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回 道难修

神秘主义在道门中既有与其他宗教相似的普遍特征,又有道门作为道门本身的具体特征。

但是在上文修道者神秘体验之例以外,神秘主义还有另外的特征,比如说神秘体验一般是不可言说的,在时间上具有暂时性,同时也会伴有体验者或愉悦、或喜乐、或痛苦、或迷醉的感受等。

无论人们怎样定义神秘主义,怎样详述神秘主义的特征,神秘主义的实质在神学家或宗教者那里却是普遍同意的,本质上就是一种与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的交流或契合,只是不同的宗教因其教义与信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达。

更重要的是,对于神秘经验,人们作任何判断似乎都不达其意,有的只能是宽容、开放以及同情的理解。

有些人总喜欢到深山老林里去寻仙访道。

其实,从古以来,真正的修炼高人,大都隐于世间。

自上古以来,三皇五帝皆是与民同化,为民表率,和光同尘,混迹于民;历代仙真或是隐于市廛,或是居于洞茅,皆于民间烟火中独寻清静。

什么是修道的真者?

真修道者首先是走对了路子,直溯生命本元;真修道者大都内隐养德,功在自然无为;真修道者恪守日用随常,一路为道日损。

向真修道者求教,不可求全,因真修道者尚走在路上,求全则眼中无真,漏尽真师,若不求全,能得一功一行之指点,皆是造化。

向真修道者求教,亦不可照搬不变,事先有个自以为是的明师标准,不符合预设标准的就大失所望。

昔日黄帝问道广成子,却不识洪崖即是广成子,以至当面错过。华夏圣祖尚且如此,何况后继之辈。

真修面前不识真者,一般有以下几道屏障。

一是福德不备。

福德不备,不仅自己缺少识真的慧眼,且真修道者在此等人面前也会越发深隐。

二是根器不利。

根器不利,虽有机遇,却无缘份,守着宝山不识宝,对着高人找高人,总以为远来的和尚好念经,喜好追逐名人。

太上老君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世间士人,上士者稀,中下者众。常摇摆者,非因价值取向,只为某师名头,以为会提升自身的功德,竟不知岁月匆匆,几个摆动下来,不觉老矣。

于是感叹明师难遇,正法难求,索性连一颗求道的心也冷了。

三是机缘未到。

机缘未到,虽得遇高真,却总是失之交臂,无缘从修。

有此机缘,方知人家是高人。

其实,真正有承传、懂修炼的有道高人,一般都为人谦和平易,不显贤露能,不作门派之争,传授知识平实无华,不故弄玄虚,不自作高深状。

真修道者首先是自已身心健康,体态轻盈,行为端正,目光清朗,气色红润,话语不多却中气充足。

与这样有修为的人接触,人可以感觉周身舒畅,场态祥和,能深感其人格魅力而愿意亲近。

如果有缘得到这样真修者的指点,他教的功夫,一定是自然简朴,注重德行心性,注重内炼精气神,绝不会故弄玄虚,违背生命法则与社会伦理。

正道修炼的方法,主要靠个人修为,绝不依赖所谓“加持”、“给功”,更无需借助神灵怪之类的外力来修炼。

正道功夫讲求“功夫吃功夫”,须经年累月,积精累气,绝无速成。且理法严谨,合于生命运行规律,合于易、医的基本原理。

传承内丹学的实修者,大都精于隐的学问。正所谓“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历代大道修行者,也都讲求一个隐字,以至于有隐仙一派。

虽然每逢乱世,总有道门人物出来匡扶正义,但功成身退,总是这些人物的身后美谈。

功成身退者,自是归隐民间,那些从未出山的,也就从未脱离过民间。

民间是水,真修道者上善若水,隐于水,自是和乐融融。

真正的隐,是正常的做人,正常的做事,正常的积功累德。

真正的修行者,融于民间,不离民间,功成于民间。

大道无极,复又无极。真修道者在路上,路上人很多,莫要当面错过。

无论是在家出家,自己能战胜自己才是强者。这个所谓的凡俗世界最能磨练人们,清净无为的道观同样能洗涤人们的身心人们要面对现实,不要再盲目的跟风。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而现今事物的发展只在“负阴抱阳”即利弊互存的方式中不断的发展前行,却唯独少了“冲气以为和”的方法,因而逐渐失去平衡。

谁无少年时?人在成长中,思想与主见在不断成型的过程中,一定会与世界与社会有着激烈的碰撞。

本应该在碰撞中摩擦出智慧的火花与宝贵的人生阅历,在如今却早已变了味道。

这些人在面对事物时,毫无自己的观察,自己的主见,也听不见正确见解或意见。空有五官,却五感全无,只是盲目的跟风。

或许觉得世界太痛苦,只有出家才能有所谓的“解脱”?

还有许多人修道之本便不纯洁。

也许觉得会画符很炫,也许觉得八字预测够炫耀的资本,也许听到一些传言觉得修道就是无忧无虑,衣食不愁的生活。

也许也许,太多太多了。

因为他们觉得红尘世界,太过痛苦。

出家隐居山林,过着逍遥自在,纵情山水的日子才够“潇洒”,于是青年们,开始琢磨出家当道士了。

太上老君在《想尔注》中提出了“守中和之道”、“冲气以为和”、“和则相生”等理论。

“中和”之气具有“调和万物”的功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长的重要基础。

可以说,“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谐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谐,才会有万物的生长和成熟。

“中和之道”是道门追求和谐生命、和谐自然的重要思想资源。

从“中和之道”的和谐思想出发,道冖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反映了道门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态建设。

道法自然是中和之道的生态伦理,“中和之道”体现了道门“道法自然”的和谐生态伦理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无为”为法则。

道化生万物,皆自然无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约。

“道生万物”的生态伦理,道门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万物都按照“道”赋予它们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发展的权利,人行没有权利去破坏它们。

人类对待万物的态度应该是“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观规律,与一切外物和谐共生,以获得人与自然在整体上的和谐。

“道通万物”的生态伦理,道门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互相尊重、和谐共处,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道门还认为,道化生万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的,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和智慧的生物。

因此,人居于“万物之师长”的位置,为“理万物之长”,也就是说,人负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职责,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与自然更加和谐。

“道贵中和”的生态伦理,道教从“道法自然”的整体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

道门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确保天地的平安。

“道贵中和”,就是说人类社会与自然要维持一种和谐的平衡。《经》中强调人类若想长久安宁,就必须使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谐安宁。

为此,人类就要认识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天人合一是中和之道的生态智慧。

《道经》称:“天地合和,万物萌芽”,“天地不和,阴阳失度”,体现了道门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

第八百四十五回 穆人策第一百一十五回 困杀第一百二十八回 较量第二百零四回 刺仙第十八回 断剑仁情第七百一十五回 落忆人第四百一十四回 八卦第三百九十七回 玄关一窍第三百四十二回 余威第二百八十八回 阴阳命第七百八十三回 玄冥果第五百八十九回 生人气第四百一十四回 八卦第七百四十三回 雷王的弟子第七百六十一回 秋妈第三百一十六回 品与酒第四百七十五回 善得第二百七十二回 攻坚第六百八十七回 沙漠行第三百八十九回 六甲胎道第四百五十三回 静功六诀第一百九十回 食客第二百七十三回 定风水第五百七十八回 三焦第七百九十二回 养小鬼第七百四十一回 赤王的执念第五百九十回 除恶第八十四回 江湖风第四百四十四回 除恶第四百二十四回 吕洞宾(二)第七百五十回 封印罐第五百八十七回 恶性循环第二百九十五回 寂寞道第三百四十一回 冰锥原第四百零六回 天不欺第六百四十三回 蛐鳝鱼第四十五回 合击败第三十七回 陆压道君第十六回 上古八大姓第三百五十一回 掌中人第二百六十一回 战无敌第二百五十八回 辨伪第一百八十回 天火烧第六百零一回 米神第五百四十七回 蛇妻第一百四十九回 替死第七百六十八回 灵性第三十二回 无断在乎的恒第一百三十三回 众仙怒第二百七十二回 攻坚第四百八十回 心无害第九百三十回 圣迹第七百四十九回 白鹳情(二)第六百二十五回 教从善第五百三十二回 非命第一百四十一回 耻为徒第九百四十九回 不赦第八百二十六回 破后立第四百八十四回 离合道第三百五十回 谋天第二十四回 较而不量第六百七十七回 轮回狐第六百九十七回 明月之琴(二)第二百二十三回 惊忧第八百四十三回 神龙经第九百三十六回 得法第一百六十一回 死斗第七百六十二回 善报者第九百零二回 丹田隐患第八百九十一回 破九重第五十九回 家族斗第七百三十八回 双王斗第三百一十回 道经第五百五十五回 善心人第九百二十八回 跨境第二百零六回 危局第三十一回 九成宫第五百七十四回 大小周天第七百零七回 太危来(四)第八百七十回 清关第六百九十一回 峡谷域第六百三十八回 作恶人第三回 谁的宿命谁的梦第五百八十七回 恶性循环第四百六十五回 恶消善存第九百四十八回 二十八尊第一百三十一回 海龙霸第八百八十三回 受死第一百三十一回 海龙霸第一百零七回 放不下的情第三百五十九回 战无尤第六百三十九回 恶徒第三百一十六回 品与酒第九百五十六回 死成道第八百四十一回 暗金龙诀第三百六十二回 简单的心第一百六十回 雷火第九十五回 三英荡平帝丘第六百八十七回 沙漠行第五百九十七回 得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