崇古十分不满的说道,监察的是张党的人!戚继光当然会同意,一点都不影响戚继光继续喝兵血!

王崇古坚定的认为,戚继光和他们是一样的人,大家都在喝兵血!

张居正笑着说道:“王总督慎言,戚帅在玄武门外把全楚会馆的腰牌还给了我,这件事整个京师都传遍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都说我张居正不得人心,连戚帅都不愿意继续和我同流合污,一丘之貉了。”

“王总督,戚帅现在是迁安伯,是武勋,我一个文臣,不好和一个武勋牵扯过深。”

张居正说完笑容满面得看着王崇古,他敢和边将切割,戚继光敢把腰牌还给张居正,宣府大同的边将,敢把全晋会馆的腰牌还给会馆,宣府大同边将,敢不给孝敬吗?王崇古、张四维敢和边将切割吗?

张居正在骂人,他文臣不跟武将牵扯了,那王崇古也是文臣,他和武将牵连极深,张居正骂的王崇古,根本还不了嘴。

“近来各项钱粮,多议改本折色,以图省便。但祖宗立法初意,未尝不便于民,今只宜革弊补偏耳,这件事就这么定了吧。”杨博突然开口对王国光的提议做出了表态,他同意了地方折银改实物之奏,也就是同意了朝廷的监察权,进一步向地方延伸。

杨博的表态似乎极其突然的,王国光有些意外,王崇古眉头紧皱,葛守礼额头拧成的疙瘩舒展开来。

这就是昨日张居正换到的利益,他不会对十名参将过分的追击,杨博同意大明朝廷监察权的延伸。

杨博不答应也得答应,麻贵、麻锦等人被张居正给拿着把柄,这要是不肯松口,张居正追击下去,晋党绝对会损失更大。

杨博太清楚张居正的性格了,当他还肯商量的时候,最好答应,这样一来,你好、我好、大家好。

不肯答应,张居正也一定会做到。

“那就如此?”张居正看向了王崇古,询问着王崇古的意见。

王崇古思虑再三,才颇为心不甘情不愿的说道:“那便如此吧。”

张居正忽然站起身来,对着月台上的小皇帝俯首说道:“陛下,臣有本启奏。”?

朱翊钧停笔,这里面还有自己什么事吗?

他只是个十岁人主,阳光开朗的小朋友。

第298章 我大明,天下无敌!第一百四十六章 毁天下非官式书院,禁聚徒讲学第462章 劳动使人自由第444章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第340章 根深蒂固的软弱,习以为常的妥协第300章 陛下,还是在意我的第531章 大明真的存在吗?第五章 皇帝的信牌第532章 礼法不能是新政的绊脚石第452章 大司马这个保守派有点怪第一百零六章 凭空造牌小皇帝第五十三章 养寇自重,弛防徇敌第三十七章 天下诤臣以何人为首?第二百六十八章 论迹不论心第521章 挨的骂越多,功劳就越大第359章 大明不是让他们喜欢的,是让他们怕第490章 给大明当狗,是你想当就能当的?第一百九十八章 苦一苦权豪缙绅,骂名张居正来担第五十六章 面子、里子、尊严,都是靠自己挣来的!第五十一章 朕以皇帝的名义许诺第一百七十一章 新郑公来去匆匆,宁远伯入京面圣第381章 君子之恶,小恶为大恶第548章 《王谦发家的四个秘密》第六十五章 连绵不绝的攻势第一百零六章 凭空造牌小皇帝第一百九十四章 皇帝亲自带头偷工减料第三十四章 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第二百八十章 朕倒是有个办法第391章 只能以七尺之躯许国第一百九十五章 思路清奇小皇帝第二百一十七章 自作孽,不可活第469章 大争之世,强则强,弱则亡!第二百四十一章 张居正丁忧归政,王崇古忧惧逃亡第384章 稚童舞利刃,伤己伤天下第437章 前恭而后倨,思之令人发笑第二百三十三章 大明版的解放奴隶宣言第434章 十年之期已到,大明军开拔!第二十八章 力足以胜天第一百一十六章 生民之骨血已罄,国用之费出无经第二章 全是妖孽第338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第286章 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第一百七十章 大明皇帝的镇国神器第三十六章 以德服人,以德治国?第二百零七章 朕以大明天子的名义,判尔斩立决第573章 物理意义的到地下去接地气第503章 买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纱第五十二章 戚帅,朕有疑虑第一百一十章 张居正还没用力,张四维就底牌尽出第一百八十九章 陛下,要不看看创造发明?第349章 稽税院,扩编!第300章 陛下,还是在意我的第381章 君子之恶,小恶为大恶第二百二十章 如果这条路走得通的话,就走通了第412章 人与人的悲欢喜乐,并不相通第444章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第575章 皇帝陛下,你也有今天!第433章 战争只是暂停,从未结束第二百五十一章 在天堂里的人,不会向往地狱第534章 倭不能不平,但也不能全平第510章 胜则反攻倒算,败则怀恨在心第461章 官厂团造法,必然失败!第526章 第一次技术进步奖第二百八十二章 陛下说完了,可有人有异议?第311章 一个考验人心的小游戏第二百七十八章 张居正的自我怀疑第553章 我是缇骑,我怎么会骗人呢?第547章 言速胜多是养寇自重第三章 皇帝学武,不务正业第517章 大明水师阅舰式第504章 连棉布都不买,做什么特使!第一百七十二章 对付蛮夷,要用他们能听得懂的方式第三章 皇帝学武,不务正业第二百零四章 《劳动图说》朱中兴第425章 大明律,不保护泰西番夷第504章 连棉布都不买,做什么特使!第336章 我本将心照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第309章 不绝对忠诚,就是绝对的不忠诚第402章 海外开拓的规矩第一百八十五章 一颗机械蛋第303章 汉王代替虏王第六十三章 民生困苦,才是天下之大弊!第520章 无事王老狗,有事王次辅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明和西班牙的共同困境第五十八章 世间哪得两全法第二百六十六章 用萝卜刻一个倭国国王的印绶第297章 屎盆子都嫌他臭第373章 放不下,不想放下第二百四十七章 分赃不均、赏罚不明第364章 在最后一个野人死掉之前,大明绝不第503章 买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纱第410章 大巨变时代第一百七十五章 手缚浊龙潘季驯,惨如水鬼高启愚第502章 不解风情朱翊钧第二百四十五章 言先生之过者斩,勿论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宁卫一切机宜,悉听戚帅破格整理第一百六十四章 忠君体国侯于赵第二百八十四章 臣有个主意,不如让他们交钱第555章 欠陛下的债,还不完,根本还不完第291章 来自海瑞的马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