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九 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转型与发展_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报告九

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转型与发展

姜文学

中国是第一货物出口大国和第二货物进口大国,是第五服务出口大国和第三服务进口大国。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传统的贸易发展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从国内条件看,中国劳动力成本已进入快速上升通道,人民币汇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生产环节的成本优势在逐步削弱。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影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外部条件看,中国资源密集型产业和生产环节的发展受到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严重制约,中国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以及发达国家正在构建的各种多边贸易规则及其对中国经济制度和发展模式提出的各种挑战,都要求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应有新的创新和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对外贸易相关制度与发展模式将逐步调整转型,以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实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良性互动。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以货物贸易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货物和服务贸易额均有很大增长,但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变化不大,货物贸易额约占90%左右,服务贸易额约占10%左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服务贸易额的比重曾一度达到13%~14%(见图9-1)。

图9-1 1982—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额中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比重(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stat数据计算

(一)货物贸易额与市场份额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物贸易迅速发展,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地位快速提升(见图9-2、图9-3)。1978年,中国货物出口额仅为99.55亿美元,进口额为111.31亿美元,分别占世界货物总出口额与进口总额的0.76%和0.82%。到2012年,中国货物出口额达到20487.14亿美元,进口额达到18184.05亿美元,分别占世界货物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的11.13%和9.82%。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货物贸易在多数年份处于逆差,其中1985年最高达到149亿美元。1994年以来,中国货物贸易一直保持顺差,尤其是在2005—2008年期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迅速扩大,2008年一度高达2981亿美元(见图9-4)。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2002—2008年期间,中国货物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年增长率均在17%以上,中国在世界货物出口与进口中的位次也由2001年的第六位分别升至2009年的第一位和第二位(见表9-1)。

图9-2 1978—2012年中国货物出口额与进口额(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UNCTADstat

图9-3 1978—2012年中国货物出口额与进口额占世界的比重(单位:%) 资料来源:UNCTADstat

图9-4 1978—2012年中国货物贸易差额(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UNCTADstat

表9-1 2001—2012年中国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位次变化 资料来源:WTO.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00-2013

(二)商品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大致各占一半。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初级产品在中国出口

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到2012年降至4.9%;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提高,到2012年升至95.1%(见图9-5)。

从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看,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重迅速提高,其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由1995年的25%提高到2004年的50%,之后一直维持在50%左右。从工业制成品的加工程度看,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显著下降,由1995年的44%降至2012年的23%;高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则由1995年的24%迅速上升至2004年的40%,之后这一比重基本保持在40%左右;中等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由1995年的19%上升至2012年的24%;低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10%左右(见图9-6)。

从进口商品结构看,中国工业制成品进口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68%提高到1984年的81%,之后20年期间这一比重除了在2000年降至79%以外,其他年份均在80%以上;2004年以来,随着中国对初级产品进口需求的增长和初级产品价格的上升,初级产品进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12年升至35%,工业制成品进口所占比重相应降至65%(见图9-7)。

在初级产品进口结构中,矿石与金属、燃料两类产品所占比重最大,且呈快速上升趋势,二者合计占初级产品进口的比重由1995年的41%升至2011年的78%,2012年略降至77%。其中燃料占初级产品进口的由1995年的19%升至2012年的45%,矿石与金属占初级产品进口的比重由1995年的22%升至2009年的38.7%,之后开始下降,2012年为32%(见图9-8)。在工业制成品进口结构中,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品、低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趋于下降,高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稳步提升,由1995年的36%提高到2012年的63%(见图9-9)。

图9-5 1980—2012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单位:%) 资料来源:1980—1983年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计算, 1984—2012年数据根据UN COMTRADE数据计算

图9-6 1995—2012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stat数据计算

图9-7 1980—2012年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单位:%) 资料来源:1980—1983年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计算, 1984—2002年数据根据UN COMTRADE数据计算

图9-8 1995—2012年主要原料性商品占中国初级产品进口的比重(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stat数据计算

图9-9 1995—2012年中国工业制成品进口结构(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stat数据计算

(三)地理方向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进出口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日本和美国三大市场。在1993年之前,这三大贸易伙伴合计占中国进口和出口的份额均在一半以上,1992年三大贸易伙伴合计占中国出口额的68%,占中国进口额的53.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进出口市场多元化趋势日益加强。中国前10位贸易伙伴 占中国出口的比重由1995年的90%降至2012年的78%,占中国进口的比重由1995年的89%降至2012年的67%。其中中国香港、日本和美国三大贸易伙伴占中国进出口的份额趋于下降,到2012年,中国香港、日本和美国占中国出口的份额分别降至15.8%、

7.4%和17.2%,占中国进口的份额分别降至8.8%、8.5%和12.6%;欧盟和东盟在中国进出口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巴西在中国进出口额中所占比重不大,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见图9-10和图9-11)。

图9-10 1995—2012年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占中国出口额的比重(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stat数据计算

图9-11 1995—2012年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占中国进口额的比重(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stat数据计算

(四)贸易方式与经营主体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一般贸易是中国货物进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1981年分别占中国货物进出口的94.5%和92.5%。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加工贸易发展迅速,1997年加工贸易在中国货物出口和进口中的比重分别提高到54.5%和49.3%,一般贸易的比重分别降至42.7%和27.4%。为了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从2006年11月开始,国家调整了加工贸易政策,扩大了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商品范围,加工贸易增速放缓,2012年加工贸易在中国货物出口和进口中的比重分别降至42.1%和26.5%,一般贸易的比重则分别提高到48.2%和56.2%(见图9-12和图9-13)。

图9-12 1981—2012年中国出口贸易方式构成(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和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0—2012)数据计算

图9-13 1981—2012年中国进口贸易方式构成(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和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0—2012)数据计算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经营主体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外商投资企业是中国货物贸易的重要力量,在2002—2010年期间占中国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均在50%以上,2012年该比重分别略降至49.9%和47.9%;国有企业在出口和进口中的比重下降明显,由2000年的46.7%和43.9%分别降至2012年的12.5%和27.3%;民营企业在出口和进口中的比重则迅速提高,由2000年的5.3%和4%分别提高到2012年的37.6%和24.8%,民营企业年度出口额在2006年首次超过国有企业,但进口额仍然低于国有企业。

(五)贸易摩擦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呈现涉案金额上升、多种救济措施并用、贸易救济措施政治化等新特点,中国已经成为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2002—2012年期间,中国应对的国外贸易救济案件共842起,涉及案件金额736亿美元。其中反倾销案件621起,反补贴案件61起,保障措施案件124起,特保措施36起。另外,涉及美国知识产权的337调查共130起。

2012年有21个国家针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77起,涉案金额达27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6%和369%。特别是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的“双反”调查,涉案金额高达204亿美元,占当年涉案金额的73%。在所有贸易救济措施中,有70.1%(54起)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有关,案件的数量占70%左右,但是金额只有13%左右。

此外,中国对外贸易摩擦不断从贸易救济、知识产权、技术性贸易壁垒等传统领域向汇率制度、国有企业、政府采购、出口限制、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分销服务、电子支付服务等新领域蔓延。

(本章完)

报告九 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转型与发展_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一、国际能源新格局报告二 深陷安全困境的东北亚:坚冰与暖流同在_二、2013年中韩关系回顾报告九 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转型与发展_四、战略和政策建议一、国际能源新格局报告十一 全球科技进步与产业变化及中国应对_一、2013年全球科技投入及发展趋势三、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深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报告三 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稳中求进,面向未来_二、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新发展四、当前中非关系的特点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报告十一 全球科技进步与产业变化及中国应对_三、十八大后的中国科技战略和发展建议二、2013年全球科技进步及产业变化动态报告五 中俄关系再创新高_五、中俄关系前景展望报告五 中俄关系再创新高_四、中俄关系中尚待解决的矛盾与问题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与2014年展望报告八 中拉关系:机遇大于挑战_一、中国与拉美关系的新特点报告七 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全面拓展与提升_一、不断深化的中非政治合作报告九 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转型与发展_四、战略和政策建议报告九 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转型与发展_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报告二 深陷安全困境的东北亚:坚冰与暖流同在_一、2013年中日关系回顾一、国际能源新格局报告三 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稳中求进,面向未来_四、中国—东盟关系未来展望报告九 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转型与发展_二、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运行情况报告九 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转型与发展_四、战略和政策建议二、欧盟“重启”对华政策调整与加快推进“大西方”战略报告一 超越历史:中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探索与挑战_三、结论与2014年展望报告七 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全面拓展与提升_五、推动中非关系发展的政策建议三、2014年海外投融资及国际金融形势展望与建议报告七 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全面拓展与提升_二、持续增长的中非经济合作报告八 中拉关系:机遇大于挑战_五、中拉关系展望及政策建议报告十一 全球科技进步与产业变化及中国应对_一、2013年全球科技投入及发展趋势一、没被“浪费”掉的危机:欧洲的改革与转型报告八 中拉关系:机遇大于挑战_二、中国与拉美的经贸关系四、当前中非关系的特点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报告五 中俄关系再创新高_一、中国在俄罗斯对外战略中的地位上升报告十一 全球科技进步与产业变化及中国应对_一、2013年全球科技投入及发展趋势报告五 中俄关系再创新高_二、中俄关系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报告二 深陷安全困境的东北亚:坚冰与暖流同在_四、2014年中国与日韩关系展望三、2014年海外投融资及国际金融形势展望与建议报告一 超越历史:中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探索与挑战_三、结论与2014年展望报告九 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转型与发展_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二、欧盟“重启”对华政策调整与加快推进“大西方”战略报告二 深陷安全困境的东北亚:坚冰与暖流同在_二、2013年中韩关系回顾报告五 中俄关系再创新高_三、中俄关系迎来新机遇报告七 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全面拓展与提升_三、日益丰富的中非人文交流三、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深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报告十一 全球科技进步与产业变化及中国应对_一、2013年全球科技投入及发展趋势二、低碳能源:世界能源发展的方向报告五 中俄关系再创新高_一、中国在俄罗斯对外战略中的地位上升报告九 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转型与发展_四、战略和政策建议报告三 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稳中求进,面向未来_二、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新发展报告七 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全面拓展与提升_二、持续增长的中非经济合作报告九 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转型与发展_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报告二 深陷安全困境的东北亚:坚冰与暖流同在_一、2013年中日关系回顾报告九 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转型与发展_四、战略和政策建议报告六 大变局深化背景下的中国与中东关系发展_二、中国与中东相互战略需求上升报告三 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稳中求进,面向未来_四、中国—东盟关系未来展望二、低碳能源:世界能源发展的方向报告五 中俄关系再创新高_四、中俄关系中尚待解决的矛盾与问题报告八 中拉关系:机遇大于挑战_五、中拉关系展望及政策建议报告六 大变局深化背景下的中国与中东关系发展_一、中东地区局势发生新变化报告七 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全面拓展与提升_三、日益丰富的中非人文交流二、2013年全球科技进步及产业变化动态报告八 中拉关系:机遇大于挑战_四、中拉关系发展面临的挑战报告二 深陷安全困境的东北亚:坚冰与暖流同在_二、2013年中韩关系回顾二、欧盟“重启”对华政策调整与加快推进“大西方”战略报告三 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稳中求进,面向未来_二、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新发展报告九 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转型与发展_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报告五 中俄关系再创新高_五、中俄关系前景展望报告五 中俄关系再创新高_四、中俄关系中尚待解决的矛盾与问题报告七 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全面拓展与提升_二、持续增长的中非经济合作报告七 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全面拓展与提升_三、日益丰富的中非人文交流报告五 中俄关系再创新高_一、中国在俄罗斯对外战略中的地位上升二、低碳能源:世界能源发展的方向报告一 超越历史:中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探索与挑战_三、结论与2014年展望报告五 中俄关系再创新高_四、中俄关系中尚待解决的矛盾与问题三、国际能源格局变动对中国的影响报告三 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稳中求进,面向未来_二、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新发展报告八 中拉关系:机遇大于挑战_三、大国在拉美的外交竞争及中国机遇报告八 中拉关系:机遇大于挑战_一、中国与拉美关系的新特点报告六 大变局深化背景下的中国与中东关系发展_三、中国与中东关系实现新发展报告一 超越历史:中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探索与挑战_三、结论与2014年展望报告二 深陷安全困境的东北亚:坚冰与暖流同在_二、2013年中韩关系回顾一、国际能源新格局二、2013年中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探索与挑战报告八 中拉关系:机遇大于挑战_二、中国与拉美的经贸关系报告二 深陷安全困境的东北亚:坚冰与暖流同在_二、2013年中韩关系回顾二、低碳能源:世界能源发展的方向报告七 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全面拓展与提升_二、持续增长的中非经济合作报告十一 全球科技进步与产业变化及中国应对_一、2013年全球科技投入及发展趋势二、2013年中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探索与挑战报告六 大变局深化背景下的中国与中东关系发展_二、中国与中东相互战略需求上升三、2014年海外投融资及国际金融形势展望与建议报告十一 全球科技进步与产业变化及中国应对_三、十八大后的中国科技战略和发展建议报告七 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全面拓展与提升_三、日益丰富的中非人文交流报告三 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稳中求进,面向未来_二、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新发展报告八 中拉关系:机遇大于挑战_二、中国与拉美的经贸关系报告八 中拉关系:机遇大于挑战_二、中国与拉美的经贸关系报告七 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全面拓展与提升_二、持续增长的中非经济合作报告九 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转型与发展_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