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剿夷与抚夷 (2)

英国有了这两次的失败,知道和平交涉的路走不通。

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到了十九世纪,我们只能在国际生活中找出路,但是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中国人,不分汉、满,仍图闭关白守,要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根本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我们倘若大胆的踏进大世界的生活,我们需要高度的改革,不然,我们就不能与列强竞争。但是我们有与外人并驾齐驱的人力物力,只要我们有此决心,我们可以在十九世纪的大世界上得着更光荣的地位。我们研究我民族的近代史,必须了解近代的邦交是我们的大困难,也是我们的大机会。

第三、鸦片贸易之祸

在十九世纪以前,外国没有什么大宗货物是中国人要买的,外国商船带到中国来的东西只有少数是货物,大多数是现银。那时经济学者,不分中外,都以为金银的输出是于国家有害的。各国都在那里想法子加增货物的出口和金银的进品。在中国的外商,经过多年的试验,发现鸦片是种上等的商品。于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乃奖励种植,统制运销。乾隆初年,鸦片输入每年约四百箱,每箱约百斤。乾隆禁止内地商人贩卖,但是没有效果,到了嘉庆初年,输入竟加了十倍,每年约四千箱。

嘉庆下令禁止入口,但是因为官吏的和查禁的困难,销路还是继续加增。

道光对于鸦片是最痛心的,对于禁烟是最有决心的。即位之初,他就严申禁令,可是在他的时代,鸦片的输入加增最快。道光元年(1821年)输入尚只五千箱,道光十五年,就加到了三万箱,值价约一千八百万元。中国的银子漏出,换这有害无益的鸦片,全国上下都认为是国计民生的大患。广东有般绅士,觉得禁烟绝不能实行,因为“法令者,胥役之所藉以为利也,立法愈峻,则索贿愈多”。他们主张一面加重关税,一面提倡种植,拿国货来抵外货,久而久之,外商无利可图,就不运鸦片进口了。道光十四五年的时候,这一派的议论颇得势,但是除许乃济一人外,没有一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提倡这个办法。道光十八年,黄爵滋上了一封奏折,大声疾呼的主张严禁。他的办法是严禁吸食,他说没有人吸,就没有人卖,所以吸者应治以死罪:

请皇上严降谕旨,自今年某月某日起,至明年某月某日止,准给一年限戒烟。倘若一年以后,仍然吸食,是不奉法之乱民,置之重刑,无不平允。查旧例,吸食鸦片者仅枷杖,其不指出兴贩者罪止杖一百,徒三年,然皆系活罪。断瘾之苦,甚于枷杖与徒杖,故甘犯明刑,不肯断绝。若罪以死论,是临刑之惨更苦于断瘾,臣知其情愿绝瘾而死于家,不愿受刑而死于市。惟皇上既慎用刑之意,诚恐立法稍严,互相告讦,必至波及无辜。然吸食鸦片是否有瘾无瘾,到官熬审,立刻可辨,如非吸食之人,无大深仇,不能诬枉良善,果系吸食者,究亦无从掩饰。故虽用刑,并无流弊。

这封奏折上了以后,道光令各省的督抚讨论。他们虽不彰明的反对黄爵滋,总觉得他的办法太激烈。他们说吸食者尚只害自己,贩卖者则害许多别人,所以贩卖之罪重于吸食之罪。广州是鸦片烟的总进口,大贩子都在那里,要禁烟应从广州下手。惟独两湖总督林则徐完全赞成黄爵滋的主张,并建议各种实施办法。道光决定吸食与贩卖都要加严禁止,并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驰赴广州查办烟禁。林文忠公是当时政界声望最好,办事最认真的大员,士大夫尤其信任他。他的自信力也不小,他虽然以先没有办过“夷务”,他对外国人说:“本大臣家居闽海,于外夷一切伎俩,早皆深悉其详。”

实在当时的人对禁烟问题都带了几分客气。在他们的私函中,他们承认禁烟的困难,但是在他们的奏章中,他们总是逢迎上峰的意旨,唱高调。这种不诚实的行为,是我国士大夫阶级大毛病之一。其实禁烟是个极复杂,极困难的问题。纵使没有外国的干涉,禁烟已极其困难,何况在道光间英国人绝不愿意我们实行禁烟呢?

那时鸦片不但是通商的大利,而且是印度政府财政收入之大宗。英国对于我们独自尊大,闭关自守的态度已不满意,要想和我们算一次账,倘若我们因鸦片问题给予英国任何藉口,英国绝不惜以武力对付我们。

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原状:我攻彼守。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得更大的机会和自由,我方则硬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第四、商业战争和殖民战争

林则徐于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行抵广州。经一个星期的考虑和布置,他就动手了。他谕告外国人说:“利己不可害人,何得将尔国不食之鸦片烟带来内地,骗人财而害人命乎?”他要外国人作二件事:第一,把已到中国而尚未出卖的鸦片“尽数缴官”;第二,出具甘结,声明以后不带鸦片来华,如有带来,一经查出,甘愿“货尽没官,人即正法”。外国人不知林则徐的品格,以为他不过是个普通官僚,到任之初,总要出个告示,大讲什么礼义廉耻,实在还不是要价?价钱讲好了,买卖就可以照常做了。因此他们就观望,就讲价。殊不知林则徐不是那类的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到了二月初十,外人尚不肯交烟,林则徐就下命令,断绝广州出海的交通,派兵把十三行围起来,把行里的中国人都撤出,然后禁止一切的出入。换句话说,林则徐把十三行作了外国人的监牢,并且不许人卖粮食给他们。

当时在十三行里约有三百五十个外国人,连英国商业监督义律(CaptainCharlesElliot)在内。他们在里面当然要受相当的苦,煮饭、洗碗、打扫都要自己动手。但是粮食还是有的,外人预贮了不少,行商又秘密的接济。义律原想妥协,但是林则徐坚持他的两种要求。是时英国在中国洋面只有两只小兵船,船上的水兵且无法到广州。义律不能抵抗,只好屈服。他屈服的方法很值得我们注意,他不是命令英国商人把烟交给林则徐,他是教英商把烟交给他,并且由他以商业监督的资格给各商收据,一转手之间,英商的鸦片变为大英帝国的鸦片。

义律共交出二万零二百八十箱,共计二百数十万斤,实一网打尽。这是林文忠的胜利,道光帝也高兴极了。他批林的奏折说:“卿之忠君爱国皎然于域中化外矣。”外人尚不完全相信林真是要禁烟,他们想林这一次发大财了。林在虎门海滩挑成两个池子,“前设涵洞,后通水沟,先由沟道引水入池,撤盐其中,次投箱中烟土,再抛石灰煮之,烟灰汤沸,颗粒悉尽。其味之恶,鼻不可嗅。潮退,启放涵洞,随浪入海,然后刷涤池底,不留涓滴。共历二十三日,全数殆尽销毁,逐日皆有文武官员监视。”外人之来观者,详记其事,深赞钦差大臣之坦然无私。

义律当时把缴烟的经过详细报告英国政府以后,静待政府的训令。林文忠的大功告成,似乎可以休手了,并且朝廷调他去做两江总督,他可是不去。他说:已到的鸦片,既已销毁,但是以后还可以来。他要彻底,方法就是要外商人人出具甘结,以后不作鸦片买卖。这个义律不答应,于是双方又起冲突了。林自觉极有把握,他说,英国的战斗力亦不过如此,英国人“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虎门的炮台都重修过,虎门口他又拿很大的铁链封锁起来。他又想外国人必须有茶叶、大黄,他禁止茶叶、大黄出口,就可以致外人的死命。那年秋冬之间,广东水师与英国二只小兵船有好几次的冲突,林报告朝廷,中国大胜,因此全国都是乐观的。

英国政府接到义律的信以后,就派全权代表懿律(AdmiralGeorgeElliot)率领海陆军队来华。这时英国的外相是巴麦尊(LordPalmerston),有名的好大喜功的帝国主义者。他不但索鸦片赔款,军费赔款,并且要求一扫旧日所有的通商限制和邦交的不平等。懿律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夏天到广东洋面。

倘若英国深知中国的国情,懿律应该在广州与林则徐决胜负,因为林是主战派的领袖。但英国人的策略并不在此,懿律在广东,并不进攻,仅宣布封锁海口。中国人的解释是英国怕林则徐。封锁以后,懿律北上,派兵占领定海。定海并无军备,中国人觉得这是不武之胜。以后义律和懿律就率主力舰队到大沽口。

定海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以后,清廷愤懑极了。道光下令调陕、甘、云、贵、湘、川各省的兵到沿海各省,全国脚慌手忙。上面要调兵,下面就请饷。道光帝最怕花钱,于是对林则徐的信任就减少了。7月22日他的上谕骂林则徐道:“不但终无实际,反生出许多波澜,思之曷胜愤懑,看汝以何词对朕也。”

是时在天津主持交涉者是直隶总督琦善,他下了一番知己知彼的工夫。他派人到英国船上假交涉之名去调查英备,觉得英人的船坚炮利远在中国之上。他国的汽船,“无风无潮,顺水逆水,皆能飞渡”。他们的炮位之下,“设有石磨盘,中具机轴,只须移转磨盘,炮即随其所向”。回想中国的设备,他觉得可笑极了。

山海关的炮,尚是“前明之物,勉强蒸洗备用”。所谓大海及长江的天险已为外人所据,“任军事者,率皆文臣,笔下虽佳,武备未谙”。所以他决计抚夷。

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3)第25章 秦广汉兴之际 (2)第3章 中国历史的黎明 (2)第24章 秦广汉兴之际 (1)第62章 剿夷与抚夷 (1)第36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2)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22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1)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2)第54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3)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4)第71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4)第33章 改制与革命 (2)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28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2)第32章 改制与革命 (1)第15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1)第1章 代序:阅尽沧桑,读史明智第11章 霸国与霸业 (3)第25章 秦广汉兴之际 (2)第58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3)第42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2)第35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1)第39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2)第1章 代序:阅尽沧桑,读史明智第60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下) (1)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3)第54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3)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3)第38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1)第16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2)第47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3)第60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下) (1)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2)第48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4)第13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2)第18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1)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4)第49章 来自草原的元帝国 (1)第40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3)第88章 吕思勉小传第60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下) (1)第66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1)第13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2)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3)第32章 改制与革命 (1)第44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4)第21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4)第69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2)第22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1)第54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3)第12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1)第87章 张荫麟小传第13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2)第17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3)第45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1)第20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3)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2)第41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1)第2章 中国历史的黎明 (1)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3)第12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1)第35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1)第88章 吕思勉小传第55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4)第12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1)第42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2)第56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1)第70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3)第62章 剿夷与抚夷 (1)第22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1)第26章 秦广汉兴之际 (3)第40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3)第3章 中国历史的黎明 (2)第68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1)第64章 剿夷与抚夷 (3)第57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2)第84章 一战后的中国 (4)第69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2)第55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4)第51章 来自草原的元帝国 (3)第82章 一战后的中国 (2)第69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2)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3)第45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1)第26章 秦广汉兴之际 (3)第16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2)第81章 一战后的中国 (1)第18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1)第53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2)第86章 一战后的中国 (6)第2章 中国历史的黎明 (1)第50章 来自草原的元帝国 (2)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3)第53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