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你着什么急?

第376章 你着什么急?

壁画之后,又是铜柱。

张广昌拿着高度放大镜,又用手电补了光,围着铜柱细细打量。

除了看,时不时的还会敲一敲。

但不知为什么,他看的越久,眉头就皱的越紧。

什么情况,东西不对?

何安邦扬了扬下巴,李定安微微摇头,意思是让他放心。

东西自然是对的,而且不要太对……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张广昌转了好几圈,又抠了抠李定安之前剥开的那块锈皮。

琢磨了好一阵,他才抬起头:“白铜?”

李定安点点头:“灰铜!”

“产地?”

“云南牟定。”

其他人一头雾水,不知道这两人打什么哑谜。

张广昌恍然大悟:“明白了!”

稍一顿,他又指指资料员:“记录……器形:圆柱。用途:礼器。铭纹:星图。铸造工艺:翻范浑铸。防锈工艺:水冷褪火……重点:镍铜合金……”

资料员快速记录,其他人频频点头:不愧是顶级专家,看的就是快……

咦,等等……

你说啥?

何安邦愣了愣:“张教授,你刚说什么东西?”

“你几岁,耳朵就不好使了?镍铜合金……”

我是没听清楚吗……我是不敢信:元朝哪来的铜镍合金?

还这么大一根?

何安邦眼睛都瞪圆了:“不是……我记得,这东西最早记录于《明一统志》?而且就只有一句:宁番卫出白铜?”

“没错!”张广昌点头:“冶炼记录更晚,记载于乾隆时期刘墉编纂《皇朝会典》……”

好家伙?

项志清霎时一震,敲了敲铜柱,“李定安,这一根铸造于什么时期?”

“大致元成宗左右,最晚不晚于元仁宗!”

“那就是1294到1320年之间?”

“对!”

所有人都听懂了:

乾隆继位是什么时候?

1736年。

等于这根柱子,把中国治炼镍铜的历史记录提前了四百年……

手中的笔不由的一顿,资料员一脸错愕。

王永谦猛的抬起头。

马献明激灵的一下,扑向铜柱,手刚伸上去,就被项志清拍开:“边上去……掉点渣伱都赔不起……”

成司长也愣了好一会:“李定安,你看准了没有?”

“应该没问题……”

“肯定没问题!”

张光昌指指铜柱,“锈太少,而且只有干燥环境下与空气长期氧化形成的釉锈,却没有贴骨锈和浮锈,这明显不符合常理。所以绝非只靠烤铜防锈(冷却褪火形成氧化铜保护层)就能达到的……

同时也说明:分子结构极其稳定……再看颜色,黄中显绿,底色发灰,这是典型的浅镍铜合金发色特征……”

就说放了好几百年,这东西怎么还这么亮?

因为镍铜合金最大的特点就是防锈。

哈哈……大点、难铸算什么,这才是真正的奇迹。

何安邦的两只眼睛直放光:“取样了没有?”

“取了!”

“试验数据呢?”

李定安没说话。

发现山洞当晚,他就被看了起来,连实验室的门都进不去,做毛线的实验?

“那你怎么不讲?”

“你都准备撤项了,还讲什么讲……” 刚说到一半,迎上成司长的目光,李定安忙笑了笑:“材料组准备申报资料时,我让他们做了重点备注……”

何安邦气的想咬牙:你怂什么怂,继续怼呀?

成司长也想咬牙:他到现在,都还不知道材料长什么样,总共有几页?

“还有什么发现?”

“还未发掘,暂时没什么发现,只有几点推断!”

“讲一讲!”

“我推测,与同时期相比,这根铜柱的冶金技术要先进很多,原因在于温度:锰铜的熔点在一千二左右,但只是熔点,实际冶炼时的炉温需要更高,至少要达到一千四到一千五。但木炭最高温度只能达到八百左右,优质煤炭最高温度只有一千二……”

对啊?

王永谦皱着眉头:“那是拿什么炼的?”

李定安想了想:“我怀疑是焦炭……但最早的炼焦纪录,记载于明崇祯时期成书的《物理小识》中:煤则各处产之,臭者烧熔而闭之为石,再凿而入炉为礁(焦),可五日不绝火,煎矿煮石,殊为省力……”

等于你把中国的炼焦历史记录又提前了三百年,是这个意思吧?

那时候的欧州,才刚刚开始用煤炭炼铁。

成司长叹气:“继续!”

“其次,高炉设计同样先进,如果是单管,不管风囊有几个,只能从一面进风,继而导致炉内氧气不均,焦炭燃烧不充分,同样达不到所需温度……所以我怀疑,冶铜高炉应该应用了双管鼓风技术,甚至是多管……”

这是初、高中的物化知识,基本都懂。

所以,越想就觉得李定安说的这种可能性极大……

“有没有相关的历史记录,最早是哪一部?”

“有,明代宋应星编纂的《天工开物》!”

铜柱铸造于1320年之前……《天工开物》1637年成书。

成司长愕然:等于你又把冶金多管鼓风技术的历史记录提前了三百年?

“国外呢?”

“大概1720年左右,英国引进炼焦技术,具体从哪引进的不知道,但随后就发明了双管鼓风式高炉……”

众人久久无言。

一根铜柱,打破了三项历史纪录?

而之前,所有人都以为这里只是处风水型遗址:够稀奇,够罕见,价值够高,如果考实,能填补好几项历史文化空白。

但没想到,还能更有价值?

压根就没人往技术和科学方面联想过,而与之相比,后者的重要性是前者的好几倍。

打个比方:连英国人自己都不确定,他们的炼焦技术从哪来的?

现在可以试着确定一下了……

再打个比方:蒙古瓷。

就那么几十件瓶瓶罐罐,放古玩市场,估计问都没人问,却能成为部级研究项目?

原因就在于科学技术。

倒不是说对现代科技有什么增益,而是修复历史,让民族发展过程的脚印更为清晰。

往大了说,追踪溯源,增强世界影响力,往小了说,增加民族自豪感。

思忖间,成司长竟然有点后悔:若非李定安,这地再搁十年依旧只是一座荒山……所以当初监管委来国博要人的时候,应该再坚持一下的。

同时,心中的不满又多了一分:为了找这座山洞,李定安吃饭以秒计,三九寒冬坐在山顶上,就裹个破棉大衣,一观星就是一夜。

当地呢?

一个星期了,连材料都没准备好,还尽搞歪门邪道?

可见知识之匮乏,水平之落后:根本就没意识到,“元代的铜镍合金”意味着什么……

王永谦也叹了一口气:之前不理解,李定安为什么拼了命一样,非要找到这处遗址?

现在明白了:就这鸟不拉屎的地方,除了他谁能找到?

其他人也是类似的心理。

当然,全是他们自个脑补:没进山洞之前,李定安哪知道什么铜镍合金、炼焦、双管鼓风?

之前的那几根柱子,只是普通的铁皮包芯,就没什么技术含量……

迎上众人的目光,李定安不知道说什么的好:又来了……又跟进了烈士陵园似的?

关键的是,还没办法解释?

感慨间,洞口探进来一颗脑袋,左朋战战兢兢,拿着手机:“李……李老师,你能不能接一下电话?”

“哪位?”

“是米书记!”

李定安看了看成司长。

“去接吧……转告当地领导,不用上来了,我们马上下去……”

稍一顿,成司长又看着他,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李定安,记住:一个人的能力再强,精力再旺盛,也只有两只手,两条腿,一天也只有二十四小时……所以,再着急,一个人也干不完所有的工作……”

一刹那,左朋头上的冷汗就下来了。

换个角度,这句话难道不是:人家都不急,你着什么急?

李定安张了张嘴,不知道怎么说。

惯性思维害死人……干点什么不好,你送礼?

现在好了吧?

第20章 你捣什么乱?第203章 挨骂了吧第10章 铁证如山第290章 寸步不离第506章 活该第196章 查水表的来了第237章第4章 不是好事第312章 必须去看一下第116章 奸诈到家了第303章 你说这是一点儿?第439章 紫盐褪色了第50章 果然第516章 管不了第109章 找到了第36章 好运气第200章 人造丝第12章 叫爷爷都行第277章 按计划行事第488章 你连个屁都不知道第382章 太欢快了第259章 白瓷镇纸第173章 免费赠送几句第132章 再翻一番第364章 好好开车第387章 地下城第98章 八万了第282章 八大山人的画,瓷器厂第40章 下次一定第388章 唐代礼玉六器第210章 想啥来啥第403章 上钩第507章 有什么必要?第242章 就是这一件第240章 把狼关进了鸡窝第220章 这就是资历第285章 张汉光的手下第456章 你为什么不惊讶?第332章 大哥也不知道第227章 不一定就是虎牙第176章 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第385章 乾位,正西北第46章 孩子大了,好好说第368章 谁兜底?第212章 无愧于心第216章 你爱信不信第483章 我不惊讶第470章 知道分寸第447章 活下来了第384章 看不住第337章 他真的懂第25章 碰瓷?第162章 踏破铁鞋无觅处第416章 回不去就好第445章 大汉天子六玺第5章 网友报警了第390章 还有阵第37章 话里藏着话第252章 九亿?第394章 靖康之耻第44章 你行不行?第84章 送佛送到西第390章 还有阵第28章 好眼力第449章 急救第257章 又被截胡了第421章 肉不香了第167章 自己讲啥了?第372章 不沾半点边第463章 无事不登三宝殿第276章 想一出是一出第108章 不怀好意第281章 怎么办第39章 没诚意第238章 油画第164章 得想个什么办法第408章 认识多少领导?第233章 上电视第223章 对什么呀对?第476章 你连我都要诈一诈?第372章 不沾半点边第178章 看仔细点第233章 上电视第282章 八大山人的画,瓷器厂第375章 立项稳了第5章 网友报警了第52章 说明了一切第285章 张汉光的手下第479章 最好能上上手第484章 我不猜第368章 谁兜底?第153章 盗墓团伙第254章 是人就有弱点第504章 炸毛了第253章 林思齐的妈第285章 张汉光的手下第310章 祖坟着火了第253章 林思齐的妈第72章 也是假的?第151章 死道友不死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