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回 太极阴阳图

太极阴阳图原称为“天地自然之图”,所以它应是自然界天地结构和运动原理的理论模型。

按照太极阴阳对立统一的基本法则,设对立统一关系的太阳为天,地球为地,即太阳和地球应具有太极阴阳图“阴阳互根”和“阴阳互用”的两大基本特征:太阳的内部主要可以分为三层:核心区、辐射区和对流区。太阳的核心区域虽然很小,半径只是太阳半径的四分之一,但却是太阳那巨大能量的真正源头。

太阳核心的温度极高,达一千五百万摄氏度,压力也极大,使得由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得以发生,从而释放出极大的能量。

这些能量再通过辐射层和对流层中物质的传递,才得以传送到达太阳光球的底部,并通过光球向外辐射到太阳的大气层。

换言之,太阳的核心区无疑是太阳巨大能量的物质基础,太阳没有这个由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的发生,亦即没有这个物质基础的转换,太阳就不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太阳的核心区是物质基础属于阴,太阳的辐射区、对流区及太阳的大气层是其功能的体现属于阳。

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结构与功能两方面,体阴用阳,体在内,用在外,这两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太阳也不例外。

阴阳是相对而言的,虽然太阳表面的温度是六千摄氏度,而其核心区温度更高,但从物质与功能这个角度来看,太阳核心区产生的热核反应为太阳表面的光辉提供了物质基础属于阴,其辐射区、对流区体现了功能属于阳,相对而言,二者是物质与功能、体与用的阴阳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虚实言,虚为阳,实为阴,太阳的外围为虚为阳,太阳的核心区压力极大为实为阴。

再者,太阳的表面光芒万丈属于阳,而太阳的内部是不透明的,其内核深不可见属于阴。

所以从阴阳相对而言这个意义上来讲,这就是“阳中有阴”的结构格局,也就是所谓的“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之道。

其核心区也极相似太极阴阳图“阳中有阴”的结构特征,即鱼眼。“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显然,这一定是太阳内部的阴,外部的阴是不会使其生化无穷的。

阳中有阴方可生化无穷,否则为无根之火!

地球也主要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心。

地球上最热的地方是地心,温度高达六千摄氏度,呈熔融状态。

水覆盖了地球百分之七十一的面积,假如把陆地削平,填入海中,那么整个地球就会被三千米左右深的水圈包围起来。

人们实际上居住在一个叫错了名字的星球——水球上。除了地表水之外,在大气圈里也充满了水,在离地面五公里的大气层里所含水分占整个大气层水分的百分之九十,在地球总水量中仅占十万分之一的大气水,在生物的生息繁衍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如果没有大气水同地表水之间的不息循环,生物将是很难生存的。所以,水是地球之根本。

地球虽然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构成,但“万物禀形非水不育”,所以水是地阴之根本。

水为阴,火为阳;寒为阴,热为阳。相对而言,地球外表是水,其性寒,内里是火,其性热,是“阴中有阳”的结构格局,也就是所谓的“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之道。

地心也极似太极阴阳图“阴中有阳”的结构特征,即鱼眼。

“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显然,这一定是地球内部的阳,外部的阳是不会使其泉源不竭的。

阴中有阳方可泉源不竭!否则为死水一潭。

天地“造化之权,全在水火”。

“万物之生者,亦惟此日也”。

“万物禀形,非水不育”。

日为太阳,是“阳中之阳”,乃为真阳之火;水为太阴,是“阴中之阴”,乃为真阴之水,即太阳真火与太阴真水的上下升降运动有关乎万物的造化,所以应是天地阴阳之根本。

“唯阳中有阴,故天气得以下降”,这个“阳中有阴”一定是来自外部的地之阴气;“阴中有阳,故地气得以上升”,这个“阴中有阳”一定是来自外部的天之阳气,这是“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的阴阳双方相互为用的运动原理。

只有相互为用(相互吸引)的升降运动才能使对立的双方链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天地一体,所以“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

从整体上看,太阳阳中有阴,地球阴中有阳是太极阴阳图阴阳互根的结构模式;而太阳火之阳气下降于地,地球水之阴气上升于天就是太极阴阳图阴阳互用的运动模式。

前者是结构,为体,后者是功能,为用,符合任何一个事物都有结构与功能的两个方面。

如果以水火论之,则此正是火外明而内暗,水外暗而内明之证。

太阳“阳中有阴”,地球“阴中有阳”符合太极阴阳图阴阳互根的结构模式,其相当于太极阴阳鱼的鱼头和鱼眼。

太阳火之阳气与地球水之阴气上下升降造化万物的运动符合太极阴阳图阴阳互用的运动模式,其相当于太极阴阳鱼的鱼身和鱼尾(少阳和少阴)。

所以,太阳与地球这个阴阳对立统一体或许就是太极阴阳图的真正源头。

所以太极阴阳图原叫“天地自然之图”。

“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在天为风热湿燥寒五气,在地为木火土金水五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

太阳和地球这个阴阳对立统一体既然为天地阴阳关系,就应具备形气关系。

缘何属于地球大气层变化范畴的风热湿燥寒五气为天?因为站在地球上来看,四时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太阳相对于地球的视运动所引起太阳火的光能和热能对地球表面辐射量的相对变化的结果,即春夏秋冬四时是由于太阳火的强弱变化而产生的。

四时(五季)的相推又使地球的大气层产生了风热湿燥寒五气的变化,所以称五气为天。

气为阳,火是阳气之根本,所以太阳火是五气(天阳)之根本。

只有太阳火强弱的正常变化,才能四时相推,五气顺布。

天为气,地为形,气为阳,形为阴。虽然天是由风热湿燥寒五气构成,但太阳火是五气之根本。

虽然地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但水是地阴之根本。

地火只是阴中之火,阴中之火为“少阳”而非为太阳。

地水有地火的氤氲才不致其寒凝而寂灭万物,否则“水性本寒,使水中无火,则其寒必极,寒极则亡阳,而万物寂灭矣”。

如果没有地火的氤氲作用,地水便会寒凝不化而不能孕育万物,这是内因。

太阳火与太阴水是天地形气之根本,所以(天地)阴阳升降,实质上是水火升降,(天地)形气相感,实质上是水火相济。

所以天地“造化之权,全在水火”,是惟太阳火之阳气与太阴水之阴气上下升降而已。

如果阳气不能下降,阴气不能上升,阴阳之气不能相互为用,就不会有天地一体,也就不会有万物的化生,这是外因。

只有阴阳互根互用,内因外因共同作用,才会有万物的化生。

人体也有太极阴阳图。

正所谓:“人身小天地”,“人是小乾坤”,“人道本乎天道”。

即人体也应是天和地的对立统一体,应具有太极阴阳图“阴阳互根”的结构模式和“阴阳互用”的运动模式。这也正是“天人相应”及“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第七百九十一回 黑王(七)第三百三十四回 石中玉第三百三十一回 遗而忘第三十七回 陆压道君第三十二回 无断在乎的恒第三百二十四回 天意第九百零二回 丹田隐患第五百三十一回 好坏心第四百八十三回 重生第二十五回 出发遇袭斗第四百二十一回 风泰来的道第九百三十二回 外冷内热第二十八回 仙遇漫过关第二百零四回 刺仙第七百六十八回 灵性第二百三十三 帝王心第八百六十一回 圣手龙第九百四十六回 挑衅第二百六十三回 残阳如血第二十九回 死命大脱逃第七百一十九回 造化者第六百四十一回 生之道第二百九十六回 罗睺的智慧第一百三十二回 凤麟洲第六十五回 调停调度第四百七十四回 善意行第四百七十三回 恶性(一)第六百四十七回 恶诫第三百八十七回 慈悲第二百九十八回 修仙心第一百八十五回 夺身第四百七十三回 恶性(一)第七百九十八回 任宁(三)第五十八回 盘算第三百二十八回 决定性格第二百七十一回 秘籍第三百七十回 危机四伏第二百九十七回 遗梦第一百七十六回 绝杀第九十一回 死斗士第六百三十一回 明理第七百零五回 太危来(二)第八百六十五回 压弦指第七百五十七回 异惊第七百九十五回 能量第一百四十三回 太乙金仙第一百八十五回 夺身第一百六十七回 约定第四百二十五回 洞天福地()第七百一十二回 落忆镇(一)第十三回 不速之客亦友第五百八十八回 恶循止欲第一百零八回 守护之族第四百零六回 天不欺第二百四十九回 蛊惑第四百九十一回 消阴第三百八十一回 斗孤道第一百三十回 出发第八百一十一回 寒之忆第四百四十回 圣仙诀第七百三十七回 凤雷斗(四)第八百八十三回 受死第八百二十八回 觉魂第二百六十回 何以问道第九十九回 祸起萧墙第五百八十三回 修炼(一)第五百一十九回 天和第九百六十二回 玉俱焚第八百九十五回 地狱战第二百九十五回 寂寞道第八百九十四回 劫狱第四百五十一回 征服者第六百七十六回 梦修梦狐第六百六十二回 变化之术(三)第九百零四回 祸端第九百五十六回 死成道第一百零七回 放不下的情第一百四十一回 耻为徒第八百三十回 堕斗仙第三百三十三回 神通玉第七百一十九回 造化者第八百六十六回 四大神将第八百九十八回 幸活第五回 大剑侠的小情义第五百三十九回 灵狐第一百九十二回 听风第三百四十七回 自我强第五百一十五回 风水术(四)第八百四十二回 金龙神诀第二百零九回 全身而退第二百五十八回 辨伪第二百八十三回 道人行第二百一十回 金麟第六百零六回 入静法第四十回 三侠显本真第七百三十回 破痕第三百七十四回 昊天第九百零七回 巫恒第二百七十三回 定风水第六百四十九回 逆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