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社会经济运动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可分割的内容。本章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目标的系统阐述。通过本章学习,要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涵和要求,明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共产主义之间的联系,懂得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人类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即温饱有余,是中华民族传统理想。《诗经》中讲:“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大同和小康的理想。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把小康同中国的现代化联系在一起,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1980年1月16日,他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指出:“到本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每人平均达到一千美元,算个小康水平。” 1980年10月15日,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召开的防卫作战研究班全体会议上指出:“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八百至一千美元,进入小康社会。”1983年5月26日,他会见世界银行行长奥尔登·温希普·克劳森及随行人员时指出:“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在本世纪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建成一个小康社会,这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将是一个重要贡献。”提出了小康社会的范畴和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经过不懈努力,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及时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89年增长近2倍,年均增长9

.3%,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6位。但是,这样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对此,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就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〇二〇年力争比二〇〇〇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经过十年建设,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3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综观这些发展变化,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其主要内涵是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第二,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第三,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第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第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经济社会发展到2020年的目标,也是共产党人和经济主体到2020年的追求。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处于决胜阶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研究当代中国的生产关系,深入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社会保障体系,收入差距等重大课题,揭示其运行的特点和规律,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科学发展。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以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障,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证,并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的协调发展中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创造性地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这就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哲学家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国国土大、人口多,各地发展不平衡,面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任务和矛盾有所不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要“顶天立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这个“天”,与本地实际这个“地”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调查研究,找准问题,遵循规律,创新方法,具体突破,走出一条切合自身实际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路。

(本章完)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第六章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_复习与思考一、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第十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_四、实现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六、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第九章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_四、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第十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_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七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四、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_复习与思考五、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第二章 社会主义本质_复习与思考第七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四、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四、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第八章 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_复习与思考四、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第二章 社会主义本质_复习与思考五、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第一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_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二、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五、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第二章 社会主义本质_二、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第二章 社会主义本质_一、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历程二、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第一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_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_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八章 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_复习与思考第一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_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第七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复习与思考五、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第十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_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_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六章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_一、新常态是经济演进的必经过程第十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_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六章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_五、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三、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第七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三、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二、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三、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第二章 社会主义本质_二、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第一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_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第七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四、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第九章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_四、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第一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_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四、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第九章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_四、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第九章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_一、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第七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第九章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_复习与思考六、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三、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三、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五、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第一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_二、增进人民福祉第八章 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_复习与思考第十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_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十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_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六章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_二、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四、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第六章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_二、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第九章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_二、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第二章 社会主义本质_复习与思考第十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_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六章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_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二、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四、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第一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_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第十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_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六章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_一、新常态是经济演进的必经过程第一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_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第二章 社会主义本质_三、社会主义本质的重大意义第一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_二、增进人民福祉第九章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_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二、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第七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五、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五、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五、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第七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三、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第九章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_一、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第二章 社会主义本质_二、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第七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复习与思考第十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_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九章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_四、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第七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复习与思考第九章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_二、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二、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六、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第六章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_复习与思考第七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复习与思考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_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七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二、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五、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第七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四、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