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回 德说

道门追术悟道养德,道为体,德为用,是修仙之士无法逾越的目标,即便是圣人,也不例外。

世间的道德与修仙之道德是有别的。

世间的道德,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的,通常指社会、风俗、习惯。

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称之为得;合起来解释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会中的一切。丑德不称其为德,所以,道德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属于中性。

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

它是道和德的合成,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

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

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在华夏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道德是后天养成的合乎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东西。

它是社会生活环境中的意识形态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线。

它要求人们且帮助人们,并在生活中自觉的约束着人们。

假如没有道德或失去道德,人类就很难是美好的,甚至就是一个动物世界,人们也就无理性无智慧可言。

人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道德的驱使才建立了人类的和谐社会;道德的要求才有了社会群众团体组织;道德的体现,使人们自尊自重自爱;是道德的鞭策,营造人与人的生活空间。

一个不懂得道德和没有道德的人是可怕的。

道德不像刀枪伤人肢体,它也能要人性命。

在历史和生活里,迫于道德压力而“自杀”者并不少见。

道德虽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对人的修养和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文明的人类是靠道德的建立来作保障的。

道德的传承也同样离不开家庭、社会、劳动和创造,以致分门别类地产生各自的要求和水准。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

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

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

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

道德是公正的执法者。

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

道德是人以“善”“恶”来评价社会现象来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

它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其要求人们端正对自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

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和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的破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

“一切不侵犯非己自由的自由都应受到保护,也就是说不能刻意欺压别人,也不能让别人故意欺压自己。”这条法则是自由主义者提出的检验一切道德规范的标准,不符合这条规则的道德就是不平等的、迫害弱者的奴隶道德。

换句话说,只要是与他人无关亦未侵犯他人自由和利益的行为,不应该被认为是不道德的、邪恶的、可耻的,不应该受到任何暴力干涉或舆论谴责。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它指同一社会的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的道德之间,由于类似或相同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着某类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个性特征,包括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感情、性格、语言、风俗、习惯、趣味、理想,以及生活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等诸多方面。

不同民族间道德的原则标准亦有所不同。道德与其它观念一样,既有发展的一面,又有继承的一面。

道德主体借助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好品质。

太上道祖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

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太上道祖有道经和德经,其道经如下: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六百五十回 逆境生第三百五十九回 战无尤第五百九十五回 意念修道第九百四十七回 魔斗仙第一百一十一回 百无禁忌第一百七十八回 法门第五百一十八回 天数第二百九十二回 元贞利亨第三百一十八回 酒道第五百三十五回 牛第四百零一回 拯救第四百一十六回 善哉第五百一十六回 风水术(五)第一百九十五回 弄雨第七百六十回 灵性第九百零三回 山外人第四百三十七回 福生无量(三)第七百九十八回 任宁(三)第九百三十四回 玉宫第三百八十九回 六甲胎道第三百三十七回 殄文第八百二十六回 破后立第五十二回 东皇引第七百九十六回 任宁(一)第七百八十一回 任道远第三百零四回 消失的气第二百二十八回 斗技第五百七十四回 大小周天第六百二十一回 道不易第六百七十三回 来也(二)第二百九十三回 神圣斗第一百七十六回 绝杀第八百七十一回 地狱者第五百五十二回 兆头第八百二十六回 破后立第二百七十五回 圣之道第三百三十九回 符箓第九百三十回 圣迹第六十一回 山门前的风波第二百一十回 金麟第四百九十九回 三脉七轮(三)第一百一十七回 后土第十二回 那颗守望的心第二百九十四回 眼关第九百零七回 巫恒第二百七十回 柔之道第九百零五回 贼人第二百六十九回 境由心生第四百一十九回 守道者第四百六十九回 善得第一百二十八回 较量第八百零九回 寒威(二)第九百五十二回 八方风第五百七十五回 睡功第三十三回 玄妙关与争界地第七百零八回 太危来(五)第一百九十二回 听风第八百二十回 暴走(一)第六百三十五回 寻找第二百二十七回 影刃第二百六十七回 善若水第七百七十四回 超能者第九百四十九回 不赦第一百八十七回 雷仙第一百三十三回 众仙怒第六百零五回 枉猫第六十八回 群雄逐鹿第八百三十九回 神剑诀第七百零七回 太危来(四)第三百九十五回 修道之境第二百二十二回 算后计第三百四十七回 自我强第九百五十三回 八方雨第三百六十四回 弑神枪第七百零九回 太危来(六)第二百五十一回 蛊毒第一百四十四回 暴乱血红第九十八回 迭起姬家浪第六百九十一回 峡谷域第九十二回 英雄末问路第四百九十七回 三脉七轮第七百九十三回 黑白石第四百一十三回 无心之失第九百零五回 贼人第四百九十二回 说道第二十五回 出发遇袭斗第四百零三回 修道养生第九十七回 商之叹息第四百六十三回 报应第一百七十二回 拼术第六百二十七回 心识第三十九回 五大天帝第六百八十回 阴婚第五百二十四回 投胎第九百六十三回 河伯第六百六十六回 百鬼录(二)第十一回 牵心一见第三百九十五回 修道之境第一百七十四回 符文字第八回 来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