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一战后的中国 (5)

县在建国大纲中,本定为自治单位,其下分为若干区。区之下为乡镇。镇之下为闾,闾之下为邻。邻五家。闾五邻。乡指村庄,镇指街市,大约在百户以上,而不得超过千户。全县分10区至50区。区及乡镇,各设公所。区长、乡长、镇长,本应由人民选举,但在未实行前,区长得由民政厅就考试合格人员中委任,乡,镇长由人民加倍选出,由县长择任。闾邻长则都由民选。市以20闾为坊,10坊为区,亦有区长、坊长、闾、邻长及区坊公所。区、坊、乡、镇,亦各有监察委员。到一县的区长都由民选时,即得成立县参议会。

以上所说,都系训政时期的办法。国民政府的政治,是以人民自治为目的的。所以到一县自治完成之后,其人民即得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县长由人民选举,并得选出国民代表一人,组织代表会,参与中央政事。一省的县都完成自治时,即为宪政开始。省长亦由人民选举。全国有过半数省分,达到宪政开始时期,则开国民大会,决定宪法颁布。宪法颁布之后,中央统治权归国民大会行使——即国民大会,对中央政府官吏,有选举、罢免之权,对中央法律,有创制复决之权——是为宪政告成。全国国民,即依宪法行大选举。国民政府,于选举完毕后三个月解职,授权于民选的政府,是为建国的大功告成。

以上所说,为国民政府施政的纲领。至于目前的政务,则最要的,自然要推军财两端。民国的军制,本以师为单位,合若干师,则称军。国民政府北伐时,曾合所有的军队,编为四集团军。十八年(1929年)的编遣会议,全国定设六十五师。但其后编遣迄未能就绪。兵制之坏,由于召募乌合。所以军人程度不一,而散遣之后,亦往往无家可归。二十年(1931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兵役法》。常备兵役,分为现役、续役、正役三种。民年二十年(1931年)至二十五年(1936年),得为现役兵,期限3年,退为正役兵六年。再退则为续役,至年40岁止。其年自18至45,不服常备兵役的,则服国民兵役。平时受规定的军事教育。战时由国民政府以命令征集。海军,当民国初年,曾按江防、海防,分为第一第二队舰。护法战起分裂。十八年(1929年)编遣会议,议决海军重行编制,乃复归于统一。空军起于民国以来,北京政府即设立航空署。国民政府,亦经设立,直隶于军政部。我国陆军,若于兵多而不能战;海、空军则为力甚微,殊不足以御外侮,这是我国民不可不亟思努力的。

财政本苦竭蹶,而自帝制运动以后,中央威权失坠,各省多不解款,遂致专恃借债,以资弥补。欧战以前,所举最大的债,为善后大借款。欧战期间,各国无暇顾及东方,则专借日债。自九年(1920年)以后,并日债亦不能借,则专借内债。国民政府,将中央和地方的税款划清。中央重要的收入,为关税、盐税、统税、烟酒税、印花税、矿税等。田赋画归地方,和契税、营业税等,同为地方重要收入。病商的厘金,已于二十年(1931年)裁撤。二十三年(1934年),又开财政会议。限制田赋的附捐。并通令各省,裁撤苛捐杂税。豫算亦在厉行。但在目前,收支还未能适合。时时靠内债以资补苴,其为数亦颇巨。

第十一、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讲起现代的经济和社会来,是真使我们惊心动魄的。帝国主义者的剥削我们,固然不自今日为始,然而在现代,的确达到更严重的时期了。这个,只要看民国以来,贸易上入超数字的激增,便可知道。假如以民国元年(1912年)的1.03亿为标准,民国三年(1914年),便超过了一倍。四年(1915年)至八年(1919年),正值欧洲大战凋敝之时,美国、日本等,都因此而大获其利,我国却仍未能挽回入超的颓势。九年(1920年)以后,其数即又激增。此后10年之间,常在2亿两左右。十九年(1930年)增至4亿。二十年(1931年)超过5亿。二十二年(1933年),又超过了7亿。甚至合一切项目,还不能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而要输出现银了。

新式工业,当欧战时期,颇有勃兴之象,但因基本工业不兴,又资本人才,两俱阙乏,所以所振兴的,都不过是轻工业。欧战以后,不但外货的输入,回复到战前的景象,抑且因世界不景气之故,而群谋对我倾销,我国新兴的工业,遂大受其压迫。而且所输入的,都是日用必须之品。我国的天产,向称独占市场的,如丝茶等,则无一不受排挤而失败。大豆近来称为出产的大宗,然而从东北沧陷后,偌大的产地,又丧失了,而且失掉了很广大的国内市场。长此以往,我国的工商业,将何以支持呢?

我国是号称以农立国的。全国之民,业农的总当在80%左右。据近岁的调查,自耕农不过52%。其余半佃农占22%,佃农占26%。即自耕农的土地面积,也是很小的。农民的生活,本来已很困苦了。加以20年来,内战不息,兵燹时闻,租税加重。微薄的资本不免丧失,或者壅塞不能流通,又或因求安全之故而集中都市农村的资本,益形枯窘。谷价低落,副业丧失,而日用之品,反不免出高价以求之于外。就呈现普遍破产的现象了。

天灾,帝国主义者的剥削,农村之民,日益不能安居,纷纷流入都市。都市中的劳动者,日渐增加,劳资问题,遂随之而日趋严重。

虽然如此,总还有一部分人,度其奢侈的生活的。尤其大都市的生活程度和穷乡僻壤,相去天渊。遂贻以旧式生产,营新式消费之讥。

经济是社会组织的下层。其余一切机构,都是建筑在这基础上面的。经济组织而生变化,其他一切,自亦必随之而生变化。况且喜新骛奇,是人们同具的心理。又且处于困苦之中,总要想奋斗以求出路。所以近数十年来,文化变动的剧烈,亦是前此所未有。自由平等之说兴,而旧日等位上下之说,不复足以维系人心。交通便利了人们离乡背井的多了,而旧日居田园长子孙之念渐变;甚且家族主义,因之动摇,而父子、夫妇间的伦理,都要发生问题。新兴的事业多了,成功之机会亦多,而旧日乐天安命的观念渐变。物质的发达甚了,则享乐的亦增,旧日受人称赏的安贫乐道,或且为人所鄙夷。凡此种种,固然是势所必至。亦且人们能随环境为转移,不为旧习惯所囿,原是件好事。然而旧时共信的标准,既已推翻;现代必须的条件,却又未能成立;就不免有青黄不接之感了。混乱、矛盾,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社会现象。

我们的出路在哪里呢?

第37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3)第60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下) (1)第33章 改制与革命 (2)第43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3)第27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1)第61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下) (2)第67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2)第68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1)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30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1)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70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3)第81章 一战后的中国 (1)第58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3)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4)第84章 一战后的中国 (4)第84章 一战后的中国 (4)第48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4)第3章 中国历史的黎明 (2)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4)第81章 一战后的中国 (1)第27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1)第29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3)第37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3)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4)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3章 中国历史的黎明 (2)第62章 剿夷与抚夷 (1)第11章 霸国与霸业 (3)第58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3)第36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2)第83章 一战后的中国 (3)第21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4)第30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1)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4)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58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3)第41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1)第89章 蒋廷黻小传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36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2)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19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2)第43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3)第65章 剿夷与抚夷 (4)第67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2)第87章 张荫麟小传第84章 一战后的中国 (4)第58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3)第17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3)第88章 吕思勉小传第37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3)第1章 代序:阅尽沧桑,读史明智第44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4)第26章 秦广汉兴之际 (3)第87章 张荫麟小传第14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3)第42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2)第59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4)第14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3)第12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1)第14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3)第62章 剿夷与抚夷 (1)第9章 霸国与霸业 (1)第50章 来自草原的元帝国 (2)第17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3)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61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下) (2)第63章 剿夷与抚夷 (2)第22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1)第35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1)第19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2)第45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1)第86章 一战后的中国 (6)第49章 来自草原的元帝国 (1)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1)第47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3)第56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1)第84章 一战后的中国 (4)第26章 秦广汉兴之际 (3)第86章 一战后的中国 (6)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3)第23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2)第10章 霸国与霸业 (2)第46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2)第49章 来自草原的元帝国 (1)第29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3)第9章 霸国与霸业 (1)第9章 霸国与霸业 (1)第41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1)第86章 一战后的中国 (6)第45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1)第57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2)第50章 来自草原的元帝国 (2)第31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2)第43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3)第24章 秦广汉兴之际 (1)第63章 剿夷与抚夷 (2)第29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