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十三章 夏王姒不降



在位起讫:公元前1818——前1749年。

生卒年:公元前1840—前1749年。

出生地:老邱(今河南开封市陈留县北)。

立都:老邱(今河南开封市陈留县北)。

年号:不降元年(甲辰,前1817)。

——————————————————————————————————————————

夏王姒不降,姓姒,名不降,又称后降、江威、江武。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第十三任王。姒不降的祖父是夏王朝十一任王姒芒,父亲是十二任王姒泄。

夏王姒泄早年无子,直到四十二时,他的一位爱妃才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姒不降。姒不降生于帝泄三年(辛巳,前1840),出生在老邱的王宫。夏王姒泄喜得王子,欣喜若狂,下令大赦天下,举国同庆。此后,姒泄对儿子十分疼爱,稍大后,便在朝中选最好的老师教他学文习武。姒不降天资聪颖,许多知识一学就会,各种武功一点就通,进步很快,十几岁时就成了文武全才。

公元前1818年,夏王朝第十二任王姒泄在宫中去世,姒不降以长子身份即帝位,号帝不降,以甲辰年(前1817)为帝不降元年。

姒不降即位之初,仍施行父王姒泄制定的基本国策,对内加强经济管理,努力发展生产,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对外对周边的夷族方国保持友好往来,使国家在总体上保持稳定。但这种和平安稳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

帝不降六年(己酉,前1812),九苑叛乱,一群奴隶和自由民联合起来造反,杀死贵族头领,组成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公开反对夏王朝的统治,并向夏王朝的统治区域发动进攻。姒不降调动夏王朝的精兵和各诸侯国的队伍进行围剿,很快平定了九苑的叛乱。《古本竹书纪年》载:“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指的就是这场战争。

九苑之地在于何处,现在已经很难考证,可能是一个夷族方国,也可能是一个诸侯国,因为没有标明方位,很难知道它在今天的哪里。有人认为九苑很可能就是战国时赵国的九原,但九原的地望在今天的内蒙包头市西,夏王朝的势力范围似乎还没有达到那里,因此这种说法很难成立。其实九苑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一记载了解到,在姒不降执政时期,夏王朝又开始了血腥的战争。夏王朝对平民和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点燃了民众反抗的烈火,起义的民众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夏王朝的统治却从此不得安宁了。各地不断传来民众暴乱的消息,弄得姒不降十分恐慌。

而这时各诸侯国之间也不断发生争端,他们为各自的利益互相攻伐,争夺土地和人民,借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商侯上甲微(即子报甲)。

上甲微是先商的第十任国君(诸侯),他的父亲是先商八任君子王亥。子王亥于公元前1831年在有易国强奸少女,被有易国的国君绵臣处死后,他的弟弟子王恒接替他为商侯,为先商第九任君。二年后子王恒去世,传位于子王亥的儿子上甲微。上甲微于

公元前1827年联合河国灭掉了有易部族,将国都迁到有易(今河北保定市易县),此后便不断对外扩张,侵吞边境的小国,发展自己的势力。

帝不降三十五年(戊寅,前1783),商侯上甲微以皮氏乱政为借口,大举进攻皮氏(诸侯国,居今河南安阳市),将其国灭亡,占居了皮氏全部领土。接着,上甲微下令在皮氏修建都城,新都建成后,取名为殷,所辖之地称为殷邑。商族迁都于殷后,始称殷,又称殷商。至此,殷商一族几乎控制了整个北方。诸侯国之间的攻伐和扩张,对夏王朝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虽然这些壮大起来的诸侯并没有不臣之举,但却给夏王朝的后世子孙留下了重大隐患。

姒不降先后生了十几个儿子,但这些儿子全都是庸碌无能之辈,难以继承帝业。姒不降的小弟弟姒扃聪明好学,很有治国才能,多年来一直在朝中辅佐他治理国政,深得他的器重。他有意把帝位传给弟弟,又恐怕自己死后他的儿子们不服,发生争权夺政的暴乱。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在自己生前就把帝位传给弟弟,自己退居二线从旁监国。

帝不降五十九年(壬寅,前1759),八十岁高龄的姒不降果断地做出决定,把王位禅让给弟弟姒扃。《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不降)五十九年,逊位于帝扃。”又说:“三代之世内禅,惟不降实有圣德。”夏、商、周三代帝王,只有姒不降是位有圣德的明君,他没有把帝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有才德有威望的弟弟。

姒扃即位后,仍以姒不降的年号纪年。

姒不降二十三岁即帝位,在位执政五十九年时逊位给弟弟姒扃,逊位后又活了十年,于不降六十九年(壬子,前1749)去世,享年九十岁。死后葬地不详,尊号夏王不降、后不降,谥号帝不降。

…………………………………………………………………………………………………

姒不降在位年表(供参考)

公元纪年(干支)……在位时间……大事记前1817(甲辰)……元年……

前1816(乙巳)……二年……

前1815(丙午)……三年……

前1814(丁未)……四年……

前1813(戊申)……五年……

前1812(己酉)……六年……

前1811(庚戌)……七年……

前1810(辛亥)……八年……

前1809(壬子)……九年……

前1808(癸丑)……十年……

前1807(甲寅)……十一年……

前1806(乙卯)……十二年……

前1805(丙辰)……十三年……

前1804(丁巳)……十四年……

前1803(戊午)……十五年……

前1802(己未)……十六年……

前1801(庚申)……十七年……

前1800(辛酉)……十八年……

前1799(壬戌)……十九年……

前1798(癸亥)……

二十年……

前1797(甲子)……二十一年……

前1796(乙丑)……二十二年……

前1795(丙寅)……二十三年……

前1794(丁卯)……二十四年……

前1793(戊辰)……二十五年……

前1792(己巳)……二十六年……

前1791(庚午)……二十七年……

前1790(辛未)……二十八年……

前1789(壬申)……二十九年……

前1788(癸酉)……三十年……

前1787(甲戌)……三十一年……

前1786(乙亥)……三十二年……

前1785(丙子)……三十三年……

前1784(丁丑)……三十四年……

前1783(戊寅)……三十五年……

前1782(己卯)……三十六年……

前1781(庚辰)……三十七年……

前1780(辛巳)……三十八年……

前1779(壬午)……三十九年……

前1778(癸未)……四十年……

前1777(甲申)……四十一年……

前1776(乙酉)……四十二年……

前1775(丙戌)……四十三年……

前1774(丁亥)……四十四年……

前1773(戊子)……四十五年……

前1772(己丑)……四十六年……

前1771(庚寅)……四十七年……

前1770(辛卯)……四十八年……

前1769(壬辰)……四十九年……

前1768(癸巳)……五十年……

前1767(甲午)……五十一年……

前1766(乙未)……五十二年……

前1765(丙申)……五十三年……

前1764(丁酉)……五十四年……

前1763(戊戌)……五十五年……

前1762(己亥)……五十六年……

前1761(庚子)……五十七年……

前1760(辛丑)……五十八年……

前1759(壬寅)……五十九年……

前1758(癸卯)……六十年……

前1757(甲辰)……六十一年……

前1756(乙巳)……六十二年……

前1755(丙午)……六十三年……

前1754(丁未)……六十四年……

前1753(戊申)……六十五年……

前1752(己酉)……六十六年……

前1751(庚戌)……六十七年……

前1750(辛亥)……六十八年……

前1749(壬子)……六十九年……

…………………………………………………………………………………………………

(本章完)

第二部 第十卷 帝挚青阳氏政权_第十卷 第四章 四任帝姜呛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十九章 夏王姒履癸(上)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八章 姒少康(上)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十三章 商王河亶甲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十二章 姒 泄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十一章 商王子仲丁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二十二章 伏 案(中央氏3)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十一章 商王子小辛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三十五章 伏 义(赫胥氏1)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十九章 象 团(伏羲氏12)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五章 商王子太甲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十三章 商王河亶甲第二部 第五卷 九黎蚩尤氏政权_第三章 帝蚩尤(二)第二部 第二卷 炎帝魁隗氏政权_第三章 炎帝节并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三章 三任王姒太康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七章 伯明王寒浞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四十一章 秦 枪(尊卢氏1)第二部 第四卷 史皇仓颉氏政权_第四卷 史皇仓颉氏政权简介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十七章 商王子祖丁第二部 第五卷 九黎蚩尤氏政权_第三章 帝蚩尤(二)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章 商王子外丙第二部 第四卷 史皇仓颉氏政权_第四卷 史皇仓颉氏政权简介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十章 商王子盘庚第二部 第六卷 黄帝轩辕氏政权_第十章 黄帝贯俞第二部 第六卷 黄帝轩辕氏政权_第十一章 黄帝恚文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三十三章 冠 象(骊连氏4)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一章 西伯侯姬昌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四章 师 嬟(伏羲氏4)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十一章 十一任帝祥象第二部 第十卷 帝挚青阳氏政权_第十卷 第八章 八任帝山叭第二部 第三卷 炎帝神农氏政权_第一章 炎帝神农(二)第一部 原始初民时代_第三章 地 皇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十九章 商王子文丁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七十五章 节 氏(伏羲氏21)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五十九章 汝 信(有巢氏1)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卷 商王朝简介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二十二章 伏 案(中央氏3)第二部 第六卷 黄帝轩辕氏政权_第七章 黄帝姬号第二部 第十卷 帝挚青阳氏政权_第十卷 第三章 三任帝姜裘第二部 第三卷 炎帝神农氏政权_第三章 炎帝姜承第二部 第三卷 炎帝神农氏政权_第五章 炎帝姜宜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七章 伯明王寒浞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十章 十任帝贵尤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十四章 夏王姒扃《中国远古帝王谱》简介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五十一章 伏 纪(混沌氏1)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八章 周懿王姬坚第一部 原始初民时代_第二章 天皇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三章 嬟 移(伏羲氏3)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七章 七任帝肖会第二部 第十卷 帝挚青阳氏政权_第十卷 第一章 首任帝姜角第二部 第六卷 黄帝轩辕氏政权_第五章 黄帝姬本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十二章 十二任帝姗先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四十七章 洛 枪(祝融氏2)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五章 周昭王姬瑕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十一章 十一任帝姜牡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十八章 夏王姒发第二部 第三卷 炎帝神农氏政权_第四章 炎帝姜明第二部 第七卷 少昊金天氏政权_第六章 六任帝己畅楑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十三章 夏王姒不降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十二章 姒 泄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六章 六任帝姜散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章 商王子外丙第二部 第二卷 炎帝魁隗氏政权_第六章 炎帝共工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二十章 二十任帝将肃第二部 第十一卷 帝尧陶唐氏政权_第十一卷 第四章 四任帝姜起第二部 第二卷 炎帝魁隗氏政权_第二章 炎帝炎居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五十六章 金 乌(昊英氏2)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三十五章 伏 义(赫胥氏1)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五十五章 规 辛(昊英氏1)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五十三章 鹏 烁(混沌氏3)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三十章 商王子帝乙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二十八章 河 圭(栗陆氏3)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八章 姒少康(上)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十三章 商王子武丁(下)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十八章 十八任帝山回第二部 第五卷 九黎蚩尤氏政权_第五卷 九黎蚩尤氏政权简介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二章 周武王姬发(下)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五十八章 雪 河(伏羲氏17)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二十五章 晁 安(伏羲氏13)第一部 原始初民时代_第六章 燧人氏(二)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三十章 商王子帝乙第二部 第三卷 炎帝神农氏政权_第五章 炎帝姜宜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三章 三任王姒太康第二部 第三卷 炎帝神农氏政权_第四章 炎帝姜明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十二章 十二任帝姗先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三十五章 伏 义(赫胥氏1)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二十一章 节 触(中央氏2)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二十一章 二十一任帝巴加第二部 第七卷 少昊金天氏政权_第六章 六任帝己畅楑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二十九章 圭 嬜(伏羲氏14)第二部 第十卷 帝挚青阳氏政权_第十卷 帝挚青阳氏政权简介第二部 第十一卷 帝尧陶唐氏政权_第十一卷 第六章 六任帝姜密(一)第二部 第十二卷 帝舜有虞氏政权_第十二卷 帝舜有虞氏政权简介第二部 第五卷 九黎蚩尤氏政权_第三章 帝蚩尤(一)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十二章 十二任帝佳琚第二部 第七卷 少昊金天氏政权_第六章 六任帝己畅楑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五章 五任帝长昼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十六章 十六任帝上施第二部 第十卷 帝挚青阳氏政权_第十卷 第五章 五任帝姜凯