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神话
关于地开辟、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又称开辟神话。创世神话是人类早
盘古开
盘古开
期对自然、宇宙所作的解释和描述,反映出原始古代人对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淮南子·原道训》:“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清马驌《绎史》卷一引此文后加按语云:“皇、地皇称为二灵,是泰古二皇也。注谓伏羲、神农者非。”其当是。按二皇亦即《精神训》所谓二神。也有人认为二皇比伏羲和神农早,《淮南子-精神篇》认为:地没有形成之前,阴阳二神混生,后来阴阳分离,形成地,便成为皇和地皇,他们是地的创始者与主宰者。
创世神话主要有两种:地开辟(包括世界和万物的形成)的神话和人类起源(包括民族的由来)的神话。地开辟神话有3类:第一类,以创造神为主体,创造世界。这个创造神的形象、称谓以及开辟地的方式各有不同。瑶族的创造神叫密洛陀;彝族的创造神有4个:八歌、典尼、支格阿鲁和结支戛鲁。第二类,巨人化生神话,讲述下万物是由巨人的身体各部所化。如汉族的盘古神话,阿昌族的神话《遮帕麻与遮米麻》,彝族神话《创造万物的巨人尼支呷金》等。第三类,自然演变的神话,讲述的是想象中的地自然形成的过程,既不是开辟神的创造,也不是巨人化生,完全是自然演化。如壮族神话《布洛陀与妹六甲》,纳西族创世神话《人祖利恩》等。这些神话,在各少数民族的史诗和古歌中保留很多。人类起源神话有两类:一类是解释世界上人类的诞生,讲述造人的过程,明民族的由来;另一类是与洪水神话相联系,通过洪水后兄妹结合,明再造人类的过程。在民族创世神话中,人的来源有卵生、葫芦生、石头生,以及从山洞或树林上出来的种种不同法,但较常见的是泥土造人的法,如女娲神话。
在创世神话中,解释人类由来和明民族起源的内容常常结合在一起,把民族起源和人类由来看作是同时发生的。彝族史诗《梅葛》中记载的创世过程,以兄妹成亲,生下怪葫芦,出现8种人,解释8个民族的由来。创世神话具有世界性,它是人类原始时期的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一定的文学价值。
伏羲神话
关于中国文化创造的神话。伏羲又叫太昊伏羲,是东方的帝,也是我国最早
记录的创世神,他能够沿着生长在都广之野的作为梯的建木“上下于”。
伏羲有许多创造发明,主要他坐在一座方坛上,听了八方风的乐音,便画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悬卦的符号,叫做八卦,以代表地间的种种事物。他又模仿蜘蛛结,制作了捕鱼的。他的臣子句芒,则根据这种原理,做了捕鸟的罗。伏羲还制作了瑟,创造了《贺辩》的乐曲。上古文明的曙光,在传中的伏羲时代就显露出来了。
伏羲后来做了东方的帝,他的臣子句芒,便做了他的属神。传中还有伏羲与女娲为夫妇的法。此大约出现于西汉时代。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有“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语。东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上即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交尾的图像,一边标明是伏羲,另一边可能是女娲。
女娲神话
女娲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位
伟大女神形象。
女娲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造人。传女娲揉团黄色泥土创造了人类。后来因为繁忙便引绳入泥浆拖拉甩动,飞溅的泥点变成了很多的人(见后汉应劭《风俗通义》)。另一个是补。补之最早见于《淮南子·览冥训》。传上古时候,崩地塌,大火燃烧,洪水泛滥,恶禽猛兽残害人民。女娲就熔炼五色石块去修补苍;斩断鳖足树立在大地的四周,将撑起来,还杀死了兴风作浪的黑龙,以拯救中原的人民。然后把芦苇烧成灰,堵住了滔的洪水。女娲也可算是中国神话传中最早的一位治水英雄。
此外,还传女娲曾经作过笙簧。这与后来中国西南民族所吹的芦笙相似。女娲也可以是音乐的女神。也有传女娲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风俗通义》),让青年男女互相婚配,繁衍后代。她又是婚姻的女神。
俈帝神话
黄帝的曾孙俈帝姬夋曾被尊奉为祖宗神的,神话后升为帝。他的形状在甲骨文中是鸟的头,猕猴的身子,一只足,手里似乎还拄着一根拐杖。有关帝姬夋的神话,集中保存在《山海经·大荒经》以下五篇里,其他书籍并无所见。俈帝姬夋的两个妻子,一个叫羲和,住在东方海外的甘渊,生了10个太阳;另一个叫常羲,住在西方的荒野,生了12个月亮。还有个妻子叫娥皇,住在南方荒野,生了1个头3条身子的先祖。俈帝姬夋时常从而降,和一些五彩鸟交朋友;下方俈帝姬夋的两座祠坛,就是由这些五彩鸟管理的。在北方的荒野,有一座俈帝姬夋的竹林,斩下竹的一节,剖开来就可以做船。尧的时候,10日并出,俈帝姬夋曾赐给羿红色的弓、白色的箭,叫他到下方去拯救人民的困苦。以上就是残留下来的俈帝姬夋神话的片断,从中可以见到俈帝姬夋作为帝被神化的过程,由于神话的发展演变,俈帝姬夋又化身为传中人间的两个帝王,一个是帝喾辛氏,另一个是帝舜,他们都是半神的英雄,都有他们各自的神话传在流传。日月神话
解释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的神话。日月星辰神话首先提出了日月星辰的由来问题。中国神话对此法各异,大致有以下5种:生育、肢体化生、蛋生、铸造、神创。此外,还有太阳是英雄神和帝的法。也有神话解释某些星座的来历。
日、月有规律的出没运转是日、月神话解释自然现象的一个方面。中国古代神话描述日、月的生活日程也像人类一样有劳作、有休息。月中的阴影及月的圆缺变化是此类神话解释自然现象的又一方面。汉族神话中就有嫦娥奔月化为蟾蜍、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法。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解释月中阴影的神话。关于日、月之间的关系,人们想象它们有着同于人间的夫妻、兄妹、姊妹、姑嫂等关系。对于日、月食的现象,神话中亦有神奇的解释。如汉族就有狗吞食之。射日神话是日、月神话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它所叙述的基本内容是:空中出现了多个太阳(或月亮),强光照射,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英雄的神箭手射下了多余的日、月。这类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企图控制太阳、征服干旱的愿望。
日月星辰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对于体的朴素认识,其中有的则表现了他们企图用巫术手段控制体的愿望,具有原始科学和某种实用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始观念的渗透融合,最终化合成为充满了奇秒幻想的神话,并被文人取为创作题材。
动植神话
自然神话的一种。它是原始人民对于动植物来源和特征的解释性故事。在原始渔猎和采集经济时代,人类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还不能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别开来。人们往往认为周围的动植物也像自身一样具有知觉、感情和生活历程,特别是对于那些同人的生活、生产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动植物,则运用形象化的幻想手法明它们的来源和特征,便成为动植物起源神话。
在中国流传至今的神话作品中,单独讲述动植物起源神话较少,大多作为局部的情节存在于原始神话和创世史诗中。如布依族的神话史诗《开辟地》中讲森林和珍禽异兽是由翁戛神的头发和身上的虱子所变的。《夸父神话》中讲桃林是夸父在逐日途中渴死后弃下的手杖变成的。这类神话认为动植物是由神体的某一部分或神的器物变化而来的。
此外,有的神话认为动植物是创造神创造的。如彝族史诗《勒俄特依》讲阿俄暑补神到人间创造生物,把3种树栽在地上,从此有了树;把花鹿放在森林,从此有了动物。还有一些神话认为神、人、动植物是互生的。
洪水神话
шωш ◆t t k a n ◆CΟ
世界性的关于宇宙毁灭和人类再生的神话。中国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
古代关于洪水的记载,多和治水相联系。如《淮南子·览冥训》中就述及女娲补和治水的故事。此外,还有鲧、禹治水的神话。它们都没有直接和人类再生相联系。后世所传洪水神话反映远古某个时期人类在遭到毁灭性洪水灾异之后,洪水遗民两兄妹结婚,再生人类。这个神话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西南系统的洪水神话一般是:雷公发洪水,淹没世界。兄妹二人躲在葫芦里避开洪水,而后结为夫妻,婚后繁衍出不同的种族。北方系统的洪水神话:洪水泛滥,淹没世界。伏羲、女娲(或盘古兄妹)在石狮子或乌龟等的保护下,避过洪水,随后结为夫妻。最后,兄妹捏黄泥人,再造人类,从而成为汉族“人祖”。这两大系统神话都存在原始血缘婚的痕迹。它似是中国原始社会从群婚制向对偶婚制过渡的婚姻形态的反映。由于社会阶段的不同,神话中对兄妹婚所持的态度也各异。早期神话以为兄妹婚为延续人类所必需;后期神话则在肯定程度上有所不同。近代西南苗、瑶、彝等民族的洪水神话资料,在闻一多《神话与诗·伏羲考》中征引较详。中原和北方汉、蒙古、达斡尔等民族的洪水神话,不断发现。它们有的和开辟创世神话相融合,有的出现了严重的佛教化倾向。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口传的洪水神话常在衍变之中。
后羿神话
羿是中国神话中的射日英雄。
后羿射日
后羿射日
根据先秦古籍的记载,羿或称夷羿(《左传》、《问》),或称仁羿(《山海经》)。有关羿的神话,尧做国君时,空中出现10个太阳,把禾苗晒焦,百姓陷入饥饿之中,各种恶禽猛兽乘机危害人民。于是帝赐羿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叫他去解除人民的艰难困苦。羿下到凡间,首先把10个太阳射落9个,然后他又诛除猰貐、凿齿、九婴、大风、修蛇等凶残的禽兽。最后到中原地方的桑林中捉住那头为害最烈的大野猪。他将野猪肉蒸熟后奉献给帝,满以为会受到嘉奖,哪知道帝却因为羿射杀了他的9个太阳儿子,很不满意羿的作为。此外,还有羿射河伯,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等片断的记录,反映羿的另一些活动和他的悲剧性的结局。《淮南子》还记载了民间奉祀羿做消灾除害的宗布神。
嫦娥神话
嫦娥是中国神话中的月中女神。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神话最为民间所乐道。始见于《淮南子·览冥训》。神话羿向西王母求得长生不死药物后带回家中。嫦娥趁羿不在,偷吃了不死药,不觉身子轻飘飘地飞离地面,奔向月宫。嫦娥奔月的神话还见于较早的《归藏》,但《归藏》记叙粗略,只嫦娥吃了西王母的不死药奔往月宫做了月精,似乎还未和羿相联系。在《淮南子》的古本中尚有嫦娥到月宫化为蟾蜍的记载,今本已无,显示了人们对嫦娥从谴责到同情的转变。魏晋六朝到唐代这段时期,人们对嫦娥的同情愈加发展,化蟾之类的古老传渐被遗忘。有些学者认为嫦娥即《山海经》中的常羲。
特点编辑
生存博大
1、响彻着劳动创造的回音,它是劳动创造的生动记录,更是劳动业绩和首创精神的赞美。
神话作为古人艺术表现之一,和其他艺术一样是起源于劳动的。神话中所歌颂的具有威望的神,或是神性的英雄,几乎无一不与劳动有关。像开辟地的盘古,炼石补的女娲,发现药草的神农,教民稼穑的后稷,治理洪水的鲧禹,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发明弓箭的后羿,亲自在历山种田,在雷泽捕鱼,在河滨制陶的舜等等,他们所从事的并不是平常的劳动,而是生了“幻想翅膀”的劳动。他们有的凭借神力如女娲炼石补;有的使用某种法宝,如鲧窃帝之息壤治水;有的神力、法宝、技艺兼而有之,如射日除害的后羿,既有帝赐予的神弓神箭,又倚仗着本身的神力和技艺;有的甚至干脆变作异物从事某种特殊的劳动,以达到他所预期的目的,如禹变熊凿山开路,再如那个“不量力”,一心追逐太阳光影的夸父以及那个溺死东海化为精卫鸟,“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女娃的神话,只要稍有现实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那只是神话的美妙幻想,但它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初民不屈服于命运的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幻想创造了神话英雄来展现他们劳动的热情和征服自然的勇气和信心。
2、充满了厚生爱民意识:
女娲补,羿射九日,禹治洪水,精卫填海都是为了摆脱和战胜自然灾害的困扰;黄帝战蚩尤则是为了清除人间恶势力,不让他们去危害人的正常生存。
从神话英雄们的斗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闪现在中国神话的顽强斗争意志和奋发昂扬精神,为了实现理想,这种敢于斗争,勇于牺牲,自强不息,舍己为人的大无畏精神表现了在神话传中,是符合中华民族传统风格的,即对命运积极的抗争精神。在中国神话中,神或者具有赫赫战功的英雄,首先是以其果敢的精神和英勇的行为,为下芸芸众生创造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生存条件,其次他们的斗争又是不屈的、持久的,无往而不胜的,西方神话中的神和英雄虽也不乏勇敢、坚强,但往往又被一种不可知的抽象命运所左右。
较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关于鲧禹治水和希腊关于普罗米修斯的神话。这两个神话部分情节相似,但他们所赖以斗争的精神支柱和命运内涵却大相径庭。普罗米修斯被缚在奥林波斯山的悬崖上,忍受神鹰的日夜啄食而坚强不屈,但他认为“无论谁只要学会承认定数的不可动摇的威力”“便必须忍受命运女神所判给的痛苦”,他靠命运,靠定数来忍受痛苦,最后,是命运使他与宙斯化干戈为玉帛,取得胜利。
中国神话中的鲧,面对洪水勇敢斗争,并窃帝之息壤,甚至对黄帝派的火神祝融来杀头也不以为意,其尸体三年不腐,用刀剖开腹部,化生出精魂和心血的结晶——禹来继承其未竟的治水伟业。鲧靠的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前赴后继的积极抗争精神。
很典型的神话:“巨鳌(大鳌或大龟)戴山”渤海之东,有五山焉,这五座大山,是由巨鳌在下面背负着,巨鳌们不以戴山为苦,反而愉快地手舞足蹈,颠得山上的神仙惶惶不安。巨鳌头能把大山顶起,可见其大,然而龙伯国的巨人“一钓而连六鳌”并把它们放在自己背上疾速奔跑,其力量之大,形体之大就更难于想象了。
创造浪漫
神话翅膀所翱翔的地方,每每都是科学创造发明的先声(神话有时竟是科学的预言,或幻想的科学)
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梦想着能在空中飞行,于是有了“飞毯”的故事,人们梦想着加速走路的速度,于是有了“快靴”的故事,当然这两个例子都是外国神话,中国神话在这方面一点也不逊于世界各国神话。拿飞行的设想来,就有羽人国,驩头国,“鲁班刻木为鹤,一飞七百里”(《述异论》上),“奇肱民能为飞车,从风远行”(《博物志·外国》)的记述,今的飞机、火车、轮船不正都实现了远古人在上“飞”的梦想吗?《列子·汤问篇》还记载了偃师向周穆王献机械人的神话,这个机械人不但能歌善舞,而且能用眉目传情,挑逗穆王左右的嫔妃,致使穆王疑心这个机器人是用真人扮的,下令杀了他的头,我们暂且不考虑这段记载是否真实可靠,单从书中的描绘来看,就足以和现代机器人媲美。
从艺术上看,神话具有强烈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离奇的情节,奇特的幻想,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
《淮南子·文训》:共工一怒,头触不周山,竟把柱地维撞断,使塌一方,地陷一角,日月星辰为之改变位置。
《史记·殷本纪》简狄吞燕卵,孕育了商民族的始祖“契”。
《史记·周本纪》姜嫄踩了一下巨人的足迹,竟“身动如孕”,生下后稷,后稷教民稼穑,使民丰衣足食,无饥寒之忧。
常见误区与区别编辑
传统神话与宗教神话的误区:
1、认为传统神话不如宗教神话
传统神话与宗教神话是不同体系的产物,其人物、背景、场景设定也是不同的。传统神话它是远古时期(一般是指三皇五帝时期及以前)中国祖先建立的,并代代流传下来,然后由《山海经》收集记录。它的产生到记录,已经隔了几千年,其间肯定有失真和流失。
大体内容就是伏羲一画开、女娲造人,到黄帝战蚩尤,再到大禹治水。由奴隶王朝夏朝的建立而结束。至于周朝至道教建立这一段时期内的神怪事件,可以是神话的延续,但本质已经不是神话了。神话的本身是建立,而不是发展。因为历史只会进步,神话不会发展。神话神话,其实可以侧面反映的是那段历史。女娲补,我们可以猜测那个时期出现了大洪水。黄帝战蚩尤,反映了当时的部落战争等等……而所谓的传统神话设定不如宗教神话,就如宗教神话设定不如现代美漫设定一样,不同体系不可以对比。
因为上古神话从口述到落于典籍,一直没有出现道教这么个存在儿。只有道家,老聃周庄,跟受佛教婆罗门影响的道教压根儿就是两回事儿。
殷商祖灵崇拜,西周崇拜,各有各的神明,各有各的特色。
佛教是外来宗教,自我完善了500多年传到中国,有自己一整套的系统。
西游记,封神榜,把之前的所有糅杂在一起,自造了一套繁杂的民间神话世界观。
简单定义在学术上,学者所的神话,必须具有几个条件:
1.叙述人类原始时代或人类演化初期的单一事件或故事。
2.传承者对这些事件、故事必须信以为真。
3.必须是远古族群的人们集体创造并且流传下来,如果是个人创造,并且没有透过传承而且群众的成员对其创造的参与,这故事再怎么神奇均不属于神话而属于宗教神话。
然而好多民间爱好者更愿意承认中国地区出现过的神话,不论时代,不论民族,不论地域,不论特点,完全可以大一统,且具有无缝连接的延续性!完全不需要作茧自缚,分门别类。可以从《山海经》里的女娲之肠,一直可以聊到修真。并把远古先民神话,道教神话体系,佛教神话体系,西游封神等民间神话以一贯之,这是让人发指的。
2、把传统神话与宗教神话混为一谈
传统神话与宗教神话的产生体系背景不同。传统神话在前,宗教神话在后,比如可以某著名经典著作中的人物某某原型是创造者他隔壁的邻居明,但是不可以著作中的某某人物就是明。传统神话产生的那个时期,没有文字记载,一切都是石画和口头流传。至于记载神话的书籍,是很多年以后,有了文字,由不同的人根据传,记录下来的,神话可以是一种被神化的史话而宗教神话则不是。一个宗教的建立,必须有它蛊惑人心的教义,他的宗教人物与宗教神话则是教义的体现。如儒教崇尚地君亲师、崇尚忠义的关羽,还有就是原始神话巫教人物还有其影响力与大量的信奉者,宗教为了发展扩大影响力所以把他们收编到宗教体系,如妈祖。儒教的神很多都是根据历史人物建立的,有的也借鉴了古代神话的内容,所以它有中国神话的影子但已经不是中国神话了。再加上后来统治者的利用,所以就很容易很中国神话混淆了。
中国与希腊神话(西方神话)的区别:
1、中国神话很零散,希腊神话有严密的体系。
中国古代神话篇幅都很短,对神的事迹记载非常简略,故事性不强,没有古希腊神话那样的长篇巨制和曲折生动的情节。十二大神:主神宙斯、后赫拉、火神赫菲斯托斯、太阳神阿波罗、月神阿耳忒弥斯、战神阿瑞斯、智慧女神雅典娜、美神爱神阿佛洛狄忒(维纳斯)、海神波塞冬、冥王哈得斯、农神得墨忒耳、灶神赫斯提亚,总之,十二大神几乎代表了自然界的所有属性。
中国主神:地开辟神——泰古二皇;人类起源神——女娲;三皇五帝:伏羲、女娲、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中国上古神话有着极为鲜明的尚德精神:
这一点在与西方神话特别是希腊神话进行比较时显得更加突出。有人古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中华民族是早熟的儿童,正常的儿童用充满好奇和激情的眼光看世界,早熟的儿童用淡漠和沉思的眼光看世界。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大神均有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凡人**的神格特征;神话中充满对远古英雄和帝王献身精神的讴歌与礼赞,以及对神话人物保民佑民的职分要求。这其中一部分是先神话的内在特质,另一部分则是出于后的改造。几千年来,这种尚德精神一直影响着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现实人物的期望,甚至也影响着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明的走向。
翻开中国上古神话,一个圣贤的世界扑面而来。尽管神话没有十分完整的情节,神话人物也没有系统的神系家谱,但它们却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其中尤为显著的是它的尚德精神。这种尚德精神在与西方神话特别是希腊神话的比较时,显得更加突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这种尚德精神,一方面源自于原始神话的内在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后代神话改造者们着墨最多的得意之笔。在西方神话尤其是希腊神话中,对神的褒贬标准多以智慧、力量为准则,而中国上古神话对神的褒贬则多以道德为准绳。这种思维方式深深地注入中国的文化心理之中。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神话的这种尚德精神影响着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品评与现实人物的期望,决定着社会对人们进行教育的内容与目的,甚至也影响着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明的走向。
“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平凡人的**”,这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主要大神们神格的重要特征。在中国的很多经史典籍中,中国上古的主要大神们,诸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等,都是崇高和圣洁的。他们不苟言笑,从不戏谑人类,更不会嫉妒和残害人类。在个人的私生活上,他们从来都是十分规矩和检点的,十分注重节、注重品行和德操的修养,并且尊贤重能。几乎每一位神王都没有“红杏出墙”或“乱播爱情种子”的现象。在他们的身上,只有神圣的光环、纯洁的品性和高尚的情操。当人类向他们看过去的时候,只会仰面向上,顶礼膜拜,而不会有丝毫的不恭不敬。
相反,在古希腊神话中,我们所看到的大大的神都是世俗的,是满身人间烟火味的形象:众神之王宙斯狂放不羁,拈花惹草,在神界与人间留下了一大串风流债,更严重的是他任意行事,不讲原则,充满嫉妒和个人爱好;神后赫拉,本是众神的表率和人间的神母,但她却经常为嫉妒和仇恨而迷失了本性,做出一些残酷和无神格的蠢事来,没有丝毫让人类敬重的地方。主神如此,他们手下的众神也都有着极为相似的品性。
“对神的献身精神的崇尚和礼赞”,是中国上古神话尚德精神的另一重要体现。这种牺牲精神首先表现在古老的创世神话当中。中国的创世神话,是以牺牲创世神的**来完成地开辟和万物创造的。所以,中国古代的开辟大神盘古在完成了地开辟任务之后,就将自己的双眼化成了日月,将四肢与头颅化成了五岳,将血脉化成了长江与黄河,将毛发化成了山林与草木,将肌肉化成了泥土,将筋骨化成了金石,而他身体上的寄生物则变成了人类。另一位开辟大神女娲,她在完成了补、造人的大功之后,也将自己的身体化成了万物。所以《山海经》中云有神十人,乃女娲之肠所化。今我们虽然不能全部了解女娲化物的细节,但这则神话多多少少为我们透露了这方面的信息。
后来的始祖神继承了创世神的这一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燧人氏发明火历经千辛万苦种种磨难;炎帝为发明农业种植和草药而尝尽百草,几经生死,所以《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先秦史书则言大禹为治水十年奔走,三过家门而不入,以至于“胫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过”(《荀子·非相》注引《尸子》)。
不仅创世神和始祖神如此,在对我国远古神话英雄的故事传及对英雄的讴歌中,同样也反映出一种崇尚奉献与牺牲的精神。在这些神话中,大凡是为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的英雄备受人们的赞颂;反之,凡是那些不利于社会前进、有碍于人类幸福的神性人物则要遭到唾弃与批判。所以为逐日而死的夸父、射日除害的后羿、救民于水患的大禹等均在人民的心目当中占据着崇高的地位;被大水淹死之后变成鸟不停地以木石勇填苍海的精卫,也生生世世为人们所敬重。而那些残害人类的神蛇、怪兽一般的反面人物,如果不被英雄诛灭,也会被历史文化所诛灭。
中国上古诸神所普遍体现的献身精神,是世界其他民族的神话英雄所不具备的。在希腊神话中,其开辟神话充满了血腥。巴比伦神话和北欧神话同样也都带有浓浓的血腥味。记载着巴比伦神话的《埃努玛·埃立什》,开初,神族有两大派:一派象征着无规律的“混沌”,是从汪洋中生出的神怪;另一派象征着有规律的“秩序”,是从汪洋中分化出来的神。创世的过程被理解为混沌与秩序的战斗过程,最后秩序战胜了混沌,且以混沌族神怪们的尸体创造了万物和人类。北欧神话则,神奥丁杀死了强有力的冰巨人,以他的尸体创造了世界上的万物。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尚德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大神们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尚以及伟大的献身精神,同时也体现在他们“保民佑民的责任感”上。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既是被人们所礼拜的神,就应该尽到保民佑民的职责。远古时代,中国的许多著名的大神均具有始祖神的身份。这些始祖神均是自己部族中-功劳卓越的人物,他们在为本民族的发展与壮大的过程中或在民族的重大变故中,起到过巨大的作用。他们成为本民族始祖神的先决条件也决定了他们作为大神的责任与义务。特别是自西周以来,由于历史和政治的需要,诸子百家有意识改造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将人类理想的英雄美德都加在了他们身上。这种现象所造成的结果,使得存留在上古神话人物身上的野性消失得干干净净,有的只是道貌岸然、冠冕堂皇。于是这些上古的神话英雄或始祖神们以一种崭新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由神祗摇身一变成了品德完美的人间帝王。首先,他们均以下苍生为重,平治下、造福人类是他们的根本职责。其中大禹就是一个典范。大禹大公无私,为下苍生的幸福鞠躬尽瘁。其他如炎帝、黄帝、尧、舜等也莫不如此。同时,中国神话传中的上古大神们并不以下为己有,而是举贤授能,并且素有“禅让”的美德。所以,尧年老后便把帝位传给了舜,而舜同样也将帝位传给了大禹。这种境界如此之高之美,以至于后人甚至搞不清这究竟是史实还是神话了。
古希腊的神话与传表现出了与中国神话大不相同的文化特色。在古希腊神话中,神与人类一样,也表现出爱、恨、怒、**、嫉妒等凡俗的情感。“潘多拉的盒子”便是一个例子:当人类被创造出来以后,英雄普罗米修斯帮助人类观察星辰,发现矿石,掌握生产技术。作为父的宙斯竟出于对人类的嫉妒,拒绝将“火”送给人类。普罗米修斯从太阳车的火焰中取出火种赠送给人类。宙斯发现之后就将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上,让凶狠的饿鹰啄食他的肝脏。与此同时,宙斯加紧了报复人类的步伐,他命令火神造出美丽的潘多拉——“有着一切赋的女人”,诸神赐给她柔媚、心机、美貌,让她带着盒子送给普罗米修斯的兄弟——厄庇墨透斯。厄庇墨透斯留下潘多拉,打开了那给人类带来灾难的盒子,于是从盒子里飞出了痛苦、疾病、嫉妒等等,从此人间便陷入了黑暗的深渊。对此,宙斯并不满足,他又发动洪水来灭绝人类。
西方神话中的这种种行径和中国神话的补、填海、追日、奔月、射日、治水等神话相比,真是判若壤,不可同日而语。如果宙斯不幸成为中国上古的神王,那么他早就被打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了。
中国上古神话中体现出的这种尚德精神,有一些是先神话的内在特质,而另一些则是后人为改造的。它是文明社会中文化的重塑与选择的结果。经过这种文化的重塑与选择,在古老的大神们身上还遗存的一点点“人性”也消失了,剩下的只是远远脱离社会、脱离人类、高高在上、虚无缥缈的理念化形象,于是他们原有的神性也随之削弱,他们成了人间崇拜的偶像,变成人间帝王们的典范。于是神话中的大神们最终演变成了人间的始祖,敬神变成了祖宗崇拜,神话变成了宗教崇拜。
正是这种尚德精神,使中国文化中处处体现出了对“德”的要求。在我们传统的“修齐治平”的人生境界中,将“修身”摆在第一位也明了这一点。只有“从头做起”,先修身然后才能齐家,再后才能治国、平下。在后漫长的文明社会里,无论臣废君取而代之,还是君贬臣、诛臣,往往都有从“德”方面找借口的。似乎只有这样,一个又一个杀机横生的“政变”或“贬诛”才显得名正言顺,顺理成章。这种文化的选择,甚至在今的社会生活中,在我们民族的思维和习惯中,依然处处可以找到它的影子。
影响编辑
神话是对中国各种文学创作较早发生影响的一种体裁。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它的口头叙事形式也成为叙事文学体裁如等的先河。不少神话直接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创作题材。其中有些著名神话,还成为人们经常援引的典故。神话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与认识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类童年生活和心理的钥匙。它对研究古代社会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国神话在中国古代即受到一些先哲、史家、学者的注意。他们不仅在著述中加以记述和援引,而且还对神话提出过一些片断的见解、解释和明。但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其虚幻想象的成分,企图从中寻找历史的根据。于是在一些古代典籍中便出现将神话历史化的倾向。现代中国学者对古代神话做过不少的整理与研究,运用了西方人类学派等的神话学观点进行探讨,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诸如茅盾的《中国神话研究abc》、闻一多的《伏羲考》等,都是这方面值得注意的著作。还有许多民族学者、民间文艺学者、文学史家撰写了不少论文和专著,推进了中国神话学的发展。袁珂的《古神话选释》、《中国古代神话》等,对中国古代神话,分别作了注释和整理。随着社会科学和民间文学事业的发展,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和史诗也得到了重视和研究,并出现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角色编辑
上古传人物
泰古二皇—皇、地皇;夸父—追日;燧人(燧人氏)—钻燧取火;女娲(女娲氏)—女娲补、女娲造人;雷公、伏羲(伏羲氏)—伏羲造八卦;祝融(祝融氏);神农(炎帝,后稷、神农氏)—尝百草;黄帝(黄帝氏、轩辕氏、有熊氏);嫘祖—黄帝之妻、教人养蚕;蚩尤;刑;仓颉—仓颉造字;尧;舜;禹—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羿—后羿射日;嫦娥—嫦娥奔月
先秦古籍神话人物
太之初一、帝、后土、姑射仙子、豨韦氏、伏羲氏、东皇太一、肩吾、颛顼、禺强、老成子、女偊、黄帝、壶子、列子、广成子、龙伯、夸娥氏、象罔、河伯、海若、至人、真人、圣人、神人、化人、思士、思女、后稷、巨迹、伊尹、空桑、夸父、疱牺氏、女蜗氏、神农氏、夏后氏、玄女、共工、颛顼、操蛇之神、大司命、少司命、云中君、山鬼、湘君、湘夫人、老子、孔子、西王母、周穆王、彭祖、狗老(近代出土的竹简中的人物,应为以远古被驯化的狼为图腾的部族)、王乔、羽人、柏高、巫彭、巫抵、羿、姮娥、赤松、卢敖、若士、大丈夫
先秦神木神兽
冥灵、大椿、青铜神树、鲲、鹏、凤、龙、凤皇、鳌鱼(传她移动就会地震)、熊、罴、狼、豹、貙、虎,、雕、鹖、鹰、鸢(这十者均为十大部族图腾神兽,曾为轩辕黄帝(有熊氏)在阪泉之战历下大功)、子八骏、太阳鸟、月蟾蜍、双鱼
先秦灵地及神仙界
瑶池、昆仑、清都、紫微、钧、广乐、大壑、归墟、扶桑、终北、华胥、古莽、中央、阜落、僬侥国、触国、蛮国、龙伯国、岱舆、员峤、方丈、瀛洲、蓬莱、列姑射山、藐姑射山、羽民国、轩辕国、白民国、玄圃、琅嬛、丹丘
先秦仙药
不死药、不死树、八斋、帝药、丹木、玉膏、玉荣、玉英、坠露、落英、琼枝、桂浆、木兰、乘黄、吉量(乘黄、吉量不是吃的,乘坐像这一类的神兽,可以增加一、二千年的岁数,虽不可以永恒不死,也不可以肉白骨,但是可增加寿命)
神兽和神怪
鳌、啸犬、巴蛇、凤凰、吉光、鹣、精卫-精卫填海、鹔鹴、鹏、青鸟、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龙王、伏、藏龙、神龙、地龙、龙、麒麟、貔貅、夔、鲲、僵尸、狐狸精、年兽、虾兵蟹将、瑞狮、饕餮、穷奇、梼杌、混沌、魈、魑、魅、魍、魉、鼍、睚眦、狻猊、狴犴、蒲牢、负质、螭吻(鸱尾,鸱吻)椒图、囚牛、嘲风炎帝的女儿:
女娃(后化身精卫鸟)
瑶姬
颛顼的后代
四子:虐鬼、魍魉、送穷鬼、梼杌
后代:老童、祝融(颛顼重孙)、太子长琴(火神祝融之子)、黎、重、彭祖(孙)
上古帝喾(ku)在位时,有一个叫重黎的人,是颛顼的重孙(《史记·楚世家》:“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下,帝喾命曰祝融。
太子长琴是火神祝融的儿子,传他出生的时候怀中抱着一把琴,地都因为他的出生而欢唱。根据《山海经》记载:“炎帝正农桑,闻地欢歌,立而叹曰:有神处于世。”《山海经·大荒西经》云:“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有五彩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
帝俊之妻:
羲和,生十位太阳神
常羲,生十二位月亮神
少昊:黄帝之子
帝喾:翛
帝俊臣属:羿
鲧妻女喜。
尧又名:放勋,妻女皇;
舜姓姚,名重华,妻娥皇,女英;
禹父鲧,妻女娇,又名涂山氏,系九尾白狐精
重要神仙表
盘古氏-又称元始王,一名,浮黎元始尊。
三皇:
指地人三皇,分别是燧人、伏羲、神农。
五帝:
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清:
元始尊
灵宝尊又名太上道君
道德尊又名太上老君(西游记里也称为太上道祖)
六御:
中央玉皇大帝
(辅佐:国神)
北方北极中紫微大帝
南方南极长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为元始王九子
东方东极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尊
西方太极皇大帝(手下:八大元帅,五极战神(空战神,大地战神,人中战神,北极战神和南极战神))
大地之母:承效法后土皇地祗
五方五老:
东方青帝青灵始老九炁君
南方赤帝丹灵真老三炁君
中央黄帝玄灵黄老一炁君
西方白帝皓灵皇老七炁君
北方黑帝五灵玄老五炁君。
宫仙位表
千里眼顺风耳金童
玉女雷公电母(金光圣母)风伯
雨师游奕灵官翊圣真君大力鬼王七仙女太白金星赤脚大仙
广寒仙子嫦娥玉兔玉蟾吴刚蓬元帅佑元帅
九玄女十二金钗
九曜星日游神夜游神太阴星君太阳星君武德星君佑圣真君
托塔王李靖金吒木吒(行者惠岸)三坛海会大神哪吒巨灵神月老左辅
右弼二郎神杨戬太乙雷声应化尊王善王灵官萨真人紫阳真人(张伯端)文昌帝君聋
地哑
三官大帝
官地官水官
四大王
wωω¤ TTkan¤ co
增长王持国王多闻王广目王
四值功曹
值年神李丙值月神黄承乙值日神周登值时神刘洪
四大师
张道陵、许逊(字敬之,号许旌阳)、邱弘济、葛洪
四方神
青龙孟章神君白虎监兵神君朱雀陵光神君玄武执明神君
四渎龙神
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河神
五感生帝
青帝灵威仰白帝白招拒赤帝赤飚怒黑帝汁光计黄帝含枢纽
四大元帅
马元帅又名马君,又称华光王、华光大帝
赵元帅即武财神赵公明,又名赵玄坛
温元帅温琼,东岳大帝部将
关元帅关羽
五方揭谛
金光揭谛银头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摩诃揭谛
五炁真君
东方岁星木德真君南方荧惑火德真君西方太白金德真君北方辰星水德真君中央镇星土德真君
五岳帝君
五岳:
东岳泰山齐仁圣大帝南岳衡山司昭圣大帝中岳嵩山中崇圣大帝北岳恒山安玄圣大帝西岳华山金愿圣大帝
(五岳帝君:东岳帝君,名金虹氏,东华帝君弟。其它四岳帝君为东华帝君的四个儿子。五岳帝君与五岳正神称谓相同,但有区别,五岳正神出自《封神演义》。)
及碧霞元君【1】
五斗星
东斗星君西斗星君中斗星君南斗星君北斗星君
六丁六甲:
六丁:阴神玉女丁卯神司马卿丁已神崔巨卿丁未神石叔通丁酉神臧文公丁亥神张文通丁丑神赵子玉
六甲:阳神玉男甲子神王文卿甲戌神展子江甲申神扈文长甲午神卫玉卿甲辰神孟非卿甲寅神明文章
南斗六星君
第一府宫:司命星君
第二相宫:司禄星君
第三梁宫:延寿星君
第四同宫:益算星君
第五枢宫:度厄星君
第六机宫:上生星君
北斗七星君
(《狮驼国》中的北七皇)
北斗第一阳明贪狼星君
北斗第二阴-精巨门星君
北斗第三真人禄存星君
北斗第四玄冥文曲星君
北斗第五丹元廉贞星君
北斗第六北极武曲星君
北斗第七关破军星君
八仙
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张果老
增长王手下八将:
庞刘荀毕、邓辛张陶,
其全名为庞煜、刘俊、荀雷吉、毕宗远;邓伯温、辛汉臣、张元伯、陶元信(四目)
九曜星
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罗睺(蚀星)计都星紫炁星月孛星
十二元辰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二十八星宿
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獝、
奎木狼、娄金狗、胃土彘、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
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三十六将
蒋光钟英金游殷郊庞煜刘吉
关羽马胜温琼王善康应朱彦
吕魁方角耿通邓伯温辛汉臣张元伯
陶元信荀雷吉毕宗远赵公明吴明远李青
梅顺熊光显石远信孔雷结陈-元远林大华
周青远纪雷刚崔志旭江飞捷贺祥
高克
(三十六将的版本是最多,以上仅供参考)
地上仙表
蓬莱三仙:
福禄寿三星
福神官大帝,另一是西汉杨成,又一中是唐阳城
财神赵公明
寿星南极仙翁,女寿星:麻姑
真武大帝,又名九降魔祖师、玄武元帅。
龟蛇二将(又名太玄水精黑灵尊神、太玄火精赤灵尊神)
黎山老母
龙王:
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西海龙王敖闰北海龙王敖顺井海王
神霄派诸神
紫微北极大帝:
玉清真王(南极长生大帝)——元始王第九子
神霄八帝(多为道教虚构),玉清真王与神霄八帝合起来又称为神霄九宸大帝
东极青华大帝、九应元雷声普化尊(黄帝)、九雷祖大帝等。
(太乙帝、六洞渊大帝、六波主帝君、可韩真君、采访真君)
九司三省与北极四圣:
九司:
玉府判府真君、玉府左右待中、玉府左右仆谢、雷上相、玉枢使相、斗枢上相、上清司命玉府右卿、五雷院使君、雷霆都司元命真君
三省:
雷霆泰省、雷霆玄省、雷霆都省
北极四圣:
蓬元帅手下罡大圣、九杀童大将(北斗第八星,又称杀大神)、雷使者等。
佑(猷)元帅
翊圣元帅
玄武元帅真武大帝
另有:五方雷王、五方雷霆大帝
中国上古的主要大神们,诸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等.
神话神兽编辑
四象
青龙:青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根据五行学,它是代表东方的灵兽,青龙既是名字也是种族。
在中国二十八星宿中,青龙是东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的总称。
东方七宿亦名苍龙,苍龙的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青龙
亢是颈项,氐是本,就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
《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青龙东斗星君为:“角宿门星君,亢宿庭庭星君,氐宿府星君,房宿驷星君,心宿王星君,尾宿鸡星君,箕宿律星君。”
《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东方龙角亢之精,吐云郁气,喊雷发声,飞翔八极,周游四冥,来立吾左。
《云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青龙者,东方甲乙木水银也,澄之不情,搅之不浊,近不可取,远不可舍,潜藏变化无尽,故言龙也
白虎:白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根据五行学,它是代表西方的灵兽,因西方属金,色白,故称白虎,代表的季节是秋季。
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其形象虎,位于西方,属金,主杀伐,色白,总称白虎。
朱雀:朱雀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之一,上古四大神兽之一。根据五行学,它是代表南方的神兽,代表的颜色是红色,代表的季节是夏季。
在二十八宿中,朱雀是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的总称。
朱雀为古代神话中的南方之神。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联为鸟形,亦称“朱鸟”。
《梦溪笔谈》卷七:“四方取象,苍龙、白虎、朱雀、龟蛇。唯朱雀莫知何物,但鸟谓朱者,羽族赤而翔上,集必附木,此火之象也。谓之长离……或云,鸟即凤也。”《楚辞·惜誓》:“飞朱鸟使先驱兮。”王逸注:“朱雀神鸟,为我先导。”
玄武:玄武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根据五行学,它是代表北方的神兽,代表的颜色是黑色,代表的季节是冬季。
在中国二十八宿的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其形象龟,亦称龟蛇台体,位于北方,属水,色玄(即黑),总称“玄武”。
龙之九子
一: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螭吻/鸱尾
另:赑屃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眦狻猊椒图
其他:螭麒麟犼〡貔貅
囚牛:性喜音乐,其形为胡琴琴杆上端的刻像;
明李东阳《记龙生九子》:“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渊鉴类函》四三八《鳞介部·龙》四引明陈仁锡《潜确类书》:“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好音,形胡琴上。”一般胡琴上刻有兽形,似龙形,为囚牛。
睚眦(yazi):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其形为刀柄上所刻之兽像;
《战国策·韩策二》:“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可嘿然而止乎?”
《汉书·孙宝传》:“我与穉季幸同土壤,素无睚眦。”
清魏源《圣武记》卷七:“毋挟枪矛,寻睚眦以酿衅。”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十:“他受不了百口嘲谤,也忍不下万目睚眦。”
《史记·范雎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也作“压眦”。
嘲风:喜好冒险,因而人铸其像,置于殿角
李东阳《怀麓堂集》中记载:“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yazi),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suanni),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赑屃(xi),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bian),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负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鸱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蒲牢:平生好鸣,它的头像被用作大钟的钟纽;
狻猊(suanni):喜欢蹲坐,佛像座下的狮子是其造型;
前蜀花蕊夫人《宫词》之五二:“夜色楼台月数层,金猊烟穗绕觚稜。”
唐代高僧慧琳:“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唐朝牛上士在《狮子赋》写道:
穷汗漫之大荒,当昆仑之南轴。
铄精刚之猛气,产灵猊之兽族。
陆容《菽园杂记》卷二:“金猊,其形似狮,性好火烟,故立于香炉盖上。”花蕊夫人《宫词》:“夜色楼台月数层,金猊烟穗绕觚棱。”觚棱,堂殿上最高转角处。
赑屃(bixi):又名霸下,力大,其背亦负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龟
明杨基《眉庵集》八《妃宫题赠道士沈雪溪》诗:“月明贝阙金银气,日暖龙旗贔屃纹。”杨慎《引庵全集》中所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民间也称鰲龙
犼(hou)古书上的一种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兽。俗称为望吼,朝吼,传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但人仍一般叫它“石狮“,常立于华表和房顶.
《述异记》中记载:“东海有兽名犼,能食龙脑,腾空上下,鸷猛异常。每与龙斗,口中喷火数丈,龙辄不胜。康熙二十五年夏间,平阳县有犼从海中逐龙至空中,斗三日夜,人见三蛟二龙,合斗一犼,杀一龙二蛟,犼亦随毙,俱堕山谷。其中一物,长一二丈,形类马,有鳞鬣。死后,鳞鬣中犹焰起火光丈余,盖即犼也。”
清同治《续修永定县志》上载:“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邑南有异兽,大如牛,尾似团扇,口阔,径直如盆,周身红毛,长数尺,噬人及诸恶兽,或以为犼云。”
貔貅(pixiu):也被称为辟邪。相传貔貅是一种凶猛瑞兽,而这种猛兽分为雌性及雄性,雄性名“貔”,雌性名为“貅”。但流传下来的都没有分为雌雄了。在古时这种瑞兽是分一角和两角的,一角的称为“禄”,两角的称为“辟邪”。后来再没有分一角或两角,多以一角造型为主。在北方,一般人是喜欢称这种瑞兽为“貔貅”,而在南方则依然称为“辟邪”。
麒麟:亦作“骐麟”,简称“麟”,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麕,它被古人视为神兽、仁兽。麒麟长寿,能活两千年。能吐火,声音如雷。“
麒麟是上的神物,不是地上的,常伴神灵出现,是神的座骑,属火系属仙。一般不会飞,不过成年的麒麟是会飞的。成年的麒麟能大能,平时较慈祥,发怒时异常凶猛。主聪慧,祥瑞。麒麟每次出现都将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据记载,伏羲,舜,孔子等都伴有麒麟出现,并带来神的指示,最终指引胜利。
明赵震元《为袁石(袁可立子)复开封太府》:“靖两河以安下;画熊兆獬豸之祥;冠八枢而奠中原,夹鹿犬麒麟之瑞。”
汉许慎《文解字》十:“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麐(麟),牝麒也。”段玉裁注云:“状如麒麟,麕,一角,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按何法《徵祥记》:“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许云仁兽,用公羊,以其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也。”古麒麟或简曰麟,咸以为祥瑞之物。
《礼记》礼运:“出土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椰”同“菽”,沼泽),又:“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四大凶兽
浑沌:《神异经》云:“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音皮)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名浑沌。”浑沌因既混且乱故后世称是非不分之人为“浑沌”,《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下谓之浑沌。”
穷奇:《神异经》云:“西北有兽,其状似虎,有翼能飞,便剿食人,知人言语,闻人斗辄食直者,闻人忠信辄食其鼻,闻人恶逆不善辄杀兽往馈之,名曰穷奇。”言此为大恶之兽。
《山海经·西山经》道:“(邽gui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胃(同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獆hao狗,是食人。
《山海经·海内北经》道:“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首始,所食被发,在蜪犬北。一曰从足。”
《淮南子·墬形训》:”穷奇,广莫风之所生也。”高诱注曰:“穷奇,神也。在北方道,足乘两龙,其形如虎也。”在之痕中,仙山岛上全身火红,状如牛的怪兽就是穷奇
梼杌taowu):《神异经·西荒经》记“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
《孟子·离娄下》道:“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此谓梼杌同乘与春秋,为国史名,楚史名《梼杌》。也就是有本记载楚史的书,名字为《梼杌》。
梼杌一般作上古凶兽。《左传》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混沌、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敦同沌。此谓舜流放四凶,以梼杌况鲧。
后来“梼杌”被用来比喻顽固不化态度凶恶之人。《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下谓之檮杌。”
饕餮(taotie)《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paoxiao),是食人。”根据晋代郭璞对《山海经》的注解,这里的狍鸮即是指饕餮。《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亦有传为“龙生九子”的九子之一。
夔(kui):传中国东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体和头象牛,但是没有角,而且只有一条腿,浑身青黑色。据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鸣般的叫声,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会引起暴风。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黄帝捕获了夔,用它的皮制作军鼓,用它的骨头作为鼓槌,结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方圆500里,使黄帝军士气大振、蚩尤军大骇。
禺疆:“禺疆”为传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也作“禺强”、“禺京”,是黄帝之孙。海神禺疆统治北海,身体像鱼,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双头龙;风神禺疆据字“玄冥”,是颛顼的大臣,形象为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支配北方。据禺疆的风能够传播瘟疫,如果遇上它刮起的西北风,将会受伤,所以西北风也被古人称为“厉风”。
猰貐(yayu):又称为“窫窳”(yayu)。传猰貐曾是神,被名为“危”的神杀死,后来被复活,但是变成了食人的怪兽。关于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种法,比如人面龙身、大和狸一样,也有的是人面牛身马腿,或者龙头虎身的巨兽(如图)。据由于猰貐喜食人类,所以尧帝命令后羿将它杀死。
祸斗:“祸斗”原本是指传中居住在中国南部的少数民族,但是它被形容为外形象犬的妖兽,吞吃犬粪、并且喷出火焰。祸斗所到之处皆发生火灾,所以古人将它看作火灾之兆和极端不祥的象征。也有法称祸斗吞食火,并且排出带火的粪便。祸斗应该是在神话中被妖魔化的中国南方部落的象征。
九头鸟:原名“鬼车”,长有十个脖子、九个头,据它的第十个头是被周公旦命令猎师射掉的。那个没有头的脖子不断地滴出血,古人宣称如果九头鸟飞过,要吹灭灯火、放狗把它赶走。有些传宣称九头鸟的每一个头拥有一对翅膀,结果18只翅膀互相挤兑、导致全都派不上用场。另外,九头鸟也被称为“姑获鸟”,这种鸟掠食人类儿童,喜好群居。
穷奇:“穷奇”是中国传中抑善扬恶的恶神,它的大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猬的毛皮、长有翅膀,穷奇的叫声象狗,靠吃人为生。据穷奇经常飞到打架的现场,将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恶行,穷奇会捕捉野兽送给他,并且鼓励他多做坏事。古人也把那种不重心意、远君子近人的人称为穷奇。但是,穷奇也有为益的一面。在一种称为“大傩”的驱鬼仪式中,有十二种吞食恶鬼的猛兽,称为十二神或十二兽,穷奇就是其中之一。
共工:共工是古代传中神农氏的后代、属于炎帝一族,身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体。在黄帝的继承人颛顼治世的时代反叛,被颛顼击败,共工怒而头撞不周山(传中支撑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东南倾斜。之后共工仍不断地作乱(代表洪水的爆发),最后被禹杀死(指治水成功)。
虚耗:虚耗是给人招来祸害的恶鬼。传虚耗身穿红色的袍服、长有牛鼻子,一只脚穿鞋着地、另一只脚挂在腰间,腰里还插有一把铁扇子。据唐玄宗曾经在梦中见到一个鬼偷盗了自己地玉笛和杨贵妃的香袋,玄宗叫住鬼,鬼自称叫“虚耗”、喜欢偷盗他人的财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欢乐、使他变得忧郁。玄宗大怒,立即唤人,于是有一个大鬼出现将虚耗撕成两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钟馗。
五通神:中国传中的五个**,据在南方作祟,曾经有“北狐南五通”的法,五通神经常到人家中找寻美貌女子。其实,五通神也被称为五显神,是泰山之神的五个儿子。《聊斋志异》中有一些关于五通神的记述,称一名姓万的书生斩杀了其中三通,并且重伤了另一通,最后一通被金龙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后x尽人亡。
浑沌:也作“混沌”,是古代的凶神。传它形状肥圆、象火一样通红,长有四只翅膀、六条腿,虽然没有五官,但是却能够通晓歌舞曲乐。还有一种法称浑沌是象狗或熊一样的动物,人类无法看见它、也无法听见它,它经常咬自己的尾巴并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浑沌便会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恶人,浑沌便会听从他的指挥。
凿齿:传中居住在中国南部沼泽地带的怪兽或巨人。凿齿长有象凿子一样的长牙,这对长牙穿透他的下巴穿出,他手中持有盾和矛。据凿齿掠食人类,黄帝命令后羿前往讨伐,在经过激烈的搏斗后,后羿在昆仑山追上了凿齿并且将他射杀。凿齿应该是在神话中被妖魔化的中国南方部落的象征。
三足鸟:中国古代的太阳精灵、也被看作太阳运行的使者。中国古代传太阳中居住着三足鸟,人们敬仰太阳,三足鸟也被作为祥瑞的象征来崇拜。据由于三足鸟一共有十只,不停地在空中运转,导致地上遭受旱灾和灼热的煎熬。尧帝命令后羿将所有三足鸟射杀,结果后羿射落九只、留下一只,从此太阳只有一个并且在傍晚落下。也有法称三足鸟是服侍西王母的精灵。
白泽:号称上知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通过去,晓未来。不过能人言,曾应黄帝所求作鬼神图鉴(内有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绝对神兽中的no.1《轩辕本纪》、《抱朴子(极言)》、《瑞应图》有载。
化蛇: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英招:人面马身,有虎纹,生鸟翼,声音如榴。号称是替帝看花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玄蜂:其实就是巨蜂,腹大如壶,蜇人,有毒,能杀人。《楚辞(招魂)》有载。
青牛:出名主要是作为老子的坐骑。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嵩高记》、《录异传》有载。
呲铁:形状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铁为食。排泄物利如刚,可作兵器。《神异经(中荒经)》有载。
山臊:山神,人脸猴身,一足,能人话,而且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神异经(西荒经)》、《国语(鲁语下)》、《诉异记》有载。
火鼠:又名火光兽。生活在火山中(非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烧的森林),重百斤(体形应甚大),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烷布”(如果脏了用火一烧就可变干净)。《神异经(南荒经)》、《十洲记》有载。
商羊:一足鸟,招大雨。《苑(辨物)》有载。
讹兽:别名诞。人面兔身,能人言。喜欢骗人,言多不真。其肉鲜美,但吃了后也无法真话了。《神异经(西南荒经)》有载。
民鸟(此为一字):嘴为赤色,身为翠色。可御火。《山海经(西山经)》有载。
钦原:鸟,形状象蜂,和鸳鸯差不多大(可能就是一种巨蜂)。蜇兽兽死,蜇树树枯。《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钩蛇:蛇,身长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捕食时于水中用尾巴钩岸上动物食之。《水经注(若水)》有载。
远飞鸡:又名翻明鸡、目羽鸡。紫色,翅膀下亦有眼睛。日出夕还。《洞冥记》有载。
腓腓:有点象狸,白色的尾巴。养之可以解忧愁。《山海经(中山经)》有载。
诸犍: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长尾,能发巨声。行走时衔着尾巴,休息时盘着尾巴。《山海经(北山经)》有载。
混沌:长毛四足,如犬,有腹无五脏。抵触善人,凭依恶人。《神异经(西荒经)》有载。
应声虫:居于人腹。宿主每发声,腹中便有声效之,且会越来越大。以雷丸可治。《续墨客挥犀》、《隋唐嘉话》有载。
庆忌:又名要离。泽精,人形,大概十几公分高。黄衣黄帽,乘黄色车,日驰千里。叫它的名字可使之报信(亦有捉鱼之)。历史上也有人名(吴王僚子,猛将)、塔名为此。《管子(水地)》、《太平预览》有载。
并封:类猪,黑色,前后皆有头。述荡则是左右有头。《山海经(海外西经)(大荒西经)》、《周书(王会)》有载。:
夫诸:象白鹿,但有四角。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三经)》有载。
当康:有牙的猪状,因叫声而得名。可以预见丰年。《山海经(东次四经)》有载。
山蜘蛛:巨蛛,大如车轮,其丝可止血。《南部新书》有载。
鸣蛇:大体如蛇,但有四翼,发磐磐之音。见则大旱。《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南海蝴蝶:巨型蝴蝶。有人曾捕之,去掉其翅膀和须足,仍有八十斤,极其鲜美。《岭南异物志》有载。
幽(安鸟):类似有条纹的猴子,经常发笑,看见人则躺倒,因叫声得名。《山海经(北山经)》有载。
狸力:猪状兽,脚后有突起,声音就像狗叫。应该是有操土之能。《山海经(南次二经)》有载。
马交:类马,白身黑尾,头有一角,利齿,四足为爪,发音如鼓声。以虎豹为食。一可御兵。《山海经(海外北经)(西次四经)》、《管子(问)》、《周书(王会)》有载。
孰胡:马身鸟翼,人面蛇尾(与英招类似)。喜欢载人。《山海经(西次四经)》有载。
媪:似羊非羊,似猪非猪。在地下食死人脑,能人言。用柏枝插其头方可杀之。《搜神记》、《晋太康地志》有载。
患:身长数丈,类牛,青眼光耀明亮,四脚于土中,虽在动却不移开。唯灌酒能消。因为其为忧伤之气所聚,酒能忘忧,所以可消。《搜神记》有载。
鬼车:别名九头鸟。色赤,似鸭,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了,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爱入人家烁人魂气。亦有法称九首曾为犬呲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三国典略》、《岭表录异》、《正字通》有载。
九婴:水火之怪,为羿所杀。《淮南子(本经训)》有载。
飞廉:鹿身,头如雀,有角,蛇尾豹文。有其为风伯。但我觉得应该是操纵风力大气的神兽更合理。《楚辞(离骚)》有载。
飞诞鸟:鸟,似鼠,赤足。口可分泌粘胶,用其洒在树上粘取飞禽食用,亦有时用其喷射,百发百中。《广博物志》有载。
九尾蛇:巨蛇,体有鳞甲,腰以下有九尾,拖行,有铁碰撞之声。尾端有孔,会喷射,如枪弹,中者非死即残。《续子不语》有载。
奚鼠:巨鼠,居于冰下,重千斤,肉可食。皮毛可以制衣被,为御寒上品。用其皮蒙鼓,其声可以传千里,它的毛发可以召集鼠类。《神异经》有载。
傲因:类人,穿着破烂衣服,手为利爪。袭击单身旅人,喜食人脑。舌头暴长,有时伸出盘在地上休息,用烧烫的大石掷之,可杀。《神异经(西荒经)》有载。
吼:形如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狮虎畏之,盖吼溺着体即腐。《偃曝馀谈》有载
独角兽:传中的神兽名。麒麟类,为瑞祥之物,下一统则至。
《文选·刘琨》:“一角之兽,连理之木,以为休徵者,盖有百数。”李善注:“《春秋感精符》曰: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王者不剐胎,不剖卵,则出于郊。”
人面鸮:传中怪鸟名。其形如鸮而人面,雉身犬尾,其现尾旱灾之兆。其始见于秦。
《山海经·西山经》:“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人面,雉身犬尾,其名自号,见则其邑大旱。”
人马:传中异鱼名,状似鱼而具人之手足耳目鼻。其始见于晋。一作“马人”。
晋·崔豹《古今注·鱼虫》:“人马,有鳞甲,如大鲤鱼,但手足耳目鼻与人不邑耳。见人良久乃入水中。”
人蛇:传中异蛇名。状似蛇耳具人手足,食人,能直立行走。
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九十九引《蛇谱》:“人蛇,长七尺,色如墨。蛇头、蛇尾、蛇身,尾长尺许,而人手人足,长三尺。人立而行,出则群相聚,遇人辄嘻笑,笑而已即转噬。然行甚迟,闻其笑即速奔可脱。”
九耳犬:传中的猎犬。有九耳,其耳动则主人猎有所获。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神语·雷神》:“陈时,雷州人陈鉷无子,其业捕猎,家有九耳犬,身灵。凡将猎,卜诸犬耳,一耳动则猎一首,动多则三四耳,少则一二耳。一日出猎,而九耳俱动。鉷大喜,以为必多得兽矣,有荆棘一区,九耳犬围绕不去。异之,得一巨卵,径尺,携以归,雷雨暴作。卵开,乃一男子,其手有文,左曰雷,右曰州。”
九尾狐:省称“九尾”,亦称“九尾禽”。传中的异兽。居青丘之山,食人。其始见于先秦,至汉传为瑞祥之兽,象征王者兴。又,下太平则现,象征王者子孙繁息。
《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耳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白虎通》:“德至鸟兽则九尾狐见。”
九尾蛇:传中异蛇名。形体巨大,有九尾。
清·袁枚《续子不语·九尾蛇》:“茅八者,少曾贩纸入江西。其地深山多纸厂,厂中人日将落即键户,戒勿他出,曰山中多异物,不特虎狼也,一夕月皎甚,茅不能寐,思一启户玩月,瑟缩再四,自恃武勇尚可任,乃启开而出。行不数十步,忽见群猴数十,奔泣而来,择一大树而上,茅亦上远窥。旋见一蛇,从林际出,身入栱柱,两目灼灼,体甲皆如鱼鳞而硬,腰以下生九尾,相曳而行,有声如铁甲。然至树下,乃植其尾,旋转作舞状。每尾有窍,窍中出涎如弹射树上。猴有中者,者叫号堕地,腹裂而死。乃徐啖三猴,曳尾而去。茅惧,归,自是昏夜不敢出。”
九尾龟:传中的神龟。径尺余,有九尾。
明·陆粲《庚编·九尾龟》:“海宁百姓王屠与其子出行,遇渔父持巨龟,径可尺余,买归,击著柱下,将羹之,邻居有江右商人见之,告邸翁,欲以钱赎焉。商曰:‘此九尾龟,神物也。’皆验之,商因踏龟背,其尾两旁露出尾各四。便持钱乞王,王不肯,遂烹作羹,父子共啖。是夕,大水自海中来,平地三尺,逮水退,翁往视王某,但见衣衾再床,父子皆不知去向。人咸云:为水府摄去杀却也。”
九婴:传中怪兽名。能喷水吐火,尧时出,作害人间,被羿射杀于北狄凶水之中。其始见于汉。
《淮南子·本径训》高诱注:“九婴,水火之怪,为人害……北狄之地有凶水。”
三足乌:
1.亦称“踆乌”、“阳乌”。神话传中神鸟名。居于日中,有三足。其始见于汉。《玄中记》:“蓬莱之东,岱舆之山,上有扶桑之树,树高万丈。树颠有鸡,为巢于上。每夜至子时则鸡鸣,而日中阳鸟应之;阳鸟鸣则下之鸡皆鸣。”
2.神话传中驾驭日车的神鸟名。为日中三足乌之演化。《洞冥记》卷四:“(汉武帝)曰:‘朕所好甚者不老,其可得乎?’朔曰:‘东北有地日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帝曰:‘何以知之?’朔曰:‘三足乌数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驭,以手掩鸟目,不听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鸟兽食此草则美闷不能动矣。’”
3.传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鸟。有三,即青鸟。《河图括地图》:“昆仑在若水中,非乘龙不能至。有三足神鸟,为西王母取食。”
4.省称“三足”,亦称“三趾”。传中祥瑞之鸟。国有道则现。其始见于汉。《东观汉记·章帝纪》:“三足乌集沛国,白鹿、白兔、九尾狐见。”
三足鳖:亦称“三足能(nai,音同“奈”)”。传中的异鳖,三足。其始见于先秦。又传人食之则体化而亡。
《庚巳集》:“太仓民家,得三足鳖,命妇烹,食毕入卧,少顷,形化为血水,止存发耳。邻人疑其妇谋害,讼之官。时知县黄廷宣鞠问不决,乃取三足鳖,令妇如前烹治,取死囚食之,入狱亦化,如前人,遂辨其狱。”
三角兽:传中瑞祥之兽名。头生三角,王者法度修明则此物至。帝王仪卫有绘其像之旗。
《元史·舆服志二》:“三角兽旗,赤质,赤火焰脚,绘兽,其首类白泽,绿发,三角,青质,白腹,跋尾绿色。”
大风:传中一种凶恶得鸷鸟。尧时为害于民,被羿射杀于青丘之泽。因其大,振翼则起风,故又为风伯。其始见于汉。
山犭军:亦称“犭军子”。传中怪兽名。状如犬而人面,见人则笑,其行如风。其现为大风灾之兆。其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北山经》:“狱法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hui,其行如风,见则下大风。”
山膏:传中怪兽名。其状如猪,好骂人。其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山中经》:“苦山,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赤若丹火,善骂。”
王母使者:省称“王母”。传中鸟名。为西王母所使,在齐郡函山守护药函。其始见于唐。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羽篇》:“王母使者。齐郡函山有鸟,足青,嘴赤黄,素翼,绛颡,名王母使者。昔汉武登此山,得玉函,长五寸。帝下山,玉函忽化为白鸟飞去。世传山上有王母药函,常令鸟守之。”
王馀鱼:亦称“吴馀脍”、“吴王脍馀”、“脍残”。传中鱼名。其形如常鱼身之一面。相传越王勾践(或云吴王阖闾,又传吴王孙樌)脍鱼未尽,弃其残半于水中,遂为此鱼。
《异闻记》:“东城池有王馀鱼,池决,鱼不得去,将死。或以镜照之,鱼看影,谓其有双,于是比目而去。”
狗:传中神兽名。可禁凶害。其始见于秦。
《山海经·西山经》:“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狗,其音如榴榴,可以禁凶。”
狐:传中有通之术的仙狐。
《玄中记·狐》:“狐,五十岁,能变化谓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通。”
鹿:一“禄”。传中奇异之兽名。其形似鹿而一角。为祥瑞之物。汉代有石雕像。
《宋书·符瑞志下》:“鹿者,纯灵之兽也。无色光耀洞明,王者德备则至。”
鸡:传中的神鸡。居东南桃都山大桃树上,又传居东海岱舆山扶桑树上,率下之鸡报晓。汉代陶器已有其像。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上有鸡,日初出,照此木,鸡则鸣,下鸡皆随之鸣。”
夫诸:传中异兽名。状如白鹿而有四角。其现为水灾之兆。其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中山经》:“敖岸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诸,见则其邑大水。”
元仙:传中异兽名。形似鹿而五、六头。
明·邝露《赤雅》卷下:“荼首,出羁縻州,似鹿而两头,食香草。其行如飞……亦有五、六头者,是名元仙,敬之终吉,射之悔亡。”
木客鸟:传中鸟名。状如鹊。俗云木客所化。其始见于汉。
《异物志》:“木客鸟,大如鹊,数千百头为群,飞集有度,不与众鸟相厕,人俗云‘木客’。”
五足兽:传中异兽名。状如狮,有五足,为解形民之手所化。其始见于晋。
晋·王嘉《拾遗记·晋时事》:“因樨国献五足兽,状如狮子;玉钱千緍,其形如环,环重十两,上有‘寿永吉’之字。问其使者五足兽是何变化,对曰:东方有解形之民,使头飞于南海,左手飞于东山,右手飞于西泽,自脐以下,两足孤立。至暮,头还于肩上,两手遇疾风飘于海外,落玄州上,化为五足兽,则一指为一足也。”
日及:传中异牛名。生于西域大月氏国,其肉割掉而复生。其始见于晋。
《玄中记》:“大月氏有牛,名曰日及,割取肉一、二斤,明日疮愈。汉人入国,示之以为异珍。”
毛龙:传中龙之一种。大禹治水,曾乘之。其始见于晋。
晋·王嘉《拾遗记·虞舜》:“南浔之国,有洞穴阴源,其下通地脉。中有毛龙、毛鱼,时蜕骨于旷泽之中。龙、鱼同穴而处。其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故置牶龙之官;至夏代养龙不绝,因以命族。至禹导川,乘此龙。及四海攸同,乃放河纳。”
化蛇:传中异蛇名。人面、豺身、鸟翼。其现为大水灾之兆。其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中山经》:“阳山,多石,无草木。阳-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其音如叱呼,见则其邑大水。”
丹鱼:传中的神鱼。出入又赤光环绕。以其血涂脚可步行水上。其始见于北魏,后又传为祥瑞之物。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丹水》:“水(丹水)出丹鱼。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鱼浮水侧,赤光上照如火。取之,割其血以涂足,可以不行水上。长居渊中。”
丹雀:传中的神鸟。神农曾得其所衔九穗禾。
晋·王嘉《拾遗记·炎帝神农》:“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丹虾:传中的巨虾。身长十丈,须长八尺。其始见于汉。
《洞冥记》:“有丹虾,长十丈,须长八尺,有两翅,其鼻如锯,戴紫桂之林,以须缠身急流,以为栖身之处。马丹尝折虾须为杖,后弃杖而飞,须化为丹,亦在海傍。”
文文:传中异兽名。状如蜂,尾分叉,反舌,好呼。其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中山经》:“放皋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蜂,枝尾而反舌,善呼,其名曰文文。”
六足兽:传中祥瑞之兽名。生六足。其始见于南北朝时期。
《宋书·符瑞志中》:“六足兽,王者谋及众庶则至。”
火光兽:亦称“火鼠”。传中兽名。生于南方,或云生于西域,其毛可织火浣布。其多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著作中。
《海内十洲记·炎洲》:“炎洲,在南海中……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兽,大如鼠,毛长三四寸,或赤或白。山可三百里许,晦夜即见此山林,乃是此兽光照,状如火光相似。取其兽毛,时人号为火浣布,此是也。”
比肩兽:传中祥瑞之兽名。
《宋书·符瑞志中》:“比肩兽,王者德给矜寡则至。”
巴蛇:传中的巨蛇。吞象,三年出其骨。其始于先秦。
《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玉鸡:玉鸡是指传中的神鸡。居东方扶桑山上,率下之鸡报晓。其始见于汉。《神异经·东荒经》:“盖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下之鸡悉鸣,潮水应之矣。”
世乐:传中鸟名。为祥瑞之无,王者有道则出。
《骈雅·释鸟》:“重精、世乐,皆灵鸟也。”
石鸡:传中的神鸡。居东方扶桑山上,引下之鸡报晓。
《神异经·东荒经》:“盖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下之鸡悉鸣,潮水应之矣。”
冉遗鱼:亦作“髯遗鱼”。传中异鱼名。鱼身而蛇首,六足。食之可禁凶,其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西山经》:“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鸟兽尽白。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可以禁凶。”
白泽:传中神兽名。能人言,知万物之精。为祥瑞之物。黄帝巡狩东至海,此兽出,言下鬼神之事。其始见于晋。
晋·葛洪《抱朴子·极言》:“昔黄帝生而能言,役使百灵,可谓授自然之体者也,犹复不能端坐而得道,故涉王屋而授丹经,到鼎湖而飞流珠……省攻占则纳五音之策,穷神奸记白泽
之辞,相地则书青鸟之,救伤残则缀金冶之术。故能毕该袐要,穷道尽真。”
犰狳:传中异兽名。其现为蝗灾之兆。其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东山经》:“又南三百八十里,曰馀峩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喙,鸷目而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其鸣自纠,见则蝀蝗为败。”
玄鱼:传中的神鱼。为鲧所化。其始见于晋。
晋·王嘉《拾遗记·夏禹》:“尧命夏鲧治水,九载无绩。鲧自沉于羽渊,化为玄鱼,时扬振须鳞,横修波之上,见者谓为河精。四时以致祭祀,常见玄鱼与蛟龙跳跃而出,观者惊而畏矣……鲧之灵化,其事互,神变犹一,而色状不同。玄鱼黄能,四音相乱,传写流文,‘鲧’字或‘鱼’旁‘玄’字也。”
耳鼠:传中异兽名。如鼠,兔头,能以尾飞。其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北山经》:“丹熏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食之不睬,又可以禁百毒。”
吉光:传中异兽名。出于西域。毛皮制裘,不惧水火。
《海内十洲记·凰麟洲》:“武帝(汉武帝)汉三年,帝幸北海,祠恒山。四月,西国王使至,献此胶(续弦胶)四两、吉光毛裘……吉光毛裘黄色,盖神马之类也。裘入水数日不沉,入火不焦。”
老蹇:传中恶龙名。常为害,被蜀守李冰所降。
王十朋集注《神异记》:“蜀守李冰降毒龙蹇氏,锁之于江上,水害遂息。”
地狼:亦称“贾(gu)”。传中居于地中的狗。其始见于先秦。
《尸子》卷下:“地中有犬,名曰地狼。”
朱厌:传中异兽名。其现为战争之兆。其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西山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朱獳:传中怪兽名。如狐有鱼翼。其出现为国家发生使人畏惧之事的征兆。其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东山经》:“耿山,无草木,多水碧,多大蛇。有兽焉,其状如狐而鱼翼,其名曰獳,其鸣自纠,见则国有恐。”
中国民间有“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法。是一位龙母,生了九个儿子,这九个儿子各有各的长相,脾气和爱好也各不相同。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
龙在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面一,即汇集了多种怪异的兽形象而演化为龙。然而并非所有的怪异兽像都百川归海,纳入了龙像之中,在与龙形象形成、发展的同时,一些怪异兽象也在发展,并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龙的某一种形象特征。因而有人又把二者联系起来。在民间,很久就流传着龙生九子的法,但是九子为何物,并没有确切的记载,然而这一公案却由于“真龙子”的好奇而有了结果。据一次早朝,明孝宗朱祐樘突然心血来潮,问以饱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朕闻龙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东阳仓卒间不能回答,退朝后左思右想,又向几名同僚询问,糅合民间传,七拼八凑,才拉出了一张清单,向皇帝交了差。按李东阳的清单,龙的九子是:
一: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螭吻/鸱尾
另:赑屃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眦狻猊椒图
其他:螭麒麟犼〡貔貅
囚牛:性喜音乐,其形为胡琴琴杆上端的刻像;
明李东阳《记龙生九子》:“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渊鉴类函》四三八《鳞介部·龙》四引明陈仁锡《潜确类书》:“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好音,形胡琴上。”一般胡琴上刻有兽形,似龙形,为囚牛。
睚眦(yazi):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其形为刀柄上所刻之兽像;
《战国策·韩策二》:“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可嘿然而止乎?”
《汉书·孙宝传》:“我与穉季幸同土壤,素无睚眦。”
清魏源《圣武记》卷七:“毋挟枪矛,寻睚眦以酿衅。”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十:“他受不了百口嘲谤,也忍不下万目睚眦。”
《史记·范雎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也作“压眦”。
嘲风:喜好冒险,因而人铸其像,置于殿角
李东阳《怀麓堂集》中记载:“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yazi),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suanni),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赑屃(xi),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bian),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负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鸱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蒲牢:平生好鸣,它的头像被用作大钟的钟纽;
狻猊(suanni):喜欢蹲坐,佛像座下的狮子是其造型;
前蜀花蕊夫人《宫词》之五二:“夜色楼台月数层,金猊烟穗绕觚稜。”
唐代高僧慧琳:“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唐朝牛上士在《狮子赋》写道:
穷汗漫之大荒,当昆仑之南轴。
铄精刚之猛气,产灵猊之兽族。
陆容《菽园杂记》卷二:“金猊,其形似狮,性好火烟,故立于香炉盖上。”花蕊夫人《宫词》:“夜色楼台月数层,金猊烟穗绕觚棱。”觚棱,堂殿上最高转角处。
赑屃(bixi):又名霸下,力大,其背亦负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龟
明杨基《眉庵集》八《妃宫题赠道士沈雪溪》诗:“月明贝阙金银气,日暖龙旗贔屃纹。”杨慎《引庵全集》中所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民间也称鰲龙
犼(hou)古书上的一种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兽。俗称为望吼,朝吼,传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但人仍一般叫它“石狮“,常立于华表和房顶.
《述异记》中记载:“东海有兽名犼,能食龙脑,腾空上下,鸷猛异常。每与龙斗,口中喷火数丈,龙辄不胜。康熙二十五年夏间,平阳县有犼从海中逐龙至空中,斗三日夜,人见三蛟二龙,合斗一犼,杀一龙二蛟,犼亦随毙,俱堕山谷。其中一物,长一二丈,形类马,有鳞鬣。死后,鳞鬣中犹焰起火光丈余,盖即犼也。”
清同治《续修永定县志》上载:“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邑南有异兽,大如牛,尾似团扇,口阔,径直如盆,周身红毛,长数尺,噬人及诸恶兽,或以为犼云。”
貔貅(pixiu):也被称为辟邪。相传貔貅是一种凶猛瑞兽,而这种猛兽分为雌性及雄性,雄性名“貔”,雌性名为“貅”。但流传下来的都没有分为雌雄了。在古时这种瑞兽是分一角和两角的,一角的称为“禄”,两角的称为“辟邪”。后来再没有分一角或两角,多以一角造型为主。在北方,一般人是喜欢称这种瑞兽为“貔貅”,而在南方则依然称为“辟邪”。
麒麟:亦作“骐麟”,简称“麟”,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麕,它被古人视为神兽、仁兽。麒麟长寿,能活两千年。能吐火,声音如雷。“
麒麟是上的神物,不是地上的,常伴神灵出现,是神的座骑,属火系属仙。一般不会飞,不过成年的麒麟是会飞的。成年的麒麟能大能,平时较慈祥,发怒时异常凶猛。主聪慧,祥瑞。麒麟每次出现都将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据记载,伏羲,舜,孔子等都伴有麒麟出现,并带来神的指示,最终指引胜利。
明赵震元《为袁石(袁可立子)复开封太府》:“靖两河以安下;画熊兆獬豸之祥;冠八枢而奠中原,夹鹿犬麒麟之瑞。”
汉许慎《文解字》十:“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麐(麟),牝麒也。”段玉裁注云:“状如麒麟,麕,一角,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按何法《徵祥记》:“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许云仁兽,用公羊,以其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也。”古麒麟或简曰麟,咸以为祥瑞之物。
《礼记》礼运:“出土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椰”同“菽”,沼泽),又:“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四大凶兽
浑沌:《神异经》云:“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音皮)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名浑沌。”浑沌因既混且乱故后世称是非不分之人为“浑沌”,《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下谓之浑沌。”
穷奇:《神异经》云:“西北有兽,其状似虎,有翼能飞,便剿食人,知人言语,闻人斗辄食直者,闻人忠信辄食其鼻,闻人恶逆不善辄杀兽往馈之,名曰穷奇。”言此为大恶之兽。
《山海经·西山经》道:“(邽gui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胃(同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獆hao狗,是食人。
《山海经·海内北经》道:“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首始,所食被发,在蜪犬北。一曰从足。”
《淮南子·墬形训》:”穷奇,广莫风之所生也。”高诱注曰:“穷奇,神也。在北方道,足乘两龙,其形如虎也。”在之痕中,仙山岛上全身火红,状如牛的怪兽就是穷奇
梼杌taowu):《神异经·西荒经》记“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
《孟子·离娄下》道:“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此谓梼杌同乘与春秋,为国史名,楚史名《梼杌》。也就是有本记载楚史的书,名字为《梼杌》。
梼杌一般作上古凶兽。《左传》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混沌、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敦同沌。此谓舜流放四凶,以梼杌况鲧。
后来“梼杌”被用来比喻顽固不化态度凶恶之人。《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下谓之檮杌。”
饕餮(taotie)《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paoxiao),是食人。”根据晋代郭璞对《山海经》的注解,这里的狍鸮即是指饕餮。《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亦有传为“龙生九子”的九子之一。
夔(kui):传中国东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体和头象牛,但是没有角,而且只有一条腿,浑身青黑色。据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鸣般的叫声,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会引起暴风。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黄帝捕获了夔,用它的皮制作军鼓,用它的骨头作为鼓槌,结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方圆500里,使黄帝军士气大振、蚩尤军大骇。
禺疆:“禺疆”为传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也作“禺强”、“禺京”,是黄帝之孙。海神禺疆统治北海,身体像鱼,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双头龙;风神禺疆据字“玄冥”,是颛顼的大臣,形象为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支配北方。据禺疆的风能够传播瘟疫,如果遇上它刮起的西北风,将会受伤,所以西北风也被古人称为“厉风”。
猰貐(yayu):又称为“窫窳”(yayu)。传猰貐曾是神,被名为“危”的神杀死,后来被复活,但是变成了食人的怪兽。关于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种法,比如人面龙身、大和狸一样,也有的是人面牛身马腿,或者龙头虎身的巨兽(如图)。据由于猰貐喜食人类,所以尧帝命令后羿将它杀死。
祸斗:“祸斗”原本是指传中居住在中国南部的少数民族,但是它被形容为外形象犬的妖兽,吞吃犬粪、并且喷出火焰。祸斗所到之处皆发生火灾,所以古人将它看作火灾之兆和极端不祥的象征。也有法称祸斗吞食火,并且排出带火的粪便。祸斗应该是在神话中被妖魔化的中国南方部落的象征。
九头鸟:原名“鬼车”,长有十个脖子、九个头,据它的第十个头是被周公旦命令猎师射掉的。那个没有头的脖子不断地滴出血,古人宣称如果九头鸟飞过,要吹灭灯火、放狗把它赶走。有些传宣称九头鸟的每一个头拥有一对翅膀,结果18只翅膀互相挤兑、导致全都派不上用场。另外,九头鸟也被称为“姑获鸟”,这种鸟掠食人类儿童,喜好群居。
穷奇:“穷奇”是中国传中抑善扬恶的恶神,它的大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猬的毛皮、长有翅膀,穷奇的叫声象狗,靠吃人为生。据穷奇经常飞到打架的现场,将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恶行,穷奇会捕捉野兽送给他,并且鼓励他多做坏事。古人也把那种不重心意、远君子近人的人称为穷奇。但是,穷奇也有为益的一面。在一种称为“大傩”的驱鬼仪式中,有十二种吞食恶鬼的猛兽,称为十二神或十二兽,穷奇就是其中之一。
共工:共工是古代传中神农氏的后代、属于炎帝一族,身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体。在黄帝的继承人颛顼治世的时代反叛,被颛顼击败,共工怒而头撞不周山(传中支撑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东南倾斜。之后共工仍不断地作乱(代表洪水的爆发),最后被禹杀死(指治水成功)。
虚耗:虚耗是给人招来祸害的恶鬼。传虚耗身穿红色的袍服、长有牛鼻子,一只脚穿鞋着地、另一只脚挂在腰间,腰里还插有一把铁扇子。据唐玄宗曾经在梦中见到一个鬼偷盗了自己地玉笛和杨贵妃的香袋,玄宗叫住鬼,鬼自称叫“虚耗”、喜欢偷盗他人的财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欢乐、使他变得忧郁。玄宗大怒,立即唤人,于是有一个大鬼出现将虚耗撕成两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钟馗。
五通神:中国传中的五个**,据在南方作祟,曾经有“北狐南五通”的法,五通神经常到人家中找寻美貌女子。其实,五通神也被称为五显神,是泰山之神的五个儿子。《聊斋志异》中有一些关于五通神的记述,称一名姓万的书生斩杀了其中三通,并且重伤了另一通,最后一通被金龙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后x尽人亡。
浑沌:也作“混沌”,是古代的凶神。传它形状肥圆、象火一样通红,长有四只翅膀、六条腿,虽然没有五官,但是却能够通晓歌舞曲乐。还有一种法称浑沌是象狗或熊一样的动物,人类无法看见它、也无法听见它,它经常咬自己的尾巴并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浑沌便会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恶人,浑沌便会听从他的指挥。
凿齿:传中居住在中国南部沼泽地带的怪兽或巨人。凿齿长有象凿子一样的长牙,这对长牙穿透他的下巴穿出,他手中持有盾和矛。据凿齿掠食人类,黄帝命令后羿前往讨伐,在经过激烈的搏斗后,后羿在昆仑山追上了凿齿并且将他射杀。凿齿应该是在神话中被妖魔化的中国南方部落的象征。
三足鸟:中国古代的太阳精灵、也被看作太阳运行的使者。中国古代传太阳中居住着三足鸟,人们敬仰太阳,三足鸟也被作为祥瑞的象征来崇拜。据由于三足鸟一共有十只,不停地在空中运转,导致地上遭受旱灾和灼热的煎熬。尧帝命令后羿将所有三足鸟射杀,结果后羿射落九只、留下一只,从此太阳只有一个并且在傍晚落下。也有法称三足鸟是服侍西王母的精灵。
白泽:号称上知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通过去,晓未来。不过能人言,曾应黄帝所求作鬼神图鉴(内有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绝对神兽中的no.1《轩辕本纪》、《抱朴子(极言)》、《瑞应图》有载。
化蛇: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英招:人面马身,有虎纹,生鸟翼,声音如榴。号称是替帝看花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玄蜂:其实就是巨蜂,腹大如壶,蜇人,有毒,能杀人。《楚辞(招魂)》有载。
青牛:出名主要是作为老子的坐骑。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嵩高记》、《录异传》有载。
呲铁:形状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铁为食。排泄物利如刚,可作兵器。《神异经(中荒经)》有载。
山臊:山神,人脸猴身,一足,能人话,而且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神异经(西荒经)》、《国语(鲁语下)》、《诉异记》有载。
火鼠:又名火光兽。生活在火山中(非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烧的森林),重百斤(体形应甚大),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烷布”(如果脏了用火一烧就可变干净)。《神异经(南荒经)》、《十洲记》有载。
商羊:一足鸟,招大雨。《苑(辨物)》有载。
讹兽:别名诞。人面兔身,能人言。喜欢骗人,言多不真。其肉鲜美,但吃了后也无法真话了。《神异经(西南荒经)》有载。
民鸟(此为一字):嘴为赤色,身为翠色。可御火。《山海经(西山经)》有载。
钦原:鸟,形状象蜂,和鸳鸯差不多大(可能就是一种巨蜂)。蜇兽兽死,蜇树树枯。《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钩蛇:蛇,身长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捕食时于水中用尾巴钩岸上动物食之。《水经注(若水)》有载。
远飞鸡:又名翻明鸡、目羽鸡。紫色,翅膀下亦有眼睛。日出夕还。《洞冥记》有载。
腓腓:有点象狸,白色的尾巴。养之可以解忧愁。《山海经(中山经)》有载。
诸犍: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长尾,能发巨声。行走时衔着尾巴,休息时盘着尾巴。《山海经(北山经)》有载。
混沌:长毛四足,如犬,有腹无五脏。抵触善人,凭依恶人。《神异经(西荒经)》有载。
应声虫:居于人腹。宿主每发声,腹中便有声效之,且会越来越大。以雷丸可治。《续墨客挥犀》、《隋唐嘉话》有载。
庆忌:又名要离。泽精,人形,大概十几公分高。黄衣黄帽,乘黄色车,日驰千里。叫它的名字可使之报信(亦有捉鱼之)。历史上也有人名(吴王僚子,猛将)、塔名为此。《管子(水地)》、《太平预览》有载。
并封:类猪,黑色,前后皆有头。述荡则是左右有头。《山海经(海外西经)(大荒西经)》、《周书(王会)》有载。:
夫诸:象白鹿,但有四角。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三经)》有载。
当康:有牙的猪状,因叫声而得名。可以预见丰年。《山海经(东次四经)》有载。
山蜘蛛:巨蛛,大如车轮,其丝可止血。《南部新书》有载。
鸣蛇:大体如蛇,但有四翼,发磐磐之音。见则大旱。《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南海蝴蝶:巨型蝴蝶。有人曾捕之,去掉其翅膀和须足,仍有八十斤,极其鲜美。《岭南异物志》有载。
幽(安鸟):类似有条纹的猴子,经常发笑,看见人则躺倒,因叫声得名。《山海经(北山经)》有载。
狸力:猪状兽,脚后有突起,声音就像狗叫。应该是有操土之能。《山海经(南次二经)》有载。
马交:类马,白身黑尾,头有一角,利齿,四足为爪,发音如鼓声。以虎豹为食。一可御兵。《山海经(海外北经)(西次四经)》、《管子(问)》、《周书(王会)》有载。
孰胡:马身鸟翼,人面蛇尾(与英招类似)。喜欢载人。《山海经(西次四经)》有载。
媪:似羊非羊,似猪非猪。在地下食死人脑,能人言。用柏枝插其头方可杀之。《搜神记》、《晋太康地志》有载。
患:身长数丈,类牛,青眼光耀明亮,四脚于土中,虽在动却不移开。唯灌酒能消。因为其为忧伤之气所聚,酒能忘忧,所以可消。《搜神记》有载。
鬼车:别名九头鸟。色赤,似鸭,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了,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爱入人家烁人魂气。亦有法称九首曾为犬呲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三国典略》、《岭表录异》、《正字通》有载。
九婴:水火之怪,为羿所杀。《淮南子(本经训)》有载。
飞廉:鹿身,头如雀,有角,蛇尾豹文。有其为风伯。但我觉得应该是操纵风力大气的神兽更合理。《楚辞(离骚)》有载。
飞诞鸟:鸟,似鼠,赤足。口可分泌粘胶,用其洒在树上粘取飞禽食用,亦有时用其喷射,百发百中。《广博物志》有载。
九尾蛇:巨蛇,体有鳞甲,腰以下有九尾,拖行,有铁碰撞之声。尾端有孔,会喷射,如枪弹,中者非死即残。《续子不语》有载。
奚鼠:巨鼠,居于冰下,重千斤,肉可食。皮毛可以制衣被,为御寒上品。用其皮蒙鼓,其声可以传千里,它的毛发可以召集鼠类。《神异经》有载。
傲因:类人,穿着破烂衣服,手为利爪。袭击单身旅人,喜食人脑。舌头暴长,有时伸出盘在地上休息,用烧烫的大石掷之,可杀。《神异经(西荒经)》有载。
吼:形如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狮虎畏之,盖吼溺着体即腐。《偃曝馀谈》有载
独角兽:传中的神兽名。麒麟类,为瑞祥之物,下一统则至。
《文选·刘琨》:“一角之兽,连理之木,以为休徵者,盖有百数。”李善注:“《春秋感精符》曰: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王者不剐胎,不剖卵,则出于郊。”
人面鸮:传中怪鸟名。其形如鸮而人面,雉身犬尾,其现尾旱灾之兆。其始见于秦。
《山海经·西山经》:“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人面,雉身犬尾,其名自号,见则其邑大旱。”
人马:传中异鱼名,状似鱼而具人之手足耳目鼻。其始见于晋。一作“马人”。
晋·崔豹《古今注·鱼虫》:“人马,有鳞甲,如大鲤鱼,但手足耳目鼻与人不邑耳。见人良久乃入水中。”
人蛇:传中异蛇名。状似蛇耳具人手足,食人,能直立行走。
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九十九引《蛇谱》:“人蛇,长七尺,色如墨。蛇头、蛇尾、蛇身,尾长尺许,而人手人足,长三尺。人立而行,出则群相聚,遇人辄嘻笑,笑而已即转噬。然行甚迟,闻其笑即速奔可脱。”
九耳犬:传中的猎犬。有九耳,其耳动则主人猎有所获。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神语·雷神》:“陈时,雷州人陈鉷无子,其业捕猎,家有九耳犬,身灵。凡将猎,卜诸犬耳,一耳动则猎一首,动多则三四耳,少则一二耳。一日出猎,而九耳俱动。鉷大喜,以为必多得兽矣,有荆棘一区,九耳犬围绕不去。异之,得一巨卵,径尺,携以归,雷雨暴作。卵开,乃一男子,其手有文,左曰雷,右曰州。”
九尾狐:省称“九尾”,亦称“九尾禽”。传中的异兽。居青丘之山,食人。其始见于先秦,至汉传为瑞祥之兽,象征王者兴。又,下太平则现,象征王者子孙繁息。
《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耳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白虎通》:“德至鸟兽则九尾狐见。”
九尾蛇:传中异蛇名。形体巨大,有九尾。
清·袁枚《续子不语·九尾蛇》:“茅八者,少曾贩纸入江西。其地深山多纸厂,厂中人日将落即键户,戒勿他出,曰山中多异物,不特虎狼也,一夕月皎甚,茅不能寐,思一启户玩月,瑟缩再四,自恃武勇尚可任,乃启开而出。行不数十步,忽见群猴数十,奔泣而来,择一大树而上,茅亦上远窥。旋见一蛇,从林际出,身入栱柱,两目灼灼,体甲皆如鱼鳞而硬,腰以下生九尾,相曳而行,有声如铁甲。然至树下,乃植其尾,旋转作舞状。每尾有窍,窍中出涎如弹射树上。猴有中者,者叫号堕地,腹裂而死。乃徐啖三猴,曳尾而去。茅惧,归,自是昏夜不敢出。”
九尾龟:传中的神龟。径尺余,有九尾。
明·陆粲《庚编·九尾龟》:“海宁百姓王屠与其子出行,遇渔父持巨龟,径可尺余,买归,击著柱下,将羹之,邻居有江右商人见之,告邸翁,欲以钱赎焉。商曰:‘此九尾龟,神物也。’皆验之,商因踏龟背,其尾两旁露出尾各四。便持钱乞王,王不肯,遂烹作羹,父子共啖。是夕,大水自海中来,平地三尺,逮水退,翁往视王某,但见衣衾再床,父子皆不知去向。人咸云:为水府摄去杀却也。”
九婴:传中怪兽名。能喷水吐火,尧时出,作害人间,被羿射杀于北狄凶水之中。其始见于汉。
《淮南子·本径训》高诱注:“九婴,水火之怪,为人害……北狄之地有凶水。”
三足乌:
1.亦称“踆乌”、“阳乌”。神话传中神鸟名。居于日中,有三足。其始见于汉。《玄中记》:“蓬莱之东,岱舆之山,上有扶桑之树,树高万丈。树颠有鸡,为巢于上。每夜至子时则鸡鸣,而日中阳鸟应之;阳鸟鸣则下之鸡皆鸣。”
2.神话传中驾驭日车的神鸟名。为日中三足乌之演化。《洞冥记》卷四:“(汉武帝)曰:‘朕所好甚者不老,其可得乎?’朔曰:‘东北有地日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帝曰:‘何以知之?’朔曰:‘三足乌数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驭,以手掩鸟目,不听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鸟兽食此草则美闷不能动矣。’”
3.传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鸟。有三,即青鸟。《河图括地图》:“昆仑在若水中,非乘龙不能至。有三足神鸟,为西王母取食。”
4.省称“三足”,亦称“三趾”。传中祥瑞之鸟。国有道则现。其始见于汉。《东观汉记·章帝纪》:“三足乌集沛国,白鹿、白兔、九尾狐见。”
三足鳖:亦称“三足能(nai,音同“奈”)”。传中的异鳖,三足。其始见于先秦。又传人食之则体化而亡。
《庚巳集》:“太仓民家,得三足鳖,命妇烹,食毕入卧,少顷,形化为血水,止存发耳。邻人疑其妇谋害,讼之官。时知县黄廷宣鞠问不决,乃取三足鳖,令妇如前烹治,取死囚食之,入狱亦化,如前人,遂辨其狱。”
三角兽:传中瑞祥之兽名。头生三角,王者法度修明则此物至。帝王仪卫有绘其像之旗。
《元史·舆服志二》:“三角兽旗,赤质,赤火焰脚,绘兽,其首类白泽,绿发,三角,青质,白腹,跋尾绿色。”
大风:传中一种凶恶得鸷鸟。尧时为害于民,被羿射杀于青丘之泽。因其大,振翼则起风,故又为风伯。其始见于汉。
山犭军:亦称“犭军子”。传中怪兽名。状如犬而人面,见人则笑,其行如风。其现为大风灾之兆。其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北山经》:“狱法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hui,其行如风,见则下大风。”
山膏:传中怪兽名。其状如猪,好骂人。其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山中经》:“苦山,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赤若丹火,善骂。”
王母使者:省称“王母”。传中鸟名。为西王母所使,在齐郡函山守护药函。其始见于唐。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羽篇》:“王母使者。齐郡函山有鸟,足青,嘴赤黄,素翼,绛颡,名王母使者。昔汉武登此山,得玉函,长五寸。帝下山,玉函忽化为白鸟飞去。世传山上有王母药函,常令鸟守之。”
王馀鱼:亦称“吴馀脍”、“吴王脍馀”、“脍残”。传中鱼名。其形如常鱼身之一面。相传越王勾践(或云吴王阖闾,又传吴王孙樌)脍鱼未尽,弃其残半于水中,遂为此鱼。
《异闻记》:“东城池有王馀鱼,池决,鱼不得去,将死。或以镜照之,鱼看影,谓其有双,于是比目而去。”
狗:传中神兽名。可禁凶害。其始见于秦。
《山海经·西山经》:“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狗,其音如榴榴,可以禁凶。”
狐:传中有通之术的仙狐。
《玄中记·狐》:“狐,五十岁,能变化谓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通。”
鹿:一“禄”。传中奇异之兽名。其形似鹿而一角。为祥瑞之物。汉代有石雕像。
《宋书·符瑞志下》:“鹿者,纯灵之兽也。无色光耀洞明,王者德备则至。”
鸡:传中的神鸡。居东南桃都山大桃树上,又传居东海岱舆山扶桑树上,率下之鸡报晓。汉代陶器已有其像。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上有鸡,日初出,照此木,鸡则鸣,下鸡皆随之鸣。”
夫诸:传中异兽名。状如白鹿而有四角。其现为水灾之兆。其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中山经》:“敖岸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诸,见则其邑大水。”
元仙:传中异兽名。形似鹿而五、六头。
明·邝露《赤雅》卷下:“荼首,出羁縻州,似鹿而两头,食香草。其行如飞……亦有五、六头者,是名元仙,敬之终吉,射之悔亡。”
木客鸟:传中鸟名。状如鹊。俗云木客所化。其始见于汉。
《异物志》:“木客鸟,大如鹊,数千百头为群,飞集有度,不与众鸟相厕,人俗云‘木客’。”
五足兽:传中异兽名。状如狮,有五足,为解形民之手所化。其始见于晋。
晋·王嘉《拾遗记·晋时事》:“因樨国献五足兽,状如狮子;玉钱千緍,其形如环,环重十两,上有‘寿永吉’之字。问其使者五足兽是何变化,对曰:东方有解形之民,使头飞于南海,左手飞于东山,右手飞于西泽,自脐以下,两足孤立。至暮,头还于肩上,两手遇疾风飘于海外,落玄州上,化为五足兽,则一指为一足也。”
日及:传中异牛名。生于西域大月氏国,其肉割掉而复生。其始见于晋。
《玄中记》:“大月氏有牛,名曰日及,割取肉一、二斤,明日疮愈。汉人入国,示之以为异珍。”
毛龙:传中龙之一种。大禹治水,曾乘之。其始见于晋。
晋·王嘉《拾遗记·虞舜》:“南浔之国,有洞穴阴源,其下通地脉。中有毛龙、毛鱼,时蜕骨于旷泽之中。龙、鱼同穴而处。其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故置牶龙之官;至夏代养龙不绝,因以命族。至禹导川,乘此龙。及四海攸同,乃放河纳。”
化蛇:传中异蛇名。人面、豺身、鸟翼。其现为大水灾之兆。其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中山经》:“阳山,多石,无草木。阳-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其音如叱呼,见则其邑大水。”
丹鱼:传中的神鱼。出入又赤光环绕。以其血涂脚可步行水上。其始见于北魏,后又传为祥瑞之物。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丹水》:“水(丹水)出丹鱼。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鱼浮水侧,赤光上照如火。取之,割其血以涂足,可以不行水上。长居渊中。”
丹雀:传中的神鸟。神农曾得其所衔九穗禾。
晋·王嘉《拾遗记·炎帝神农》:“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丹虾:传中的巨虾。身长十丈,须长八尺。其始见于汉。
《洞冥记》:“有丹虾,长十丈,须长八尺,有两翅,其鼻如锯,戴紫桂之林,以须缠身急流,以为栖身之处。马丹尝折虾须为杖,后弃杖而飞,须化为丹,亦在海傍。”
文文:传中异兽名。状如蜂,尾分叉,反舌,好呼。其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中山经》:“放皋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蜂,枝尾而反舌,善呼,其名曰文文。”
六足兽:传中祥瑞之兽名。生六足。其始见于南北朝时期。
《宋书·符瑞志中》:“六足兽,王者谋及众庶则至。”
火光兽:亦称“火鼠”。传中兽名。生于南方,或云生于西域,其毛可织火浣布。其多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著作中。
《海内十洲记·炎洲》:“炎洲,在南海中……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兽,大如鼠,毛长三四寸,或赤或白。山可三百里许,晦夜即见此山林,乃是此兽光照,状如火光相似。取其兽毛,时人号为火浣布,此是也。”
比肩兽:传中祥瑞之兽名。
《宋书·符瑞志中》:“比肩兽,王者德给矜寡则至。”
巴蛇:传中的巨蛇。吞象,三年出其骨。其始于先秦。
《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玉鸡:玉鸡是指传中的神鸡。居东方扶桑山上,率下之鸡报晓。其始见于汉。《神异经·东荒经》:“盖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下之鸡悉鸣,潮水应之矣。”
世乐:传中鸟名。为祥瑞之无,王者有道则出。
《骈雅·释鸟》:“重精、世乐,皆灵鸟也。”
石鸡:传中的神鸡。居东方扶桑山上,引下之鸡报晓。
《神异经·东荒经》:“盖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下之鸡悉鸣,潮水应之矣。”
冉遗鱼:亦作“髯遗鱼”。传中异鱼名。鱼身而蛇首,六足。食之可禁凶,其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西山经》:“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鸟兽尽白。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可以禁凶。”
白泽:传中神兽名。能人言,知万物之精。为祥瑞之物。黄帝巡狩东至海,此兽出,言下鬼神之事。其始见于晋。
晋·葛洪《抱朴子·极言》:“昔黄帝生而能言,役使百灵,可谓授自然之体者也,犹复不能端坐而得道,故涉王屋而授丹经,到鼎湖而飞流珠……省攻占则纳五音之策,穷神奸记白泽
之辞,相地则书青鸟之,救伤残则缀金冶之术。故能毕该袐要,穷道尽真。”
犰狳:传中异兽名。其现为蝗灾之兆。其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东山经》:“又南三百八十里,曰馀峩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喙,鸷目而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其鸣自纠,见则蝀蝗为败。”
玄鱼:传中的神鱼。为鲧所化。其始见于晋。
晋·王嘉《拾遗记·夏禹》:“尧命夏鲧治水,九载无绩。鲧自沉于羽渊,化为玄鱼,时扬振须鳞,横修波之上,见者谓为河精。四时以致祭祀,常见玄鱼与蛟龙跳跃而出,观者惊而畏矣……鲧之灵化,其事互,神变犹一,而色状不同。玄鱼黄能,四音相乱,传写流文,‘鲧’字或‘鱼’旁‘玄’字也。”
耳鼠:传中异兽名。如鼠,兔头,能以尾飞。其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北山经》:“丹熏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食之不睬,又可以禁百毒。”
吉光:传中异兽名。出于西域。毛皮制裘,不惧水火。
《海内十洲记·凰麟洲》:“武帝(汉武帝)汉三年,帝幸北海,祠恒山。四月,西国王使至,献此胶(续弦胶)四两、吉光毛裘……吉光毛裘黄色,盖神马之类也。裘入水数日不沉,入火不焦。”
老蹇:传中恶龙名。常为害,被蜀守李冰所降。
王十朋集注《神异记》:“蜀守李冰降毒龙蹇氏,锁之于江上,水害遂息。”
地狼:亦称“贾(gu)”。传中居于地中的狗。其始见于先秦。
《尸子》卷下:“地中有犬,名曰地狼。”
朱厌:传中异兽名。其现为战争之兆。其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西山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朱獳:传中怪兽名。如狐有鱼翼。其出现为国家发生使人畏惧之事的征兆。其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东山经》:“耿山,无草木,多水碧,多大蛇。有兽焉,其状如狐而鱼翼,其名曰獳,其鸣自纠,见则国有恐。”
中国民间有“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法。是一位龙母,生了九个儿子,这九个儿子各有各的长相,脾气和爱好也各不相同。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
龙在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面一,即汇集了多种怪异的兽形象而演化为龙。然而并非所有的怪异兽像都百川归海,纳入了龙像之中,在与龙形象形成、发展的同时,一些怪异兽象也在发展,并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龙的某一种形象特征。因而有人又把二者联系起来。在民间,很久就流传着龙生九子的法,但是九子为何物,并没有确切的记载,然而这一公案却由于“真龙子”的好奇而有了结果。据一次早朝,明孝宗朱祐樘突然心血来潮,问以饱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朕闻龙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东阳仓卒间不能回答,退朝后左思右想,又向几名同僚询问,糅合民间传,七拼八凑,才拉出了一张清单,向皇帝交了差。按李东阳的清单,龙的九子是:
1.传中的神鸡。居东方扶桑山上,率下之鸡报晓。其始见于汉。《神异经·东荒经》:“盖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下之鸡悉鸣,潮水应之矣。”
2.传中的神鸡。又传为祥瑞之鸡,王者至孝则至。其始见于南北朝时期。《宋书·符瑞志上》:“(汉高帝)母名含始,始为昭灵后。昭灵后游于洛池,有玉鸡衔赤珠,刻曰玉英,吞此者王。昭灵后取而吞之。又寝于大泽,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上皇视之,见蛟龙在其上,遂有身而生季,是为高帝。”
汉·刘向《列仙传·琴高》:“(琴高)后如涿水中取龙子,为诸弟子期曰:‘皆洁,齐待于水傍,设祠,’果乘赤鲤来,出坐祠中。”
赤鱬(ru音“如”):传中异鱼名。人面,音如鸳鸯,食之可以疗病。其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却火雀:传中异鸟名。其状如燕,能灭火。其始见于唐。
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上:“顺宗皇帝即位岁,拘弭国贡却火雀(一雌一雄)、履水珠、常坚冰、变书草。其却火雀纯黑,大似燕,其声清亮,殆不类寻常禽。鸟置于火中,火自散云。上嘉其异,遂盛水精笼,悬于寝殿,夜则宫人持烛炬以烧之,终不能损其毛羽。”
却尘犀:亦称“辟尘犀”。传中海兽名。状如犀牛,其角可以避却尘埃。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却尘犀,海兽也,然其角辟尘,致之于座,尘埃不入。”
何罗鱼:传中异鱼名。一首而十身。其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北山经》:“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扈。”
希有:传中异鸟名。形体巨大。其始见于汉。
《神异经·中荒经》:“昆仑之山……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也。”
含利:传中异兽名。能吐金。此称始见于汉。
《文选·张衡》:“含利颬颬,北为仙车,骊驾四鹿,芝盖九葩。”薛综注:“含利,兽名,性吐金,故曰含利。”
角端:传中祥瑞之兽名。形似鹿而鼻生一角,可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其始见于汉。
《宋书·符瑞志下》:“角端者,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明君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之事,则奉书而至。”
角龙:传中的有角之龙,为龙之年过五百者。其始见于南北朝时。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水虫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犼:本北方食人之兽,状如犬,传为海中神兽,状如马而有鳞,口中喷火,骘猛异常,食龙脑。其多见于宋以后。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菱角》:“有童子以骑授母……瞬息至湖上。马踏水奔腾,蹄下不波。无何,扶下……母将启谢,四视其马,化为金毛犼,高丈余,童子超乘而去。”
沉石明鸡:传中的瑞鸟。状如燕,生于地下,下太平则出。其始见于晋。
晋·王嘉《拾遗记·魏》:“建安三年,胥徒国献沉石明鸡,色如丹,大如燕,常在地下,应时而明,声能远彻。”
冶鸟:传中的鸟名。生南方山林中。状如鸠,能变化人形。其始见于晋。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越地深山中,有鸟大如鸠,青色,名曰冶鸟。穿大树作巢,如五六升斗器,户口径数寸,周饰以土垩,赤白相分,状如射侯。伐木者见此树,即避之去……此鸟白日见其形,是鸟也;夜听其鸣,亦鸟也;时有观乐者,便作人形,长三尺,至涧中取石蟹,就人炙之,人不可犯也。越人谓此鸟是越祝之祖也。”
长右:传中怪兽名。状如猴而四耳。其现为水灾之兆。其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南山经》:“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还有刑、牛头、马面、判官、狐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后羿等等
黄大仙(农村流传迷信法)编辑
所谓的“黄大仙”是北方农村地区流传的迷信法,还有农村的村民供奉黄鼠狼所立的牌位,他们认为黄鼠狼会“附身”操纵人的身体,使人精神错乱,没有任何科学文献来承认其真实性,更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来承认其是否科学。这是不科学的法,是封建迷信所遗留下来的的糟粕。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黄鼠狼和狐狸一样,是妖兽。中国人反感黄鼬,除了它有偷袭家禽的毛病外,更重要的是它还有与狐狸一样的“魔法”,能够迷惑体弱多病之人。
中文名黄大仙其他名称黄皮子、黄仙等是否科学现在没有任何科学文献承认其科学
目录
1简介
2“黄大仙”的真面目
外形特征
栖息环境
保护等级
生活习性
3有关传
4揭秘真相
简介编辑
中国人反感黄鼬,除了它有偷袭家禽的毛病外,更重要的是它还有与狐狸一样的“魔法”,能够迷惑体弱多病之人。在早些年间,人们经常会看到被黄鼠狼“附”上身的人,这种人疯疯癫癫,胡言乱语,一般还都是黄鼠狼的“代言者”,从人的口里出了黄鼠狼的心思,如:“我没偷吃你家的鸡,你们为什么堵了我的洞口?”等等。对付这种病人,人们便请出德高望重的“大仙”,面对着病人,好言相劝黄鼠狼快快离开,也有使硬手段的,厉声喝斥:如果再不识趣走开的话,就要怎样怎样。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将黄鼬妖魔化的已无从考察,但黄鼬的确没有人们想像的那样“神通广大”。
正道之道教衰微后,“五大仙”被汉族民间百姓供奉。“五大仙”又叫“五大家”或“五显财神”,分别指:狐仙(狐狸)、黄仙(黄鼠狼)、白仙(刺猬)、柳仙(蛇)和灰仙(老鼠)。黄仙,即黄鼠狼,被汉族民间唤作“黄二大爷”,旧时在后宫中供有其塑像。
它被人崇拜,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它同狐狸一样体态颇为美丽而又性情狡黠,使人感到神秘;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它可以左右人的精神世界,与一种精神错乱的疾病有关。这种精神错乱的疾病叫“癔病”,汉族民间俗称“撞客”。人们认为一旦黄鼠狼附了体,就会发生癔病,其中以女性或精神抑郁者为多。这种病症发病时哭哭啼啼,连带唱,诉一些玄妙的事情或生平中的不平之事。有的人还会唱出一些美妙诗句。得癔病者发病时不识家人及亲朋,且话语调也与好时不同。还有人病者的皮下有滚动的球,用针将它扎住就能置附体的黄鼠狼于死地,一般用针刺病人的人中就可治疗。
据,人在犯病时会变得力大无穷,疯疯癫癫,歇斯底里。人在屋里干什么,黄鼠狼就在外面干什么。而且还有一种奇特的现象,传只要医生、巫师或打过黄鼠狼的人在门外一咳嗽,发作立即停止,形同正常人。这种癔病虽然不会留下后遗症,但很难彻底治愈,易多次发病。这都是根本没有科学依据的法,很多人都被这种迷信现象蒙蔽。
诸多诡异的现象使所谓的黄大仙蒙上了一层诡异的面纱。
“黄大仙”的真面目编辑
其实,“黄大仙”即黄鼬,也叫臭鼬,体长280-400毫米,雌性于雄性1/2-1/3。头骨为狭长形,顶部较平。因为它周身棕黄或橙黄,所以动物学上称它为黄鼬。是型的食肉动物。栖息于平原、沼泽、河谷、村庄、城市和山区等地带。夜行性,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其他型哺乳动物,每年3-4月发情交-配。选择柴草垛下、堤岸洞穴、墓地、乱石堆、树洞等隐蔽处筑巢。雌兽妊娠期为33-37。通常5月产仔,每胎产2-8仔。与很多鼬科动物一样,它们体内具有臭腺,可以排出臭气,在遇到威胁时,起到麻痹敌人的作用。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其他型哺乳动物,民间谚语“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实际上黄鼬很少以鸡为食。黄鼬的皮毛适合制作水彩或油画的画笔,中国人称为狼毫。主要生活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西藏、泰国等地,中国很多地区都有分布。
外形特征
黄鼬体长28-40厘米,尾长12-25厘米,体重210-1200克。体形中等,身体细长。头细,颈较长。耳壳短而宽,稍突出于毛丛。尾长约为体长之半。冬季尾毛长而蓬松,夏秋毛绒稀薄,尾毛不散开。四肢较短,均具5趾,趾端爪尖锐,趾间有很的皮膜。肛门腺发达。雄兽的阴-茎骨基部膨-大成结节状,端部呈钩状。
黄鼬的毛色从浅沙棕色到黄棕色,色泽较淡。毛绒相对较稀短,针毛长25一29毫米,绒毛长15一18毫米,针毛粗118一130微米。背毛略深;腹毛稍浅,四肢、尾与身体同色。鼻基部、前额及眼周浅褐色,略似面纹。鼻垫基部及上、下唇为白色,喉部及颈下常有白斑。但变异极大,即使同一地点,有些个体缺如。有的呈大形斑,有的从喉部延伸至胸部。
黄鼬的头骨为狭长形,顶部较平。鼻骨、上颌骨、额骨和顶骨完全愈合,不见骨缝。颧弓窄。听泡为长椭圆形。雄兽的矢状嵴和人字嵴明显,眶间宽较眶后突后之脑颅前端为宽。
牙齿的齿式为:3·1·3·1/3·1·3·2=34。上门齿成一横列,第二下门齿着生位置略靠后。犬齿长而直。上裂齿前缘内侧、下裂齿的后叶均有一明显尖。上臼齿横列,内叶大于外叶。内叶中央尖明显,外叶具二个尖。
栖息环境
栖息于山地和平原,见于林缘、河谷、灌丛和草丘中、也常出没在村庄附近。居于石洞、树洞或倒木下。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黄鼬大量捕食鼠类,是害鼠的敌。
只要人不靠近它,对它构成威胁,它就不会对人造成伤害。
生活习性
夜行性,尤其是清晨和黄昏活动频繁,有时也在白活动。通常单独行动。善于奔走,能贴伏地面前进、钻越缝隙和洞穴,也能游泳、攀树和墙壁等。除繁殖期外,一般没有固定的巢穴。通常隐藏在柴草堆下、乱石堆、墙洞等处。嗅觉十分灵敏,但视觉较差。性情凶猛,常捕杀超过其食量的猎物。
黄鼬冬季常追随鼠类迁移而潜入村落附近,在石穴和树洞中筑窝。它们擅长攀援登高和下水游泳,也能高蹦低窜,在干沟的乱石堆里闪电般的追袭猎食对象。黄鼬的警觉性很高,时刻保持着高度戒备状态,要想对黄鼬出其不意的偷袭是很困难的。
一旦遭到狗或人的追击,在没有退路和无法逃脱时,黄鼬就会凶猛地对进犯者发起殊死的反攻,显得无畏而又十分凶猛。黄鼬及其家族的其他成员还有一种退敌的武器,那就是位于肛门两旁的一对黄豆形的臭腺,它们在奔逃的同时,能从臭腺中迸射出一股臭不可忍的分泌物。假如追敌被这种分泌物射中头部的话,就会引起中毒,轻者感到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甚至精神暂时性错乱,严重的还会倒地昏迷不醒。
黄鼬食性很杂,在野外以老鼠和野兔为主食,尽管野兔在短距离内跑得很快,但在长时间的高速追逐下,最后总会由于恐惧和力竭而被赶上咬断脖颈,做了黄鼬口下的牺牲品。也吃鸟卵及幼雏、鱼、蛙和昆虫;在住家附近,常在夜间偷袭家禽,首先吸食其血液,再吃内脏及躯体,性嗜吸血。以臭腺放出臭气自卫。据调查,每头黄鼬一夜之间可以捕食6~7只老鼠。
有关传编辑
在北方农村,关于黄仙的故事一直流传。
这则故事来源于络的关于“黄大仙”附身的传,是否符合科学依据无从定夺:
黄仙的原型是黄鼠狼,在我家那里俗称黄皮子,大概是因为它皮色而得名。其学名为“黄鼬”,是一种普通的哺乳动物,身躯最大的,能有一尺多长。按理,这东西实用价值也很大,比如,“狼亳”毛笔,就是利用黄鼠狼的尾巴上的毛做的。其皮也能做些衣物鞋帽。再,黄鼠狼除了偷鸡,也以老鼠为食,也算是功过相抵吧。很多地区,就有农户养黄鼠狼发家致富的。但在我家那里,这是万万不能的。根本就没有人有此胆量,毕竟,谁知道哪个黄鼠狼成仙得道,怎容许你触犯尊严,剥皮夺命呢?在我家那里,黄鼠狼是散见的动物,比老鼠要少得多。或许正因为少,反倒显出尊贵,显得神秘;正如同奢侈品一样,店面要少,柜台要精,这样才显出身份。我自己看到过黄鼠狼,四五次。老实,我对此类身形的动物,包括老鼠,都有害怕。可能是与家乡流行用“大耗子吃你来了”吓唬孩子有关。不过,黄鼠狼的狡黠,机敏,灵巧,加上黄仙的故事在心里扎了根,所以,不由得不害怕。
我记得,每次看到黄鼠狼,我都会惊出一身冷汗。本来我该为自己的胆怯自卑的,但我家乡的人,十之**,都会对黄鼠狼存着畏惧,所以,我也就自欺欺人地劝自己:人都害怕黄鼠狼!但是,那些被黄仙上身的人,害怕反倒不存在了。而是从心里发出了敬畏。从第一次倒霉被黄仙相中,只能手无策,等待黄仙的宽恕,甚至要供奉终身,如同供奉神灵祖宗!在哈尔滨周边的地区,特别是农村,黄仙的传很多,以致人人心存敬畏。包括所谓无神论者。如我。主要是我曾多次看到过黄仙的“显灵”。黄仙是靠上身来显灵的,也就是,黄鼠狼必须借助人体,才能显示出其种种神奇诡异的才能。这或许也充分证明了:黄仙仍然是迷信,科学应该能解释清楚,只是我现在还不知道答案。很值得注意的细节是,黄仙上身,是有选择标准的,如同选模特,要身高、三围、体型、走台等。能入黄仙法眼的人,特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女性。多以中年妇女为主,年龄可界定在30-45岁初发病,即显灵,也就,结婚后的妇女才会发病,女孩是不会的。
2、这些妇女一般身体不好。在农村,劳累、营养不良、夫妻感情不和谐、贫穷等,她们虽然看来身强力壮,但却都存在很**的妇科病,其痛苦可想而知。——她们真的很可怜!
3、这些女性一般都是大家族的一员。大家族是指,在这个村子中,同姓兄弟较多,人丁兴旺的几户人家。一般来,每个家族都只会有一个女性发病,能承担黄仙附体的“责任”,一旦选中,就要终身承担。——这些都非常重要,对破解黄仙迷局很关键,后面我将谈到。当被黄仙选中后,她们可怜的命运,更趋可怜。黄仙上身时,一般是有先兆的。
1、生气后:我家所在的村子,很多人家都很贫穷,都靠借债还息度日,贫贱夫妻百事哀,孩子上学、开春种地、参加乡亲亲属婚丧嫁娶要随彩礼,哪个部分都要钱,也就难免生闷气;再者,东北男人,出了名的不会疼老婆,打麻将、搞破鞋(形容夫妻间对方在外面养女人,也就是出轨),难免生气;另外,农村妇女,扯老婆舌,传闲话,也是生气的又一原因。
2、悲伤时:老人去世、老公伤心、孩子不孝,悲伤,郁闷,内心凄楚,常会引起黄仙的“怜悯”;
3、情绪激动:自己老爷们打架,要出人命时;与别的妇女,祖宗三代对骂时;
这都是很危险的因素。所谓人有七情六欲,黄仙大概也是看清这一弱点,得空来袭。因为情绪波动,黄仙终于在选中者身上显灵了。我随便选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事情来明。那时候我十一二岁吧。是一个晚上(怎么诡异的事情都是这样开头的)。我去里我家不远的赵家去串门。和我一起的还有我的表弟。在我家的农村,夜不闭户,随便出入——既是农村的朴实,也可归为防范意识差。屋里有七个人,我,表弟,另外的一个叔叔,赵家夫妻和他们的一双儿女。我们正开着电视,什么节目,时隔多年,早已忘记。北面放着电视,南面是炕,炕直接挨着南窗。赵家夫妻坐在炕头上,老公在炕沿,老婆在炕里。他们的儿女在炕中间,我和表弟坐在炕稍,那位叔叔则坐在距电视较近的板凳上。电视属斜向,我和表弟的视角,既能看到电视,眼角的余光,也能看到炕头的情景。就在我们有味的时候,没来由的,我突然感到一阵凉意,从后面的窗子里透过来,心里有一种不出来的恐惧感。就在我有这种意识的时候,我不禁先向表弟望去,表弟也在向我看来,眼里有同样的目光。我们对视后,立刻同时向炕头望过去:只见赵家婶婶,两眼圆睁,直勾勾地瞪着我们,仿佛张开的大口,要把我们吞掉,而在那双眼睛里,年少的我,还是能看到一种恐惧和绝望,时至今日,我仍然无法忘记;她倒吸着凉气,比平时急促,仿佛自己的肉身和神灵在做着对抗;本来很舒展的身体,渐渐绷紧,仿佛被抽着筋一样,肉向中心聚集;而她整个人,也开始从懒散的姿势,变成盘腿而作,双手放在双膝上,嘴唇哆嗦着,身体也开始逐渐匀速战抖起来,就好像赤身**被放在冰窖中了……在此过程中,赵家叔叔声地:又要来神了!赵家的一双儿女,则眼中含泪,呆呆地等着母亲的显灵。而此时,黄仙的神灵终于开始了。
以上的故事是引用的上流传的故事,根本没有任何科学考证依据。
揭秘真相编辑
这则故事中,提到了“附身”,首先一下,附身是不可能的,既然不相信迷信,就要树立科学的、正确的思想观念,既然可以附身,那么有什么依据来它会附身呢?其次,黄鼠狼导致人精神暂时错乱的原因是:以前听过关于黄仙的故事,以至于见到了黄鼠狼,所谓的黄大仙,就会被吓得精神错乱;还有就是靠近黄鼠狼对他构成威胁时,黄鼬出于自卫,被其从肛门射出的臭液所喷射到导致精神暂时性错乱。
传播这些所谓的“传”的人多半是那些无知的中老年妇女,你可以回忆一下,或者去问问,知道黄仙的那些人,多半是由自己的老年妇女类的亲戚告诉的。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几个信的,有些甚至都不知道,那些无知的中老年妇女总会在讲以前发生的迷信故事时添油加醋,神乎其神。很多人在听他们讲的故事的时候会听的“心惊胆战”,为之信服。如果她们有那么一点科学常识,就知道这些“附身”所谓的事儿根本不会发生。
很多人都会被蒙蔽,“附身”了之后会请所谓的“大仙”来看看“风水”,到底是哪里“不好”,之后还会给他“风水钱”,好几百甚至几千来“破财免灾”,有钱干点儿什么不好你给那些所谓的仙?这样的话,思想只会根深蒂固,“我真中邪了!”这种思想,要摒弃。反之也只会“人吓人,吓死人”。
特别容易懂的道理,那些人就是不明白,就是因为这些中国文化发展中封建迷信留下的糟粕,要尽早明白和铲除,是怎么回事。以免以后真的会“人吓人,吓死人”。《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是一部货真价实的《摸金倒斗指南》,不过这本书只是残本,阴阳术的部分并没有流传下来,仅有风水术的十六字,十六字风水分别对应的内容如下:
这一部分主要是星学,也就是在风水术中占很大比重的星风水,地分吉凶,星有善恶,看风水寻龙脉讲的就是上观星、下审地脉。
地
风水术的主体是相形度地,大道龙行自有真,星峰磊落是龙身,通过解读大地上山川河流的走向形势,判断龙脉的来去止伏,观取“龙、砂、穴、水”,这就是地字篇的内容。
人
风水有阴阳宅之,阴宅是墓地,是为死者准备的,而阳宅是活人的居所,对于阳宅的选择,一样也有极深的风水理论,又称“八宅明镜”之术。
鬼
顾名思义,幽冥之为鬼,这一篇主要是讲解古墓主人的情况。例如尸首和棺椁的摆放,殉葬者与陪葬品的位置,长明灯、长生烛的象征性等等,凡是墓中与死者有直接关联地,多在此卷之中。
神
自古以来,渴望死后成仙,并沉迷此道之人不可胜数,尸解成仙的事情在风水中多有记载。同形势理气息息相关,如何在神仙穴中尸解羽化是这一篇的主要内容,不过就如同是“屠龙之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神仙穴中羽化眠”只是一套不切实际的空虚理论而已。
佛
风水理论体系庞大繁杂,摸金校尉所擅长的风水秘术,都是以《易》为总纲,属于道家一脉,而其余的各个宗教也都有各自的风水理论,当然也许在那些宗教中并不称其为风水。但是其本质都是一样地。佛字一卷记载的是禅宗风水。
魔
吉星之下无不吉,凶星之下凶所存,况是凶龙不入穴。只是闲行引身过。魔字篇中的内容,主地脉星之恶兆,使人远避地劫祸,这是专门讲风水中凶恶征兆的一篇。
畜
圣人有云,禽兽之流,不可以与之为伍,山川地貌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些奇山异石,自然造化生成百兽形态,这在风水中也大有名堂。举个例子来,比如山体似牛,便有卧牛、眠牛、耕牛、屠牛、望月牛之分,姿态形势不同,吉凶各异,这一篇主要的是风水形成的畜形。i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